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理想》读后感5篇1500、1600、1700、20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6 04:59:52作者:百科知识库

《理想》读后感5篇1500、1600、1700、2000字

本文含读《理想》有感、理想国读后感(1548字)、读《中华魂,理想点亮人生》有感(1574字)、理想丰满读后感(1672字)等1500字、1600字、1700字、20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作文5篇,供您参阅。

理想国读后感_1548字

曾经以为智者哲人如柏拉图者,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使我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从来认为像《理想国》这样的在西方哲学史上的辉煌巨著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如今,看着柏拉图的《理想国》,尽管依旧无法参透《理想国》中的奥妙,也无法深入的了解它的深层次含义,因为它就像一座空中花园,必须有足够的思想阶梯才能够爬的上去,但它带给我的启迪确是深远的——尽管我只能仰望而叹之,道听途说而思之,片言只字而感之。其实,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

公元前5世纪,雅典哲人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以对话体的方式着述《理想国》,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探寻人类正义问题的著作。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究竟什么是正义?柏拉图首先询问了他周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说:正义就是欠债要还。还有的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对正义的讨论,是从区分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开始的。古希腊讨论正义,都是把它视为个人的德行,属当时普遍重视的四主德(正义、智慧、勇敢、节制)之一。柏拉图感到个人的德行属于微观世界,较为抽象,不易说明,需要借助于一种显明的、宏观的事物来说明。柏拉图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以城邦来比方个人,借助于阐明城邦正义来阐明个人正义。他认为真实的正义不是表现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在人的自身内部“各做各的事”。这就是说,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不正义应该就是三种部分之间的争斗不和、相互间管闲事和相互干涉,灵魂的一个部分起而反对整个灵魂,企图在内部取得领导地位。

在我看来,《理想国》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该着中,柏拉图本来是要论述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用城邦正义作为铺垫和比方,但,柏拉图实际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图的这种证明方式给了后人一个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后来人们在思考国家正义、法律正义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发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成果。而我国古代没有关于国家正义问题的思考。我国古代虽然有对个人正义的思考,但这种思考主要涉及个人义务、行为,基本不涉及国家制度的正义问题,所以,其思考的深度远不能同西方的正义思考相比。传统中国政治法律思想史认为,君主制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可改变。如果没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们现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专制制度中。想到现今的社会,正义一直都是受人们褒扬的话题,正义的事情永远都是被人们所称颂的。然而什么是正义,我想很多人都是无法给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给出了也是摸棱两可,一个简单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图式的反驳推翻掉。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人们的思想各色各样,在此处正义的事情,放到彼处马上就变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极其不正义的事情。单纯的眼光去判断事情总是片面的,多虑的思想去思考事情总是无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适事而行。

成语道听途说: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如:《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又如:妹子道听途说,不知是否?尚求指示。——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三回

成语片言只字:不多的几句话,极少的几个字。指零碎的文字材料。如:晋·陆机《谢平原内史表》:“片言只字,不关其间;事踪笔迹,皆可推校。”又如:君得其片言只字,必手抄之。——清·黄宗羲《五军都督府都事佩于李君墓志铭》

理想国读后感_1568字

《理想国》是一部政治学经典,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思维常常在字里行间悄悄的远行,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想想自己的思维跑到了哪里,是怎样跑的。这本书不是很容易读懂的,在细读起来总是觉得在和先哲对话时少了那份开阔与气度,多了些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很想用自己的话去理解去探索可那毕竟是一道很漫长且艰辛的路,所以我将慢慢的前行,那样收获的也许才更多。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己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己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但我却相信自己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向往!可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己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现在。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己别样的感触。

柏拉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其哲学智慧尽管没有专门的哲学专着,但却几乎体现在他的每部著作当中。不论是从早期的《理想国》,过渡阶段的《政治家》还是思想有了较大转变的《法律篇》,都闪耀着西方哲人的智慧之光。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助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现在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这些都在《理想国》的正义论与洞穴理论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阐释。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他的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作为一个智者与先驱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一个人的哲学观对其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其理论也随处可以看到其哲学观。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说对其在辩论中思维的展开、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这本书对话的起点也是其中的一个主导观念。在看这本书时我常想起中国的哲学问题,想起另一位的哲学大师王阳明,也许他们观点什么的相关的真的很少,也许唯一的关联就是他们都被称作唯心主义,而唯心主义在过去思维里,在我们从小被教导或明或暗的教导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时,我们对唯心主义也许不是厌恶反对但至少也退而远之,不敢亲近,就如王阳明大家很多人也许只知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句话。这句话充满了诗意与人生很难理解的韵味,可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哲学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进一步知道王阳明是余秋雨的书里提到了这位老乡,这位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专门派人为其守墓,有个日本将军甚至有个腰牌上写道“一生俯首拜阳明”,读到后我深深的触动了,觉得如此对一个厉害的人物在我们厚厚的课本里竟然没有提过,自己也知之甚少。后来也大概了解了一下王阳明,明白了其伟大,尽管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这不能阻止我们去欣赏他的伟大。

成语字里行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如:南朝梁·简文帝《答新渝侯和诗书》:“垂示三首,风云吐于行间,珠玉生于字里。”又如:老弟上的条陈,第一要不拘成格,字里行间,略带些古文气息,方能中肯。——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二回

成语唯唯诺诺:诺诺:答应的声音。形容自己没有主意,一味附和,恭顺听从的样子。如:《韩非子·八奸》:“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又如:他思念父母面上,一体同气,听其教诲,唯唯诺诺,并不违拗。——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

读《中华魂,理想点亮人生》有感_1574字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无数的华夏子孙,曾走过的那段艰难的路,那段充满着无数坎坷和荆棘的路,留下了一段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璀璨的传统文化。在那段历史长河中,多少英雄志士壮烈牺牲,多少中华传统文化熠熠生辉,又有多少华夏子孙的文明精神代代传承。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几代人的精心努力,多少人洒出自己身上鲜红的热血,才换来今天强盛的中国。

翻开陈旧的历史册,仿佛看见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放入侵北京,无情地烧毁了那座“万园之园——圆明园”,那座园林在那片深红的火焰中逐渐化为灰尘;仿佛看到1937年12月13日日本人拿着刀枪,正在滥烧,滥杀,滥抢,一阵惨不忍睹的疯狂抢杀过后,中国人的尸体遍布,鲜红的血洒了一地。染红了这片神圣的土地,染红了鲜艳的五星红旗。终于,沉睡的雄狮醒来了,它发出了震耳欲聋的怒吼。东方巨龙也抖擞精神扬威于世。

1949年10月1日,鲜红的五星红旗庄严的升起了,它是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在阳光下那么鲜艳,那么耀眼,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崛起的象征,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所有希望!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莫斯科签订,标志着我过与别国成立外交关系,推动了我国进一步的发展。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西部新疆地区罗布泊上空,中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个壮举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同时也向世界证明了我们中国不是弱者,这也是中国科学技术进步的标志。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华夏大地,吹进了每一个人民的心中,在“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导下,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全国上下一心,勇往直前。于是,中国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取代了茅草屋;笔直而又平坦的柏油路取代了羊肠小道,伸向远方,前面又是无限的光明和温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向小康迈进。改革开放让中华民族的儿女看到了民族复兴的曙光!改革开放的春风不仅给中华大地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也重树了华夏儿女的信心,此后,中国在绚烂的国际舞台上演绎着美妙的乐章。

1979年11月15日中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经济特区,设立经济特区为国内的进一步改革和开放,扩大对外经济交流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982年1月1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成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而且随着承包制的推行,个人付出与收入挂勾,是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增,解放了农村生产力。2008年我国申奥成功,这说明我们伟大的中国已经日益强大了,有实力,也有能力举办奥运会了,接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中国在国际的舞台上又跳了一支华丽的舞蹈……

现在的中国已与往日不同,她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强国,今天祖国的辉煌,也是前人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必须要将文明的火种继续传递下去,使中国越来越强大,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发达国家,虽然目标很远,但是有一天一定会实现。自然而然的,振兴中华民族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落到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的肩上。然而,要想为祖国做出贡献,就必须有自己的理想,有远大的抱负。

理想就好比是指路明灯,为我们指清人生旅途中前进的方向;理想好比是沙漠戈壁中的一泓清泉,让身陷绝境的人看到生的希望;理想好比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让孤独无依的人感受到黎明曙光的温暖。理想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目标,有了理想,人生才有意义,才会向着这个目标去奋斗,去努力,也才会有奋斗的动力和信心。

理想改变命运,理想点亮人生!同学们,努力吧!为民族复兴而读书。奋斗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我们在这个花开的季节,让我们在这段黄金的岁月,我们将用汗水来浇灌理想的花园,我们将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理想这座通往成功的理想桥梁!

成语雨后春笋: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如:宋·张耒《食笋》诗:“荒林春雨足,新笋迸龙雏。”又如:国内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努力学习西方。——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成语炎黄子孙:炎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的后代。指中华民族的后代。亦作“黄炎子孙”。如:王朔《浮出海面》:“我和她对视一会儿,承认:‘那倒也是,炎黄子孙嘛。’”又如: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不会同意台独的。

理想丰满读后感_1672字

读完《理想丰满》这本书后感触颇深,什么是好书?这是众多年轻人迷惑但是苦于不能解答的难题。我认为,从情节上看,一本书讲述的东西能够颤抖内心、引发共鸣,书中讲述的我们平时不关注的话题,能够引人入胜、提起兴趣,书中提到的我们感兴趣的,能够拍案叫好、“相见恨晚”,这就可以作为评判书好与否的重要标准。从内容上看,看书犹如游览风景名胜,地理学家、环境学家与社会大众的观察角度、欣赏重点自然不尽相同,甚至尽不相同。看书看门道,不是看热闹,终究要回到现实生活中,读书不能盲目烂读、走马观花也是这个道理。能从书山里挖掘出所需资源,这也是好书的好处所在。

《理想丰满》就是这样一本好书,且不说作者冯仑的丰富经历、社会地位,也不说他“集半百人生沉淀,畅谈当下热点;挟二十载拼搏经历,纵论未来大事”的高屋建瓴,单看他讲清了社会大众都知道、都熟悉但是解释不清、浅浅而谈不得深邃的话题,即当下的理想与现实,就可以果断定论,真乃好书!它犹如一剂强针、一声响雷,惊醒了在理想中沉溺、在现实中迷惑、在理想与现实中间走迷宫的人们。这本书内容当下,话题劲暴,讲述了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众多迷惑话题:中国人价值观缺失如何重塑信念?城市规划思路繁多何为绿色之道?理想丰满但现实骨感怎样规划幸福未来?作为法院干警,读这本书就牵扯到学什么的问题,企业发展、城市规划是平时不关注的话题,冯仑的写作水平固然能让我们提起兴趣,增长知识,但对于我们干事创业没有直接的推动作用。而理想与现实的问题,书中虽无专门版块陈述,却是这本书的精华所在,也是我们真正要从这本书中挖掘的重点资源。《理想丰满》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什么?

我的感悟之一:现实骨感,我们要不断艰苦奋斗、不断拼搏,但现实骨感说明现实不只是骨架,还有“皮包肉”,所以我们还要懂得知足,充满幸福感。作为实验小学的一名教师,一毕业就带着大量知识、高校学历、丰满理想献身基层,不可否认,相对于国家、省地级单位,我们所处的环境、面临的现实的确骨感。每位教育人,都想要在工作中践行学生时代的誓言。面对周边其他行业领域的同学朋友,即便当初对未来有着共同的理想,但是教师较之他们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压力。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必须要认清环境,不要迷恋头上的光环而放缓、放弃进步的理想,未来的路还很长,奋斗的时间却很短、精力却很少,必须立即行动起来,为未来而搏。当然,不能因为骨感的现实而灰心丧气,看看身处的环境,现实不是没有皮肉。能够进入实验小学这一平台展示自我、追求理想,这已经是很好的现实条件。随着学校信息化水平、办公环境的逐年提升、改进,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来到这里,相对于其他地方,我们的办公条件、学习环境都已经处于较优越水平,应当感觉到幸福感,因为幸福感也是缓解压力、增加动力的良药。

我的感悟之二:理想丰满,启发我们不论工作、学习还是生活,都要有目标,并有毅力付诸到实践中,不能空有目标偶尔甚至不去行动,也不能用不切实际的理想压垮自己。有无理想是人与行尸走肉的重要区别,但不代表每个人都有理想、有正确的理想、有正确科学系统的理想。有人统计过,一个人在一个岗位的工作热情,往往在头三年消失殆尽,这对于一名人民教师来说是坚决不能有也是非常可怕的。随着时间推移,年轻人的热情和活力逐渐减退,仿佛过了那股“热乎劲”,这固然与自身承担的工作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有关,但在开展学习上都与学生时代不可相提并论。大部分年轻人,在学生时代都有崇高理想、明确目标,但在思想与现实的关系处理上不够合理,或者制定目标不科学,欲三步并一步,从一层直接迈向三层;或者树立目标不现实,脱离实际欲达到梦想中的过高水平。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前产生退缩、应付思想导致业绩平平甚至造成人才流失。国家有规划、单位有计划,个人也应有筹划。一年工作要出多少业绩、干到什么水平,都应有详细具体的目标,并坚持甚至强迫自己去执行,所谓强迫就是在想要偷懒的时候咬咬牙、想要放弃的时候狠狠心,很多人的经历都证明了这样做的好处,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你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自信、达到别人到不了的水平。

成语行尸走肉:行尸:可以走动的尸体;走肉:会走动而没有灵魂的躯壳。比喻不动脑筋,不起作用,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如:晋·王嘉《拾遗记》卷六:“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又如:在他们的心目中,任何貌似强大的侵略者,都只不过是一群徒有虚表的行尸走肉而已。——峻青《不尽巨涛滚滚来》

成语不切实际:指不符合实际。如:丁寅生《孔子演义》第98回:“若是徒有虚名,不切实际,那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又如: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把目标定得不切实际,也不能把时间定得太短。——邓小平《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

理想国读后感_1960字

《理想国》的对话体写作方式让我自然而然想起了我们中国的孔子。虽然《理想国》里思想都是柏拉图本人的,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他作为苏格拉底的弟子,其思想观念受苏格拉底之深,而且以苏格拉底的口吻来写,书中一直把正义作为讨论的对象,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而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遵循着苏格拉底“助产术”的寻求智慧之路,所以我们读来常常感觉就是苏格拉底本人在辩论。同样是生活在差不多时代的伟大哲学家,一先一后,经历竟也是如此相似,孔子有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撰写的、记录其言行的《论语》,苏格拉底有其弟子借其口而使早期对古希腊哲学最初探索得以流传的《理想国》。

初中时就通过一些简单渠道听说过《理想国》,心中对“理想国”的定位如莫尔的“乌托邦”,如陶渊明的“桃花源”,真正拿到这本书才知道“Republic”的真正来源。比起充满幻想的描绘一个理想社会,这本书更是向我们展现了古希腊那个充满魅力的辩论时代。由于读的不够精细,所以不敢说真正读懂领会了多少东西,但是却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哲学家们最初一直倡导和崇拜的理性的玄冥、逻辑之曲折、言辞之诡秘。曾经中学时代在历史课上看到那些类似于智者学派的古希腊人热衷于辩论,在田间街头、小巷集市运用各种辩论法则,或谈笑风生,或面红耳赤,或洋洋得意,或灰头土脸的你说我论时,总会对那个诞生最早文明的古国之一,产生无限遐想,所以庆幸在年轻时代还能真正有机会走进书里,走进那个神秘世界。

“什么是正义,”这是柏拉图和格劳孔、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西蒙尼德在第一卷一直讨论围绕的中心,“欠债还钱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分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而后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认为一个好的城邦应该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等美德,每个人都是在国家里执行适合他天性的职务,如孔子的“性相近也”观点一样,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可以激发人性里潜在的能力和知识,而柏拉图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沿袭。当城邦里的统治者、守卫者、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时,这个城邦就具有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从城邦类比到个人,认为那是“大”“小”“内”外‘的关系,正义的个人就是安排好自己的事情,自己主宰自己,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某些政治事务、私人事务上,保持和谐的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行为。

正义永远是快乐的,而不正义反之,王政最好,寡头政治、民主政体、僭主政体都不如以哲学王做统治者更符合正义的定义。针对社会,讨论还涉及了女子教育、儿童的生育与培养等问题,并且含有男女平等的民主辉光,一个国家里也能够造就出类拔萃的女人,他们也可以去守卫城邦。“理念”说也是柏拉图思想的一个重要支撑部分,他认为哲学王应该成为正义城邦的统治者,因为他可以“把握永恒不变的事物”,“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与灭亡过程影响的实体的知识”“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文中“苏格拉底”用船长的譬喻说明一个真正哲学家在城邦的处境。

读到中后部分,我的脑海里似乎才开始勾画出“苏格拉底”所描绘的“理想国,”可是就他自己来看,“只有在某种必然性碰巧迫使当前被称为无用的那些极少数的未腐败的哲学家,出来主管城邦,并使得公民服从他们管理时,或者,只有当当权的那些人的儿子、国王的儿子或当权者本人、国王本人受到神的感化,真正爱上了真哲学的时候,”城市、国家才能完善,才能成为理想国。同时柏拉图还用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这似乎也成为柏拉图哲学的出发点和坚持的原则。于是我也深刻的体会了所谓的“日喻”“线喻”和“洞喻,”柏拉图建构起了他的理念世界。

关于国家,非得有哲学王不可,于是柏拉图也极力探讨几何学的重要性,也包括天文学、音乐、体操和辩证法,并且论述了这些的重要程度,他有关这些课程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是他心目中创建理想国的思想核心。柏拉图为我们这些后来人描绘的理想蓝图,为19世纪的空想主义者提供了蓝本。

一本《理想国》,涉及到了道德、民主、教育、文艺、平等等诸多问题,一系列看似平常的谈话,范畴广泛,信息量大,却又毫无间隙,娓娓道来,整合而连贯。我想,哲学应该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学科,不仅是因为先哲们对它的孜孜以求,也不仅仅是因为后来的许多学科就是从哲学分支而来,而是因为它是先人们智慧的结晶,理论与实践的精华。深邃的思考、对美好的追求,看待事物的态度、缜密的思维方式等等都与哲学息息相关,我们想要更好的生活,想要看待学术问题的不同眼光,无一不需要我们的哲学功底,需要我们与哲人对话,采撷他们思想的丰硕花朵。

成语洋洋得意:形容得意时神气十足的姿态。如:《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又如:一席话说得夏作人洋洋得意。——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六回

成语息息相关: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清·延君寿《老生常谈》:“造古人五七古诗若干首,读万遍或数万遍,熟其音节气味,心解神悟,久久觉得……我之形神与古人之气脉息息相关。”又如:无线电网繁密而敏捷,世界的每一角落息息相关,真是个“天下一家”。——朱自清《三记报章文学》

本文标签:读后感作文  理想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