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的历史沿革

更新时间:2023-02-08 09:50:02作者:百科知识库

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的历史沿革

明光古代

先秦时期。夏、商、周时期,明光分属扬州、徐州、青州,周代后期为徐国等方国领地。

春秋时期,为吴国善道地,是吴、越、楚争峙场所。战国时期,越灭吴,属越国;公元前306年楚灭越,属楚国,居于“吴头楚尾”。

秦汉时期,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天下,称始皇帝,车同轨,书同文,废分封,置郡县,始有盱眙县(治今盱眙县城北)、淮陵县(治今女山湖镇邵岗境内),明光为盱眙、淮陵两县辖地,先后属泗水郡、东海郡。

三国时期,属魏国徐州(仍治彭城)下邳郡(国)(治古邳镇),仍设淮陵县(仍治故淮陵城)。后期沦为弃地。魏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西晋代魏,仍之。淮陵县(仍治故淮陵城)仍属徐州(仍治彭城。元康年间,改治下邳,今古邳镇)下邳国(都古邳镇)。太康元年(280年),改属徐州临淮郡。元康初(约291年),分临淮郡淮陵县置淮陵郡(仍治淮陵,淮陵故城),设淮陵县。永宁元年(301年),设临淮国(仍治淮陵故城),仍属徐州。永兴元年(304年),又侨置堂邑郡(治淮陵故城),后废。永嘉乱后,荒废。

东晋大兴三年(320年),侨置淮陵郡(改治今明光市女山湖镇,原称旧县集),属北徐州(治钟离县,今凤阳县),后废。南朝梁中兴二年(502年)四月,萧梁代南齐。初属南兖州(治广陵县,今扬州市),后改属淮州(治淮阴,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淮河南岸)淮阳郡(治淮陵侨县,今明光市女山湖镇,原旧县集),设淮陵县(侨治旧县集);盱眙郡(治盱眙,今县城东北)设阳城县(今明光市故淮陵城)。又属北徐州(治钟离县,今凤阳县),济阳郡(治睢陵侨县,今女山湖镇),设睢陵县。

南陈永定元年(557年)复名睢陵县。太建五年(573年)五月伐北齐,逐渐恢复旧制。北徐州(治钟离县,今凤阳县)济阴郡(治睢陵,由东魏济阳郡改,县由北齐池南改,今女山湖镇)设睢陵县。阳城县(治淮陵城)仍属南兖州(治广陵县,今扬州市)盱眙郡(仍治盱眙故城。太建五年九月戊子,改属谯州。七年三月辛未,改属南兖州)。北朝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十二月,地入北周。今市境设置有:西楚州(由徐州改。治钟离县,今凤阳县)济阴郡(治昭义,今女山湖镇。同时改陈睢陵县为招义县,又写成“昭义”)。吴州(改陈东广州为吴州,仍治广陵,今扬州市)盱眙郡(治盱眙故城)设阳城县(仍治故淮陵城)。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为隋取代。

隋唐时期,隋朝开皇元年(581年)仍沿袭旧制。开皇三年(583年)废郡,撤销阳城县,改昭义县为招义县(仍治女山湖镇),改属濠州(治钟离县,今凤阳县)。大业元年(605年),改招义县为化明县(《太平寰宇记》称,开皇二年,以光德太子名昭,改招义县为化明县)。大业三年四月,改濠州为钟离郡(治钟离县,今凤阳县),化明县改属扬州刺史部钟离郡。隋末,县民马薄据县,改置化州,分置济阴县,共设2个县,属之。大业十四年四月为唐取代。唐朝武德二年(619年),析置睢陵县(仍治淮陵故城),济阴、睢陵、化明3个县属化州(仍治今女山湖镇)。三年,撤销济阴、睢陵县、化州,改化明县为招义县(仍治今女山湖镇),改属濠州(治钟离,今凤阳县)。士人杨益曾于武德二年自据招义县化州,四年归国。贞观元年(627年),濠州属淮南道(地理区域)。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淮南道为一级政区(治扬州,今为市)。天宝元年(742年),濠州改为钟离郡。乾元元年(758年),钟离郡改为濠州。安史之乱后,濠州改属武宁军节度,又叫徐泗节度感化军(治徐州)。天祐四年(907年)四月唐朝灭亡。

宋元时期,北宋时招义县(仍治女山湖镇)属濠州(治钟离县,今凤阳县),初属淮南道。乾德元年(963年),招义县改属泗州。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改招义县为招信县,仍属泗州(治盱眙,今同)。至道三年(997年),泗州改为淮南路(治扬州),属之。熙宁五年(1072年),泗州改属淮南东路(仍治扬州)。金天会五年(1127年)二月北宋灭亡,同年五月一日赵构在杭州建立南宋,置招信军,属淮南东路(仍治扬州)泗州。建炎四年(1130年),招信县改属淮南西路(治庐州,今合肥)濠州(仍治西古城)。绍兴四年(1134年),招信县改属泗州。七年,泗州改属淮南东路(仍治扬州)。十二年正月,升天长县为天长军,盱眙县和招信县改属淮东路天长军。五月,废天长军,复升盱眙县为军,隶淮南东路,辖招信、天长两县。年底,改属招信军(治盱眙,今同)。绍兴二十一年,入金。后复,仍之。元朝初年,盱眙初为招信军治。至元十三年(1276年),行招信路安抚司事,辖盱眙、天长、招信、五河四县。至元十四年,在盱眙县治立招信路总管府,招信县(仍治女山湖镇)改属江淮行省(治扬州,后升为路)淮东道(治扬州路)昭信路,又称招信路(仍治盱眙,今为县)。十五年,招信县所隶招信军改属临淮府。二十年,撤销招信县,并入盱眙县,同时在招信县治设立百户打捕所,后人称这里为旧县。从此,今明光市境内分属滁州、来安、盱眙、定远4个县。至设县前,今明光市境内无建置。盱眙县改属淮安路(治山阳,今江苏淮安)泗州(治临淮,故泗州城,清没入洪泽湖)。二十七年,废临淮府,盱眙县改属泗州。二十八年十二月,今明光市境主属河南江北行省(改治汴梁路,今开封市)江北淮东道(仍治扬州路)泗州(仍治故泗州城)盱眙县等4个县。至正十二年(1352年),盱眙县改属淮南江北行省江北淮东道(均治扬州路)淮安路(治山阳,今江苏淮安楚州区)泗州(治泗州故城)。

明清时期,明光市境内无建置,仍为4个州、县边缘地区。洪武元年(1368年)盱眙县属临濠府(治今凤阳县)泗州,次年盱眙县直属中书省,洪武五年改属凤阳府(治今凤阳县)泗州,清雍正年间升泗州为直隶州,并在今女山湖镇设立“旧县巡检司”。清顺治二年(1644年),盱眙属江南省凤阳府泗州。康熙六年(1667年)撤江南省,设江苏、安徽两省,盱眙属安徽省凤阳府。康熙十九年,泗州城沉没水中,泗泗州州治移至盱眙。雍正二年(1724年)升泗州为安徽省直隶州,隶安徽布政使司,盱眙为属县。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裁凤阳府虹县为泗州,州治由盱眙移至虹县(今泗县)。

明光近代

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统治时代,定远、来安、滁县、盱眙4个县均直属安徽省。

民国二十年(1931年)五月,原盱眙县三界士绅邵树谷、吴敬业等人向安徽省政府及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请求变更行政区划,设县分治”,国民党为加强当时盱、来、滁、定4个县边区统治,决定同意设立嘉山县。11月15日,经国民政府内政部和安徽省政府批准,从滁县划出马垣墙、樊山寺、江宁后、盈福寺、小岱山、三都六(张八岭)6个保;从来安县划出嘉山集、尹家集、张铺营3个保;从定远县划出嘉山保、大北保、大南保(大横山堡)、潘家营、三和集、槐墟院6个保;从盱眙县西南部划出自来桥、乌石山、黄寨、鲁山、凤贤集、罗家岭、大越、管店、刘家集、石坝、明光集、许家河、马家岗、红庙集、查家埠、西永兴、爱棠镇17个保,计32个保组成新设的嘉山县行政区域。

民国21年11月初,创嘉山县(治三界镇),属安徽省第五专区(专员驻滁县,今滁州市区)。

民国27年7月,嘉山县改属第六专区(专员驻泗县)。二十九年二月二日,撤销皖北行署。

民国二十九年四月,将仇集、涧溪、旧县、潘村、古沛、泊岗一带划给嘉山县。七月,将嘉山县改属第九专区,潘村、古沛等地于九月份划归盱凤嘉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一月二日,日军再次攻陷嘉山县城三界镇,纵火烧毁整个县城。于二月中旬,在明光镇组建“维持会”汉奸政权。七月十二日,嘉山县伪政权改属“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安徽省”(驻蚌埠)。十月二十八日,“安徽省维新政府”正式成立。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三月,“安徽省维新政府”并入南京汪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九月二十日,汪伪“安徽省政府”(仍驻蚌埠)成立。三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汪伪“嘉山县政府”改属“安徽省第三专区”(专员及县政府均驻明光镇)。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伪嘉山县政府也草草收场。日伪政权控制明光、张公岭、三界、管店、三和集等地被国民政府接收。

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权。抗日战争期间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二月,共产党领导的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山镇自来桥成立,汪道涵(海峡两岸对话关系开创者,曾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上海市市长,中顾委委员,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担任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隶属于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津浦路东专员公署(驻盱眙县时家集)。

民国三十二年三月,与盱眙抗日民主政府合并为盱嘉办事处,民国三十三年十月,又分设。另外,明光市境内还有盱凤嘉县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至1945年设)。这些抗日政权于三十四年十一月后并为嘉山县,改属苏皖边区第三行政区,直至三十五年九月北撤取消。解放战争期间,民国三十七年五月二十八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了江淮行署。六月四日后调整的嘉山县属第一专区。三十八年一月二十一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嘉山县城明光镇。二月,先后成立嘉山县人民政府和明光市政府。四月,改明光市为明光区。四月十五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公告,嘉山县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滁县专区。

明光现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10月1日建国,嘉山县仍属

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滁县专区。

1956年1月12日,撤销滁县专区,嘉山县改属安徽省蚌埠专区。

1961年4月7日,撤销蚌埠专区,恢复滁县专区,嘉山县属之。

1968年8月12日,嘉山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1980年3月,嘉山县革命委员会改称嘉山县人民政府。

1992年12月20日,嘉山县改属省辖地级滁州市。

1994年5月31日,撤销嘉山县,改设省直属行政区县级明光市,由省里委托滁州市代管。

本文标签:专项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