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普陀山岛

更新时间:2023-02-08 06:41:30作者:百科知识库

普陀山岛

在洪波浩渺在东海海面上,有一座被白浪烘托的“海上仙境”,那就是“万顷风云浮碧玉,孤插苍溟小自华”的普陀山。

普陀山是浙江省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西距舟山本岛约2海里。其南北长约6公里,东西宽约3公里,南北狭长,面积约12.5平方公里。最高峰佛顶山,海拔约300米。普陀山虽不高也不大,然风景秀美,可与山东之“蓬莱仙境”相媲美;佛教之盛,可与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齐名,为全国著名的四大佛山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由于昔陀山供奉观音菩萨,又近江浙沪等经济繁荣区,因此,普陀山香火之旺,实际上已经名列四大佛山之首。

普陀山成为佛教胜地,有着漫长的历史。据考证,远在4000多年前岛上就有人居住了。春秋战国时,越土勾践将普陀山及其附近岛屿定名为“雨东”。秦朝的安期生、西汉成帝时的梅子真、晋朝的葛雅川,都曾跋山涉海,来到普陀山炼丹制药。在唐以前,这里一直被称为梅岑山。

普陀山在唐朝时才真正成为佛教名山。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59年),天竺(印度)僧人首次来普陀山岩洞中涌经传道,“普陀洛迎”之名即由此而来,意为“美丽的小白花”。唐赘宗咸通四年(863年),口本僧人慧愕从五台山迎奉观世音像一尊,由明州(宁波)乘船回国,途经普陀山莲花洋时,大风骤起,白浪滔天,船只受阻,无法前进。慧愕以为这是观世音不愿东去异乡之故,便在普陀山潮音洞附近登岸。当地有个姓张的渔民知其缘由后,立即把佛像请入家中,并与慧愕一起把自己的住房改为庵堂,取名为“不肯去观音院”。从此以后,普陀山开始供奉观音菩萨,并名扬四海,成为佛教胜地。

至宋朝,佛教在我国甚为盛行。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宁宗御赐给普陀山宝陀寺“圆通宝殿”匾额,指定只供观音菩萨。至明清之交,荷兰殖民者侵占普陀山,几度炮火,致使胜迹颓败。清代时,重建有三寺、八十八庵、一百二十八茅篷(即小型寺庙)。现在所见寺庙多为清朝所建。秦汉以降历经几朝几代,普陀山遂成了“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遇僧”的“海天佛国”。

普陀山的自然风景绚丽多姿。佛顶山云雾缭绕,妙应诸峰,拾级而上,如登云梯,俯视沧海,心旷神怡。锦屏山巍若屏障,白葩丹蕊,四时开放,掩映如锦。雪浪山双十峰对峙,白石闪烁,犹如积雪。洛迎山孤悬独峙,洞壑幽深,吐纳烟霞,神奇变幻。山上林木葱笼,奇石怪岩遍布;海边金沙海滩,礁石嶙峋突儿。前人评价道:“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杭洲之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舟山之普陀。”这里气候宜人,四季分明,春天多雾,夏季凉爽,秋季晴朗,冬无严寒,加上多姿多彩的自然山海景色,自唐、宋以来,吸引了无数名人学士、佛门弟子、四海游人,前来观光。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在《送冯判官至昌国》一诗中写有“兰山摇动秀山舞,小白桃花半吞吐”之句,这里的“小白”即指普陀山。宋代的另一位文学家土安石曾作《游洛迎山》诗,咏普陀山景色:山势欲压海,禅宫向此开,鱼龙腥小到,日月影先来。树色秋擎出,钟声浪答回,何期乘吏役,暂此拂尘埃。明代陈献章亦作有((洛迎望海》诗二首,其一云:一花初起自龙堆,力骑长驱石壁开。碧海有山都是雪,青天无r1衫之闻雷。秋高鸿鹊排云去,风静蛟龙出穴来。借问乘搓向何处?五云咫尺是蓬莱。

明代戏曲家屠隆在普陀写了不少诗,对普陀山景色作了生动描绘,其中有一首《游补陀》诗,写尽普陀风光。诗曰:兰若孤悬大海中,山根四而插蛟官。浪推旭日排天出,风静凉蟾照影空。异鸟声和仙乐细,灵鳌背石佛灯红。神州别有三摩地,况与蓬莱咫尺通。

明朝和清朝,帝土也对普陀各寺院颁圣旨、赠玉印、建御碑等,更提高了普陀山的身价。如清康熙、乾隆钦赐的海青袭装,康熙御笔“海月常辉”的横额,光绪钦赐的玉印,慈禧画的牡丹图等。

近现代名人学士也纷纷渡海游览仙境,留下不少诗文。

普陀山的风景名胜,大致有海滨浴场、海蚀地貌(海蚀洞)、海岸山石及众多的寺庙等。

(1)千步沙

普陀山上的沙滩,有千步沙、百步沙、飞沙和两处金沙等,其中尤以千步沙为最佳。

朝阳洞下与法雨寺东的望海亭,其间有一片金黄色的平坦沙滩,这就是千步沙。其长约500余米,分几层沙堤,内沙堤遭破坏而成沙丘;外沙堤较高,海水偶尔能及。平时,风平浪静,海水微波荡漾,至沙滩,激起无数水珠,翻滚跳跃,涉足水边,远眺大海,心神舒适。如遇大风,怒涛翻滚,阵阵冲来,拍击沙滩,声吼如雷,浪花千堆,又是一番壮观景象。若逢皓月当空,海潮共月而生,流光泻下万千里,更有一番“海上生明月”的诗意画境。清代孙渭《月中走千步沙》一诗中云;千步堪留月,祥光散慈霞;远看金布地,近泛浪成花。水气云飞絮,波声雷驾车;慈航如可渡,此夜拟乘搓。

若当夏季,气温水温较高,千步沙又是理想的海滨浴场。

(2)潮音洞

在普陀山沿海的海岸悬崖上,发育了不少海蚀洞地貌。它们是在海浪的长期冲击下形成的。这样较大的海蚀洞在普陀山有三个,它们是潮音洞、梵音洞和朝阳洞。

“两洞潮音”是普陀山一大胜迹,两洞指的是位于岛屿东南部的潮音洞和东部的梵音洞。“静坐听潮音,引颈看海唇”。潮音洞常可听到,海市却难碰见。

潮音洞是一个巨大的海蚀洞,深达20余丈,潮水奔腾入洞,声若惊雷。在洞顶的山石上,有一孔穴,谓之天窗,可以看见洞底。佛徒说观音大士常在此现身,洞顶石上镌有“现身处”三字。游人来此既可观赏洞景,又可听一听“空穴来音”。

(3)梵音洞

梵音洞位于青鼓垒东端,两壁陡峭,高近百米。每当潮水裘来,就会出现“水势奔腾峭壁开,半空雪浪似鸣雷”的壮丽情景。平时,洞内雾霭茫茫,幽泉滴滴。在风和口丽的上午,水雾阵阵,在阳光的照射下,可以拆射成五彩霓虹,若隐若现,育人说还能映出远处景物,变幻莫测,故就有了“观音显圣”之说。《梵音洞建阁记》中更把此描述得神乎其神,玄妙无比:“当夫皓月虚悬,水光荡漾,大士之颜如玉也;旭口初升,朝霞吞吐,大士之唇如朱也。烟霞则翠鬓凝云,雾涌则编衣映雪……”。

不过,去两洞静听潮水声音,已足以使人心满意足。若有运气,能看见海市唇楼奇观,那真是令人终生难忘了。大家知道,在我国沿海各地,数蓬莱一带海岸上,最有可能见到海市唇楼,其它地方十分少见。在普陀山则难得见到海市。据报道:“ 1981年4月28口下午,海上风平浪静,在风景胜地百步沙一带游览者,突然看到普陀山东面的梵音洞上空,云海茫茫。从中涌现出朵朵五色瑞云。彩云中,缓缓现出一座琉璃黄墙巍峨雄壮的千年古刹。”海市唇楼是由于光线经过几层不同密度的气层而形成的一种自然奇观,一般多出现在春夏两季午后傍晚之际,海面风平浪微之时。

(4)朝阳洞

朝阳洞位于潮音洞和梵音洞之间的一个小衅角上,穴口向阳,里面则漆黑无光。由此观赏口出,十分壮观,只见一轮红口如巨车神轮,冉冉上升,腾出海面,努力爬上天空。朝阳洞之名也许是由此而来吧。

(5)‘陀石

普陀山上奇石怪岩,千姿百态,或似动物,或驰或步,或仰或卧,妙趣横生。著名的石景有招‘陀石、二龟听法石等。

招‘陀石在岛的西南部,两石相累如招‘,上石如一巨台,下石顶部稍尖,紧紧托住上石,上广下锐,险若欲坠,却稳如泰山,人称“天下第一石”。招‘陀石顶部平坦,纵横30余米,可客百人,游人可拾级而上,在这里观赏海上岂山月气。

(6)听法石

二龟听法石,离招‘陀石不远,是为两块巨大的山石,状如二只鸟龟。一石似龟蹲伏岩顶,回首观望;一石如龟昂首伸颈,缘石而上,两龟一前一后,形象生动可爱。因此,民间便创造了当年东海、西海两龟压相,听了观音说法,不肯回海,后经观音点化而成正果的神话故事。另外,云扶石在岛的北部山上,高耸云表,危而不坠。下面的巨石上刻有“海天佛国”四个大字,几乎成为普陀山的标志了。罗汉石耸地百文,独立山岗之上,仿佛一个老态龙钟的僧人,肩负布袋,缓缓行走。

(7)普济寺

普陀山上的寺庙建筑总面积约14.3万多平方米,有4700多间寺院,有高耸入云的大雄宝殿,有古朴幽雅的梅福庵,育艺术珍宝之称的九龙殿。其中最为着名的是前寺、后寺、佛顶山寺三大丛林。

前寺,即普济寺,坐落在梅岑山东麓灵鹜峰下,是普陀山最大的寺院。普济寺是供奉观音大士的主刹。建筑面积达11400平方米。其原名为宝陀观音寺,初建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改称普济禅寺。寺内大圆通殿,供奉着高达8.8米的毗卢观音,四周端坐观音三十二应化身。正门上有清康熙手书匾额“普济群灵”。大殿前有天后殿,后有藏经楼、方丈殿、内坛等三重建筑,寺之左为伽蓝殿、罗汉殿、禅堂、功积堂等,右为承德堂、关帝殿、兰公祠、梅曙堂。真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这里还有御碑亭、海印池、八角亭等,是普陀山风光最佳处。明代黄酞吉有《游宝陀寺》诗云:自为探奇过上方,居然台殿水中央。到知海岸真孤绝,遥望ins州亦渺茫。石洞寒潮鸣梵n} ,竹林明月放圆光,鲸波一洗烽烟息,仰见慈云遍八荒。

(3)法雨寺

即为后寺,是普陀山第二大寺,坐落在白华顶左侧的光熙峰下。始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取名海潮庵。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改称法雨禅寺。寺庙依山凭险,层层叠起,殿堂楼阁,规模宏伟,雕梁画柱,辉煌瑰丽,为我国名刹。全寺建筑面积9300平方米,共有殿宇楼阁厅堂等200余间。内有天土殿、玉佛殿、大圆通殿、御碑亭、大雄宝殿等。最著名的为圆通殿,即九龙殿,是拆迁南京明故宫建成。外观九龙殿,金碧琉璃,九龙飞舞,争抱珠球,栩栩如生。

(9)慧济寺

即佛顶山寺,位于海拔300米的白华顶即佛顶山右侧盆地,环境幽静雅致。该寺初建时为一石亭,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修建大殿。全寺建筑面积达3300平方米,有殿四所、堂七所、楼五幢等。寺东有天灯塔,为普陀山最高点,登塔可俯瞰全山,远眺东方,极目海天。明末民族英雄张苍水有《登菩萨顶》诗曰:绝瞪陵云嵌佛完,打」天住纷态豪探。苍茫远水横空碧,历乱群峰倒蔚蓝。双展俄从银汉落,一卷几为石梁参。如来玉髻应非幻,最上何须驾鹤骆。

在慧济寺西侧,有一种世上珍稀树木,其树枝骄出双分,极有规则,这就是“普陀鹅耳杨”,年代久远。树西下寒潭苦竹,林泉萧森,极有“野中却生美意”之感。

普陀山之名胜,几乎遍布全山,难以一一尽述。清代裘琏曾给它拟定十二景:“短姑胜迹”、“佛指名LI--J”、“两洞潮音”、“千步金沙”、“华顶云涛”、“梅岑仙井”、“朝阳涌口”、“了从‘陀夕照”、“法华灵洞”、“光熙雪雾”、“宝塔闻钟”、“莲池月夜”。的确,普陀山胜景十分多,除上述几处外,还有紫竹林、观音洞、洛迎山、观音跳、多宝塔、南天门、西天门等诸多景点,人称普陀山兼有“海之胜,山之幽,佛之瑞”,可谓名副其实。又有人将寺院、金沙、奇石、潮音、幻景称为“普陀五绝”。

普陀山的胜景,总带有些佛教色彩。

旧传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口是观世音的诞辰,六月十九口是观世音的得道口,九月十九口是观世音的涅架口。每到这些口子,各地的善男信女,渡海而来,上山进香,络绎不绝。其他佛教国度也来拜佛,“梦想名山久,因之驾海来”,泰国、缅甸、斯里兰片、老挝、印度、菲律宾等信徒,每年来的也不少。

本文标签:中国地理  地理百科  中国名岛  
上一篇:舟山岛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