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应又改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建立了高度关联和深刻认同。
2023-02-05
更新时间:2023-02-07 10:09:23作者:百科知识库
本文包含读《百家讲坛》有感、百家讲坛读后感(928字)、读“百家讲坛《大话西游》”有感(1087字)等900字、1100字、1500字左右的优秀读后感作文3篇,供您参阅。
《百家讲坛》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北京师范大学 于丹教授给我们讲解的《论语》、《庄子》心得了。从前,我们只是通过课本上的一些知识来粗略地了解《论语》、《庄子》,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地了解,但是通过于丹的讲解,让我更好地理解《论语》、《庄子》,也让我们从中有所反思,有所收获,更好地吸收知识,并将知识转变为我们自己的能力。
就我个人而言,我十分佩服于丹教授,作为一个女性,能将《论语》、《庄子》讲解的如此透彻。她通过《庄子》的现代解读,以中国经典文化的精髓提醒观众,怎样以平和的心态和得当的处世态度追求我们的梦想;在追求的过程中遭遇挫折时,怎样坦然面对;在竭力追求的过程中,怎样协调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怎样处理家庭和事业的关系,让人们明白奋力拼搏为了什么。
于丹对于《论语》曾发表心得说:“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读了这段心得后,我实在受益匪浅,从中认识到,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不能只局限于表面,而要更注重内在。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庄子》心得中,一个牧羊人的比喻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
我现在是个学生,因此我想到了我们的班级,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同学。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才能让我们的班级进步。如果只是在学习好的同学身上下工夫,就算他们成绩再好,我们的班级也不能进步。
《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让我们在《百家讲坛》中尽情地畅游,细细地品味吧!
成语沾沾自喜:沾沾自喜[zhān zhān zì xǐ],意指形容自得自满的样子。语出《史记·卷一〇七·魏其武安侯列传》。[源]《史记·卷一〇七·魏其武安侯列传》孝景四年,立栗太子,使魏其侯为太子傅。孝景七年,栗太子废,魏其数争不能得。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梁人高遂乃说魏其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弗能死。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闲处而不朝。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有如两宫螫将军,则妻子毋类矣。”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桃侯免相,窦太后数言魏其侯。孝景帝曰:“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遂不用,用建陵侯卫绾为丞相。[典故]据《史记·卷一〇七·魏其武安侯列传》载,窦婴是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的堂侄,他喜欢结交四方贤人,在汉景帝初年时担任詹事的官。有一天,他陪着景帝和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喝酒,景帝酒喝多了,糊里糊涂地说:“如果我死了,就把王位让给我弟弟继承。”窦婴认为汉朝的制度是传子不传弟,於是表示反对,因此,触怒了窦太后,把他除籍,不准他朝见。後来,吴王濞和楚王戊起兵造反,时局很危急,景帝在宗室以及诸窦姓外戚中找不到能用的人,只好请窦婴出来当大将军,把吴、楚乱事敉平。之後窦婴受到重用,被封为魏其侯。後来窦婴当了太子栗的老师,景帝七年,太子栗被废,窦婴虽然极力谏争,但不被采纳,於是就称病辞官。许多宾客辩士游说他,他就是不出来。後来好不容易听从梁人高遂的说词,才又再出来做官。过了一段时间,宰相桃侯辞官,窦太后想请窦婴来继任,但景帝不赞成,并且说:“窦婴这个人过於自满,总是沾沾自喜,且行事轻率,不是能重用的人。”於是没有起用他作宰相。後来“沾沾自喜”演变为成语,就用来形容自得自满的样子。
成语受益匪浅:匪:通“非”。得到的好处很多。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25章:“这类‘讲座’还售门票,并兼售演讲本人的著作,使得这类活动让各方面都受益匪浅。”
在中国,凡具有初等以上文化之人,无不知有所谓“四大名著”之说。在这四大名著之中,也就是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中,假如有人被问到最喜欢的是哪一部作品,答案可能五花八门,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要被问到最早接触的是哪一部作品的话,答案就可能相当一致了,那基本上就是《西游记》。原因很简单,《三国演义》笔下的杀伐征战,《水浒传》笔下的江湖恩怨,《红楼梦》笔下的情感纠葛,都需要更加成熟的心智才能理解和体会。但《西游记》不同,这个世界光怪陆离而又异常简单,像极了孩子们在其中驰骋遨游的童话世界。自从问世以来,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心灵,直到现在,每年寒暑假,仍然是最热播的连续剧之一。但与此同时,《西游记》又是四大名著中最费人评说的一部著作。古往今来,还从没有哪一部文学作品像他那样被赋予如此丰富而又充满矛盾的内涵。佛教徒说他是一部教人成佛的书,道教徒说它是一部教人修道的书,儒家信徒说他是一部教人成圣贤的书,后世又有各种五花八门的说法。现如今,持各种观点的研究者,都有许多人如汉儒解经一般,禅精竭虑地在其中挖掘所谓的“微言大义”,而令人惊奇的是,他们似乎也总能乘兴而归,满意而回。《西游记》还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畴,对整个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科学昌明的时代到来之前,在普通老百姓心中,假如要勾画出一幅“世界地图”的话,许多人心中的世界大地说来一定是这个样子的:地上是人王的世界,地下是阎王的领地,天上有玉帝,四海有龙王,西方有佛祖,海外有仙山,还有许多洞天福地,栖息着一班菩萨三贤。这些人掌管着整个世界,彼此相安,共同维持着这个世界的运转。那么,这个“世界地图”的构成是谁提供给中国民众的呢?根据许多学者的考证,这要就是《西游记》。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西游记》是建立起中国下层百姓“世界观”的一部奠基之作。师徒四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团队,其中的单个成员可能并不完美,他们有种种优点,同时也有种种缺陷。但只要这个团队有共同的目标,有足够的包容性,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就有可能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而一旦整个团队的大愿望实现了,个体小愿景也就得到了实现。在《西游记》中,我们读懂了什么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唐僧师徒从东土大唐出发,到西天取经成功,总共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正可以说是对这段话的最生动的注脚。当然,你可以做出你自己的注解。只要你不是浑浑噩噩、醉生梦死,而是有所希冀、有所追求的人,那么你的心头就都一座“灵山”,而你的人生,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一部活“西游”。由梦想与磨难交织成的每一首乐章,在细节处都会有所不同。
成语艰难困苦:形容处境艰苦,困难重重。如: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六十八回:“这日子穷了,受过了艰难困苦,也就渐渐的明白过来。”又如: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成语惊天动地:惊天动地[jīng tiān dòng dì],意指形容声音很大。语本汉·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後用“惊天动地”形容声势惊人。[源]汉·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据《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引)於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猎。乘镂象,六玉虯,拖蜺旌,靡云旗,前皮轩,後道游;孙叔奉辔,卫公骖乘,扈从横行,出乎四校之中。鼓严簿,纵獠者,江河为阹,泰山为橹,车骑雷起,隐天动地,先後陆离,离散别追,淫淫裔裔,缘陵流泽,云布雨施。另可参考:汉·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据《汉书·卷五七·司马相如传上》引)[典故]“惊天动地”原作“隐天动地”。汉朝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他的赋,词藻瑰丽,气韵排宕,为汉赋辞宗,影响当代及後世甚钜。司马相如以〈子虚赋〉得到武帝的赏识。在见到武帝之後,他又写了一篇〈天子游猎赋〉,也就是〈上林赋〉,献给武帝,文中藉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个假想人物的对话,大肆铺陈汉朝“上林苑”的壮丽,以及天子游猎的盛况,文章最後对天子贪恋游猎,荒废政务,提出讽谏。典源所收的内容节录自〈天子游猎赋〉,大意是说:秋冬交会时节,皇上乘坐华丽的车子,率领官员、随从出外校猎。他命令随身护卫他的侍卫击鼓,让猎人出击,以江河作为围挡野兽的栅栏,大山当作是了望楼,一时间车马奔驰,像忽然响起的雷声,声音很大,足以遮天动地。猎人分散四处,各自追逐自己中意的猎物,沿着山陵,顺着沼泽行进,人数多到像天上密布的云、倾注的大雨。後来“惊天动地”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声势惊人。
自我看百家讲坛后,喜爱犹深,特别是苏轼。
喜欢苏轼这位大文豪是主要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的精彩讲解。北师大的教授个个另人敬佩,现在正在播出的《论语》就是北师大的教授于丹。以前只知道他的几首词和苏东坡这个名字。在看完节目后,在我的脑海中已经出现了一个生动的苏轼:豪迈,开朗风趣,爱憎分明,爱国为民,做人达观不拘小节,人生起起浮浮但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苏东坡追求的是儒、是道、是佛,但又非儒、非道、非佛,是仕进之人生,又是终生追求隐逸之人生。这些正是东坡人格魅力之所在。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集大成,是一次最好的中和。
面对如此伟大的人物,我所能理解的实在有限,写的水平也非常有限。
但求大家看后能对苏轼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喜欢上这位千古难得的奇才。
先说苏轼的父母,苏轼的母亲程夫人是一位很有政治见解的妇女,官府小姐出身有非常良好的教养和学识。有一次她给苏轼讲《后汉书范滂传》。东汉名士范滂反对宦官专权误国,汉灵帝大逮党人,范滂镇定自若的前去投案,其母和他诀别说:“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全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程母讲到这里,激动不已。苏轼问:“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程氏坚定的说:“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苏轼因此自幼立志以范滂为楷模,为官后清正廉洁,奉公爱民。他在任开封府推官期间,秉公执法,断案精敏;任徐州知府时,洪水将淹城,他“誓与城共存亡”,发动吏民抗洪保城,使百姓免遭洪灾之害;在任杭州知府时,他关心民瘼,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百姓感其德,家家挂其画像,饮食必祝,并建生祠以纪念。由此可见,母亲的早期教育,对苏轼后来的道德节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觉得很感动,有这样的母亲,才有了这样的苏轼!父亲苏洵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对自己的两个儿子要求很严格,他一公务员之家生没做什么大官,但却培养了北宋文学的两个奇葩,父子三人均位列唐宋八大家,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
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徇私舞弊,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苏轼25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而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年第一。
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苏轼一生在政治上起伏很大,他在北宋王安石变法上意见相反,属于保守派,官场上始终被卷入派系斗争。
苏轼的仕途开始于凤翔县,他的顶头上司陈公弼对他总是挑刺,不给他好脸色看。让苏轼很生气,其实陈公弼是用心良苦。苏轼后来非常后悔年轻时对陈公的不敬,这是在经历过许多人生波折后才体会到的,后专门为陈公作传。陈公弼的儿子就是陈季常,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苏轼第一次官场落难是因为“乌台诗”案,差点送命,已经退休的王安石上书恳请宋神宗不要杀苏轼。最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在那里苏轼与民为乐,耕作为生,在黄州苏轼得到了苏东坡这个称号。
成语出人头地:指高人一等。形容德才超众或成就突出。如: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又如:孙俊英见人家看得起,能出人头地,一呼百应,好不威风自在。——冯德英《迎春花》第八章
成语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如:宋·苏轼《上皇帝书》:“改过不吝,从善如流,此尧舜禹汤之所勉强而力行,秦汉以来之所绝无而仅有。”又如:新的一辈继他们的父亲或者母亲之后成为作家的,可以说绝无仅有。——秦牧《两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