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9 16:16:43作者:百科知识库
生活环境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内经》讲道:“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其故何也?歧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这段话说明生活环境的好坏,与寿命的长短有一定的关系,而且环境好坏的程度愈大,则寿命的差距也愈大。近几年来,通过大量实例调查发现,山区、农村年逾百岁的长寿老人较多,而城市的长寿老人则要偏少。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山区、农村的气温、气压、湿度较低,并且有绿阴遍地的森林,清凉舒适的气候,潺潺不绝的山泉,安静优雅的环境,又因远离闹市,既无“三废”污染,亦无噪音骚扰,空气新鲜,饮食清淡,种种因素对促进人体新陈代谢,调节机体生理功能有益。其次,山区农村人口密度稀,疾病传播少,并经常能就地取材获得新鲜蔬菜与水果,有利于健康长寿。因此,我国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其年老时,要另辟山清水秀的地方建屋植树,种花修池而活到一百余岁。更难怪那些修行养性的和尚道士们,也要选择深山老林来建造他们的寺庙,这就使我们懂得了古人所言的“崇高则阴气治之”、“高者其气寿”的基本道理。
相对来说,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其自然环境确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亦有许多不利因素。因为城市居室一般狭小,人口密度大,这就增加了疾病的传播机会;工业、交通排出的“三废”多,而绿叶植物少,使空气的洁净度也降低;某些食物经运输、加工有增加被污染的可能,就更谈不上新鲜了。人生活在如此错综复杂的环境之中,虽借助于自身的调节、适应机能,以保持与自然环境变化的相对平衡,但人体的这种调节适应能力是有极限的,当有害的环境因素长期作用于人体或超过一定限度,就要危害健康而引起疾病。因此,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要尽可能地、因地制宜地去创造条件来改善居室及其周围的生活环境。例如在住宅旁种些树木,阳台上植些花草,有防尘、减低噪音和调节空气的作用。冬季保暖但不忘通风换气,并时常在地面洒些水以维持空气湿度;夏天降暑可安窗帘、门帘以避强光直射,但忌讳在穿堂风下眠卧。总之,改善生活环境的方法很多,人们可因时因地去采取保护性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