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9 16:17:54作者:百科知识库
《内经·素问》讲:“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度百岁乃去”,而“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说明适度饮食与健康长寿有密切关系。
有人曾对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做了一番调查,发现70%以上的老人每日多是二餐或是三餐稀饭一餐干饭,并常年如此。他们的饮食特点大多以清淡素食为主,也有素荤相兼的,但尚未发现有以荤食为主的。他们从不偏嗜某种食物,也不暴饮暴食,数十年的人生旅途,使他们养成了适度摄取低热量食物和适当活动的生活习惯,这就是他们得以长寿的秘诀所在。
古代养生家历来主张老年人在饮食方面要定时适量,少量多餐。如晋代的张华在《博物志》中说:“所食逾少,心开逾益;所食逾多,心逾塞,年逾损焉。清代曹慈山在《老老恒言》中也讲:“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易之物,多食反致受伤,故曰少食以安脾也。古人虽强调老年人的饮食宜少些,但却主张多吃蔬菜。如《养生随笔》所言:“蔬菜之属,每食所需。因为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类和纤维素,维生素类则是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而纤维素则有助于润肠通便,预防结肠癌。另外,老年人还应食入一定量的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等,以补充机体营养,增强抗病能力。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某些中老年人不大注意饮食量,也就是说吃得很多,每餐必饱,结果导致体重增加,人肥体胖,大多数人腹部脂肪增厚而外凸,俗称“将军肚”。
现代医学认为,肥胖的人容易得冠心病、高血压。那么中医又是怎么讲呢?明代敖英在《东谷赘言》中说:“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数,二者小便数,三者扰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养,五者多患食不消化。所以龚廷贤在《寿世保元》总结说:“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
此言较有科学道理。
古代医家还特别强调饮食不宜过咸。中医认为,饮食五味偏亢就会损伤脏腑。如咸多伤心,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等。《内经·素问》讲:“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多食咸,则脉凝泣(涩)而变色”。另据国外研究报道,饮食过咸,能导致高血压病的发生。因此,清代曹慈山指出:“凡食物不能过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真味真性俱得”。可见多食盐对老年人极其有害,所以古人主张食宜淡些确实是养生益寿的经验总结。
总之,古代养生家是比较讲究吃的学问。如唐代《千金要方》中提到“人之当食,须去烦恼”,就是说进食前不能生气。又有“食当熟嚼”以及“食毕当漱口数过,当行步踌躇”等等。
均说明我国自古就十分重视饮食的防老延年作用。因此,人们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饮食上的适度,即不过饥过饱、不暴饮暴食,定时定量、五味适宜,多食清淡、少食肥腻等,就能获得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而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