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脏象学说是怎样形成的?

更新时间:2023-02-09 17:11:08作者:百科知识库

脏象学说是怎样形成的?

脏象学说的形成条件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古代解剖学知识。最早始见于《内经》,如《灵枢·经水》篇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灵枢·肠胃》篇说:“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小肠……其注于回肠者……”在《灵枢·平人绝谷》篇又对胃的体积、小肠、回肠、广肠等体积做了具体的记载,对“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等生理关系也做了论述。可以说早在《内经》成书以前,我国的解剖学便有了相当的成就。后来《难经·四十四难》把整个消化道的七个要冲,命名曰“七冲门”,即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上口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小肠之会为阑门,下极(即肛门)为魄门。到明代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对内脏的描绘更近于实际,如“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其中有窍……共有四丝以通四脏”等等。此外,如宋代《欧希范·五脏图》、杨介《存真图》、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等著作,所载人体脏腑的位置、形状、大小、长短、轻重、容积等,都是古代解剖观察的记录,许多数字和部位、形态,与现代解剖记载是相近的。

  (2)长期生活观察,例如体表皮肤感受风寒,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认识到皮毛和鼻与肺有联系。在同样条件下,醒着活动不易受凉,入睡则易受凉。认识到卫气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日行于阳,夜行于阴”。人在39悲哀哭泣时泪涕俱下,伴有咳嗽、呼吸频率改变等,因而认识到肺主悲,在液为涕,其变动为咳。人发热汗出过多,常见心慌,因而认识到热气通于心。心,“在液为汗”。又饮食不节,饥饱过甚,则口流涎水,而认识到脾有消化水谷作用,其“在液为涎”等等。通过长期反复观察,点滴知识的积累,逐渐认识了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

  (3)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从病理现象中推论出生理功能。例如,失血过多,可有心慌、心烦、面色白等,因而推论出心主血、藏神、“其华在面”,辨其证候为血不养心。若时常腹胀、肠鸣、大便稀溏、食欲不振、四肢乏力不温等,可推论出脾居腹中,主四肢、运化水谷精微津液而主湿,辨其证候为脾虚湿困。再如头晕、腰腿酸软、滑精、头发枯槁脱落等,则认为肾位居腰部,藏精、生髓充骨,脑为髓之海,其华在发,辨其证候为肾不藏精。

  总之,脏象学说是古人从长期生活、临床实践以及对人体解剖知识粗浅认识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比类取象、推理而总结出来的。

本文标签:中医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