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山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10 08:46:00作者:百科知识库
玉米灰斑病又称尾孢菌叶斑病,具有感染速度快,产量损失大的为害特点,是我县玉米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年份损失产量20%,严重时损失达30%~50%。
一、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侵染叶鞘和苞叶。初在叶面上形成无明显边缘的椭圆至矩圆形灰色至浅褐色病斑,后期变为褐色,最后扩展成与叶脉平行的灰色长条病斑,严重时病斑汇合连片,叶片枯死,苞子松垮下垂,籽粒干瘪,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二、病原及发病规律
病原称玉蜀黍尾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以菌丝体、子座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来源。该病菌在地表病残体上可存活7个月,但埋入土壤中的病残体上的病菌则很快丧失活力。第二年春季,当气候适宜,子座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落在玉米叶上,萌发芽管从气孔侵入,引起玉米染病,病斑产生分生孢子,可进行重复侵染。不同玉米品种对该病的抗性不同,一般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播期偏迟,7~8月份多雨年份易造成该病流行,该病多在温暖湿润的山区和半山区发生。
三、当前发生情况及预报分析
截止9月8日,巍山县玉米灰斑病发生1.12万亩,共防治2.25万亩次,发生较为严重的是牛街乡,发生面积4000亩,发生程度2~4级,其中在老牛街、小湾子、格登、巡检、黑箐、大湾子、开度一社、直捷一社发病较重,发生面积2200亩,病田率76%,病株率100%,病叶率95%,病指55.1.
巍山县前期干旱严重,玉米播期偏迟,大部分迟播玉米正处抽雄—灌浆期,正是感病敏感期,7~8月份雨量增多,持续阴雨天气为灰斑病的发生及流行创造了有利气候条件,预计2015年玉米灰斑病中等偏重发生,部分山区乡重发生。为确保秋粮生产安全,玉米灰斑病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四、防治建议
㈠高度重视 各级政府要对玉米灰斑病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各乡镇农综站要密切监测玉米灰斑病发展动态,并及时向县农业局或县植保站汇报病情。
㈡加强宣传 各级业务部门要通过印发技术材料、开展技术培训、发送手机信息、简报等形式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对玉米灰斑病的认知度和防治技术的普及率。
㈢科学防治 玉米灰斑病在玉米拔节至抽雄期开始发病,灌浆至乳熟期暴发为害,把病害控制在灌浆期前是防控该病害的关键,因此,防治玉米灰斑病的三个关键时期是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和灌浆初期,可选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30克/亩,或25%丙环唑10克/亩,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雾防治,间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