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一日三餐”有何学问?

更新时间:2023-02-09 16:17:55作者:百科知识库

“一日三餐”有何学问?

别小看这“一日三餐”,它不仅仅是我们为了生存而每日务必完成的进食任务,主要是因为它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与长寿。生活中常可见到,有人每日三餐不误,适时定量,而身强力壮,精力充沛。有人则不然,虽每餐必进,但却体弱消瘦,或疾病缠身。这是什么原因呢?中医学讲,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四肢、皮毛的营养,全依赖脾胃的供给,而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健全与否,又直接与饮食的数量、质量、性味以及摄取的方法、习惯等密切相关。倘若三餐不当,则可损伤脾胃而有害健康。因此“一日三餐”历来是我国养生学所重视的主要内容之一。

  《内经·素问》有“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度百岁乃去”;《养生镜》有“食宜早些,食宜缓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暖些,食宜软些”的载述;《寿世保元》的“不欲苦饱,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等等,都是古人饮食养生的宝贵经验,可供我们借鉴。我国民间也有“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的谚语,说明“一日三餐、饮食有节”,对于养生保健来说,其意义是十分重要的。今归纳几点,供参考。

  (1)食宜适时适量:若每日三餐,食之有时,脾胃适应了这种进食规律,就有助于对食物的消化吸收。食量上,唐代孙思邈曾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

  说明在极度饥渴的情况下暴饮暴食是要损伤身体的。俗话说:“少吃多滋味,多吃伤肚皮。

  (2)食宜细嚼慢咽:咀嚼能分泌大量唾液,唾液中的淀粉酶、溶菌酶既能帮助消化,又能杀灭细菌,减轻胃肠负担。《医说》上讲:“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当熟嚼极细咽下。故“狼吞虎咽”不足取,青年人尤当引以为戒。

  (3)食宜专心勿语:进食若无外界干扰,则咀嚼津津有味。若不休,口沫四溅,既不卫生,又妨碍自己与他人进食,很不雅观。尤其是饭桌训人,最能抑制他人食欲,当属禁忌。

  (4)食宜清洁卫生:不食腐败不洁之物,少食生冷、黏腻、腥辣之物。食不宜过烫、过凉,否则均可引起消化道疾病。

  (5)食后宜缓行: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饭后散散步,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人体的休息,但应避免跳跃、登高等剧烈活动。饭后若稳坐或即卧,可导致“中满不消,脾胃大伤”的病证。

本文标签:中医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