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9 16:16:36作者:百科知识库
《内经》虽然蕴藏着丰富的体质学说理论,但却没有“体质”一词,常称体质为“质”、“身”、“形”等。后世一些古医籍也常常以“禀质”、“体”、“资质”、“气质”、“气体”等称体质。
较早提出“体质”一词的是张景岳,如他在《景岳全书?杂证谟?饮食门》中讨论体质与攻法的关系时说:“矧体质贵贱尤有不同,凡藜藿壮夫,及新暴之病,自宜消伐。此后,在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论著中,也相继出现“体质”一词。然而,他们对体质一词的含义,均未阐明。近十多年,随着体质学说研究的不断深入,医学界对体质的含义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不尽相同,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1)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包括形体和生理功能素质。倾向于体质为身体素质看法的人,认为体质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代谢、功能与结构上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往往决定着个体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以及产生疾病的倾向性,表明形体结构和功能素质并重的观点。但是,有的人论体质侧重于生理功能,不重视形体结构,认为体质的“体”即生理,“质”即特性。体质即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和后天生长发育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生理特性。还有的人则提出,体质是机体的自我调控能力和对外环境的适应力,这种自我调控能力和对外环境的适应力,实际上是身体素质的体现。
(2)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包括个体在某种环境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心理功能特征。有人据此认为《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和《灵枢·通天》是我国古代医家对人的气质、个性特点的探索,它包括了现代心理学家所指的个性、性格、气质诸概念的内容。还有人认为,《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是用五行类比法把人分成二十五种典型性格特征。他们都倾向于把上述《内经》中所讨论的人体体质内容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3)心身素质:这是从“形神合一”观点出发,主张体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因此,有人认为体质应包括气质,是人通过先天禀赋、后天调养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气化功能、神志活动方面所表现的特性。有的人虽然也承认体质应包含心理性格,然而从它们之间的密切程度看,认为体质仅表现为与心理性格的相关性。从本质上看,这种“相关性”的提法仍然属于心身素质说。
综上所述可见,体质的含义至今尚未定论,其分歧的主要原因是,持身体素质说者,基于现代学科分化的现状,认为属于生理功能特征的体质与属于心理功能特征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不应混为一谈。并且,如果从哲学角度来看,体质和气质分别属于肉体和精神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虽然密切相关,但肉体不等于就是精神,因此不能用体质概括气质。持心理素质和心身素质说者,立足于宏观,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强调“神”的主导作用和形神互根关系。由于他们研究体质含义的着眼点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各异。
对于体质含义的讨论,目前仍在继续,一时还不能取得一致的意见,相信随着体质学说研究的不断深化,不久将会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