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应又改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建立了高度关联和深刻认同。
2023-02-05
更新时间:2023-02-07 01:11:18作者:百科知识库
本文包含读《超越自卑》有感、超越自卑读后感(485字)、《超越自卑》读后感(1027字)等500字、700字、1000字、1800字左右的读后感范文4篇,供您参阅。
今天,我读了阿德勒的《超越自卑》,从心理学层面了解了人的自卑情结,优越感和人生的目标。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实的地位感到满意的;而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爱情,正确理解生活。
自卑感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迫使它采取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即使一个人已经没有勇气面对生活,但他仍然要设法摆脱自卑之感,不过这种人采取的方式不是设法克服自卑感,而是用一种优越感来麻醉和欺骗自己,使自卑感越积越多,因而在困难面前表现犹疑,彷徨,甚至退却的举动。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实际上它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人类的全部文化都以自卑感为基础。
每个人都渴望优越感的目标,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性,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之中的。
增加对他人,对社会的兴趣,使我们真正认识到“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平等的,积极的与人合作的习惯,使我们追求奉献社会的优越感的目标,这样慢慢的我们会获得成功!
人类存在的意义在于,必须与人类发生关系否则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我们说到木头的时候,是跟我们有关的木头,说到石头的时候是跟我们有关的石头。存在的意义,其本质是受自然限制的,并且这个限制或者是天生的,或者是前人传承的,反正自然而然的就存在了。自然的限制,或者说每个人的联系限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资源的有限性,我们生活在一定固定的星球上,即地球,它本身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的衣食住行,也包括由于我们欲望的不断升级而希望的金钱与享受,总是有限的。物质的满足程度无法赶上我们精神的愿望。我们必须通过某种职业的方式,去获得至少是满足我们生存的资源
2.必须,而且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获得或弥补资源上的不足,这就是合作,然后专业分工上的必要性,通过实践我们知道,只有与他人不断的合作,只有利用前人留下来的知识经验与成果,我们才有机会扩大我们获得资源的能力,才能使所获得的资源超出我们生存的要求,以致于更多的更好的满足我们的物欲。
3.对个体生命短暂的无奈以及对整个人类生命传承的需要,我们必须与异性,建立婚姻与性的关系,这是整个人类为了持续生存而给予每个个体当然的历史责任。这种责任做为一种自然的印记,已经固化或写入我们的DNA及身体本能,我们的意志甚至无法控制的要去履行。
正是这种资源的有限性,造成了人们从遗传的角度生下来就没有安全感,怕失去一切得到的东西,这甚至是别人心理方面的不自觉暗示。但因为人类彼此理解的不透明性,因此容易产生自卑,但人们要最大化的获得与占有资源或成果,却又必须与他人合作,所以必须超越自卑,把曾经对他人的警惕性,变为理解他人的动力,从而成为自己优秀的工具。
成语自然而然:自由发展,必然这样。指非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如:《牟子理惑篇》:“夫吉凶之与善恶,犹善恶之乘形声,自然而然,不得相免也。”又如:不知怎的自然而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8回
成语衣食住行:泛指穿衣、吃饭、住房、行路等生活上的基本需要。如:孙中山《民生主义》第三讲:“大家都能各尽各的义务,大家自然可以得衣食住行的四种需要。”又如:前后相继约两个世纪,衣食住行相互影响,极为显着。——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北齐张肃俗墓》
文/心灵渡口
《超越自卑》一书是阿德勒的代表作品。阿德勒1870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外,自幼患有驼背,行动不便。五岁那年,患了一场几乎致他死命的重病,痊愈后决心成为一名医生。在之后心理学上的许多观点都可以在他的童年时代找到蛛丝马迹,也反向诠释了他的观点。在心理学领域上,阿德勒是与弗洛伊德齐名的精神心理学大师,但由于观点的分歧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水深火热。阿德勒一生着述颇丰,这部著作完成于阿德勒最为成熟的时期。
本书总共分为12章,第一章“生活的意义”为全书的纲领。涉及了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会反复问自己的问题“活着为什么?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之前我也时常在想,人终有一死,那么人生有何意义?不过始终思考未果。作者在书中说道“他们只有在遭遇挫折后才会想起这样的问题来。假若一切都一帆风顺,他们不经历逆境的考验,这些问题绝不会提出来。”突然发现是经历的不够,没有经过岁月的沉淀,生命这个沉甸甸的词对于自己来说是空泛的。杨慎“是非成败转头空”,王维“行到排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都是在失意,挫折之后的感慨,也可以说是遍历的人世的沧桑经历了繁华,经历了奋斗,见识了人世更深刻的道理,才收获了豁达,收获了人生对于自己的意义!
关于“自卑感”,阿德勒认为在生活中时刻都有可能发生,像先天的生理缺陷、人在面对现实社会产生的不完满、不得志、比别人差时的情绪。或者说当一个人无法适应或者应对一个新问题的出现,并且坚定地认为自己无法解决,那么这时也会变现出自卑感。我想我们的一生都是在于这种自卑感做斗争,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阿德勒认为这种情感是正常的,并不是病态的,关键是如何对待这种自卑。利用自卑来逃避现实还是克服并超越自卑,由此而形成截然不同的生活风格。非常赞同大师的一个观点:一个人在某方面有缺陷的人,会比优越的同伴更渴望超越自我。而接受太多宠爱的哪一个,是内心最具有优越感的,在自我陶醉于优越感的同时,麻木、消沉、逃避,形成更大的自卑。小学初中高中都经历过许多这样的事情,某位同学英语成绩不好,上课时被老师批评伤及自尊,于是发奋学习英语,最终英语成绩稳步上升。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对于这种心理,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心态,书中有详细说道,就不在此赘述了。最重要最核心在于“合作”二字,包括婚姻也被阿德勒归为一种合作。许许多多的问题都是出在不愿意合作、不懂合作上。人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
成语许许多多:很多数量的人或物。如: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要完成这个基本任务,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又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二章:“当然,许许多多的所见所识他都还不能全部理解。”
成语逃避现实:指不敢正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如: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不能不顾现实,更不能逃避现实,也不能向丑恶的现实投降。”又如:我不喜欢用逃避现实的方法来解决。
“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自卑感并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因此要正视自卑,承认自卑感的存在,看到它对个人生活的影响。要消除自卑感对我们信念、生活态度、人生目标等的不良影响,先要找出引起自卑的原因。小到一个眼神、姿态,大到行为、人生目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能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当发现自己的人生态度出现偏差,应该进行彻底的自我反省。自卑感和优越感是相对存在的,之所以一个人会努力追求某方面的优越感,正是他在那方面不够自信。
“经验并不是成功或失败之因。我们不会被经验过的打击所困扰,我们只是从中取得决定个人目标之物。我们被我们赋予经验的意义决定了自己,当我们以某种特殊经验,作为自己未来生活的基础时,很有可能就犯了某种错误。意义不是被环境所决定的,我们以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了我们自己。
“如果我们看到某种情绪很明显地引起了困难,而且违反了个人利益,只想改变这种情绪是完全没有用的。它是个人生活方式的正当表现,只有改变其生活方式,才能将之斩草除根。”阿德勒把所有问题的解决归结于奉献与合作。首先我们应该对自己负责,要让自己走正道,并且积极向上,做对他人有意义的事。目标是很重要的,没有目标的人,像是没有灵魂。如果把一个人比作机器,没有目标的人,好比没有动力的机器,怎么也运作不起来。但是,目标从何而来?这是个大问题。说到目标,一定与价值观有关。
那么一个心灰意冷的人,如何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如果把一切问题的解决都归结于对他人的兴趣,又要如何去操作?如何让一个自暴自弃的人,认识到她的堕落不是超凡脱俗,而是由自卑感带来的过分自尊?又如何去纠正他年深月久的陋习与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如何改变他对这个世界以及他自己的错误定位,而使他从毫无意义的自我折磨与荒废光阴的深渊中解脱出来?当然我相信发展对他人的兴趣,提高社会感觉,增强合作能力,会有所助益,但是要如何做到那些确是一门学问。那些不善交际的人,该如何得到勇气?所有的人,都按照他所认为的生活意义行动。当一个人以错误的方式生活是只指责他的行为,或单纯的试图让他放弃这种生活方式,都不会有什么效果。问题在于他在经验的积累中所形成的生活意义。而这个意义,虽然他自己不一定认识到,但却是他人生经验的浓缩,是人生的根本,是信念的支柱,要改变它谈何容易。
一个人为何会选择那种生活方式,支持这种生活方式的生活意义从哪里来?要解决问题,就要找到引起问题的原因,这是一定的。从一个人一贯的行为表现,思想、感觉、姿态、眼神等之中,了解他的人格。阿德勒认为,早期的记忆很重要。早期的记忆“显示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最简单的表现方式。阿德勒认为:“罪犯可以两种主要类型——丑陋而被轻视以及英俊而被宠坏。”这种划分方法的科学性姑且不论,这两种人的心理易产生偏差是一定的。由于被轻视或过度宠爱,都容易让人转而关注自己,而对他人失去兴趣,不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他们因此产生对世界错误的看法,自己被隔离在外或所有人都应围着他们转,所有事情都应该满足他们的要求,如此就陷入了误区。
追求优越感的方向的错误,用错误的方法解决问题,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都是他们缺乏社会感觉与不合作的态度造成。自我中心的人不易于合作。罪犯的的失败的源头在于自身经验引起他们对世界和自己错误的解释和定位。我们这些正常人也常常因为对世界和自己的解释和定位的偏差,引起生活意义、生活目标、生活态度的错误,而造成困扰。这里可以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个人生活的重大影响。而造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活事件,我们必须把它揪出来,重新定义。
当然观念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只是对有代表性的事件,如存在脑海中印象深刻的事件和我们现实的表现来认识自己的观念。在改变生活方式之前,必须改变观念。而要改变观念,必须先对此人的观念认识到位。也许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但是如果他没有认识到他错在哪里,就不可能彻底改掉陋习。错误的方式可能会换一个新面目出现。
《超越自卑》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A.阿德勒博士的代表作品。此书被西方人视为了解自我和他人的教科书,起到了《圣经》起不到的作用。
成语斩草除根:除草时要连根除掉,使草不能再长。比喻除去祸根,以免后患。如:《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若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又如:斩草除根,萌芽不发;斩草若不除根,春至萌芽再发。——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七
成语超凡脱俗:指摆脱世俗的高雅境界。如:郑逸梅《我与文史掌故·集札》:“很自然的在疏书 朗朗的八行笺中表现出来,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的享受。”又如:王朔《给我顶住》:“是你把她抬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与尘世欢乐绝了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