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山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10 07:12:01作者:百科知识库
甘薯病害除上述主要种类外,还有很多,在目前生产中常见的有甘薯紫纹羽病、甘薯黑痣病、甘薯疮痂病、根结线虫病、甘薯软腐和干腐病等。
甘薯紫纹羽病:主要侵染根系、薯块。病薯块和薯拐起初为绵白色的根状菌索,后转为粉红色或褐色,最明显的症状是薯块表面形成紫褐色网状菌索。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铲除田间病株及病株周围病土,再用福尔马林或石灰水进行消毒;收获时病株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重病田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水旱轮作最好;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结构,以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抗病力。
甘薯黑痣病:主要危害薯块表皮,在薯块表皮开始形成淡褐色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成灰色和黑色不规则大病斑,并产生黑色霉层,病斑仅限于皮层,不深入组织内部,虽然不妨碍食用,但对发芽有影响,商品性差。有些农民误认为是施化肥所致。防治措施:选用无病种薯,培育无病壮苗,建立无病留种田,实行3年以上轮作制,注意排涝,减少土壤湿度。栽种时薯苗用多菌灵等杀菌剂稀释液浸苗也有一定防效。
甘薯疮痂病:又称甘薯缩芽病,俗称“麻风病”、“硬秆病”等。主要为害嫩梢、叶片、茎蔓,也可为害薯块。初期叶片病部出现红褐色油渍状斑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突起,状如疮痂。薯块染病,芽卷缩,薯块表面产生暗褐色至灰褐色斑点,干燥时疮痂易脱落残留疹状斑或疤痕。病菌在种薯上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带菌种薯和薯苗可以传播,风雨、人手接触和田间昆虫也能传播。持续降雨和暴风雨有利于病害蔓延和盛发。雨天翻蔓,病害扩展蔓延更快。该病防治方法与蔓割病相同。
甘薯根结线虫病的防治可参考茎线虫病防治方法,甘薯软腐、干腐病可参考甘薯贮藏期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