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8 06:41:27作者:百科知识库
江湖锁钥石钟山。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六月的一个月夜,一叶扁舟荡漾在波光粼粼的郝阳湖口、长江南岸的石钟山的绝壁之下。舟上两位游客乃大文豪苏东坡和其子苏迈,两人在这月静夜深之际,只见“大石倒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不禁“心动欲还”,忽闻“大声发于水上,憎眩如钟鼓不绝”,于是仔细观察,原来石钟山下布满大小孔隙和洞穴,又有一块巨石多孔洞,“与风水相吞吐,有簌坎钟鞘之声”,与刚才的“钟鼓,之声遥向呼应,犹如乐声大作。苏东坡由此恍然大悟石钟山得名之因,于是写了名篇《石钟山记》。
石钟山位于九江市东侧,番仔阳湖入长江之口处。包括南面的上石钟和北面的下石钟两山,但以下石钟更为著名。两山高不过70米,但玲珑剔透,屹立于江湖会合之处,显得十分注目。然而更引人关注的是石钟山的得名之争。早在北魏时期,丽仔道元即在《水经注》中写道:“石钟山西彭氢,连峰叠嶂,壁立峭削,其西南北皆水,四时如一,白波撼山,响如洪钟,因名。”而唐朝的李渤不信耐道元的解释,亲临石钟山,发现南面山根处有二块巨石,一石击之声音清脆,一石击之声音浑厚。于是认为石钟山之名得于这双钟石。苏东坡对此解释“固笑而不信”,亲自携子实地考察,于是写下了这篇《石钟山记》。然而到了清朝,又有人提出“石钟山上锐下宽,如钟覆地,以形定名,之说。这场持续千余年的争论,竟使石钟山引来了无数文人墨客在此流连忘返,陶渊明、李白、颜真卿、白居易、黄庭坚、陆游、文天祥、朱元璋等均在此赋诗题词。小小的山顶上,茂林垂荫,修竹掩石,花木扶疏,亭阁精致,回廊百转,成为游览胜地。
从石钟山麓拾级而上,经半山亭至顶巅的花厅,再前行数步,就可抵达构筑在削壁百初的悬崖之上的“江天一览亭”。在此极目千里,只见浩洁长江一泻千里,森森郝阳湖碧波万顷,江湖之水在此会合,浊浪清波水色分明。巍巍庐山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倘若云开口出,还可以眺望庐山上的飞瀑,如条条银丝悬挂山壁……郭沫著在此写下《登湖口石钟山》一诗:“偶至石钟山,江天一望宽。水文黄赤界,峰影有无间。”生动地描绘了石钟山一带的山水之美。山上还有怀苏亭、给园、船厅、烷香别墅、太平楼、临江塔等建筑,依山而筑,布局精巧,错落有致。
石钟山为一石灰岩质山体,久经流水雕镂,临江山壁之处多见大小溶洞裂缝。沿江的崖壁悬立,虽不见高,但如能乘坐小船仰望绝壁耸立的石钟山,也觉得气势非凡。每当皓月当空,湖光千里,观赏江湖夜色,更加韵味无穷。熟诵《石钟山记》的游客更爱登舟环山一游,只见洒满青辉的石钟山,恰似一只倒扣的银钟,水石相激之声震荡夜空。人们可以在这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之中,细细地辨察这石钟山究竟是以声命名,还是以形命名呢?
石钟山不仅以风景取胜,而且地势险要,素有“江湖锁钥”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郝阳湖,曾激烈争夺石钟山险要。清末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在此大战曾国藩的湘军,曾利用石钟山的有利地形扼守郝阳湖口,一举烧毁湘军战舰百余艘,打得湘军落花流水,曾国藩几乎丧命。至今,石钟山上的太平遗垒是太平军当年炮台遗址,太平楼是后人为纪念太平军这一辉煌战果而建造的。
石钟山东邻巍峨的庐山,西近著名的龙宫洞,南临浩森的郝阳湖,北靠滔滔的长江,组成了一条闻名中外的旅游热线。迎接着络绎不绝的国内外旅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