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应又改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建立了高度关联和深刻认同。
2023-02-05
更新时间:2023-02-07 10:12:51作者:百科知识库
文章含读《旅行》有感、旅行的艺术读后感(1419字)、《旅行到宇宙边缘》观后感(2486字)等1400字左右的优秀读后感作文3篇,供您参阅。
一本《旅行的艺术》。德波顿延续了一贯的风格,这本书依旧不是游记散文,更非导游手册,甚至也不是论述旅行历史和意义的常识读本,更象是用小说笔法写出来的人物传记片断,记录了许多重要人物面对远行的地图、陌生的城市、异国的街道所产生的惊讶、抵拒、喜悦和深思,也留下了作者在旅行中的沉思默想,以及这种沉思默想中升华出的关于旅行的智慧和机智。
在论及“旅行”这一近乎陈词滥调的题材时,德波顿的真实意图并不在于为读者设计一个完整的行程,而是在于营造一种情绪,藉其流动或跳跃,铺展开来,为全书提供整体感。情绪的飘忽和绵续才是他追求的极致。于是他在书中不仅时时表现出理性的悟觉,而且还结合福楼拜、波德莱尔等文学家的创作,参照凡·高、爱德华·霍珀等画家的作品,多方位地观照“旅行”、剖析“旅行”。因此不难发现:德波顿的旅程,以及他所探讨的旅程,更多的是一种哲性的思绪之旅,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他关注的是旅行者的内心世界,而非外在行程。正是如此,这本书其实划分出了旅行的等级,揭示的是旅行的深层意义。
何谓积极生活?首先是踏访已知环境的热忱;其次是探测未知环境的勇敢;其三是从自己和环境的斡旋中找到乐趣。旅行确实能够全方位地满足这种幸福感,而反之,只有包含着理性支配和积极生活的态度,旅行本身才能抵达完满。《旅行的艺术》展示了一种有关生命和环境厮磨的精神层面,因此也让我看到了旅行的至高等级。在各种旅行指南、各种关于旅行的感想充斥于书肆报摊的当下,德波顿对旅行的诠释可谓独树一帜。
在“乡村与城市”一章中关于“凝固的时间点”的描述,使我感慨良多。在自己过去的旅行中,曾经不只一次有过类似的感触,却从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表述方式。而德波顿借助华兹华斯的诗歌,说出了我内心的话:“在我们的生命中有若干个凝固的时间点,卓越超群、瑰伟壮丽,让我们在困顿时为之一振,并且弥漫于我们全身,让我们不断爬升,当我们身居高处时,激发我们爬得更高,当我们摔倒时,又鼓舞我们重新站起。”借用当前更通俗的说法,也可以叫做“心灵鸡汤”。在旅行中,总会有那么一些时刻,当你面对特定的景观与人们,感觉自己的意识被唤醒,从平日惯性的冷漠中解放出来,体验到自然与人性的神奇之美。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不在乎终点,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翻开这本书,你踏上的将是一次异乎寻常的阅读旅程,释卷之后,作者的智慧和机智将影响甚至改变你对旅行的看法,并有可能改变你日后的旅行心态和旅行方式,调整你在旅行中的不少心理习惯,去更加注重耳目直觉和具体细节,而不是亦步亦趋,人云亦云。至少对于我,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虽然自己一直关注旅行,从事过的工作也或多或少与旅行有着不解之缘,但此书仍给予我耳目一新的感觉,正如余秋雨在推荐序中所说的:“多少年后,如果我们的旅行队伍中少了很多扬旗吹哨的团队、匆匆追赶的人群,多了一些慢吞吞地关注各地大量零星风味、琐屑世情的陶醉者和凝思者,从而大大提升了旅行的整体品质,那么,追根溯源,也许应该感谢这本书。”
可惜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领会旅行深层意义的人还是少数。去年秋天,一家著名的外企刊物约我撰写有关旅行的专题文章,于是便结合对此书精华的理解和思考,完成了初稿。谁知被认为过于“阳春白雪”,原话是“太小资了”。只好按照人家的意图重头来过,修改成一篇旅游指南式的常规平庸之作,得以过关。看来要达到德波顿心目中的旅行境界,远非一日之功。
成语亦步亦趋:原意是说,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如:《庄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又如:尾巴主义是成功的仇敌。刊物内容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格式如果只是“亦步亦趋”,那是刊物的尾巴主义。——邹韬奋《经历·几个原则》
成语阳春白雪:阳春白雪[yáng chūn bái xuě],意指“阳春白雪”是较为深奥难懂的音乐。相对於通俗音乐而言。语出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後亦用“阳春白雪”比喻精深高雅的文学艺术作品。[源]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据《文选·卷四五·对问》引)楚襄王问於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典故]“阳春白雪”是古代的乐曲名,传说为春秋时晋师旷或齐刘涓子所作。阳春取其“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义。白雪则取其“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之义。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中,记载了楚襄王和宋玉的一段对话。有一次楚襄王对宋玉说:“我听到许多有关於你的不好传言,是不是因为你的言行举止有不端正的地方呢?”宋玉擅长言论,马上就说:“请大王先宽恕我的过错,让我先讲一段故事。”楚襄王答应了,於是宋玉便说道:“有一个外地的歌者来到了郢都,在市集中唱着通俗的歌曲,一开始跟着他一起唱和的人有数千人之多;後来他改唱比较不俗的歌曲,跟着唱和的人就只剩下数百人;等到他唱起高妙、优雅的歌曲,又夹杂着许多高难度的技巧,国中能够一起唱和的人就寥寥无几了。这不是因为歌者唱得不好听,而是因为曲子愈高雅,能够跟着唱和的人也就愈少。同样的,那些批评我的人,不过是些平庸之辈,怎麽能够欣赏、了解我的为人呢?”宋玉以歌者唱阳春白雪这种高雅的曲子,反而不受到大众欢迎的例子,来比喻自己高尚不同於流俗,因此不容易被人了解,才会受到排挤。後来“阳春白雪”这句成语被用来比喻精深高雅的文学艺术作品。
最近读了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其中提到了英国诗人 华兹华斯的下述诗句,提到了“凝固的时间点”。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若干个凝固的时间点卓越超群、瑰伟壮丽让我们在困顿之时为之一振并且弥漫于我们全身,让我们不断爬升当我们身居高处时,激发我们爬得更高当我们摔倒时,又鼓舞我们重新站起
“凝固的时间点”,这种感觉我也体验过,它发生在去年秋天我和同事去到五台山旅游的一个黄昏。
五台山素以清凉圣地着称,这是不是意味着这个地方比本省其他地方多雨呢?91 年还是92 年?我曾经到过一次五台山旅游。那一次总共三天的行程,期间遭遇一场大雨,几乎有一整天的时间被困在旅店里,空气中经常弥漫着一股凉凉潮潮略带些霉味的气味。张爱玲笔下的“雾数”是不是指的就是这种感觉?这一次两天的行程,也是时雨时晴。幸运的是雨下的不大,大家都带着雨伞。雨中漫步,自有一番情趣。
那一天下午我们游览的寺庙坐落在一个山坡上,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层次高低分明,错落有致。我们从寺庙的边门进入,经过一座小院,沿寺庙一侧拾阶而上,正中是供奉着佛像的庙堂,两侧是禅房。庙堂挡着游客的视线,每一层都让人感觉已到了这个景点的尽头。从庙堂一侧转过去,却又发现向上的台阶,爬上去又是庙堂、禅房。每一层的庙堂以及庙堂里供奉的佛像各有特点,但在我这个外行眼里却只看见大同看不出小异。细雨霏霏中,扭头再看对面山坡,居然阳光明媚,湛蓝的天空下有白云悠悠飘过,投下一片巨大的暗影。
几位同事对高台边石栏精美的雕刻感兴趣,以此为背景摄影留念,我却兴味索然,独自沿原路回返。半路发现另一个边门洞开着,寺庙外绿树成荫,有水泥路通往半山我们停车的地方。虽然有些绕路,但山上的一群还在兴致勃勃地拍照,早下去也是等,并且那一片醉人的绿特别吸引我,使我不由自主走近它。
这时雨点又密集起来,我手里拿着雨伞,却没有打开。我就这样手拿着雨伞淋着雨沿着林中小路慢慢地走,路上除我之外再没有别的行人。周围那些树树干笔直,不粗,但是很高,树下是半人高的草。树和草经过雨水的冲刷,显得分外澄澈洁净。这些植物都是北方山区常见的,但是我叫不出名。雨声沙沙,更衬出林中的幽静,我的心情平宁而安静。很想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那雨声。景区距离我所居住的城市算不上远,但再来恐怕机会不多。尽管我还想在林中多待一会儿,但这会儿估摸着拍照的同伴也应该返到停车场了。于是离开。
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的脑海里经常浮现出那一天黄昏树林里的景象,就像村上春树形容的“紧黏在脑袋里”了。我非常喜欢那一天林中的幽静。
今年临到“五一”节的前一天,一大早父亲就打来电话说身体不舒服,我的心顿时一沉,赶紧到医院排队挂了号,然后在挂号大厅 一边往单位打电话请假,一边等着老父亲到医院后会合陪他就诊。最近一段时间单位工作紧张而繁忙,加之为父亲每况愈下的身体担忧,我的心情愈发的焦灼不安,一瞬间倍感困顿疲累,抑制不住想哭的感觉。想起前几天在微信上看到的一段话,“难过的时候就抬头看看天空吧,天空那么大,什么样的委屈也盛得下”。可是我才刚一抬头,不争气的眼泪就从眼角流下来。这时,我的眼前又涌现出去年秋天深山古刹旁林中细雨的景象,耳边仿佛又响起那“沙沙沙”的雨声,就像母亲的絮叨,细细碎碎饱含着脉脉温情。那些我叫不出名却非常清晰的树和草使我焦虑的心情得到释放,疲惫的身体得到片刻的休憩,并且给我力量使我重新以轻松乐观的态度应对生活中的悲伤和挫折。
成语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1回:“我也不很记得了。但觉自己身子不由自主,倒象有什么人,拉拉扯扯,要我杀人才好。”又如:韦珍说不上什么爱不爱,只是接触的多了,便不由自主地常和常飞亲近起来。——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二章
成语为之一振:为:因;振:振奋。因此而振奋起来。如:《明史·郭登传》:“登以八百人破敌数千骑,军气为之一振,捷闻,封定襄伯,予世券。”又如:李莫愁斗逢大敌,精神为之一振,想不到这高瘦和尚膂力固然沉厚,出招尤是迅捷。——金庸《神雕侠侣》第二十二回
今天看了一部影片,名字叫做《旅行到宇宙边缘(JourneytotheEdgeoftheUniverse》。这是一部华美宇宙科普纪录片,本片影像来源于哈勃太空望远镜。研究远距离天体的科学和历史,这个壮观的史诗般的宇宙之旅,把我们从地球,带到月球,再到邻近的天体,飞越太阳系,到达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然后穿越星云,银河系直到最远处——已知宇宙的边缘……跟着它的步伐,我的思绪早已飞出银河系,遨游在茫茫太空……我们生活在地球,每当我仰望天空,我像影片旁白所说一样,怀疑“我们是居住在宇宙中一个一个独特的地方,或仅仅是太空的小小一隅?”也许是邪恶黑暗,也许是善良的光明,面对无际的猜想,队员们鼓足勇气,开始了一步步时空之旅。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就是宇宙的边缘,仅需要一个小时的车程,即将步入离地球具有平均39万千米却是最近的固态卫星——“月球”。影片中的月球像一个被遗弃的战场般狼狈。我们还可以清楚的看见月球上尼尔·阿姆斯特朗的第一个脚印——就先昨天刚踩上一样清晰。因为空气的流动形成风,月球上没有空气,也就不会有风,飞扬的尘土是由于风把地面上的细颗粒状的物质抛到空中形成的,这样月球上也不会有飞扬的尘土。因此,尼尔·阿姆斯特朗的脚印会一直存留,至于能存多久,可能比人类存在的是时间都长。爱之女神——“金星”,傍晚出现时称“长庚”,清晨出现时称“启明”。一个地球的姊妹星,大小和引力与地球相仿,可是美丽中却隐埋伏着极大的危险:那耀眼的云层其实是由致命的浓硫酸组成的浓云;大气层中充斥着97%以上的二氧化碳;表面达到465摄氏度至485摄氏度的高温;地球90倍的大气压,那相当于地球900米深海中的气压!不愧是“来自地狱的姊妹”,数千座火山长满了痘疮,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留住了太阳的热量。它,在燃烧、在烧灼。燃烧着的不只是火星,还有水星。水星,中国称为辰星,水星在八大行星中是最小的行星,也是太阳系最内侧和最小的行星,但从视频上看,仍比月球大三分之一。晚上零下275度,正午超过800度。烧焦再被冰冻,烈日然后酷寒。水星难以观测,虽然在在视频中看得如此明了。水星太接近太阳,常常被猛烈的阳光淹没,所以望远镜很少能够仔细观察它。水星没有自然卫星。唯一靠近过水星的卫星是美国探测器水手10号在1974年—1975年探索水星时,仅此拍摄到大约45%的表面。相对体积来说,小小的水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它就像裹着薄薄岩石层的大铁球,只留下了核心却没有了外壳。也许是不知在哪一场致命的宇宙球游戏中它的外层被炸掉了吧。
太阳的威力无法让人正视,无法让人抗拒,但是它的魅力有着催眠般的魔力,让痴迷的人类像飞蛾扑火。那一颗燃烧着的大火球就是太阳。慢慢的向你逼来,慢慢的放大。太阳很大,可究竟有多大?据科学家估测,太阳大到可以装下100万颗地球。通过这些数字我相信你无法想象,但视频中它的真实面目让人惊愕。它的外面萦绕着火红色的丝丝缕缕,近距离的观测它,由炙热的气体不断形成的红色波涛阵阵向你涌来。太阳表面温度超过一万,令人跟难以置信的是它的核心温度可以达到数千万度。我不知道说什么来表达我感受到的温度,正如影中所说“这里热到足以能够数秒把数百万吨货物转化成能量,超过人类有史以来产生的所有能量,地球上的核武器对于他都是小巫见大巫……”总有一天,时间的一切都会结束,太阳的燃料也会用完。随着太阳的死亡,地球也会随之灭亡。这个神祗创造了生命,也会摧毁生命。所以,对于地球来说,你我只是一粒尘埃。对于银河来说,地球只是一粒尘埃。对于宇宙来说,银河只是一粒尘埃。对于时间来说,整个宇宙只是一粒擦身而过的尘埃。谣传着火星人的火星、犹如大怪物的木星。由罗马农神的名字命名的土星。数十亿像太阳一样的恒星、神秘的黑洞……一幕一幕的出现在我的眼前。进入神秘的宇宙,犹如进入未知世界的大门,想不到的神奇在等待着你,美丽浩瀚的银河系!影片已经到了尾末,我看到了滚滚的么浓烟,白的、黑的,渐渐透射出火红的光芒,闪烁着耀眼的银光,交织旋转,形成一个红黄混杂融合的大火球,向四周闪烁着强光——那是宇宙的边缘,逐渐远去,慢慢的,一点一点的,光线减弱、体积变小、距离变远,在屏幕中央、宇宙末端形成一个闪光点。当我以为一切都要平静了,它,却突然的接近、放大,周围萦绕着银色的光芒,又像是烟气——大爆炸的一瞬间来临,历史上最狂暴,最具创造性的一刻!所有后来发生的一切都是从这一刻开始的。瞬间变成滚滚红色的浓浆,流动,好像从高空向下仰望,渐渐下,由火红变为褐红又是火红。然后在出现出现一颗蓝紫色圆球,渐渐分散,向四周扩张幽紫墨蓝的光芒,像一个三菱反射镜折射的光芒一样,立马覆盖了诱惑的火红。流动、旋转,逐渐变为以深色调为主的彩色,向中心收缩,就如一个无底洞,四周的光芒仿佛要被它尽收“洞”底。果不其然,“刷”的一下,全部拢尽了,只剩下一个极小的紫红色光芒。这又不是结束,看“一个无限热、无限小、无限紧密的点爆炸了……”瞬间爆炸,蓝色烟雾腾起,以银白色为中心,蓝色光芒围绕四周。幽幽得像鬼火一样。深蓝色渐渐笼罩,黑色渐渐笼罩,又只剩下了那中心的一束光。于是“产生了空间、时间、物质和宇宙本身,起初只有亚原子大小,在电光火石间,它就变得和手掌一样大,不久之后,变得和地球一样大……”光芒再次燃起,像一个绕满了蜘蛛网的电流球向你扑面而来。红色的光芒,白色的云雾,黑暗的天空都出现了。浩瀚的银河内无数的星星像雪花点一样出现在荧屏上……星系、恒星、行星,所有都成了宇宙残片。大爆炸发出的光线,现在仍在向外传播。而这仅仅是不到3分钟发生的事。随着蔚蓝的球体出现,影片落幕。我没有话可说,它除了给了我震撼之外,还给了我惊愕。在这部影片中,我又对宇宙、空间和时间有了新的定义。当一个人发现这个世界如此之广阔和深远,远远超出自身理性和智识所及时,必然心生恐惧。看了之后,运用影片里一句话来表达:“了解得越多,却发现知道的越少”。这时的心情,大概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绝世之句,也难以表达吧……地球其实就是一个奇迹,但这是个即将破碎的奇迹。
成语难以置信:不容易相信。如:马克·吐温《竞选州长》:“当真把我的名字牵连到这个不名誉的嫌疑上面,一时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又如:这件事情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成语小巫见大巫:小巫见大巫[xiǎo wū jiàn dà wū],意指小巫师见到大巫师,相形见绌,法术无法施展。语出《庄子》逸文。後用“小巫见大巫”比喻能力相差甚远,无法相提并论。[源]《庄子》逸文(据《艺文类聚·卷八二·草部下·茅》引)小巫见大巫,拔茅而弃,此其所以终身弗如。[典故]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庄子曾说过:“小巫师见到大巫师,用拔茅的方式占卜,拔起茅草却不能判断吉凶,便把茅草抛弃,不肯请教,这就是为什麽小巫师永远比不上大巫师的原因了。”庄子的这段话是说人如果遇到比自己更有实力的人,而不向他学习,就会相形见绌,永远居於人下。到了三国时,文人张紘和陈琳互相欣赏对方的才学,张紘读到陈琳的作品,马上写信称赞他文笔优美。而陈琳也回信说:“这里因为会写文章的人少,所以我的作品才特别受重视。但和你和景兴、子布比起来,就像小巫师见到大巫师一样,根本不能相提并论。”陈琳在这封信里,用“小巫”来比喻自己,说自己无法和张紘等三位“大巫”相比。後来“小巫见大巫”被用来比喻两者能力相差甚远,无法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