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8 09:56:36作者:百科知识库
夏(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今沂南地属东夷。
商(公元前16世纪~前1046年),今沂南地属人方。
周(公元前1046~前221年),西周时期,今境西部属鲁国,东部属莒国。春秋时期,部分地域为阳国。战国时期,楚灭莒、鲁后,今境交替为楚、齐所有。公元前 223年,秦灭楚,今境东部属秦国,西部仍属齐国。
秦(公元前221~前207年),今境属琅琊郡莒县。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今境大部地域属兖州城阳国:南为阳都县,北为东安县,东北部属莒县,西北部属卢县(“卢”一作“虑”)。此外,南石门乡全境及双堠、青驼两乡镇西部属兖州泰山郡华县,今境南部和东部少数地域属徐州的琅琊郡、东海郡:大王庄乡南部、蒲汪乡大部属新山县,葛沟乡南部属魏其县,青驼、高里、砖埠 3个乡镇的南部属临沂县,葛沟乡西南部属开阳。
东汉(公元 25~220年),今境大部地域属徐州刺史部琅琊国,为阳都、东安、莒县、开阳、临沂等县地,少数地域属兖州刺史部泰山郡:西北部属盖县,西南部属费国(侯国,县级 )。
三国·魏(220~265年),今境大部属徐州:南为琅琊国阳都县、临沂县地,北属东莞郡东安县;东部湖头、大王庄、蒲汪一带属青州城阳郡莒县;西南部属兖州泰山郡费县、华县。
晋朝及十六国(265~420年),西晋,今境大部属徐州琅琊国:今境中心地区为阳都、东安两县地,南部少数地区属华县、费县、临沂县。东北部属青州城阳郡莒县。自327年始,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等国,政区设置均沿用西晋制度。
南北朝(420~581年),南朝刘宋时,今境分属徐州东安郡发干县、东莞郡莒县、琅琊郡费县。北魏时, 435年属东徐州东安郡发干县,东莞郡莒县,北徐州琅琊郡即丘县、临沂县、费县。大部地区为发干县地。太和二十二年(498年)东徐州改称南青州。今境大部地区于 534年后属东魏南青州东莞郡,572 年后属北齐南青州东安郡。
隋(581~618年),开皇三年(583年)废郡设州,今境分属莒州东莞县、莒县和沂州临沂县、费县。 开皇四年(584年),东莞县改称东安县。开皇十六年(596年),东安县改称沂水县。 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现境属琅琊郡的沂水、临沂、莒县、费县。
唐(618~907年),武德四年(621年),置沂州,今境南部属之,分隶临沂、费县。次年,今境中心地区属莒州:大部属沂水县,东部属莒县。贞观八年(634年),撤销莒州,沂水县改属沂州(琅琊郡),东部随莒县改属密州(高密郡)。沂州、密州均属河南道。至德(756~758)年间废道,今境属兖海观察使沂州。
五代(907~960年),政区建置基本上沿袭唐制。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今境均属沂州,为沂水等县地。
北宋(960~1127年),属京东东路。大半属沂州:今境中心地区属沂水县,南部属临沂县、费县。东部属密州莒县。
南宋(1127~1279年),1128年起,今境属金山东东路莒州(大部属沂水县,东部属莒县)和沂州(青驼一带属临沂县、费县)。1130年,金立刘豫为齐帝,今境属齐。1137年,刘豫被废,今沂南地仍属金。1218年, 红袄军一部的首领李全投南宋。次年,李全攻下青、莒等州,今境属南宋的京东路。宋宝庆三年(1227年),李全降蒙古,今境属元。
元(1206~1368年),1227年始,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莒州沂水县、莒县和沂州临沂县、费县:今境大半属沂水县,东部属莒县,南部属临沂县,青驼镇西部属费县。
明(1368~1644年),洪武元年(1368年),今境分属山东行中书省青州府莒州和济宁府沂州:大半属莒州沂水县,东部直属莒州,今青驼镇东部及高里乡直属沂州,青驼镇西部属沂州费县。 洪武九年(1376年)山东行中书省改为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沂州于洪武五年(1372年)改属济南府, 洪武七年(1374年)改属青州府, 洪武十八年(1385年)至明末属兖州府。
清(1644~1911年),清初,今境分属山东省青州府莒州和兖州府沂州。 雍正二年(1724年),沂州升为直隶州。 雍正八年(1730年)莒州升为直隶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沂州升为府,并设附郭兰山县,莒州及所领沂水、日照、蒙阴 3县归沂州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降削莒州所领 3县。至此,今境大半地域属沂水县,今东张家哨、湖头、大王庄、蒲汪 4乡的全境及苏村镇的杨家官庄、姚家官庄,库沟乡的蔡家洼,辛集乡的高家屯、李家屯,葛沟乡的黄家屯属莒州,高里乡全境及葛沟、砖埠、青驼、双堠等乡(镇)的部分村庄属兰山县,青驼镇西部属费县。
中华民国(1912~1949年),民国元年(1912年),行政区划沿袭
旧制。
1913年,废府、州,沿用道制,今境属岱南道的沂水、莒县、兰山、费县。是年,兰山县改称临沂县。
1914年,岱南道改称济宁道。
1925年,今境属琅琊道。
1928年裁道,各县直属山东省。
1936年,各县属山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分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沂水、莒县、临沂及第十五行政督察区费县。
1947年,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沂水、莒县、临沂、费县。
1948年,今沂南全境解放。
1938年,中共中央派干部来山东,开辟抗日革命根据地。1939~ 1949年,今境各地曾先后分别隶属于沂南、沂中(后改称沂水)、临沂、临费沂边联县 (后改称沂临边联)、蒙阴、费东、沂东、莒县、莒中、莒临边联等 10县。以下只介绍沂南县的建置沿革:1939年10月,建立中共南沂蒙县委。12月,建立南沂蒙联防办事处(相当于县政府)。
1940年3月,南沂蒙联防办事处改称沂南行署,直属山东分局。
1941年2月,属沂蒙专区。
1942年6月,属鲁中区行政联合办事处。
1945年7月,属鲁中行署。8月,山东省战工会改称山东省政府。
1948年7月,属鲁中南行政区第二专署。
1949年3月,属山东省人民政府鲁中南行政区沂蒙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建国初,属鲁中南行政区沂蒙专署。
1950年5月,属沂水专区。
1953年8月,隶属临沂专区。
1958年11月撤销,1961年8月再置。县政府驻地界湖镇。
1994年12月17日 ,临沂撤地设市,属临沂市。
1997年12月26日,撤销双堠乡,设立双堠镇。
2000年12月29日,撤销独树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界湖镇;撤销河阳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大庄镇;撤销高里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青驼镇;撤销中高湖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岸堤镇;撤销南石门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双堠镇;撤销代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孙祖镇;撤销库沟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辛集镇;撤销大王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蒲汪镇;撤销东张家哨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湖头镇;撤销鲁家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铜井镇;撤销朱家里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依汶乡(鲁政函民字[2000]91号)。即沂南县由15个镇、13个乡调整为15个镇、2个乡:界湖镇(独树乡)、岸堤镇(中高湖乡)、青驼镇(高里乡)、张庄镇、大庄镇(河阳乡)、葛沟镇、湖头镇(东张家哨乡)、辛集镇(库沟乡)、蒲汪镇(大王庄乡)、依汶乡(朱家里庄乡)、马牧池乡、杨家坡镇、双堠镇(南石门乡)、孙祖镇(代庄乡)、苏村镇、铜井镇(鲁家庄乡)、砖埠镇。(括号内的为被撤并的乡镇)。
2002年3月22日,省政府批复同意:沂南县撤销依汶乡,设立依汶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