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饲料污染对鱼类的致病作用

更新时间:2023-02-10 14:07:17作者:百科知识库

饲料污染对鱼类的致病作用

由于目前某些饲料产品中存在着细菌含量严重超标的现象,鱼类摄食污染饲料后,死鱼现象时有发生。根据鱼类发病症状大致可分为二种类型:急性型(暴发性)和慢性型。

  一、急性型(暴发型):鱼类摄食污染饲料后,多则3天~5天,少则1天~2天即发病,出现发病症状,病情严重的鱼已有死亡,死鱼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但不影响摄食,大部分鱼能正常吃食。这种处于急性发病的鱼,其发病症状类似于出血性败血病的发病症状。病鱼表现为周身出血,体表两侧、腹部有大面积的连片出血斑。胸部、胸鳍、鳃盖边缘、颌部严重出血,呈鲜红色,病鱼肛门发红。解剖检查,病鱼患严重的肠炎,肝胰脏肿大,胆囊十分膨大,充满浓绿色胆汁,有淤胆症状。

  二、慢性型:鱼摄食了一定量的污染饲料或一定量的有某种污染饲料原料后,多则一个月或40天,少则10天~20天,鱼缓慢的表现出症状,开始时症状轻微,以后症状逐渐加重。发病开始时,食欲不振、不抢食、摄食为微弱,且体色发黑。随着时间延长,有一部分鱼不上食台抢食,只在周围游来游去,个别鱼吃食像是受惊似的,刚吃到食又突然的游开,使成片的鱼也跟着突然游走散开,吃食鱼逐渐减少,严重时可出现大部分鱼拒食,并有渐进性的死鱼发生。解剖检查可见大部分鱼呈肠炎典型症状,病鱼肠道上皮粘膜层脱落,呈透明状,内有无色或浅黄色的粘状或水样液体,并含有一些泡状的气体。另外在生产上发病症状、病程和死亡损失量上也有介于急性型和慢性型之间的亚急性的病例,鱼摄食有污染的饲料多则10天~20天,少则7天左右,即发病出现症状,有死鱼发生,出现此类型疾病的鱼,除有典型的肠炎病外,其他症状和死鱼量不如急性型明显。污染饲料不但可以引起脊椎动物鱼类中毒,也可以导致甲壳动物河蟹发病死亡。鱼摄食污染饲料后,发病的轻、重、缓、急所表现出的症状、死鱼量与饲料的污染程度、细菌总含量的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性,饲料污染越严重、细菌含量越高,鱼发病越急、症状越明显、死鱼量越大、损失越严重,否则相反。饲料污染的有毒有害成分饲料在生产加工、贮存、运输等环节中,被微生物如细菌、霉菌侵染定植、繁殖生长的过程称为饲料生物污染。由于饲料微生物污染导致的污染危害结果,产生的有毒有害成分也不相同。饲料污染一般可分为三种情况:

  1.饲料被大量腐生菌污染,菌相复杂,细菌总数含量高,饲料营养品质下降,各种营养物质降解、分解、水解产生出许多有毒有害物质,使饲料变质对鱼产生毒性作用。高蛋白质动物性饲料:这类饲料大部分的蛋白质可在细菌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出有害的盐基氮类化合物,如:胺、羟胺、氢等,散发出呛人的氨类臭味。面粉、玉米面、谷类等含碳水化合物较高的饲料:碳水化合物饲料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水解生成羟基OH、醇、醛、CO_2等物质,特别是谷类饲料在天热、气温高时极易发焐出现这种水解反应,散发出馊味。油类饲料:如含油类较高的未脱脂的鱼粉、饼类饲料、花生饼、芝麻饼等,可以发生酸败反应,产生“哈味”的气味,并有酮、醛物质产生,对鱼有很强毒性。

  2.饲料被病原菌污染成为病原的携带和传播者。如饲料被陆生动物病原菌、沙门氏菌污染,也可导致鱼类发病。

  3.微生物细菌、霉菌污染产生的大量毒素产物,如霉菌-黄曲霉污染饲料后,可产生黄曲霉毒素B1、B2,对鱼产生毒性作用。鱼摄食的多种原料组成的人工配合饲料,饲料污染后发生的上述三种类型的变化结果往往是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复杂的综合过程,所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也是多样的、复合的、相互发挥作用的,而不是单一的类型。鱼摄食污染饲料后所表现的症状也是一个十分错综复杂的生物学过程。与鱼体本身的营养、体质状况、水质环境的优劣均有一定的相关性。

本文标签:水产渔业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