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含有干姜的处方(六十五)

更新时间:2023-02-09 08:10:06作者:百科知识库

含有干姜的处方(六十五)

干姜,辛、热。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小编整理出含有干姜的处方共4081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3841~3900共60个。

处方1、消石丸

处方消石30克 川大黄45克(锉碎,微炒)巴豆3~7枚(去皮、心,研,纸裹,压出油)附子22.5克(炮裂,去皮、脐)干姜22.5克《炮裂,锉)

制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一二百杵,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祛寒攻积。治寒积阻结肠胃,心腹痛如锥刀所刺,胀满欲死者。

用法用量不计时候,以粥饮下5丸。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

处方2、温肺汤

处方人参 钟乳粉 制半夏(汤泡七次)桂心(不见火)橘红 干姜(炮)各30克 木香(不见火)甘草(炙)各15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治肺劳虚寒,心腹冷气,胸胁逆满,气从胸达背痛,饮食即吐,虚乏不足;虚寒哮嗽,呕逆便溏,脉细者。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处方3、驻世珍馐

处方当归(酒洗)南芎 白芍(酒炒)熟地黄 菟丝子(酒制)巴戟(酒浸,去心)肉苁蓉(酒洗)益智仁(酒炒)牛膝(去芦,酒洗)杜仲(姜、酒炒去丝)山药 青盐 大茴 山茱萸(酒蒸,去核)枸杞子(酒洗)川椒(炒)干姜 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用豮猪肉不拘多少切片,酒炒熟,入药再炒,不可用水,瓷器牧贮。

功能主治常用补虚。

用法用量空腹时好酒送下。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生冷。

摘录《万病回春》卷四

处方4、肉果理中汤

处方人参45克 白术90克(炒)干姜45克(炒)肉果45克(面包煨)炙草24克

制法上药研末为散。

功能主治治泄泻,脉虚缓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乌梅汤煎服。

摘录《医略六书》卷三十

处方5、多皮饮

处方地骨皮9克 五加皮9克 桑白皮15克 干姜皮6克 大腹皮9克 白鲜皮15克 粉丹皮9克 赤苓皮15克 冬瓜皮15克 扁豆皮15克 川槿皮9克

功能主治健脾除湿,疏风和血。主亚急性、慢性荨麻疹。

用法用量水煎服。遇冷则复发者,重用干姜皮;遇热而发者,去干姜皮,加干生地15~30克。

摘录《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处方6、半夏泻心汤

处方半夏12克(洗)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9克 黄连3克 大枣12枚(擘)

功能主治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主寒热中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备注方中半夏和胃降逆,消痞散结为君;干姜温中散寒,黄芩、黄连清泄里热为臣;人参、炙甘草、大枣益气健脾,和中补虚为佐。凡因寒热互结于心下,胃气不和,见证如上所述者,均可用之。

摘录《伤寒论》

处方7、芍药汤

处方芍药 防风(去叉)麻黄(去根、节,先煎,掠去沫,焙干用)各22.5克 葛根(锉)30克 黄芩(去黑心)防己 桂(去粗皮)各15克 干姜(炮裂)30克 白术 人参 独活(去芦头)芎藭 竹沥(旋入)升麻 牛膝(去苗,锉,微炒)石膏(碎)陈橘皮(烫去白,焙)羚羊角(镑屑)五加皮(炙)各15克

制法上十九味,除竹沥外,余十八味制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中风半身不遂。

用法用量每用12克,以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去滓,入竹沥60毫升,微煎,空腹时温服,一日三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

处方8、分气汤

处方甘草(炙)干姜(炮)熟干地黄(洗,焙)白茯苓(去皮)当归(洗,焙)细辛(去叶、土)白芍药 吴茱萸(汤洗七次,炒)肉桂(去粗皮)各9克 山栀子仁6枚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主治气注胁肋刺痛,服诸药无效,经久不愈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羊脂1小片,同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五

处方9、夺命抽刀散

处方干姜(锉,入巴豆15克,同炒至黑色,去巴豆)良姜(入斑蝥100个同炒,去斑蝥)各600克 石菖蒲660克(不见火)糯米750克(炒)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主脾胃积冷,中焦不和,心下虚痞,腹中疼痛,呕吐冷痰,噫气吞酸,口苦无味,不思饮食,妇人久患血气,心腹刺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盐少许,空腹时用沸汤点服,或温酒调服,不拘时候。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处方10、肾着汤

处方茯苓 白术各120克 干姜(炮)甘草各60克(炙)杏仁(去皮、尖,炒)90克

制法上锉为散。

功能主治治妊娠腰脚肿痛。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4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食前服。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七

处方11、地黄合剂

处方生地60克,熟地60克,炒白术60克,淡干姜12克,制川乌6克,细辛4.5克,蜈蚣3条,生甘草5克。

功能主治填精养液,化湿通络,搜风定痛。主肾精不充,风挟痰湿成痹。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摘录嵇书尧方

处方12、清郁散

别名清郁汤(《类证治裁》卷六)。

处方陈皮3克 半夏3克(香油炒)白茯苓3克 苍术3克(米泔浸炒)川芎1.8克 干姜1.5克(炒黑)香附(童便炒)3克 神曲(炒),3克 黄连(姜汁炒)3克 栀子(姜汁炒)3克 甘草0.9克

功能主治清胃化痰。治胃中有伏火,膈上有稠痰,胃口作痛,烦闷恶心,呕吐清水,或泛酸水。

用法用量上锉一剂。加生姜3片,煎服;为丸服亦可。呕吐甚,加藿香1.2克,砂仁1.2克。

摘录《古今医鉴》卷十

处方13、莲心散

处方人参 白茯苓 莲肉各30克 白术 甘草(炒)扁豆(炒)薏苡仁(微炒)北桔梗 干葛(炒)黄耆(炒)当归各15克 桑白皮 半夏曲 百合 干姜(炮)山药(,炒)五味子 木香 丁香 杏仁(去皮、尖,麸炒)白芷 神曲(炒)各30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养心健脾,治虚劳或大病后,心虚脾弱,盗汗遗精。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200毫升,加生姜,大枣煎,空腹时温服。

摘录《医方大成》卷四引《简易方》

处方14、四逆汤

处方甘草6克(炙)干姜4.5克 附子10克(生用)

药理作用强心作用 《山西医学院学报》 1982(1):18,四逆汤对离体兔心冠脉流量、心肌收缩振幅明显增加,而对心率影响不明显。四逆汤对冠脉、心肌的影响,可被β受体阻断剂心得安减弱,这证明四逆汤属于肾上β腺受体兴奋药。《新中医》1981(1):49,四逆汤单用附子时,强心作用既不十分明显,也不持久,且有毒性,若与甘草,干姜配伍(后两者均无强心作用),强心、升压作用显着,且持久,其原因是甘草甜素的类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有提高心肌对附子敏感性的功能,而干姜兴奋血管运动中枢,促进了血液循环。

功能主治回阳救逆。治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腹痛,下利清谷;神衰欲寐,以及太阳病误汗亡阳,脉沉迟微细者。现用于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急性胃肠炎吐泻失水,以及急性病大汗出而见虚脱者。

用法用量上三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4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强人可将附子与干姜加倍。

备注方中生附子大辛大热,温壮肾阳,祛寒救逆为君;干姜辛热,温里祛寒,以加强附子回阳之效为臣;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并缓解附、姜燥烈之性为佐、使。三味配合,具有回阳救逆之功。

摘录《伤寒论》

处方15、启峻汤

处方人参 黄耆 当归 白术(炒枯)各4.5克 陈皮2.4克 甘草(炙)1.5克 肉桂1.5克 茯苓4.5克 干姜(炮)1.2克 肉果 沉香各2.4克 附子(炮)4.5克

功能主治治脾肾俱虚,腹胀少食。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气滞硬满者,去黄耆,加厚朴。

摘录《张氏医通》卷十三

处方16、雀附丸

处方雀儿30枚(取肉)附子120克(炮裂,去皮、脐,捣罗为末)萆薢60克(锉)胡椒45克 白芜荑45克 干姜45克(炮裂,锉)茴香子45克 青橘皮30克(酒浸,去白、瓤,焙)艾叶120克(捣罗为末,与附子、雀儿同放锅中,先铺艾叶末一层,次铺雀儿一层,次铺附子—层,以酽醋2升,慢火熬成膏)川椒45克(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出汗)

制法捣罗为末,以雀儿膏和,更捣三至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脾肾久积虚冷,心腹气痛,时自泄痢,食欲不振,颜色萎黄。

用法用量每日空腹时以温酒下30丸,盐汤下亦可。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处方17、益智和中汤

处方肉桂0.3克 桂枝1.2克 牡丹皮 柴胡 葛根 益智仁 半夏各1.5克 当归身 炙甘草 黄耆 升麻各3克 白芍药4.5克 干姜少许

制法上药研为粗末。

功能主治温中祛寒,益气升阳。治脾胃虚寒,肠辩下血,或血色紫黑,腹部冷痛,得热物熨之则减轻,右关脉弦,按之无力者。

用法用量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摘录《兰室秘藏》卷下

处方18、商陆散

处方生商陆根(切)270克 白蔹 天雄(炮)黄芩各90克 干姜120克 附子(炮)30克 踯躅花270克

制法上七味,捣筛为散。

功能主治治白癜风。

用法用量每服1.5克,酒送下,一日三次。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猪肉、冷水。

备注方中附子原无用量,现据《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补。

摘录《外台秘要》卷十五引《古今录验》

处方19、当归丸

别名大效内补丸(《世医得效方》卷十五)。

处方白芍 肉桂各60克 阿胶(捣碎,炒)当归(去声,微炒)干姜(炮)甘草(炙微赤)续断 川芎各120克 白芷 附子(炮,去皮、脐)白术各90克 生熟地黄300克 真蒲黄(炒)27克 吴茱萸(汤洗七次,焙干,微炒)90克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产后虚羸,面色无华,脐腹拘急,痛引腰背,嗜卧不眠,唇口干燥,心忡烦倦,头重目眩,不思饮食;或劳伤冲任,内积风冷,崩中漏下,及月水将行,腰腿重痛,脐腹急痛;兼治从高坠下,内有瘀血,吐血、下血等。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渐加至50丸,空腹时用温酒送下。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

处方20、龙骨散

处方当归 白龙骨 干地黄各60克 地榆 阿胶 芍药 干姜各45克 熟艾30克 牛角鳃75克(炙令黄)蒲黄37.5克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妊娠,因外伤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食前粥饮调下6克。

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三补。

摘录《外台秘要》卷三十三引《广济方》

处方21、理中汤

别名人参汤(《金匮要略》卷上)、治中汤(《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理中煎(《鸡峰普济方》卷十二)、人参理中汤(《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

处方人参 干姜 甘草(炙)白术各9克

制法上药切碎。

功能主治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用法用量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200毫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200毫升左右,微自温,勿揭衣被。

备注方中干姜温运中焦,以散寒邪为君;人参补气健脾,协助干姜以振奋脾阳为臣;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促进脾阳健运;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而兼补脾和中,以蜜和丸,取其甘缓之气调补脾胃。诸药合用,使中焦重振,脾胃健运,升清降浊机能得以恢复,则吐泻腹痛可愈。

摘录《伤寒论》

处方22、理中加丁香汤

处方人参 白术 甘草(炙)干姜(炮)各3克 丁香10粒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益气温中,降逆止呕。治中脘停寒,喜食辛辣,入口即吐;产后呃逆。

用法用量加生姜10片,水煎服。

备注中脘停寒作痛,法当补中散寒,是以用人参、白术、炙甘草诸甘温以补中;干姜、丁香诸辛热以散寒;生姜降逆气以止呕吐。

摘录《丹溪心法》卷三

处方23、温肺汤

处方白芍药180克 五味子(去梗,炒)炮干姜 肉桂(去粗皮)半夏(煮熟,焙)陈皮(去白)杏仁 甘草(炒)各90克 细辛(去芦,洗)60克

制法上药锉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肺虚久客寒饮,发则喘咳,不能坐卧,呕吐痰沫,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10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80毫升,以绢滤过,食后服。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

处方24、硫黄丸

处方硫黄 矾石 干姜 附子 乌头 桂心 细辛 白术 桔梗 茯苓各60克

制法上十味,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阳气极虚,寒饮停积胸中,心腹满痛,气急不下饮食者。

用法用量用酒送服10丸,每日三次。渐加之,以知为度。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

处方25、增损泽兰丸

处方泽兰 甘草 当归 芎藭各53克 附子 干姜 白术 白芷 桂心 细辛各30克 防风 人参 牛膝各38克 柏子仁 干地黄 石斛各45克 厚朴 藁本 芜荑各15克 麦门冬60克

制法上药二十味,研为细末,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产后气血阴阳俱虚所致的诸病。

用法用量每服15~20丸,空腹时用酒送下。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四

处方26、降气汤

处方前胡 五加皮(姜汁涂炙)厚朴(姜浸一宿炒)黄耆(去芦)当归 紫苏子(微炒)甘草(炙)肉桂(不见火)陈皮(去白)半夏曲(炙)各30克 干姜(炮)人参 附子(炮,去尖)羌活 桔梗(炒)各15克

制法上药十五味,同作粗末。

功能主治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膈壅痰实,咳嗽喘满,咽干不利,头目昏眩,腰脚无力,四肢倦怠,风湿脚气。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入紫苏3叶,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160毫升,去滓,食后服。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处方27、救中汤

处方蜀椒(炒出汗)9克 淡干姜12克 厚朴9克 槟榔6克 广皮6克

功能主治驱阴救阳。治卒中寒湿,内挟秽浊,眩冒欲绝,腹中绞痛,脉沉紧而迟,甚则伏,欲吐不得吐,欲利不得利,甚则转筋,四肢欲厥,俗名发痧,又名干霍乱。

用法用量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分二次服。兼转筋,加桂枝9克,防风15克,薏仁9克;厥者,加附子6克。

备注本方由大建中汤化裁而来。以大建中之蜀椒,急驱阴浊下行,干姜温中;去人参、胶饴者,畏共壅塞气机;加厚朴以化湿浊,槟榔以散结气,广皮消滞。名曰“救中汤”,旨在急驱浊阴,所以救中焦之真阳也。

摘录《温病条辨》卷二

处方28、大镇心丸

处方干地黄45克 牛黄37.5克(一方用牛膝)杏仁 蜀椒各37.5克 泽泻 黄耆 茯苓 大豆卷 薯蓣 茯神 前胡 铁精 柏子仁各15克 羌活 桂心 秦艽 芎藭 人参 麦门冬 远志 丹砂 阿胶 甘草 大黄 银屑各60克 桑螵蛸12枚 大枣40枚 白蔹 当归 干姜 紫石英 防风各60克

制法上药三十二味,研为细末,入白蜜,枣肉和丸。

功能主治主心悸不足,梦寤惊悸,或失精神,妇人赤白注漏,或月水不利,寒热往来,腹中积聚。

用法用量每次7丸,渐加至,20丸,用酒送下,一日三次。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

处方29、蛇衔散

处方蛇衔 甘草(炙)芎藭 白芷 当归各30克 续断 黄芩 泽兰 干姜 桂心各23克 乌头37克(炮)

制法上十一味,合捣筛,令均匀。

功能主治治金疮内伤

用法用量酒服4.5克,日服三次,夜服一次。

摘录《刘涓子鬼遗方》卷二

处方30、实脾散

处方大附子1个(炮,去皮、脐)草果子(去皮)干姜(炮)各60克 甘草30克(炙)大腹(连皮)6个木瓜1个(去瓤,切片)

制法上药用水子砂器内同煮至水一半,劈开干姜,心内不白为度,不得全令水干,恐近底焦,取出锉焙为末。

功能主治治脾阳不足,周身浮肿。

用法用量每于空腹、日午用沸汤点服。

摘录《普济本事方》卷四

处方31、人参泻心散

处方人参6克 干姜6克 黄连4.5克 黄芩4.5克 枳实3克 生白芍6克

功能主治治上焦湿热未清,里虚内陷,神识如蒙,舌滑脉缓者。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分二次服,滓再煮200毫升服。

摘录《温病条辨》卷二

处方32、益元汤

处方熟附 甘草 干姜 人参 五味 麦门冬 黄连 知母 葱 艾

功能主治回阳救逆,益气生脉。治戴阳证。面赤身热,不烦而躁,饮水不得入口,脉微者。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加生姜1片,大枣2枚,煎至200毫升,捶法入童便30毫升,冷服。

摘录《伤寒六书》卷三

处方33、理中化痰丸

处方人参 白术(炒)干姜 甘草(炙)茯苓 半夏(姜制)

制法上药为末,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健脾和胃,温中化痰。治脾胃虚寒,痰涎内停。呕吐少食;或大便不实,饮食难化,咳唾痰涎。

用法用量每服40~50丸,白滚汤下。

摘录《明医杂着》卷六

处方34、薯蓣丸

别名大山蓣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处方薯蓣90克 当归 桂枝 曲 干地黄 豆黄卷各30克 甘草84克 人参21克 芎藭 芍药 白术 麦门冬 杏仁各18克 柴胡 桔梗 茯苓各15克 阿胶21克 干姜9克 白蔹6克 防风18克 大枣100枚(为膏)

制法上药二十一味,研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补气养血,疏风散邪。治虚劳气血俱虚,阴阳失调,外兼风邪,头晕目花,消瘦乏力,心悸气短,不思饮食,骨节酸痛,微有寒热。

用法用量每次1丸,空腹时用酒送下。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处方35、半夏饮

处方半夏(生姜汁炒黄)干姜(炮)各30克 枣肉(焙)附子(炮裂,去皮、脐)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各15克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红豆蔻(去皮)各7.5克 木香4克 草豆蔻(去皮)2枚

制法上九味,粗捣筛。

功能主治温中降逆,健脾和胃。主中焦有寒,脾胃不和,不能饮食,见食吐逆。

用法用量每服4.5克,用水150毫升,蜂蜜5毫升,煎至110毫升,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六

处方36、附子粥

处方附子7.5克(炮裂,去皮、脐)干姜30克(炮裂,锉)

制法上药捣细罗为末。

功能主治治冷痢,饮食不下。

用法用量每日煮粥时纳药3~6克,空腹时食之。以愈为度。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六

处方37、椒术养脾丸

处方麦芽(炒)120克 白茯苓120克 人参(去芦)60克 苍术(米泔水浸,晒干,炒燥)60克 白术(土炒)60克 干姜(炮)15克 砂仁15克 川椒(去目)9克 甘草(炙)12克

制法上为末,炼蜜和丸,每30克作8丸。

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冷,心腹胀闷,呕逆泄泻。

用法用量每服1丸,细嚼,用姜汤送下。

摘录《明医指掌》卷五

处方38、王不留行散

处方王不留行 蒴翟细叶 桑白皮各75克 甘草135克 川椒(除目及闭口,去汗)22克 厚朴 黄芩 干姜 芍药各15克

制法上九味,将前三味烧灰存性,合余药为末。

功能主治治金疮。

用法用量每服1克。疮小者外敷,疮大者内服,产后亦可服。若感受风寒,去桑白皮。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处方39、麻黄白术散

处方麻黄(去节,汤浸)白术 茯苓 桂心各30克 陈皮 青皮 桔梗 白芷 甘草 半夏曲 紫苏 乌梅各22克 干姜15克

制法上锉为散。

功能主治治疟疾,外伤风寒暑湿,寒热交作,每日一发。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至200毫升,去滓,当发之日,空腹时一服,临发时一服。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六

处方40、理中降痰汤

处方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半夏 干姜 苏子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降气化痰。治痰盛自汗。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七

处方41、理中汤

处方人参 白术(去芦)干姜(炒)各3克 官桂 甘草(炙)各1.5克 陈皮 藿香 茯苓(去皮)良姜各2.1克 乌梅1个

制法上药锉为一剂。

功能主治治寒泄,悠悠腹痛,泻无休止,色青,脉沉迟。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2枚,灯草1团,水煎,温服。呕吐恶心,加丁香、半夏,去良姜、官桂;泻不止,加苍术、山药;泻多不止,加肉蔻、诃子、附子,去良姜、官桂;虚汗,加黄耆,去藿香、官桂;饱闷,加厚朴、砂仁,去人参、良姜、官桂。

摘录《万病回春》卷三

处方42、桂枝姜附汤

处方桂枝18克 干姜9克 白术9克 熟附子9克

功能主治治寒湿伤阳,形寒脉缓,舌淡或白滑,不渴,经络拘束。

用法用量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滓再煮取200毫升,每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

处方43、升麻和气饮

处方干姜 熟枳壳各105克 干葛 熟苍术 桔梗 升麻各30克 当归 熟半夏 茯苓 白芷各6克 陈皮 甘草各45克 芍药24克 大黄(蒸)15克

制法上锉为散。

功能主治治疥疮发于四肢,臂髀痛痒,甚至憎寒发热,攻刺疼痛,浸淫浮肿;癞风入脏,阴下湿痒,耳鸣眼痛。

用法用量每服12克,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灯心15茎,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

处方44、诸葛行军散

处方绿豆粉 麻黄(去节)干姜 陈皮各不拘多少

制法共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感冒风寒。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凉水调服。

摘录《奇方类编》卷下

处方45、益脾饼

处方白术120克 干姜60克 鸡内金60克 熟枣肉250克

制法上药四味,白术、鸡内金皆用生者,每味各自轧细焙熟,再将干姜轧细,共和枣肉同捣如泥,作小饼。

功能主治温中益脾。治脾胃寒湿,饮食减少,长作泄泻,完谷不化。

用法用量木炭火上炙干,空腹时当点心,细嚼咽之。

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处方46、镇心散

处方桂心 甘草 细辛 人参 干姜 生地 茯神 远志 归身 川芎 防风

功能主治治产后心气虚损,卒惊狂语,或歌笑骂詈,因虚弱发为风痉者。

用法用量上用纹银300克,水600毫升,煎至400毫升,入药煎至250毫升后,入辰砂末0.3克调匀,空腹时温服。滓再煎,如前法。

摘录《宋氏女科秘书》

处方47、大全宝光散

处方黄连250克(去须)当归60克 蕤仁48克(去皮、油)生白矾66克 甘草61克 杏仁72克(去皮、尖)龙胆草122克 干姜61克 赤芍药100克

制法上药切成秫米大。

功能主治除昏退翳,止泪定痛。主远年近日风弦烂眼,目赤生翳,流泪作痛。

用法用量每用6克,加水300毫升,煎数沸去津,乘热洗眼。

摘录《瑞竹堂经验方》卷三

处方48、参归汤

处方川芎 当归 人参各3克 干姜 肉桂各1.5克

功能主治主产后血晕。汗多,加黄耆。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竹林女科证治》卷三

处方49、渗湿汤

处方厚朴60克 丁香 甘草 附子各30克 砂仁 干姜 肉果(面裹煨透)高良姜各24克

制法上药锉碎。

功能主治温胃除湿。治脾胃虚寒,四肢困倦,骨节酸疼,头晕鼻塞,恶风,多虚汗,痰饮不清,胸满气促,心腹胀闷,两胁刺痛,霍乱吐泻。

用法用量每服15克,加生姜3片,大枣3枚,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

摘录《扁鹊心书》卷下

处方50、三物备急丸

别名大黄备急丸(《医学人门》卷七)

处方大黄30克 干姜30克 巴豆30克(去皮、心,熬,外研如脂)

制法上药各须精新,先将大黄、干美研末,再研巴豆,与上末和匀共捣为散;或炼蜜为丸,瓷器密贮。

功能主治攻逐寒积。治寒实冷积内停,心腹卒暴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大豆许 3~4丸,温开水送下。或药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愈;如未愈,更与3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愈;若口嗷,亦须折齿灌之。

备注方用巴豆辛热峻下,开通闭塞;干姜辛热,温中暖脾;大黄苦泄通降,一以制巴豆辛热之毒,一以协巴豆泄下通腑,且大黄之寒,得巴豆、干美之热,则其性大减。故三药配用,共奏攻逐寒积之功。

摘录《金匮要略》卷下

处方51、固经丸

处方艾叶(醋炒)鹿角霜 干姜(炮)伏龙肝各等分

制法上药为细末,熔鹿角胶和药,乘热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冲任虚弱,月侯不调,来多不断,淋沥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时用淡醋汤下。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五

处方52、万金汤

处方肉桂 陈皮 干姜 当归 茯苓 枳壳 甘草 厚朴 半夏 桔梗 白芷 芍药 苍术 川芎 麦芽 山楂 乌药 香附

功能主治治产后发热。

用法用量上药加生姜3片,水煎,入酒及童便适量服。

摘录《宋氏女科秘书》

处方53、健脾散

处方乌头(炮)22克 厚朴(姜炙)甘草(炙)干姜(炮)各7.5克

制法上药研末。

功能主治温中燥湿。治寒湿泄泻,老人脏泄尤效。

用法用量每服3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2片,煎至200毫升,热服,一日二次。

摘录《苏沈良方》卷四

处方54、实脾散

别名实脾饮(《证治准绳·类方》卷二)。

处方厚朴(去皮,姜制,炒)白术 木瓜(去瓤)木香(不见火)草果仁 大腹子 附子(炮,去皮、脐)白茯苓(去皮)干姜(炮)各30克 甘草(炙)15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温脾暖肾,利水消肿。治阳虚阴水,下半身肿较甚,胸腹胀满,身重食少,手足不温,大便溏,小便短。

用法用量每服12克,水300毫升,加生姜5片,枣子1枚,煎至20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备注方中附子、干姜温养脾肾,扶阳抑阴;厚朴、木香、大腹皮、草果仁下气导滞,化湿利水;茯苓、白术,木瓜健脾和中,渗湿利水;甘草、生姜、大枣益脾温中。诸药合用,共奏温脾暖肾,利水消肿之功。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处方55、替针丸

处方青皮 陈皮 京三棱 枳壳 厚朴 诃子 白豆蔻各30克 肉豆蔻 槟榔各15克 干姜22克

制法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因冷伤脾,心腹痛胀,胁肋疼硬,不思乳食。

用法用量每用生姜、橘皮汤送下20丸,空腹时温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九三

处方56、生姜泻心汤

处方生姜12克(切)甘草9克(炙)人参9克 干姜3克 黄芩9克 半夏9克(洗)黄连3克 大枣12枚(擘)

功能主治和胃消痞,散结除水。治水热互结,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

用法用量上八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每次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摘录《伤寒论》

处方57、启脾丸

处方人参 白术 青皮(汤洗,去瓤)神曲(炒)麦芽(炒)陈皮(汤洗,去瓤)厚朴(去粗皮,锉,姜制一宿,炒)缩砂仁 干姜(炮)各30克 甘草(炒)45克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弱,气不升降,中满痞塞,心腹膨胀,肠鸣泄泻,不进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1丸,空腹时细嚼,用米饮汤送下。

摘录《百一选方》卷二

处方58、养脾丸

处方大麦芽(炒)白茯苓(去皮)人参(去芦)各500克 干姜(炮)砂仁(去皮)各1a00克 白术250克 甘草(锉、爁)750克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丸,每30克作8丸。

功能主治养胃进食,治脾胃虚冷,心腹绞痛,胸膈满闷,胁肋虚胀,呕吐恶心,噫气吞酸,泄泻肠鸣,米谷不化,肢体倦怠,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1丸,细嚼,空腹时用生姜汤送下。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处方59、化气汤

别名化气散(《张氏医通》卷十三)

处方沉香 胡椒各30克 木香 缩砂仁(去壳)桂心(去粗皮)各60克 丁香皮 干姜(炮)蓬莪术(煨)茴香(炒)青皮(去白,麸炒)陈皮(去瓤,麸炒)甘草(炙)各120克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一切气逆,胸脯噎闷,腹部胀满,及心脾疼痛,呕吐酸水;丈夫小肠气,妇人脾血气。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生姜、紫苏、盐汤调下;妇人淡醋汤下。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处方60、理中汤

处方砂仁 干姜(炒)苏子 厚朴(姜汁炒)官桂 陈皮 甘草(炙)各3克 沉香 木香各1.5克(水磨入)

功能主治加生姜3片,水煎,磨沉香、木香同服。

用法用量上药锉为一剂。

注意治寒喘,四肢厥冷,脉沉细。

摘录《万病回春》卷二

本文标签:中医中药  药材方剂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