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10 05:48:10作者:百科知识库
根据脊髓灰质炎病变范围大小及轻重,临床上可分为隐性感染、顿挫型、无瘫痪型和瘫痪型四种类型。瘫痪型病程经过如下:
1.潜伏期:一般经5~14天,最短3天,长可达35天。
2.前驱期:以发热,乏力,全身不适症状为主。可有轻咳,咽痛、头痛,烦躁不安以及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腹痛等。症状大多较轻,持续1~4天,可迅速恢复。
3.瘫痪前期:可在发病时即表现此期症状而无前驱期。也有病人可在前驱期后有1~6天无症状或症状减轻后进入此期,表现为体温再次升高(称双峰热),但多数患者紧接前驱期后出现发热较高。除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外,尚出现头痛加剧,多汗,呕吐,烦躁不安或嗜睡。全身肌肉疼痛,感觉过敏或异常等神经系统症状。婴儿常不喜人抱,动之即哭,儿童颈背肌痛、强直、不能屈曲,坐起时因不能弯背,须以上肢向后支撑。颈阻力增加,克氏征,布氏征可呈阳性。肌腥反射初始正常或活跃,以后可减弱。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部分病人病程到此为止,3~5天后热退而康复。
4.瘫痪期:大多数病人在瘫痪前期的3~4天,当体温开始下降或尚未下降时出现瘫痪。无前驱期者可在发病后3~4天,甚至第2天就可发生瘫痪。也有突然出现瘫痪或晚至一周后出现。瘫痪发生前腹壁反射首先减弱甚至消失,随之腱反射减弱而消失。瘫痪在一周左右可扩大范围和逐渐加重。多数伴有发热及肌痛。轻者1~2天,重者可延续10余天而停止进展。多半热下降后瘫痪就不再进展。瘫痪依其病变部位不同可分为以下临床类型:
(1)脊髓型:系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受损及周围神经损害引起。多表现为,肌张力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的弛缓性瘫痪。一般感觉不受影响。因脊髓腰段、颈段损害为多,故临床上最常见下肢瘫痪,其次为上肢。近段大肌群常较远端手足小肌群瘫痪出现的早而且重。影响到颈背肌时则不能竖头、坐起、翻身等。颈胸部脊髓受侵犯时临床上可出现隔肌及肋间肌瘫痪。影响呼吸运动,可表现为胸廓扩张受限,呼吸浅速,鼻翼扇动,声音低微,讲话断续,咳嗽无力等症状体征。腹肌瘫痪时,腹壁反射消失,腹直肌收缩消失。一侧腹肌麻痹,可见局部突出,反射消失。腹肌及肠肌瘫痪,可出现顽固性便秘。膀胱肌瘫痪则发生尿潴留或失禁。
(2)脑干型:病变多发生在延髓及桥脑下颅神经核及延髓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颅神经麻痹可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饮水发呛或自鼻反流。严重时,痰液阻塞呼吸道可引起窒息。检查可见软腭不能上提,悬雍垂拉向健侧。咽反射消失,伸舌偏向患侧。还可表现肩下垂,头向前倾倒,眼球活动障碍,眼睑下垂等现象。呼吸中枢麻痹可出现呼吸浅弱,节律不规则,双吸气,潮式呼吸,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血管运动中枢麻痹,早期可出现面色潮红,烦躁不安,心律失常,脉搏细速。以后血压下降,脉搏微弱,面色青灰,四肢冰冷,昏迷。影响体温中枢时,则体温波动较大。
(3)混合型:脊髓麻痹和延髓麻痹二者的临床表现可同时存在。
(4)脑型:有高热,嗜睡、意识改变,昏迷,惊厥等表现。发生上神经元性瘫痪。
5.恢复期:体温降至正常。瘫痪不再进行。肢体功能和肌力逐渐恢复。功能恢复先从四肢远端如手指、足趾开始,渐至近端大肌群。肌腱反射也开始出现。最初恢复较快,6个月后减慢,大多在一年内能恢复。
6.后遗症期:神经细胞损伤严重。某些肌群的功能不易恢复。长期肌力不平衡引起肢体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