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抗老防衰有哪些具体方法?

更新时间:2023-02-09 16:17:46作者:百科知识库

抗老防衰有哪些具体方法?

长寿,是自古至今人类对生命活动的美好愿望。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已有了关于长寿和养生方面的详细记载,以后历代医家又从民间汲取发展了延缓衰老、益年增寿的经验,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知识。由于古代不少医学家又都是养生学家,因此,人们大多认为“老中医养生有术”是有一定道理的。例如东汉名医张仲景,虽然生活在战乱频繁、疫病蔓延的环境之中,但年寿却超过了古稀之年;唐代的孙思邈,被后世尊为“药王”,寿更长了,享年102岁。为什么自古名医多长寿呢?这是因为他们懂得养生之道,懂得抗衰老的一些方法,也就是说他们掌握了延年益寿的具体措施。

  要做到延年益寿,就要采用一些修身养性、抗老防衰的方法,一般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1)调养精神:所谓精神调养,就是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必要的品德修养及精神调摄。古人说:“养生莫如养性,养性莫如养德”,“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就是说,养生首先要养其根本,那就是立志养德、清心寡欲、调神畅志、乐观开朗。只有有了好的道德风貌,精神才能安静、平和、乐观、愉快。

  (2)规律的饮食起居:要建立早睡早起的习惯、定时定量的饮食制度和有劳有逸的生活方法。上述三点,符合人体脏腑生理卫生学的原则。因为规律的生活,使人们的日常活动符合脏腑、气血生理功能的节律性。若能长期按照脏腑生理活动的变化来安排生括,是促进健康与长寿的重要因素。

  (3)适当的运动与劳动:“生命在于运动”。适量的活动可以流通气血,强身健体。中医学的“动则不衰”就说明运动对人体的益处。另外,经常力所能及地参加一些劳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又能开发智力和技巧,延缓脑、体功能的衰退,对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不过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这就是说,运动、劳动既要不间断,又不能过度疲劳,凡事均要循序渐进,适可而止。

  (4)合理的饮食:老年人的饮食,提倡清淡、温热、熟软,禁用油腻厚味,黏硬生冷,这是因为老年人的肠胃消化功能比较弱的缘故。因此,老年人应多吃一些富有营养的清淡食品,如植物油、蔬菜、水果、粗粮、豆类、乳酪等,还要注意食品的温热与熟软。

  (5)适量的补益:中医尽管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但对于年老体虚之人,适量服用补药还是有益的。因为补药能滋养肝肾,调补气血,提高机体的抗病防衰能力。但是补益有养阴、助阳、益气、补血等不同方法,因此,应该针对个体之间的差异和病证的不同属性,有目的地选用补品,禁忌滥服补药。

  (6)舒适的生活环境:有人曾对125位长寿老人的生活环境进行一番调查,其中94人生活在农村,31位生活在城市,但他们的居住共同点,都以土建平房为主,而且空气新鲜,阳光充足,通风良好,地势干燥,周围静谧。看来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他们得以长寿的原因之一。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指出:“山林深远,固是佳境,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若得左右映带岗阜形胜最为上地,地势好,亦居者安。我国人民的居住环境,尤其是城市居民,虽不像古人所描写的那样优越,但若能远离喧嚣杂、尘土飞扬的闹市而搬到郊区去居住,既可利用上班途中锻炼身体,又能在郊外呼吸清新空气,日子久了,必能增进身心健康。

  大体来说,上述六个方面概括了抗老防衰、延年益寿的主要内容,但具体到行动上,又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因此,养生健身、抗老防衰,贵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本文标签:中医中药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