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9 15:00:54作者:百科知识库
半夏(别名水玉、地文、和姑、害田、示姑、羊眼半夏、地珠半夏、麻芋果、三步跳、泛石子、老和尚头、老鸹头、地巴豆、无心菜根、老鸹眼、地雷公、狗芋头),味辛;性温;有毒,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主咳喘痰多;呕吐反胃;胸脘痞满头痛眩晕;夜卧不安;瘿瘤痰核;痈疽肿毒。小编整理出含有半夏的处方共4729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3781~3840共60个。
处方1、旋复花丸处方旋复花60克 防风(去声头》 吴白芷 甘菊花 天麻 天南星(炮)白附子(炮)半夏(汤洗)陈皮(去白)芎藭 蝎梢(去毒,炒)僵蚕(炒,去丝)石膏(研)各30克
制法上药捣为细末,生姜汁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除风化痰,清利头目。治诸风痰实,头目昏眩欲倒,呕哕恶心,恍偬不宁,神思昏愤,肢体倦怠,颈项强硬,手足麻痹,偏正头痛。
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食后温生姜汤或茶清送下。
摘录《御药院方》卷一
处方2、定吼丸处方南沙参1.5千克 豆豉1.5千克 黑苏子2.5千克 杏仁2.5千克 橘红1千克 制半夏1.5千克 白桑皮2,5千克 象贝2.5千克 白芥子500克 蒌皮500克 莱菔子1千克
制法上药研末,水泛为丸。
功能主治化痰降气。主哮喘。
用法用量每次6~9克,温开水送下。
摘录《丁甘仁家传珍方选》
处方3、一服散处方阿胶2片 生姜10片 大乌梅2个 甘草3克 紫苏10叶 杏仁7个(去皮、尖)大半夏3个(泡)罂粟壳3个(炙)
功能主治治暴嗽。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250毫升,煎至150毫升,临卧时去渣服。
摘录《朱氏集验方》卷五
处方4、养胃汤处方当归 白术 白芍 茯苓 半夏 藿香砂仁 陈皮 神曲 香附
功能主治治妊娠恶阻。
用法用量上药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摘录《女科切要》卷五
处方5、天南星丸处方天南星 白矾 寒水石 半夏 白附子 干姜各60克(生用)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痰实搏结,咽嗌不利,咳嗽痰多,久久不愈者。
用法用量每服50~60丸,食后用生姜汤下。
摘录《御药院方》卷五
处方6、竹茹石膏汤处方半夏(姜制)赤苓 陈皮 竹茹 生甘草 石膏(煅)
功能主治治小儿麻疹呕吐。
用法用量生姜为引,水煎服。
摘录《医宗金鉴》卷五十九
处方7、清痰利水汤处方黑元参24克,半夏12克,吴茱萸6克,广陈皮6克,胆星10克,泽泻10克,防己10克,石苇10克,黄连6克,柴胡10克,川芎10克,升麻10克,藁本10克,甘草3克,代赭石21克(为引)。
功能主治清痰泻火,祛邪逐瘀。主痰火郁结,邪热内侵。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路际平方
处方8、理脾固本汤处方白术(炒)3克 白茯苓3克 陈皮2.4克 半夏(制)2.4克 神曲(炒)3克 麦芽(炒)3克 甘草(炙)2.1克
制法上药锉为一剂。
功能主治理脾固本,健胃和中。治虚劳,脾胃虚弱,大便泄泻。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摘录《古今医鉴》卷七
处方9、黑丑散处方黑丑30克,制半夏30克,炒白芥子60克,木香30克,橘红30克,茯苓45克,甘草15克。
功能主治健脾和胃,行气化饮。主水饮停胃。(妊娠胃痛)
用法用量上为散,每服3-6克,水煎,去滓温服。
摘录《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处方10、苏心汤处方白芍 当归各90克 人参 茯苓各30克 半夏 炒栀子 柴胡各9克 附子0.9克 生枣仁15克 吴茱萸 黄连各1.5克
功能主治益气养血,化痰解郁。治气血两虚,兼有痰郁,致患呆病者。
用法用量用水2.5升,煎取250毫升,灌之。醒来病如失。
摘录《辨证录》卷四
处方11、清上消郁汤处方昆布(洗)玄明粉 陈皮 半夏(姜制)黄连 海藻 莪术 川芎 香附 青黛 白芥子
功能主治清上解郁,化痰软坚。治痰火气血郁结而成瘿瘤,寸脉弦而滑。
用法用量加薄荷,水煎服。
摘录《证治准绳·疡医》卷五
处方12、加味补中益气汤处方黄芩1钱,黄耆1钱,柴胡1钱,半夏8分,芍药8分,人参8分,白术8分,当归8分,甘草5分,升麻3分,陈皮6分。
功能主治平素不足,兼以劳役内伤,挟感寒暑,致患疟疾,寒热交作,肢体倦软,乏力少气。
用法用量上作1服。水2钟,加生姜3片,煎8分,空心服。有汗及寒重,加桂枝5分,倍黄耆;热盛,倍柴胡、黄芩;渴,加麦门冬、天花粉。
摘录《万氏家抄方》卷二
处方13、交泰散处方藿香叶 陈皮 肉豆蔻(生)半夏(制)青皮 酸木瓜 甘草(微炙)各15克 石菖蒲6克
制法上药细锉。
功能主治治霍乱吐泻。
用法用量每服3克,加生姜3片、紫苏3叶,水煎服。暑月加香薷。
摘录《普济方》卷三九五
处方14、桑白皮汤处方桑白皮 半夏 苏子 杏仁 贝母 山栀 黄芩 黄连各2.4克
功能主治清肺降气,化痰止嗽。治肺经热甚,喘嗽痰多。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320毫升,通口服。
摘录《古今医统》卷四十四引《医林》
处方15、天台乌药丸处方天台乌药(醋炙,或炒)半夏各15克 白姜7.5克 羊屎10枚(羊腹内者)
制法上用文武火炒,研末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治反胃吐逆,腹内虚鸣。
用法用量每服5~7丸,红酒下。
摘录《普济方》卷三九四
处方16、疏土汤处方白术 茯苓各30克 肉桂0.9克 柴胡1.5克 白芍9克 枳壳0.9克 半夏1.5克
功能主治疏肝理气,健脾化痰。治心腹饱满作胀,时或肠鸣,数欲大便,甚则心疼,两胁填实,为呕为吐,或吐痰涎,或呕清水,或泻利暴注,以致两足跗肿,渐渐身亦肿大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四剂愈。
摘录《辨证录》卷四
处方17、散血葛根汤别名散瘀葛根汤(《医宗金鉴》卷十二)。
处方干葛 半夏 川芎 防风 羌活 升麻 桔梗各2.4克 白芷 甘草 细辛 苏叶 香附 红花各1.8克
功能主治疏风理气,活血化瘀。治跌打损伤,瘀血凝滞,结成流注,身发寒热者。
用法用量上药以水400毫升,加葱3根、生姜3片,煎至320毫升,不拘时服。
摘录《外科正宗》卷三
处方18、温胃化痰丸处方半夏90克 橘皮(去白)干姜(炮)白术各60克
制法上为细末,生姜汁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温胃化痰。治寒饮停留脾胃,胸膈不快,痰涎不尽者。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用温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御药院方》卷五
处方19、白术散处方白术2钱,白茯苓2钱,神曲1钱,天麻1钱,橘皮(去白)1钱5分,麦糵1钱5分,半夏1钱5分,生姜5片。
功能主治脾胃虚弱,身重有痰,恶心欲吐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食前温服。
摘录《杏苑》卷四
处方20、竹茹汤处方青竹茹9克 生姜12克 半夏15克 茯苓12克 橘皮9克
制法上五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妊娠恶阻,呕吐不下食。
用法用量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医心方》卷二十二引《产经》补。
摘录《医心方》卷二十二引《集验方》
处方21、温胃汤处方肉桂3克(夏月减半)厚朴3克 陈皮3克 香附3克 当归4.5克 川芎3克 车前子3克 枳壳4.5克 黑姜1.5克 桃仁3克 半夏3克 砂仁1.5克 生芝麻3克 炒米50粒
功能主治治孕妇临产,忽然呕吐。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陈素庵妇科补解》卷四
处方22、培土饮处方人参9克 白术30克 茯苓15克 半夏9克 附子1克 玄参30克
功能主治治中邪,狂呼大叫,见人大骂,大渴索饮,身体出汗,有似亡阳。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辨证录》卷十
处方23、越婢加半夏汤别名半夏汤(《普济方》卷二十七)。
处方麻黄12克 石膏25克 生姜9克 大枣15枚 甘草6克 半夏9克
功能主治宣肺泄热,止咳平喘。治肺胀,咳嗽上气,胸满气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
用法用量上药六味,以水1.2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处方24、养胃汤处方香附 砂仁 木香 枳实(麸炒)各2克 白术(去芦)茯苓(去皮)半夏(姜汁炒)陈皮各3克 白豆蔻(去壳)藿香 厚朴(姜汁炒)各2克 甘草(炙)0.6克
功能主治治胸腹痞满。
用法用量上药锉一剂。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食后服。瘦人心下痞闷,加炒黄连,去半夏;血虚中满,加当归、白芍,去半夏;食积中满,加炒神曲、山楂、麦芽,去白术、半夏;肥人心下痞闷,加苍术;气虚中满,加人参,去半夏;痰膈中满,加瓜蒌仁、贝母、桔梗、竹沥、姜汁,去白术、半夏;脾泄中满,加炒苍术、炒白芍,去半夏。
摘录《万病回春》卷三
处方25、十味导痰汤处方半夏(姜制)7.5克 茯苓4.5克 陈皮(略去白)3克 甘草(炙)3克 生姜3片 乌梅肉半个 南星 枳实 羌活 天麻 蝎尾
功能主治治痰湿上盛,头目不清。
用法用量水煎去渣,临服入雄黄末少许冲服。
备注方中南星以下五味用量原缺。
摘录《张氏医通》卷十六
处方26、清上丸处方石菖蒲 酸枣仁 胆星 茯苓 黄连 半夏 神曲 橘红各30克 僵蚕 青黛 木香各15克 柴胡23克
制法用竹沥打糊为丸。
功能主治治痰火眩晕。
用法用量每次4.5克,食后用茶水送下。
摘录《赤水玄珠》卷十六
处方27、天南星丸处方天南星(炮)附子(炮,去皮、脐)白附子(炮)华阴细辛 旋复花 半夏(汤泡)芎藭各15克 天麻30克
制法上为细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风痰上扰,头目眩晕,肢节拘急。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用荆芥、薄荷煎汤送下,不拘时服。
摘录《奇效良方》卷二十五
处方28、中满分消丸处方白术 人参 炙甘草 猪苓(去黑皮)姜黄各3克 茯苓(去皮)干姜 砂仁6克 泽泻 橘皮各9克 炒知母12克 炒黄芩36克 炒黄连 半夏(汤洗)炒枳实各15克 姜厚朴30克
制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健脾和中,清热利湿治热胀。腹大坚满,脘腹胀痛,口苦纳呆,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黄腻,脉弦数。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空腹时服。
摘录《兰室秘藏》卷上
处方29、五珍丹处方天南星(炮)白僵蚕(炒,去丝,嘴)川乌头(炮,去皮、脐)蝎梢(用糯米炒黄黑色,拣去米不用)半夏(切片,汤浸七遍)各30克
制法上药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每30克作15丸。
功能主治治中风,涎潮不语,牙关紧急,半身不遂,口眼喁斜。
用法用量每服1丸,用生姜自然汁化下,不拘时候。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一
处方30、竹沥导痰丸处方橘红500克 白茯苓120克 半夏曲(炒)240克 枳壳(麸炒)240克 黄芩(酒洗)240克 生甘草120克 萝卜子(炒)120克 天花粉150克 桔梗120克 当归(酒洗)120克 竹沥300毫升 神曲(炒)120克 贝母120克
制法上药为末,竹叶汤和竹沥同滴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治一切痰饮。胸膈壅滞,脾虚不运,咳嗽吐痰,咽喉不利。
用法用量空腹时用白汤送下100丸。
摘录《墨宝斋集验方》
处方31、十味淡斋方处方川贝母(去心,生研)30克 白芷(焙)30克 防风(焙)30克 海螵蛸(浸淡,漂净,去甲)30克 当归(炒)30克 川芎(炒)30克 金银花(晒)30克 花粉(晒)30克 半夏(姜汁制炒)30克 南星(姜汁制炒)45克
功能主治治下疳广疮,误服轻粉升药,致烂喉塌鼻,遍体骨节疫楚,或腐烂不堪。
用法用量各药要囱囤,放瓦盆内炒,用木槌于石臼内打成末,筛净,分作21服,每服15克,每日用鲜土茯苓500克,不见铁器,于石白内捣碎,放干瓦罐中,用河水3升,煎至1.5升,去滓,下药末15克,再煎至750毫升,早、午、晚各服250毫升。服此六十三日收功。
注意煎药时忌一切金、银、铜、铁、锡器;服药期间,须忌一切盐味。
摘录《疡科心得集》卷下
处方32、人参芎归汤处方当归 半夏(制)各22.5克 川芎30克蓬术 木香 缩砂仁 乌药 甘草(炙)各15克 人参 辣桂 五灵脂(炒)各7.5克
制法上药锉散。
功能主治治血胀。烦躁,时欲漱水,善忘惊狂,脘腹痛闷,呕吐恶心,或时出虚汗,四肢厥逆,小便多而大便黑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加生姜5片,大枣2枚,紫苏4叶。水煎,空腹时服。
摘录《仁斋直指方》卷十七
处方33、中满分消汤处方川乌 泽泻 黄连 人参 青皮 当归 生姜 麻黄 柴胡 干姜 荜澄茄各0.6克 益智仁 半夏 茯苓 木香 升麻各0.9克 黄耆 吴茱萸 厚朴 草豆蔻仁 黄柏各15克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中满寒胀,寒疝,腹中冷,心下痞,大小便不通,四肢逆冷,食入反出,虚烦躁动,下肢不收。
用法用量用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空腹时热服。
注意服药期间,忌酒、湿面、生冷、油腻等物,戒房事。
摘录《兰室秘藏》卷上
处方34、痰气俱安汤处方陈皮(去白)6~9克 半夏6克 胆星3~6克 海石6克 白芥子(炒,研)2.1克 泽泻 木通各4克
功能主治降气祛痰。治癫证。痰气壅塞心窍,阻闭经络,僵仆搐搦,强直昏迷。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如大便秘结,而火不下者,加大黄;不应,加芒消;如痰盛火不降者,加童便;如舌黄,小水不利者,加栀子;如口渴喜冷者,加生石膏;如胸胀痛者,加青皮;如痰因风鼓,加钩藤、僵蚕;如经络痰滞不活,加竹油、姜汁。
摘录《会约医镜》卷十二
处方35、定喘汤别名千金定喘汤(《寿世保元》卷三)。
处方白果21枚(去壳,炒黄色,分破)麻黄 款冬花 桑皮(蜜炙)各9克 苏子6克,法制半夏(如无,甘草煎汤,泡七次)9克 杏仁(去皮、尖)黄芩(微炒)各4.5克 甘草3克
制法上药锉碎。
功能主治宜肺平喘,清热化痰。主风寒外束,痰热壅肺,哮喘咳嗽,痰稠色黄,胸闷气喘,喉中有哮鸣声,或有恶寒发热,舌苔薄黄,脉滑数。现用于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
用法用量用水450毫升,煮取300毫升,每服150毫升,不拘时,徐徐服之。
注意新感风寒,无汗而喘,内无痰热者,或哮喘日久,气虚脉弱者,均不宜用。白果有小毒,不宜过服和久服。
备注方中麻黄宜肺平喘,白果敛肺定喘,一开一收为君;杏仁、苏子、半夏、款冬花降气化痰为臣;桑白皮、黄芩清泄肺热为佐;甘草调和诸药,兼以润肺为使。合而用之,共成宜肺平喘,化痰泄热之功。
摘录《扶寿精方》
处方36、消痞丸处方黄连(去须,拣净,炒)18克 黄芩(刮去黄色)18克 姜黄 白术各30克 人参12克 炙甘草6克 缩砂仁9克 枳实(麸炒黄色)15克 橘皮12克 干生姜6克 半夏(汤洗七次)12克 曲(炒黄色)6克
制法上为极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清热化温,健脾消痞。治温热内阻,脾胃不和,心下痞闷。
用法用量每服50~100丸,白汤送下,食后服。
摘录《医学发明》卷一
处方37、秘旨安神丸别名安神丸(《痘疹传心录》卷十七)。
处方人参,半夏(汤泡)酸枣仁(炒)茯神各3克 当归(酒洗)橘红 赤芍(炒)各2.1克 五味子5粒(杵)甘草(炙)0.9克
制法上药为末,姜汁糊丸,芡实大。
功能主治养血安神。治心血虚而睡中惊悸,或受惊吓而作。
用法用量每服1丸,生姜汤下。
摘录《保婴撮要》卷一
处方38、十四味建中汤别名大建中汤(《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一)。
处方当归(去芦,酒浸,焙干)白芍药(锉)白术(锉,洗)甘草(炙)人参(去芦)麦门冬(去心)川芎(洗净)肉桂(去粗皮)附子(炮,去皮、脐)肉苁蓉(酒浸一宿)半夏(汤洗七次)黄耆(炙)茯苓(去皮)熟地黄(洗去土,酒蒸一宿,焙干)各等分
制法上药叹咀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脾肾久虚,荣卫不足,形体羸瘦,短气嗜卧,寒热头痛,咳嗽喘促,吐呕痰沫,手足多冷,面白脱色,小腹拘急,百节尽疼,夜卧汗多,梦寐惊悸,大便滑利,小便频数,失血虚极,心忪面黑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枣子1枚,煎至150毫升,去津,空腹温服。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处方39、清上补下丸处方怀生地黄(炒,锅内酒拌,蒸黑)120克 南枣(酒蒸,去核)60克 怀山药45克 白茯苓(去皮)45克 牡丹皮45克 泽泻45克 辽五味子45克 天门冬(去心)45克 枳实(麸炒)45克 贝母45克 麦门冬(去心)45克 桔梗(去芦)45克 黄连(姜炒)45克 杏仁(去皮)45克 半夏(姜炒)45克 瓜蒌仁(去油)45克 枯芩(酒炒)45克 甘草15克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清肺补肾,化痰平喘。治久有哮喘,每遇寒即发,发则上气喘急,咳嗽,痰涎上壅,年久不愈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空腹时用淡姜汤送下。
摘录《寿世保元》卷三
处方40、十味保和汤处方人参 白术 茯苓 半夏(制)陈皮各3克 藿香 香附 砂仁各1.8克 炙甘草 木香各9克
功能主治补气健脾,和胃降逆。治脾胃虚弱,气滞不降,时作嗳气。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至210毫升,空腹时温服。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四
处方41、四花解郁汤处方绿萼梅6克,玫瑰花6克,佛手花6克,厚朴花6克,姜半夏5克,白茯苓10克,远志肉10克,白芍药10克,生甘草3克。
功能主治理气开郁,降逆化痰。主七情郁结,气滞痰凝。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戴祖铭方
处方42、黄连启心汤处方人参3克 白术 丹皮各9克 黄连 玄参各6克 甘草3克 桂枝1克 半夏1.5克 柴胡1克
功能主治治五志厥阳之火太盛,遏抑于心包之内,致患关格,吐逆不得饮食,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辨证录》卷五
处方43、连朴饮处方制厚朴6克 川连(姜汁炒)石菖蒲 制半夏各3克 香豉(炒)焦山栀各9克 芦根60克
功能主治清热化湿,理气和中。治湿热蕴伏,霍乱吐利,胸脘痞闷,口渴心烦,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现用于肠伤寒,急性胃肠炎属于湿热并重者。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备注方中黄连清热燥湿,厚朴理气化湿,均为君药,焦栀、香豉清郁热,除烦闷,芦根清热生津,均为臣药,石菖蒲芳香化浊,制半夏化湿和中,均为佐使药。诸药相伍,共奏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之效。
摘录《霍乱论》卷下
处方44、脾泄丸处方白术(炒)60克 白芍(酒炒)30克 神曲(炒)45克 楂子 半夏备45克 黄芩(炒)15克 苍术60克
制法上药用荷叶煨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运脾止泻,治脾泄,腹胀满,呕吐者。
用法用量每服1丸,温开水送下。气虚者,加参、术、甘草,里急后重,加槟榔,木香。
摘录《脉因证治》卷上
处方45、良姜汤处方良姜 辣桂各30克 半夏(制)23克 木香 当归 厚朴(制)各15克 甘草(炒)7.5克
制法上药研粗散。
功能主治治冷气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9克,加生姜4片,用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空腹时服。
摘录《仁斋直指》卷五
处方46、椒梅汤处方黄连6克 黄芩6克 干姜6克 白芍(生)9克 川椒(炒黑)9克 乌梅(去核)9克 人参6克 枳实4.5克 半夏6克
功能主治驱蛔,祛暑。治暑邪深入厥阴,舌灰,消渴,心下板实,呕恶吐蛔,寒热,下利血水,甚至声音不出,上下格拒者。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服。
备注本方由仲景乌梅丸化裁而成。方中川椒、乌梅、黄连三味极辛、极酸、极苦之品,为驱蛔杀虫之主药;配黄芩助黄连以祛暑邪;干姜助川椒以驱蛔,并能温脾胃以实土;土败木乘,故以白芍以柔肝,人参以补虚;心下板实,故用枳实以破气消痞;呕恶吐蛔,故用半夏以降逆止呕。诸药合用,共奏驱蛔祛暑之功。
摘录《温病条辨》卷三
处方47、坚中丸处方黄连 黄柏 赤茯苓 泽泻 白术各30克 陈皮 肉豆蔻 人参 白芍药 官桂 半夏曲各15克
制法上药研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脾胃受湿,滑泄注下。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空腹时用温米饮送下。
摘录《医学纲目》卷二十三
处方48、止逆丸别名止呕丸(《普济丸》卷一六四)。
处方沉香 丁香 水香 吴莱萸(洗,焙干)半夏(汤洗七遍,生姜汁制)各15克 水银 硫黄各30克(二味研令砂子星尽为度)
制法上药为细末,以生姜汁调糊和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温中化饮,降逆止呕。治停寒积饮,呕吐痰水。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生姜汤下,不拘时候。
摘录《御药院方》卷五
处方49、人参复脉汤处方人参6克 白术4.5克(去芦)麦门冬(去心)6克 白茯苓(去皮)9克 五味子1.2克 陈皮6克 半夏(姜炒)6克 竹茹12克 甘草2.4克
制法上药锉碎。
功能主治治呢逆而无脉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5片,水煎服。
摘录《寿世保元》卷三
处方50、开胃正气散处方厚朴1两,半夏1两,生姜4两,陈橘皮3分,藿香叶3分,甘草3分,人参3分,白术3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痰和胃。
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5片,大枣1枚,同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鸡峰》卷十八
处方51、萱草忘忧汤处方桂枝1.5克 白芍4.5克 甘草1.5克 郁金6克 合欢花6克 广皮3克 半夏3克 贝母6克 茯神6克 柏子仁6克
功能主治治忧愁太过,忽忽不乐,洒淅寒热,痰气不清者。
用法用量上药用金针菜30克煎汤代水煎药服。
摘录《医醇剩义》卷二
处方52、太和丸处方人参(去芦)15克 白术(去芦,土炒)120克 白茯苓(去皮)15克 陈皮30克 半夏(面炒)66克 枳实(麸炒)30克 黄连(姜汁炒)30克 当归(酒洗)30克 山楂(蒸,去子)30克 木香15克 白芍(酒炒)45克 香附(童便炒)30克 神曲(炒)45克 麦芽(炒)45克 白豆蔻(去壳)40克 龙眼肉40克 大粉草(炙)20克
制法上药为末,荷叶1个煎汤,打仓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元气不足,脾胃虚损,不思饮食,肌体羸瘦,四肢无力,面色萎黄。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不拘时用米汤送下。
摘录《万病回春》卷二
处方53、止麻消痰饮处方黄连 黄芩 茯苓 半夏 桔梗 枳壳 陈皮 天麻 天南星 细辛 甘草 栝楼仁
功能主治治口舌麻木,痰涎壅盛,或身麻肉瞤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血虚,加当归,气虚,加人参。
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三
处方54、杏仁芥子汤处方杏仁9克 白芥子4.5克 木通4.5克 姜水炒黄连2.4克 盐水炒连翘6克 栀子4.5克 滑石9克 芦根4.5克 竹叶3克 云苓9克 半夏6克
功能主治治湿温盘结气分,内蒙包络,神昏谵语,舌苔黄腻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温病指南》卷下
处方55、半夏饮处方半夏1两(汤洗去滑,用生姜2两同捣作饼子,焙干),丁香1分,木香1分,白术半两,沉香(锉)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炒)半两,草豆蔻5枚(去皮),甘草(炙)1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炒)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虚劳胃气寒,中脘痞闷,呕吐多痰。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煎取1盏,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处方56、散血消肿汤处方川芎3.6克 当归尾 半夏各3克 莪术 人参各2.1克 砂仁7枚 木香 五灵脂 官桂各1.5克 甘草1.2克 紫苏1克 芍药1.5克
功能主治散血消肿。治瘀血阻滞,胀满烦躁,漱水不咽,神思迷妄,小便利,大便黑者。
用法用量上药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摘录《医学入门》卷七
处方57、梅核气汤处方香附子12克,青皮12克,陈皮12克,木香12克,郁金9克,乌药9克,苏梗12克,厚朴花9克,制半夏9克,山豆根9克,射干9克,甘草3克。
功能主治行气化瘀,清咽利膈。主痰湿中阻,痰气上逆。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高文武方
处方58、散瘀和伤汤处方番木鳖(油燥去毛)红花 生半夏各15克 骨碎补 甘草各9克 葱须30克
功能主治治一切蹦撞损伤,瘀血积聚。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1升煎滚,加醋60克,再煎十数滚,熏洗患处,一日十数次。
摘录《医宗金鉴》卷八十八
处方59、苓术二陈煎处方猪苓5克 白术3~6克 泽泻5克 陈皮3克 半夏6~9克 茯苓5克 炙甘草2.5克 干姜(炒黄)3~6克
功能主治治痰饮水气停蓄心下,呕吐,吞酸。
用法用量用水250毫升煎服。如肝肾兼寒者,加肉桂3~6克。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处方60、无价金丹处方白术(去芦,炒)90克 枳实(麸炒)30克 苍术(米泔漫,炒)猪苓各30克 麦芽(炒)神曲(炒)半夏(汤泡)各60克 泽泻 赤茯苓(去皮)川芎 黄连(陈土炒)白螺蛳(煅)各2.1、克 砂仁 草豆蔻 黄芩(陈土炒)青皮(去瓤)莱菔子(炒)生姜各15克 陈皮(去白)香附子(童便炒)瓜萎仁 槟榔各9克 川厚朴(去皮,姜炒)6克 木香6克 甘草6克
制法上为细末,青荷叶泡汤,浸晚粳米,研粉作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诸积在胃,当心而痛,痞满嘈杂,恶心呕吐,嗳气吞酸。
用法用量每服70丸,多至100丸,米汤送下。
摘录《寿世保元》卷五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