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应又改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建立了高度关联和深刻认同。
2023-02-05
更新时间:2023-02-07 08:33:46作者:百科知识库
搜集整理了读《茶花女》有感、茶花女读后感(2078字)、读茶花女有感(2169字)、《茶花女》读后感(2177字)、读茶花女后感(2645字)等字左右的读后感10篇,供您参阅。
虽然一直都听很多朋友说过小仲马的《茶花女》很好,但是直到最近才真正开始对它慢慢品读,于是渐渐慢慢的陷入其中,被里面描写的爱情深深打动,晚上躺在床上细细回想竟然也流了泪。
阅读之后才猛然发现书中女主人公的名字——玛格丽特,其实我曾经喝过一杯鸡尾酒也叫玛格丽特,还清晰的记得那时调酒师跟我说玛格丽特,也叫情人的眼泪。现在想来想必这杯“玛格丽特”大概就来源于《茶花女》,现在也了然“情人的眼泪”的味道为何是苦涩与甘甜的,原来二者竟然冥冥之中契合了在一起。
听学姐介绍说,小仲马写《茶花女》其实源于一个他自己的一个经历。据说1844年9月的时候,小仲马与巴黎名妓玛丽一见钟情,但是玛丽出身贫苦,被逼为娼。她虽然珍惜与小仲马的真挚爱情,但是为了维持生计,仍得同阔佬们保持关系,因此小仲马一气之下就写了绝交信去出国旅行。1847年小仲马回国后得知的却是玛丽已经不在人世的消息,她病重时昔日的追求者都弃她而去,为她送葬的只有两个人。小仲马满怀悔恨与思念,将自己囚禁于郊外,闭门谢客,开始了创作,一年后,这本凝集着永恒爱情的《茶花女》问世了。原来灵感源于生活,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基石上创作出来的《茶花女》让小仲马一夜成名,但是我猜成功的喜悦也换不回心爱之人的重生。
初读完《茶花女》的时候,我一直以为是阿尔芒的父亲扼杀了这段感情,又或许是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造成的这段爱情悲剧,但是细细回味我才真是发现将这段感情推向悬崖的其实正是阿尔芒的虚荣和猜疑。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在风月场中追求女人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钱,一种是用情。阿尔芒在当时虽然也算有几个钱的“小资”,但正如书中另一位老妓女揄揶他的那样“您那七八千法郎的津贴费是不够这个女孩挥霍的,连维修她的马车也不够。”所以阿尔芒只能用“情”来追求玛格丽特,果然在他付出了两三年的时间后得偿所愿,而当玛格丽特把阿尔芒对她的爱慕当成了真正的爱情之后,就毫不犹豫地不顾一切地献出了她的一切。但是阿尔芒却始终不肯相信妓女也会有真正的爱情,所以从占有玛格丽特的第二天起就让猜疑占据了他的心头,第三天就认定玛格丽特欺骗了他而发出了一封羞辱和谴责她的绝交信。然而当他听到朋友祝贺他得到了“可以替他争面子的不容易到手的漂亮情妇”之后,在虚荣心的作用下他又立刻后悔起来,给玛格丽特发出了请求宽恕的信。与阿尔芒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爱情真正让玛格丽特变得崇高起来,她义无反顾地决心抛弃已经拥有的一切虚荣和奢侈,洗尽铅华,革心洗面重新做人,她甚至以亏损两万多法郎为代价委托别人变卖她的一切财产,告别过去的一切,与阿尔芒租一间清静的小屋,过着远离风尘的隐居生活。遗憾的是阿尔芒只丝毫没有考虑过应该和玛格丽特结婚之类的问题,也许在他的内心从来也没有相信过玛格丽特是真正愿意脱离过去的生活。正因如此,在玛格丽特因阿尔芒的父亲的要求给阿尔芒写了一封分手信后,他立刻就否定了玛格丽特为他付出的一切真情,立刻就抛弃了对她的一切爱情和信任,甚至没有想到应该去问一下这个变化是为什么发生的,尽管他明明知道父亲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反对他和玛格丽特交往。当然,我也不得不承认,阿尔芒对玛格丽特毕竟还是有爱的,尽管他表达爱情的方式不一定对,他对爱情的理解不一定全面,所以才会在确认了玛格丽特对他的那份真情后感到痛苦,感到后悔。
有时候,其实正是我们自己决定了自己棋子的命运,在一生中有多少人走了又回来,来来回回躲不开的是命运的纠缠,所以如果人生若只如初见该有多好,他仍是他的小资青年,她仍做她的绝代佳人,两人互不相侵,因此就不会有开始更不会有结束,但是当一切都不能回头时,当阿尔芒失去玛格丽特之后,他也只能选择继续往前走,只是在这时间的荒原里,在这座浪漫的城市里,再也看不到那曼妙的身姿,再也不会有这样一个女子爱他如生命,而死亡是自私而公正的事情,它不允许阿尔芒陪玛格丽特。
有时候,爱是坚韧的东西,可是有时候,它也只是一池碧水、一榭春花、一陌杨柳、一窗月光,天明了就要干涸、萎谢、褪色、消失。所以爱是生命里最绚烂的一场幻觉,只是差一步,阿尔芒就错过了玛格丽特的爱。或许玛格丽特是阿尔芒生命的阻滞,是他一生也无法翻越的,他们之间或许注定需要用一个城市来祭奠的离伤。不是阿尔芒的无情,也不是玛格丽特的薄幸,只是生命终是荒芜的渡口,玛格丽特和阿尔芒的一霎的轻别换来的却是半生的凄凉孤单,只是一个错手而已,所以没有恶意也可以导演出无法遏制的悲剧,《茶花女》中的男女主人公就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轻易的放手,以为自己只是暂时的离开,所有的一起都会失而复得,却从来没想过放开的可能是我们的一生。我们最常见的结果就是:终于明白要找的那个人是谁时,但是在灯火阑珊处,却已经空无一人。
雨果说过:“人最大的幸福就是感觉自己被爱”。其实,我们的痛苦来源于爱,但我们的幸福也来源于爱,所以治疗爱唯一的方式就是加倍去爱。相爱亦如造梦,死去或离开的,梦醒不醒都万事皆休;而活着的,留在梦境走不出来的那个人才是最哀苦的,被留下来回忆两个人的一切,亦如玛格丽特,亦如阿尔芒。
成语一见钟情:钟:集中;钟情:爱情专注。旧指男女之间一见面就产生爱情。也指对事物一见就产生了感情。如:清·古吴墨浪子《西湖佳话·西泠韵迹》:“乃蒙郎君一见钟情,故贱妾有感于心。”又如:祁连山俘虏了我的心,青海湖我一见钟情。(徐迟《三峡记·远游》)
成语不顾一切:什么都不顾。如:叶圣陶《孤独》:“既然见到一点儿光,便不得不不顾一切地逃开。”又如:我闭上眼睛,不顾一切的向着他手里的刀迎上去。——巴金《长生塔·塔的秘密》
在读这本小说之前,我一直以为是阿尔芒的父亲扼杀了茶花女的爱情,读完全书我才发现,真正扼杀了茶花女的爱情的其实是阿尔芒的虚荣和猜疑。
二十四岁的外省青年阿尔芒在巴黎读完大学取得了律师资格之后,并没有立刻去找一份工作,而是“把文凭放在口袋里,也让自己过几天巴黎那种懒散的生活。”他凭着祖传的每年八千法郎的收入,在巴黎租了房子,雇了佣人,养了一个“小家碧玉,温柔而多情”的情妇,同时与朋友一起整天出入各种风月场所寻欢作乐。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他邂逅了巴黎名妓外号“茶花女”的玛格丽特小姐,并立刻展开了对她的追求。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在风月场中追求女人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钱,一种是用情。阿尔芒在当时虽然也算有几个钱的“小资”,但正如书中另一位老妓女揄揶他的那样“您那七八千法郎的津贴费是不够这个女孩挥霍的,连维修她的马车也不够。”玛格丽特为了维持巴黎名妓的排场,每年需要花费十多万法郎。所以阿尔芒只能用“情”来追求玛格丽特。果然在他付出了两三年的时间后得尝所愿,不但让玛格丽特成了他的情妇,还让她相信她得到的是真正的爱情。
妓女以出卖肉体和感情为职业,但她们也有自己不愿意出卖的爱情,或许正是因为她们看够了人间的虚情假意,反而更加看重、也更加渴望真正的爱情。所以当玛格丽特把阿尔芒对她的爱慕当成了真正的爱情之后,就毫不犹豫地不顾一切地献出了她的一切。
面对玛格丽特的一片真情,阿尔芒却始终不肯相信妓女也会有真正的爱情,所以从占有玛格丽特的第二天起,就让猜疑占据了他的心头,第三天就认定玛格丽特欺骗了他而发出了一封羞辱和谴责她的绝交信。然而,当他听到朋友祝贺他得到了“可以替他争面子的不容易到手的漂亮情妇”玛格丽特之后,在虚荣心的作用下,立刻后悔起来,并给玛格丽特发出了请求宽恕的信。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阿尔芒心目中,占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心的分量要比对玛格丽特的爱情的分量重得多。也就是说他真正想要的是一份拥有名妓的虚荣而不是一个普通女人的爱情。正如书中玛格丽特当面怒斥阿尔芒时所说的那样:
“你,你不愿意让我知道你的景况,你要我保留我的虚荣心来满足你的虚荣心,你想保持我过去的奢侈生活,你想保持我们思想上的差距,你,总之,不相信我对你的无私的爱情,不相信我愿意和你同甘共苦,有了你这笔财产我们本来可以一起生活得很幸福,但你宁愿把自己弄得倾家荡产,你这种成见真是太根深蒂固了。你以为我会把虚荣当着幸福吗?一个人心中没有爱情的时候可以满足于虚荣,但是一旦有了爱情,虚荣就变得庸俗不堪了。”
人们常说,“真正的爱情往往能使人变得崇高”,然而阿尔芒在得到了玛格丽特之后不但没有变得丝毫崇高起来,反而变得更加堕落了。他整天除了享受拥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和快乐之外,就是去地下赌场赌博来增加一点用于挥霍的金钱,全然不顾玛格丽特维持巴黎名妓排场的费用其实是来自其他几个男人的供养这一事实,也丝毫没有考虑应该怎样尽快让玛格丽特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由此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所谓爱情是多么地微不足道。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爱情真正让玛格丽特变得崇高起来,她义无反顾地决心抛弃已经拥有的一切虚荣和奢侈,要洗尽铅华,革心洗面从新做人,与阿尔芒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她甚至以亏损两万多法郎为代价,委托别人变卖她的一切财产,告别过去的一切,与阿尔芒租一间清静的小屋,过起了远离风尘的隐居生活。
遗憾的是阿尔芒只是被动地听从玛格丽特的一切安排,丝毫没有考虑过应该和玛格丽特结婚之类的问题,也许在他的内心从来也没有相信过玛格丽特真正愿意脱离过去的生活。正因如此,在玛格丽特因了阿尔芒的父亲的要求给阿尔芒写了一封分手信后,他立刻就否定了玛格丽特为他付出的一切真情,立刻就抛弃了对她的一切爱情和信任,甚至没有想到应该去问一下这个变化是为什么发生的,尽管他明明知道父亲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反对他和玛格丽特继续来往。
更加可悲的是,作为法律专业毕业、理当擅长分析研究的阿尔芒,不但没有去研究推敲一下她为什么变心,反而粗暴简单地认定她就是因为不能甘于清贫贪图过去的虚荣才离开他的,甚至卑劣地对这个曾经爱过的女人进行了种种无耻的报复,哪里像是在对待一个自己爱过的女人啊!读到书中这一段时,身为男人的我也忍不住为他的无耻感到羞愧:一朝得到女人就温顺得像条狗,一旦失去女人就凶狠得像条狼,这样的人实在不配谈情说爱啊。
我们也无法否认阿尔芒确实是爱玛格丽特的,只是他一直不相信玛格丽特也真正爱他,总觉得他的真正的爱情遭到了玛格丽特的戏弄和践踏。他的心胸是那么狭小卑劣,丝毫不懂什么叫爱我所爱无怨无悔。他的心里充满了怨,充满了恨,唯独缺少一份玛格丽特那样的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真正的爱。哎!这世上的猜疑心有几个不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产生的呢?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阿尔芒对玛格丽特毕竟还是有爱的,尽管他表达爱情的方式不一定对,他对爱情的理解不一定全面,所以才会在确认了玛格丽特对他的那份真情后感到痛苦,感到后悔,才会写出这篇感人肺腑、流传千古的男人忏情录《茶花女》,只是这个忏悔实在是来得太晚了一点。
我想,如果恋爱中的男人和女人们在遇到波折时,都能多几分真诚和信任,少几分虚荣和猜疑,这世上的许多爱情悲剧,或许会有完全不同的结局。
成语根深蒂固: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如:《老子》:“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韩非子·解老》:“柢固则生长,根深则视久。”又如:但我总还想对于根深蒂固的所谓旧文明,施行袭击,令其动摇,冀将来有万一之希望。——鲁迅《两地书·十一》
成语长生久视:久视:不老,耳目不衰。形容长寿。如:《老子》五十九章:“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祗,长生久视之道。”又如:岂比尔道者之言,拘拘乎养此幻躯,惟求长生久视,作漏世之精也耶! ——明·赵弼《两教辨》
考完后的子陡然轻松了,再把小仲马的《茶花女》读了一遍。这部法文学史第一个把女搬舞台的作品凝聚着小仲马深切的与痛,结合小仲马的经历,不难体会到小仲马对沦落风尘的巴黎名高贵而善良的灵魂给予的无限同与伤痛。1844年9月,小仲马与巴黎阿尔丰西娜·普莱西一见钟,他在回忆这次奇遇时曾经这样描写这位美人的容貌:“……她的个子高高的,材苗条,乌黑的发,面白里透红。她的生得小巧玲珑,一双细长的、像本女人似的眼睛又黑又亮,顾盼自如,生出无限风。她的唇像鲜红的樱桃,再加一洁白的牙齿,使人联想起一尊雕像。”他当时便被这位美艳绝伦的女人住了,不知不觉间感到自己似乎堕入了网。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出贫寒,流落巴黎,被逼为,虽入娼门,也没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但她却具有相当广博的知识和较深的艺术修养,不仅美貌端庄而且体态轻盈大方。她尊重与小仲马的趋势,但为了维持生计,确切地说是为了富足的经济来源,豪华奢侈的服饰装扮,她不得不同豪门阔佬们保持关系。小仲马难以忍受一之下就写了绝信出旅行。回后,高贵美丽的心人已不在人世,死时只有两个人送葬,孤寂凄凉。小仲马百感集,万分悔恨。将自己关闭一年之后,饱含无限伤痛的《茶花女》问世。《茶花女》中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便是这位名的写照。被生活所迫,不得不凭借美貌开始卖笑生涯。正如邓丽君的《叹十声》中所唱道的“烟花女子叹罢了第一声,思想起奴终靠呀靠何人,爹娘生下了就没有照管,为只为家贫寒才卖了小奴……”;如《三言二》中的名严蕊的《卜算子》一滴一滴泪写下的:“不是风尘,似被前缘误。花开花落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如杜十娘自以为找到了一个值得托付终的如意郎君,终究还是萍姻缘如一梦,坠江怒沉百宝箱……烟花柳巷的风尘女子总是被人看不起为人所唾弃的,因为她们被人玩弄,她们逢场作戏,游戏人游戏人生,期待着至自己的那个人的到来又害怕一切虚幻,亦或是无法放弃那种物质比较简单的来源的生活。她无法维持在她看来也许是灿烂的、挥霍无度、富裕的、令人目眩的生活。在风月场中追求女人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钱,一种是用。没有真何来两相悦的美妙,有了真感也未必能有一个安逸平稳的栖港湾。琵琶女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李香君的“点点泪染桃花”、霍小玉痛诉李益的薄寡义等无不诉说着这她们的凄凄惨惨戚戚。玛格丽特纵然沦落风尘,但她的灵魂是高洁的,对的追求也是执着的,对她追求得痴心发狂的两个人有富有瓦尔维勒与税务局局长杜瓦的儿子阿芒,他们都真诚地着玛格丽特。阿芒对她的关切与呵护让她感动,她对他动了真,她送给阿芒一朵茶花以心相许。他们的感历尽折开始对新的生活充满憧憬与期待,玛格丽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他对阿芒倾诉道:“你对我健康的关心,你在我生病的时候一次次的秘密访问,你的直爽与豪迈,一切都使我看出你是我在烦的孤寂生活中所呼唤的一个人……我梦想着乡村,梦想着纯洁,我就回想起了我的儿童时代。”他们想着乡村纯洁质朴的生活,想离开这种醉生梦死的生活环境,阿芒的父亲找到了玛格丽特,要她与阿芒永远断绝关系,并且能对此保密。就这样,为了杜瓦女儿婚姻的幸福,玛格丽特在世界的一个唯一希望一个唯一的梦想,但,为了她——杜瓦的女儿所谓有终幸福,她用两手把自己的心捣碎而死了。为了全别人,遵守信诺,玛格丽特过着外表无比光鲜内心却无限凄凉的子。人的一生所有的选择都是在,而一个女人所下的最注便是婚姻,是要把自己的青与精力与未来都进去的博,正当她看到一线希望时却无奈她放弃了自己婚姻,还不断受到阿芒的指责与报复,一个女人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光,心在流在煎熬。但为了遵守信诺为了别人,她只有将眼泪往肚里咽。这需要多大的忍耐力,所谓他就放弃他,但在内心又放弃得了么?在她选择之时也就失去了许多,这种心灵的煎熬与空前的孤寂使玛格丽特再次陷病痛之中。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那么对一个人来说有几次呢?大概最美好的,最揪心彻骨的也只有一次。是在生命之舟做着的一种极危险的实验,是把青、才华、时间、事业都要进去的实验。只有极少的人第一次便告功,他们像中了彩的幸运者一样,一边喜着自己的侥幸,美其名曰“缘”;一边又用同、怜悯的目光审视着其余芸芸众生们的失败,或者半失败。李清照本来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但苍其名,必先夺其,苦其心。于是就把她赶出这幸福一族,先是让阿芒的痴与关切让玛格丽特她感动,接着又让阿芒来想方设法地来报复她,羞辱她,在众人面前大骂她没有良心,是没有良心的娼,把作为商品出卖,甚至将一叠钞票扔在她愤极而离去。使玛格丽特精力瘁,失魂落魄,精神受了莫大的刺,从此一病不起。一个女人心中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她不犯愁呢?终于在弥留之际,阿芒来到了她的病榻之前,原来杜瓦良心发现,写信将一切真相告诉了自己的儿子阿芒。玛格丽特每天将信读了又读,唯一期盼就是在临死之前能与心人见一面。弥留之时,玛格丽特嘱咐他另择佳人。她的遗书与记动人心魄,读起来声声哀怨,字字泪,回肠,酣畅淋漓,致使整篇小说在感奔放的高*中结束,获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用小仲马的话来说,她“既是一个纯洁无瑕的贞女,又是一个彻彻尾的娼”。但玛格丽特却不同,她美丽、聪明而又善良,虽然沦落风尘,但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她充满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生活,而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又甘愿自我牺牲去全他人。
成语自我牺牲:为别人(或事)牺牲自己。如:陶铸《松树的风格》:“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又如:中华民族富于自我牺牲的传统精神,在无数民族,革命先烈身上都可得到印证。
成语一线希望:还有一点微弱的希望。如:郑振铎《猫》:“我心理还有一线希望,以为它偶然跑到远处去,也许会认得归途的。”又如:只要有一线希望,我是绝对不会放弃的。
《茶花女》的小说1848年在巴黎出版,《茶花女》的话剧1852年在巴黎演出,《茶花女》的歌剧1853年在威尼斯公演,1909年以来已经二十多次被搬上银幕,早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被翻译成中文,上个世纪初,甚至在中国的话剧舞台上也公演过,所以只要略加留心,就不难从各种文章中接触到关于《茶花女》的内容和评论。在读这本小说之前,我一直以为是阿尔芒的父亲扼杀了茶花女的爱情,读完全书我才发现,真正扼杀了茶花女的爱情的其实是阿尔芒的虚荣和猜疑。
二十四岁的外省青年阿尔芒在巴黎读完大学取得了律师资格之后,并没有立刻去找一份工作,而是“把文凭放在口袋里,也让自己过几天巴黎那种懒散的生活。”他凭着祖传的每年八千法郎的收入,在巴黎租了房子,雇了佣人,养了一个“小家碧玉,温柔而多情”的情妇,同时与朋友一起整天出入各种风月场所寻欢作乐。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他邂逅了巴黎名妓外号“茶花女”的玛格丽特小姐,并立刻展开了对她的追求。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在风月场中追求女人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钱,一种是用情。阿尔芒在当时虽然也算有几个钱的“小资”,但正如书中另一位老妓女揄揶他的那样“您那七八千法郎的津贴费是不够这个女孩挥霍的,连维修她的马车也不够。”玛格丽特为了维持巴黎名妓的排场,每年需要花费十多万法郎。所以阿尔芒只能用“情”来追求玛格丽特。果然在他付出了两三年的时间后得尝所愿,不但让玛格丽特成了他的情妇,还让她相信她得到的是真正的爱情。
妓女以出卖肉体和感情为职业,但她们也有自己不愿意出卖的爱情,或许正是因为她们看够了人间的虚情假意,反而更加看重、也更加渴望真正的爱情。所以当玛格丽特把阿尔芒对她的爱慕当成了真正的爱情之后,就毫不犹豫地不顾一切地献出了她的一切。
面对玛格丽特的一片真情,阿尔芒却始终不肯相信妓女也会有真正的爱情,所以从占有玛格丽特的第二天起,就让猜疑占据了他的心头,第三天就认定玛格丽特欺骗了他而发出了一封羞辱和谴责她的绝交信。然而,当他听到朋友祝贺他得到了“可以替他争面子的不容易到手的漂亮情妇”玛格丽特之后,在虚荣心的作用下,立刻后悔起来,并给玛格丽特发出了请求宽恕的信。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阿尔芒心目中,占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心的分量要比对玛格丽特的爱情的分量重得多。也就是说他真正想要的是一份拥有名妓的虚荣而不是一个普通女人的爱情。正如书中玛格丽特当面怒斥阿尔芒时所说的那样:“你,你不愿意让我知道你的景况,你要我保留我的虚荣心来满足你的虚荣心,你想保持我过去的奢侈生活,你想保持我们思想上的差距,你,总之,不相信我对你的无私的爱情,不相信我愿意和你同甘共苦,有了你这笔财产我们本来可以一起生活得很幸福,但你宁愿把自己弄得倾家荡产,你这种成见真是太根深蒂固了。你以为我会把虚荣当着幸福吗?一个人心中没有爱情的时候可以满足于虚荣,但是一旦有了爱情,虚荣就变得庸俗不堪了。”
人们常说,“真正的爱情往往能使人变得崇高”,然而阿尔芒在得到了玛格丽特之后不但没有变得丝毫崇高起来,反而变得更加堕落了。他整天除了享受拥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和快乐之外,就是去地下赌场赌博来增加一点用于挥霍的金钱,全然不顾玛格丽特维持巴黎名妓排场的费用其实是来自其他几个男人的供养这一事实,也丝毫没有考虑应该怎样尽快让玛格丽特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由此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所谓爱情是多么地微不足道。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爱情真正让玛格丽特变得崇高起来,她义无反顾地决心抛弃已经拥有的一切虚荣和奢侈,要洗尽铅华,革心洗面从新做人,与阿尔芒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她甚至以亏损两万多法郎为代价,委托别人变卖她的一切财产,告别过去的一切,与阿尔芒租一间清静的小屋,过起了远离风尘的隐居生活。
遗憾的是阿尔芒只是被动地听从玛格丽特的一切安排,丝毫没有考虑过应该和玛格丽特结婚之类的问题,也许在他的内心从来也没有相信过玛格丽特真正愿意脱离过去的生活。正因如此,在玛格丽特因了阿尔芒的父亲的要求给阿尔芒写了一封分手信后,他立刻就否定了玛格丽特为他付出的一切真情,立刻就抛弃了对她的一切爱情和信任,甚至没有想到应该去问一下这个变化是为什么发生的,尽管他明明知道父亲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反对他和玛格丽特继续来往。
更加可悲的是,作为法律专业毕业、理当擅长分析研究的阿尔芒,不但没有去研究推敲一下她为什么变心,反而粗暴简单地认定她就是因为不能甘于清贫贪图过去的虚荣才离开他的,甚至卑劣地对这个曾经爱过的女人进行了种种无耻的报复,哪里像是在对待一个自己爱过的女人啊!读到书中这一段时,身为男人的我也忍不住为他的无耻感到羞愧:一朝得到女人就温顺得像条狗,一旦失去女人就凶狠得像条狼,这样的人实在不配谈情说爱啊。
我们也无法否认阿尔芒确实是爱玛格丽特的,只是他一直不相信玛格丽特也真正爱他,总觉得他的真正的爱情遭到了玛格丽特的戏弄和践踏。他的心胸是那么狭小卑劣,丝毫不懂什么叫爱我所爱无怨无悔。他的心里充满了怨,充满了恨,唯独缺少一份玛格丽特那样的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真正的爱。哎!这世上的猜疑心有几个不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产生的呢?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阿尔芒对玛格丽特毕竟还是有爱的,尽管他表达爱情的方式不一定对,他对爱情的理解不一定全面,所以才会在确认了玛格丽特对他的那份真情后感到痛苦,感到后悔,才会写出这篇感人肺腑、流传千古的男人忏情录《茶花女》,只是这个忏悔实在是来得太晚了一点。
成语义无反顾:义:道义;反顾:向后看。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如: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又如:朱成功身受大明的厚恩,只有一死图报,义无反顾。——华而实《汉衣冠》二
成语虚情假意:虚:假。装着对人热情,不是真心实意。如: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回:“那妖精巧语花言,虚情假意的答道:‘主公,微臣自幼儿好习弓马,采猎为生。’”又如:在我是虚情假意,你听了一样的难过。——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一回
尽管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是一部描写妓女的爱情小说,却依然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成为新中国的禁书。所以和我年龄相仿的整整一代中国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只知道有这本书而没有读过这本书。然而我们对这本书的内容却并不陌生,《茶花女》的小说1848年在巴黎出版,《茶花女》的话剧1852年在巴黎演出,《茶花女》的歌剧1853年在威尼斯公演,1909年以来已经二十多次被搬上银幕,早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被翻译成中文,上个世纪初,甚至在中国的话剧舞台上也公演过,所以只要略加留心,就不难从各种文章中接触到关于《茶花女》的内容和评论。
在读这本小说之前,我一直以为是阿尔芒的父亲扼杀了茶花女的爱情,读完全书我才发现,真正扼杀了茶花女的爱情的其实是阿尔芒的虚荣和猜疑。
二十四岁的外省青年阿尔芒在巴黎读完大学取得了律师资格之后,并没有立刻去找一份工作,而是“把文凭放在口袋里,也让自己过几天巴黎那种懒散的生活。”他凭着祖传的每年八千法郎的收入,在巴黎租了房子,雇了佣人,养了一个“小家碧玉,温柔而多情”的情妇,同时与朋友一起整天出入各种风月场所寻欢作乐。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他邂逅了巴黎名妓外号“茶花女”的玛格丽特小姐,并立刻展开了对她的追求。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在风月场中追求女人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钱,一种是用情。阿尔芒在当时虽然也算有几个钱的“小资”,但正如书中另一位老妓女揄揶他的那样“您那七八千法郎的津贴费是不够这个女孩挥霍的,连维修她的马车也不够。”玛格丽特为了维持巴黎名妓的排场,每年需要花费十多万法郎。所以阿尔芒只能用“情”来追求玛格丽特。果然在他付出了两三年的时间后得尝所愿,不但让玛格丽特成了他的情妇,还让她相信她得到的是真正的爱情。
妓女以出卖肉体和感情为职业,但她们也有自己不愿意出卖的爱情,或许正是因为她们看够了人间的虚情假意,反而更加看重、也更加渴望真正的爱情。所以当玛格丽特把阿尔芒对她的爱慕当成了真正的爱情之后,就毫不犹豫地不顾一切地献出了她的一切。
面对玛格丽特的一片真情,阿尔芒却始终不肯相信妓女也会有真正的爱情,所以从占有玛格丽特的第二天起,就让猜疑占据了他的心头,第三天就认定玛格丽特欺骗了他而发出了一封羞辱和谴责她的绝交信。然而,当他听到朋友祝贺他得到了“可以替他争面子的不容易到手的漂亮情妇”玛格丽特之后,在虚荣心的作用下,立刻后悔起来,并给玛格丽特发出了请求宽恕的信。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阿尔芒心目中,占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心的分量要比对玛格丽特的爱情的分量重得多。也就是说他真正想要的是一份拥有名妓的虚荣而不是一个普通女人的爱情。正如书中玛格丽特当面怒斥阿尔芒时所说的那样:
“你,你不愿意让我知道你的景况,你要我保留我的虚荣心来满足你的虚荣心,你想保持我过去的奢侈生活,你想保持我们思想上的差距,你,总之,不相信我对你的无私的爱情,不相信我愿意和你同甘共苦,有了你这笔财产我们本来可以一起生活得很幸福,但你宁愿把自己弄得倾家荡产,你这种成见真是太根深蒂固了。你以为我会把虚荣当着幸福吗?一个人心中没有爱情的时候可以满足于虚荣,但是一旦有了爱情,虚荣就变得庸俗不堪了。”
人们常说,“真正的爱情往往能使人变得崇高”,然而阿尔芒在得到了玛格丽特之后不但没有变得丝毫崇高起来,反而变得更加堕落了。他整天除了享受拥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和快乐之外,就是去地下赌场赌博来增加一点用于挥霍的金钱,全然不顾玛格丽特维持巴黎名妓排场的费用其实是来自其他几个男人的供养这一事实,也丝毫没有考虑应该怎样尽快让玛格丽特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由此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所谓爱情是多么地微不足道。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爱情真正让玛格丽特变得崇高起来,她义无反顾地决心抛弃已经拥有的一切虚荣和奢侈,要洗尽铅华,革心洗面从新做人,与阿尔芒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她甚至以亏损两万多法郎为代价,委托别人变卖她的一切财产,告别过去的一切,与阿尔芒租一间清静的小屋,过起了远离风尘的隐居生活。
遗憾的是阿尔芒只是被动地听从玛格丽特的一切安排,丝毫没有考虑过应该和玛格丽特结婚之类的问题,也许在他的内心从来也没有相信过玛格丽特真正愿意脱离过去的生活。正因如此,在玛格丽特因了阿尔芒的父亲的要求给阿尔芒写了一封分手信后,他立刻就否定了玛格丽特为他付出的一切真情,立刻就抛弃了对她的一切爱情和信任,甚至没有想到应该去问一下这个变化是为什么发生的,尽管他明明知道父亲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反对他和玛格丽特继续来往。
更加可悲的是,作为法律专业毕业、理当擅长分析研究的阿尔芒,不但没有去研究推敲一下她为什么变心,反而粗暴简单地认定她就是因为不能甘于清贫贪图过去的虚荣才离开他的,甚至卑劣地对这个曾经爱过的女人进行了种种无耻的报复,哪里像是在对待一个自己爱过的女人啊!
我们也无法否认阿尔芒确实是爱玛格丽特的,只是他一直不相信玛格丽特也真正爱他,总觉得他的真正的爱情遭到了玛格丽特的戏弄和践踏。他的心胸是那么狭小卑劣,丝毫不懂什么叫爱我所爱无怨无悔。他的心里充满了怨,充满了恨,唯独缺少一份玛格丽特那样的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真正的爱。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阿尔芒对玛格丽特毕竟还是有爱的,尽管他表达爱情的方式不一定对,他对爱情的理解不一定全面,所以才会在确认了玛格丽特对他的那份真情后感到痛苦,感到后悔,才会写出这篇感人肺腑、流传千古的男人忏情录《茶花女》,只是这个忏悔实在是来得太晚了一点。
我想,如果恋爱中的男人和女人们在遇到波折时,都能多几分真诚和信任,少几分虚荣和猜疑,这世上的许多爱情悲剧,或许会有完全不同的结局。
成语微不足道: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如:《谷梁传·隐公七年》:“其不言逆,何也?逆之道微,无足道焉尔。”又如:在草花中我们虽然是微不足道。但我们的花色却算是紫色代表。——郭沫若《百花齐放·单色蓳》诗
成语小家碧玉:小家碧玉[xiǎo jiā bì yù],意指碧玉,女子名。“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女儿。语本无名氏〈碧玉歌〉。後用“小家碧玉”指平常人家年轻貌美的少女。[源]无名氏〈碧玉歌〉(据《乐府诗集·卷四五·清商曲辞二》引)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芙蓉陵霜荣,秋容故尚好。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碧玉小家女,不敢贵德攀。感郎意气重,遂得结金兰。[典故]根据《乐苑》记载,〈碧玉歌〉是南朝宋汝南王为宠妾碧玉所作,但是因为南朝宋没有汝南王,所以後人怀疑应是晋朝汝南王。〈碧玉歌〉一共有三首,第一首是说碧玉初长成,就被汝南王看上,可见碧玉长得是多麽美丽啊!第二首是用碧玉的口气说:我只是出身小户人家的女儿,长得又不漂亮,实在高攀不上。第三首是说最後碧玉感动於汝南王的真情实意,终于嫁给了他。其中第二、三首的“碧玉小家女”,句中的“碧玉”就是汝南王宠妾的名字,“小家女”则是说明碧玉的出身是小户人家的女儿,整句的意思是:碧玉是小户人家的女儿。後来“小家碧玉”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平常人家年轻貌美的少女。
《茶花女》是一部悲泣的爱情小说它从生活中来,又经过作者的提炼高于生活,在作者笔下男女主人公的真挚爱情是所有拜读过此书的读者一掬同情之泪.那情感的思绪时时被卷入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之中。我是在经历了一段痛苦爱情之后足足十年没走出那阴影的情形下去读这个世界名著的,所以感受非同一般,情感波动不言而喻,刚开始读时纯属了解好作品打发寂寞的生活罢了,没想到它很快就把我带到了十八世纪法国巴黎的一个名叫玛格丽特和阿尔芒的爱情生活里,古往今来描绘妓女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不胜枚举,唯独《茶花女》获得了世界声誉,在亿万读者中广为流传这恐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艺现象,怀着猎奇的心情饶有兴味的翻开它去和它用心交流,用情领略情感的灵魂.也想验证和见识一下它获巨大成功身居名著地位的魅力所在。这一传奇色彩的极浓的作品,不仅以情动人而且人物内心的感情抒发充沛奔放,对读者的感染力很强,故事情节逼真,委实催人泪下叫人手不释巾唏嘘有加!故事中的玛格丽特是一个退役上校的女儿,是在圣德尼(巴黎北部的村子)培养长大的穷苦的乡下姑娘,她完全受人供养靠出卖肉体生活。她美貌绝伦是上流社会里人们公认的绝代佳人,书中对她迷人的脸庞的全貌是这样描述的:“在一张艳若桃李的鹅蛋脸上,嵌着两只黑眼睛,黛眉弯弯,活像画就一般;这双眼睛罩上了浓密的睫毛,当睫毛低垂的时侯,仿佛在艳红的脸颊上投下了阴影;鼻子细巧,挺秀,充满灵气。嘴巴均称,柔唇优雅地微启时,便露出一口乳白色的酷齿;皮肤上有一层绒毛而显出颜色,犹如未经人的手触摸过的桃子上的绒衣一样。黑玉般的头发,不知是不是天然卷曲的,在额前分披成两大绺,消失在脑后,露出两个耳重,两只钻石耳环闪烁有光,每只价值四五千法郎“。可见,她的美貌如此叫人动心不已。也许吧,是生就的天资给她带来的天性,她爱过豪华放荡的生活,经常有人陪她出入歌剧院.每逢剧场首演,玛格丽特场场必到,每天晚上她都在剧场或者舞厅里度过,一束茶花总不离身,而且总是放在底层包厢的前栏上。除了茶花以外,谁也没见过她带来别的花,因此在她常去的花店里,有人终于给她起了个茶花女的绰号,一直保留下来。她每天狂饮滥喝,羡慕和拥有漂亮衣衫,有讲究的马车和钻石,因而愿意往火坑里跳.她的美貌使好多豪门阔少爷为她倾家荡产,有钱的千万公爵和有教养的n伯爵不惜豪资,不计较她的多次背叛依旧来满足她的奢侈欲望。在巴黎凡是一年只有两三万法郎收入的年轻人,就是说他们勉强能生活在他们光顾的上流社会里,如果他们作了像玛格丽特那样的女人的情夫,他们很清楚,他们出的钱还不够付她的房租和佣人的工资。如果他们虚荣心重,要负担一切开支,他们就会像傻瓜一样倾家荡产,会在巴黎留下十万法郎的债,跑到非洲去送掉性命。阿尔芒是一个金发美男是c城总税务长的儿子,他没有财产,父亲的职务每年四万法郎。母亲去世时留下六千法郎的年金父亲给他和妹妹平分。在他二十一岁那年父亲在这笔小收入上又增加了一笔每年五千法郎的生活费,父亲说过:“有了这八千法郎可以在巴黎生活的很自在。如果在这笔收入之外,还想在司法界谋的一个职位的话”。因此他来到巴黎,攻读法律,得到了律师资格,如同许多年轻人那样,把文凭放在口袋里,让自己稍许过几天巴黎的懒散生活。他的花销节俭,不过他在八个月内便花光了全年的收入,夏天四个月他在父亲那里度过,这样他等于总共有一万两千法郎的年收入,还赢得了一个好儿子的名声。这就是阿尔芒结识玛格丽特时所处的境况。阿尔芒第一次与玛格丽特邂逅是在一个商店的门口,她那时侯从一辆敞蓬四轮马车里走出来,身穿白色衣服,当她走进商店时一阵赞叹的低语声。她穿着高雅,身上是一件镶满边饰的细布连衣裙,披着一条四角绣上金花的印度纱丽,戴一顶意大利草帽,还戴一条独特的手链,那是当时最流行的一种金链。阿尔芒一见倾心很快迷恋上她。为此,他费尽心思,伺机通过朋友引见与玛格丽特认识接近,想方设法与她有亲密之举,得知她一向生肺病就每天去了解她的病情,不过既不留下姓名,也不留下名片,之后让玛格丽特大为感动,觉得阿尔芒对她好不是为他自己而是真的爱她才去心疼她,不像别的人对她好完全是为了他们自己的私心是想占有她。最终使她成为自己梦寐以求的情妇。玛格丽特也非常喜爱阿尔芒这个迷人的小伙子,随着感情的加深她还还专门策划让公爵出资,创造机会到乡下租了房子以避开平日的生活方式,每天两人如胶似漆坠入爱河,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书中这样写到:“夜幕降临时,我们经常坐在可以俯视我们房子的小树林里。我们听着夜晚欢快悦耳的天籁,两人都在想着不久又可以拥抱到天明。有时我们整天睡在床上,甚至不让阳光照入房里。窗帘紧紧拉上,对我们来说外界暂时停止了活动。只有佣人有权打开我们的房间,但也不过是为了送来我们的饭餐,有时我们还在床上就餐,并且不断的停下来嬉笑和打闹。然后再睡上一会,因为我们如同两个执着的潜水员一样,沉浸在爱河中,只是为了换气才浮出水面。然而,玛格丽特有时抑郁不乐,甚至泪眼汪汪;阿尔芒问她原因,她回答说:我们的爱情不同一般,亲爱的阿尔芒。你爱我仿佛我从来不曾委身于任何人。我担心以后你会对自己的爱感到后悔,指责我的过去,迫使我重操旧业像你刚接纳我那时一样。你想,既然我享受到新的生活,若要我再过从前的日子,我会活不常的。因此请对我说,你同我永不分离,于是阿尔向她起誓。”这正是玛格丽特——一个女人要对自己的往昔深自谴责,突然觉得自己产生了深沉的,真诚的,不能竭止的爱啊。还有,阿尔芒对玛格丽特好感的描述:“我越看这个女人越使我入迷。她美的令人心醉神驰,我对她的身世充满了原宥之心,对她的美貌充满了赞美之情。她不愿意接受一个漂亮,富有,准备为她倾家荡产的年轻人,这种毫不势力的表现使我原谅了以往所有的过错。“的确,为了还债玛格丽特不想让心爱的人为自己债台高筑,背着阿尔芒卖掉了自己的享用的马车和贵重的衣物。为了补偿阿尔芒对自己的真爱,不惜背叛给自己提供豪华生活的公爵和放弃年轻富有的伯爵的追求,决心和心爱的人过普通人甜密恩爱的生活。
成语想方设法:想种种办法。如:叶圣陶《得失》:“教的一篇若是白话,看来看去差不多没有几句需要讲明的;然而也得想方设法,把五十分钟敷衍过去。”又如:我想方设法也要办到。
成语梦寐以求:寐:睡着。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如:《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又如:这一切,也正是鲁迅所梦寐以求并终生为之奋斗的! ——茅盾《联系实际,学习鲁迅》
——关于女性地位问题的几点思考
正好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后,我第一次读完了小仲马的《茶花女》,小说和现实生活中的差距,很自然地让我去思索女性地位在最近百余年中的变迁。
《茶花女》写于1848年,讲的是一位名叫玛格丽特的穷苦姑娘为生计所迫不幸沦为妓女,在几位公爵、伯爵的“养护”下,过上了纵情声色、花天酒地的糜烂生活,虽然衣食住行尽显奢华,但精神世界极度空虚,直到有一天遇上了深爱她的富家子弟阿尔芒,从此坠入爱河。在追求真爱中,玛格丽特看到了生活的曙光,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试图挣脱身上的枷锁,但当时社会的虚荣、伪善、冷漠和残酷最终无情地扼杀了她的善良、纯真、热情和无私,茶花女在贫病交加中溘然离世。
小说的背景是七月王朝统治下的法国。马克思曾说:“七月王朝不过是剥削法国国民财富的股份公司”,金融寡头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宰,他们利用手中的金钱和权力,过着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的腐化生活。女人成了贵族手中的玩物,可以随意“共享”和“转让”,女性实际上是廉价的附属品,其社会地位无从谈起,玛格丽特正是万千个“她们”中的典型。
小说第二十部分,阿尔芒的父亲试着劝导他儿子离开玛格丽特,其中有几句话是这么说的:“你有一个情妇,这非常好,你像一个高尚的男人那样养着一个妓女,这也好得很。”可见,当时包养情妇已然是一种潮流,而且还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不少有钱人以包养年轻貌美的名媛为荣,为其支付巨额的日常开销,但这并非出于真爱,而是试图借着情人的无限风光满足自己日益膨胀的虚荣心。一旦她容颜逝去或有新的更出色的替代品,她就像过期废品一样被扔到一边,任其自生自灭。
不仅如此,玛格丽特身边还有像布吕丹丝这样的寄生虫,她们没有原则,不讲情义,唯有见钱眼开,即使给别人帮最小的忙,也无不要求对方付出双倍的代价。但仔细想想,布吕丹丝之流又何尝不是社会悲剧的受害者呢,她们巧于心机、善于钻营,为的是在冷血的社会中赢得一口喘息的机会。还有女仆娜宁,就像一个不带镣铐的奴隶,没有尊严、没有自由,一天24小时随时要做好为主人服务的准备,性情多变的主子只需拉一下铃铛,仆人就得来到跟前听候吩咐。
玛格丽特弥留之际,已失去了被人包养的价值。受人指使的小治安官,开始查封财产;各类债主闻讯赶来,忙不迭地物色居室内值钱的物品。无情的社会把玛格丽特打入了冷宫,更致命的是她深爱着的阿尔芒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选择了离开,这个胆小多疑、虚荣伪善的浪荡公子在毁灭真爱的同时,又向其她无辜的女子们伸出了罪恶之手。
一个半世纪过去了,茶花女的时代已离我们远去。1910年8月,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确立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一百年来,世界各国女性为实现自由平等不懈奋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据各国议会联盟最新发表的报告显示,全世界各国议会中,女议员的比例已达18.8%,有44国家议会的女议员比例超过30%,其中厄瓜多尔国民代表大会中有38名女代表,占总数的30.6%。印度还颁布了《女性保留法案》,规定在人民院中为女性预留三分之一的席位,以实现男女平等。
不说远的,当今世界舞台上,正活跃着无数伟大的优秀女性。从发达国家到第三世界国家,从政治经济领域到环保教育事业,都有着她们干练而温柔的身影。叱咤政坛的默克尔、阿罗约、巴切莱特,称雄商界的百事公司董事长卢英德、雅虎总裁卡罗尔·巴茨,红遍世界的好莱坞明星安吉丽娜·朱莉、佩内洛佩·克鲁兹、妮可·基德曼,荣膺2009年诺贝尔奖的5位女科学家,还有女航天员、女校长、女船长、女军官、女部长等,这些恐怕是玛格丽特们在她们的年代里无法想象的。
再看我们中国,女性能顶半边天不仅是一句口号,而且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以建国初期为参照,女性就业人员从60万到现在的8000多万;女人大代表占代表总数从当初的12%上升至目前的21.33%;妇女平均寿命从不到38岁增加至现在的75.25岁。在外交部,女性公务员占三分之一以上,前不久还认任命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首位女外长,成为我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亮点。
然而,我们在欣赏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存在的不足。
在全球范围内,女性参政的比例仍徘徊在低位,离联合国提出的女议员占30%的目标尚有差距;女性就业人数仅为男性劳动者的70%,大部分妇女处于贫困状态;孕产妇死亡率偏高,每年约有50万女性死于分娩。性别歧视的现象仍广泛存在,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受到的阻力较大,不能完全实现自身价值,男女平等的彻底实现尚需时日。
在中国,重男轻女的思想仍普遍存在,特别在农村地区,受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这一思想更为根深蒂固。此外,计划生育政策虽然在控制人口方面发挥了有效的作用,但间接地导致了性别失衡加剧的社会现象,有调查显示,我国新生儿男女比例已达117比100,这一数据令人堪忧。
在参政议政方面,女性的人数比例有一定提升,但副职多正职少、虚职多实职少、边缘部门多主干线少的问题仍旧突出。就业方面,女性的“比较弱势”明显,不少单位甚至公开表示只招男性,即使在同一单位,男性得到提职加薪的机会也更大。女性要承担生儿育女、照顾家庭等责任,进一步影响了她们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社会事务。
女性地位的提升,这是一个历史和社会的过程,需要女权主义者的不屑努力,更需要全体人员的共同参与。首先应从立法角度入手,以法律的形式保护女性权益。第二要呼吁人们转变观念,从思想上实现男女平等。第三要更多地关爱、保护女性,鼓励其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当然,途径还有很多,关键是要落实到位。
可喜的是我们正在看到有益的变化,社会多元化的趋势在逐渐深入,为女性地位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前几年出现的“超女”热潮,为此做了最好的注解。即便是略有讽刺意味的“芙蓉姐姐”、丑女贝蒂、苏珊大妈等,也向大家展示了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阳光一面,值得人们尊敬。女性们大多天生思想细腻,考虑问题缜密,温柔中不乏果敢,刚毅中带有温情,成为社会和谐与进步中坚力量。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在遐想,如果玛格丽特活在当世,相信这位温柔靓丽的女子会像绽放的茶花那样幸福快乐地生活,或许还能走上好莱坞的红地毯,像桑德拉·布洛克一样捧起奥斯卡金像奖呢。
成语男女平等:男女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上的平。如:清·秋瑾《勉女权歌》:“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又如:实现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使青年和儿童得到有益的学习。——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成语纸醉金迷:纸醉金迷[zhǐ zuì jīn mí],意指绚丽灿烂的金饰纸光令人迷醉。形容绚烂夺目。语本宋·陶谷《清异录·卷下·居室门·金迷纸醉》。後用“纸醉金迷”比喻奢侈浮华的享乐生活。[源]宋·陶谷《清异录·卷下·居室门·金迷纸醉》痈医孟斧,昭宗时常以方药入侍。唐宋,窜居蜀中,以其熟於宫故,治居宅,法度奇雅。有一小室,窗牖焕明,器皆金纸,光莹四射,金采夺目。所亲见之,归语人曰:“此室暂憩,令人金迷纸醉。”[典故]“纸醉金迷”原作“金迷纸醉”。唐昭宗时,有个专门医治毒疮的医生孟斧,他时常出入王宫为皇室成员治病,当时对宫室建筑留下深刻的印象。後来他隐居蜀中时,特别将一个小房间布置得窗明几净,使用的器物都贴上金纸,金光四射,十分耀眼。有人亲眼看过,回去後跟人说:“在这个房间歇息,会让人沉醉在绚烂夺目的光彩之中。”後来“纸醉金迷”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奢侈浮华的享乐生活。
没想到两天之内就把茶花女看完了,这让我挺惊讶的,以前一直觉得世界名著不太注重情节,我这个人很在意情节是否能吸引我,而且世界名著的文字相当晦涩,还有,老外的名字就是难记,看了一点之后又得倒回去去看看这个"新"跳出来的的名字到底是谁。哎,我其实挺想感受下经典名著的魅力,而且我也硬着头皮去翻一些名著,但每每看了个开头,就败下阵来。
我怎么就一口气把茶花女看完了呢?
在看书之前我就对小说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爱情充满了好奇,我想知道一个妓女是如何表达她的爱情的,在阅读中,我体验感受到了玛格丽特对阿尔芒纯真无暇的爱,但是我又残忍得想尽快知道她和阿尔芒之间的波折,我知道他们最终是不会有好的结果的,我迫切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不能继续相爱的具体过程。
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意料之中的是阿尔芒的父亲,世俗的偏见拆散了两个相爱的人,意料之外的是当玛格丽特决定离开她心爱的男人时,她是快乐和自豪的,当她相信爱阿尔芒就得做出更大的牺牲,离开阿尔芒,以挽救他的前途的时候,她心中充满了崇高的思想,这些思想使她感到自己的价值,并且使她产生从未有过的圣洁的自豪感,她期望赢得他们父子俩的尊敬,她确实也做到了。很多人同情玛格丽特,但我却觉得玛格丽特并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玛格丽特曾经拥有过一份真爱,而且赢得了尊敬。她最大的遗憾或许只是在临终时她心爱的男人还远在几百法里之外,她未能在她死之前见上她心爱的男人一面。
玛格丽特非常清楚她选择了奢华和充满欲望的生活时,就该付出多大的代价,事实上她也毫无抱怨得承受着。我在玛格丽特临终前留给阿尔芒的书信中还是感受到了她的些许快乐,她很高兴得看到在病中阿尔芒的父亲写信给他,还托朋友来探视她,(我在书序中看到阿尔芒的父亲是作为反面典型而存在的,但是我却不这么看,玛格丽特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她都非常高兴,那我还会觉得老人这样的关心是虚情假意吗,不会,作为一个长者,他的选择没有错,只是有时会觉得他手段也忒厉害了点,能让玛格丽特心甘情愿得为阿尔芒做出牺牲)。玛格丽特的聪明,我还会叙述。
阿尔芒在赠给玛格丽特的书中写下题辞,"玛侬对玛格丽特丢人现眼",阿尔芒承认玛格丽特在情感方面要略胜一筹,我也这么认为。看过书之后,大家都知道玛格丽特甘愿为她的爱人而抛弃在巴黎的奢华生活,而在乡下过简朴的生活,她当掉自己的马车,围巾,钻石,也不愿意多花情人的一分钱,她是无私的,她是纯洁的,她不愿意这份爱沾染上一点交易的气息。
但是我更想引述一段玛格丽特对阿尔芒说的话来表明他们之间谁的情感更胜一筹,当阿尔芒知道玛格丽特当掉她的马,钻石和披巾后,他希望她能继续保有这些物品,继续过豪华的生活的时候,玛格丽特对阿尔芒说了这样的一番话:
是的,你不愿意让我了解你的处境,却要我保持我的虚荣心来满足你的虚荣心;是你,你要保持我过去的奢华生活,以维持把我们分隔开来的思想距离;总之,你不相信我的爱情是无私的,足以跟你同甘共苦,我们本来可以用你的钱过的很幸福,你却甘愿受到可笑的偏见的束缚,宁愿倾家荡产。你以为我会把一部马车和首饰跟你的爱情并列吗?你以为我会把虚荣当作幸福吗?一个人毫无爱情的时候可以满足于虚荣,但是有了爱情,虚荣就变的庸俗不堪了。你要替我偿还你的债务,你指望你有钱,最后由你来供养我!这样能维持多长时间呢?两三个月?那时候再依我的办法去生活就太迟了,因为到那时你什么都得听我的,而一个堂堂男子汉是不会这样做的。现在你每年有八千到一万法郎的年金,有了这些钱我们就能过日子了。我卖掉我多余的东西,每年就会有两千里弗尔的收入。我们去租一套漂亮的小公寓,两个人住在里面。夏天我们到乡下避暑,不要住像现在这样的房子,有一间够两个人住的小房子就行了。你无牵无挂,我自由自在,我们年纪还轻,看在上天的份上,阿尔芒,别让我再去过我从前那种迫不得已的生活吧。
这就是玛格丽特情感略胜阿尔芒之处,玛格丽特爱得更为纯粹。这在番话中我们还看到了玛格丽特对未来的期待,虽然最终她的期待没有实现。
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就他们俩就不能过这种简单的生活,但是我们又不禁问他们之间的爱情真的就能超越世俗而脱离于世俗吗,我在犹疑,玛格丽特,阿尔芒也会犹疑,或许这道枷锁真的象阿尔芒的父亲所说,是永远也解不开的。难道就没有妓女从良的成功例子吗?有,现实中也肯定有,妓女也是要结婚的,但是他们会有这么崇高圣洁的爱吗?我倒是更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至少这份爱保留得是那么得纯粹而不受一点玷污,假如继续生活下去,或许这份爱就不再是那么得纯粹。我很难保证阿尔芒以后是不是会屈服于社会的压力而拿玛格丽特出气。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玛格丽特书信中的一段话:"如果我早知道在您的未来生活中只占一年时间,我可能抵挡不住跟您度过这一年的愿望,至少我会握住朋友的手死去。如果我们一起度过这一年,我不会这么早离世,这倒是真的。这话让我有些悲伤,或许当初她真的不应该离开阿尔芒。
一开始觉得自己没什么东西可写,一回头发现写了不少,我接下去继续写。在这本小说中,玛格丽特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其他人物都黯淡无光,包括阿尔芒。
玛格丽特的漂亮不用说,巴黎上流社会的交际花。
玛格丽特是极其聪明的女人,她在阿尔芒看到她咯血时握住了她的手并哭泣时,她明白这个世间只有这个男子是真正同情她的,而且她告诉阿尔芒:"您爱我是为了我,不是为了您自己,而别人爱我从来是为了他们自己。"当玛格丽特决定离开阿尔芒时,她用一封简单的书信和重投另一个情夫的怀抱的方式,就彻底让阿尔芒告别了她。
玛格丽特是个天真的孩子,她毫不留情得拒绝了一位伯爵的追求,"那个笨蛋伯爵真使人厌烦。""我们要吃夜宵,就这样,她象个孩子一样的跳起来。"为什么我不能连续弹出八个高半音呢?"她交叉抱起双臂,望着我们,气得直跺脚。
有些时候她就象十岁的女孩子那样,在花园里追逐一只蝴蝶或者一只蜻蜓。有时候她坐在一个草坪上,整整一个小时,观赏自己用来取名的一种普通的花。
玛格丽特是无私的,她甘愿为她所爱的人做出巨大的牺牲。
原本玛格丽特是放荡不羁的,她习惯于过奢侈繁华的生活,老公爵把她当女儿看并不能填补她的空虚,她不顾老公爵的反对而执意过放荡的生活。"小仲马认为她的自暴自弃是一种忘却现实的需要,她过寻欢作乐的生活是不打算治好她的肺病,以便快些舍弃人生".这是书序中的一句话。
爱情改变了玛格丽特,爱情使她身上纯真的一面尽显无疑。
成语黯淡无光:黯淡:同“暗淡”,不明亮,昏暗。形容失去光彩。如: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头上戴一个黯淡无光的亮蓝顶儿,那枝俏摆春风的孔雀瓴已经虫蛀的剩了光杆儿了。”又如:但是这个电报却又引起了张勋的不愉快,因为,他的十三省盟主地位因此而黯淡无光。——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二十四章
成语心甘情愿:心里完全愿意,没有一点勉强。多指自愿做出某种牺牲。如:宋·王明清《摭青杂说·项四郎》:“此事儿甘心情愿也。”又如:温州不算十分穷苦的地方,也没碰着大荒年,干什么得了七个小毛钱,就心甘情愿的将自己的小妹子捧给人家呢?——朱自清《温州的踪迹》
1.玛丽特
玛格丽特无疑是社会悲剧的象征。出身低贱、但通过自己努力,变得十分有学问和内涵,于是成为贵族们的玩物。她虽然过着奢华的生活,却被人们所不齿,没有自己的归宿,没有自己的自由。于是,最终只能无限制的挥霍生命,希望早点结束一生。遇到阿尔芒后,她渴望自己的爱情,渴望有个未来。可是她的过去为世人所不容,天主没有给她一个机会。她唯一寄托也彻底破灭,从而最终含恨而终。她是不幸的,她的不幸是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大环境下,大不部分人只能逆来顺受,不是不想改变,即便我们努力过,试图改变命运,可是结局是我们输得更加惨痛。
同时,她也是幸运的。她遇到了一个真心爱自己同时自己也爱的人。于是,虽然她临终前是孤单的,无助的,但是她内心有所寄托,她并不孤独。虽然世界所有人都站在她对面,但是只要阿尔芒还站在身后就足够了。因此,她虽然死前有遗憾,却内心还有幸福痕迹,还有美好的回忆。
当然,这是她付出努力的结果。若是她听任命运的摆布,没有反抗过,我想她连一点回忆也没有,将会孤独的死去,2.阿尔芒
阿尔芒是一位中产阶级的典型代表。他追求纯洁的爱情,想要摆脱世俗的困扰。阿尔芒和玛格丽特两情相悦,却不得不忍受玛格丽特和别的人继续交往。他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不希望玛格丽特如此做,另一方面他自己支付不起玛格丽特的开支,又很无奈。虽然他的爱最终战胜了自尊心,可是这无疑是对男人尊严的挑战,试问有几人能做到不闻不问?他希望自己像伯爵一样有钱,可是他的出身,他的地位注定他不能。他没有一个向李刚一样的爸爸,因此他很像我们这些拼命奋斗的学生。换句话而言,如果他的出身像伯爵一样,他还会对玛格丽特有如此深刻的爱吗?
此外,他和玛格丽特的爱情是被他家庭所不容的。来自父亲的阻挠,社会的舆论,他虽然没有妥协,但是试想,如果两个人继续下去,是不是总有一天妥协的时候呢?所以,无论他当初是否妥协,似乎结果都是注定了的。
在事业上,无疑是失败的代表,虽然不至于一无所有,却不能满足自己的爱情。爱情上,他也是一个不够成熟的人,虽然对爱执着,但未免有一些任性。这是所有初恋人的情节。如此的人,还能得到爱情,在现代社会是难以想象的。或许这种感觉也只存在于高中大学伊始吧,也许目前大学内都难以存在了。因此,他得到的爱情只能是一个理想,至少对现在的我们而言似乎是遥不可及的。
同时,得到爱情的人,还是理智一些的好,不要如此任性,任性可能导致两个人错过彼此。就像阿尔芒在临终前没有见到玛格丽特最后一面一样,成了终身的遗憾。
3.阿尔芒的父亲
这样的父亲,的确可敬!以他们父辈的观点来看待爱情的未来,儿子的前程,家族的未来,确实现在所有父辈所考虑的事情。
就像现在很多青年人,想要结婚,但奈何没有房子。也许,男女双方都觉得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奋斗一些年,再买房不迟。可是,男方的家长觉得,这样自己很没有面子,要有房子才体面,于是千方百计为儿子买房。女方的家长可能想法更加强烈,觉得有房子才有一个家庭应该有的温暖感,于是一定将女儿嫁给有房的女婿。于是,这些中国沉淀下来的腐朽观念变成了如今奸商们投机倒把的机遇,他们大量购房,将房价太高,使社会动荡不安。
不过,阿尔芒父亲的想法也并非全无道理。他有自己的经历和阅历,从这方面讲,他的话很有威信,但是否一定正确,还尚未可知。换言之,倘若他当初支持二人在一起,也许不会发生如此的悲剧。当然,结果可能会向另外一个矛盾发展。
4.玛格丽特的邻居及一些债主
社会是黑暗的,我们经常这样对自己说,于是我们的心变得冷漠起来。也许,有一天我们自己便是黑暗的社会罪魁祸首之一,但是我们会说,我们是被迫的,大背景如此,我们只能适应,无力改变。
玛格丽特的邻居,无疑是一位典型的现实主义的代表。从她对阿尔芒二人关系之间理论可以明显看出。她决定玛格丽特选择和阿尔芒过二人世界不现实,还是应该回到奢侈的生活之中。当然,玛格丽特有钱了,她便可以从中获利。当玛格丽特病倒后,眼看医治无望,她便再也不去看望她了。这是多么一个见风使舵的人啊!的确,现如今正是如此,锦上添花的人很多,雪中送炭的人很少。
所以,一直照顾玛格丽特的那个仆人,其实是一位真正的朋友,一位善良的好人。二者对比之下,令人一目了然。
所以,这时,才显朋友的重要性。我想,朋友之间是超越了这种现实的,当然也是有程度限制的。当你遇到一些大事之时,站在你身边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当你只遇到一些小事,能站在你身边的人,未必是最好的朋友。当然,难得糊涂,若是分的过于清晰,便很难享受生活的美好。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
玛格丽特的债主和她之间,似乎不存在友谊关系,有的只是利益的关系。因此,在她病重之时,债主们想的只是如何拍卖她的东西,对她的病情漠不关心。这正是商人们的嘴脸。只认利益!
商人重利,大家无所不知。可是,在我们所谓的社会主义制度下,这种奸商非但不必资本主义的少,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是社会的悲哀,还是中国人的悲哀?社会现象堪忧,我辈却无能无力。于是,大家只能一直强调社会太黑暗了。
而那些所谓的有识之士,会跳出来说社会不是你看到的那样,因为你对社会还不了解,你不能轻易下结论。于是成功人士会站出来骄傲的说,只要你努力,就会成功。于是我们反抗说:“都是放屁,一切高调喊唱社会是和谐的,生活是美好的都是骗人的。是为了统治我们的思想,麻痹我们的心灵。”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你真的完全认为社会是黑暗的,对你自己完全没有好处而言。你知道这样的情况,你还是要努力,因为你努力了,还有那么一丝丝可能达到所谓的成功,可是你要是不努力,连那么一丝丝的可能都没有。所以,我们只能无奈的说:“一切都是浮云!”
其实不是浮云,只是我们必须把它看做浮云。因为要是把它想象成泰山,你会被它压垮,不敢抬头看向所谓明亮的远方。
现实中,思想和行动是可以完全分离的。我们通过网络了解那么多黑暗,我们的思想要超越这个这种黑暗,谴责这种黑暗,遵循这种黑暗的规则。但是悲剧的是,我们的行动还在黑暗中摸索、奋斗,甚至还有用这种黑暗的规则来达到我们的目的,维护我们那点微薄的利益。所以,逐渐的,我们便习惯了这种黑暗,总有一天,我们的思想也被行动从云端拉下黑暗中,从此我们彻底变成了黑暗中的一个分子,继续感染着周围中的人,同化着附近的人,如此循环,直到这个空间崩溃那一瞬间,黑暗才能得到暂时的解脱!
外化而内不化!谁能做到呢?
成语一目了然:一目了然[yī mù liǎo rán],意指看一眼就完全清楚明白。语本《朱子语类·卷一三七·战国汉唐诸子》。[源]《朱子语类·卷一三七·战国汉唐诸子》徐问文中子好处与不好处。曰:“见得道理透後,从高视下,一目了然。今要去揣摩,不得。”[典故]“一目了然”原作“一目了然”。朱熹为宋代大儒,其学说以居敬穷理为主,集宋代理学之大成,後世尊称他为朱子或朱文公。编次与着述之书甚多,所注四书,明清科举奉为考试的标准。《朱子语类》非其亲着,所录为与门人问答之语,共一百四十卷,分二十六门。〈战国汉唐诸子〉一章记载的是朱子对於数位重要思想家及哲学典籍的看法。其中提及了隋代大儒文中子,他本名王通,字仲淹,受业者甚多。与朱子同时的学者对文中子贬多於褒,朱子却说:“他虽有不好处,也须有好处。”好处在於“其志不卑”,坏处在於“二帝、三王却不去学,却要学两汉”,但若欲谈细微处,朱子则以为,若能透彻了解文中子的学说理论,那要评断他将犹如从高处往下看,一眼就能够看得清清楚楚。後来“一目了然”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表示看一眼就完全清楚明白。
成语罪魁祸首:罪魁祸首[zuì kuí huò shǒu],意指“罪魁”,犯罪首恶者。语出宋·文天祥《指南录·卷一·纪事》。“祸首”,肇祸为首者。语出《东观汉记·卷一五·申屠刚》。“罪魁祸首”指领导或策划肇祸犯罪的首要人物。[源]宋·文天祥《指南录·卷一·纪事》先是,予趣平江,入疏言:“叛逆遗孽,不当待以姑息,乞举春秋诛乱贼之法。”意指吕师孟。朝廷不能行。至是,文焕云:“丞相何故骂焕以乱贼?”予谓:“国家不幸至今日,汝为罪魁,汝非乱贼而谁?三尺童子皆骂汝,何独我哉!”《东观汉记·卷一五·申屠刚》申屠刚,字巨卿,扶风人。性刚直中正,志节抗厉,常慕史鰌、汲黯之为人。涉猎书记,果於行义。元始中,举贤良对策:“昔周公豫防祸首,先遣伯禽守封於鲁,离断至亲,以义割恩。使己尊宠,不加其後。”言甚切直。[典故]“罪魁祸首”系由“罪魁”及“祸首”二语组合而成。“罪魁”一语见自宋·文天祥《指南录·卷一·纪事》。文天祥,字履善、宋瑞,号文山,庐陵人。南宋大臣,文学家,伟大的民族英雄。吕文焕是南宋末期将军。他统领南宋军队与蒙古军交战,死守襄阳五年,因得不到後援,孤军奋战而终于降敌。吕文焕投降後,蒙古军猛攻南宋,宋朝封吕文焕的侄儿吕师孟为兵部尚书,想藉以缓和蒙古的攻势。文天祥当时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在一次宋、元双方对谈时,文天祥骂吕师孟是遗孽,吕文焕是乱贼。吕文焕问文天祥为何这麽骂,文天祥马上痛斥吕文焕说:“你引狼入室,带领蒙古军南下,叛逆误国,让国家遭遇如此不幸,这样的『罪魁』,你不是乱贼谁是乱贼?小孩子都骂你,何止只有我骂你!”後文天祥督诸路军马抗元,兵败被俘,英勇就义。“祸首”一语见於《东观汉记·卷一五·申屠刚》。周武王灭商後,分封鲁地予周公,但周公一直未到封地。武王死後,这里的淮夷、徐戎同时叛乱,周公东征平定了叛乱,稳定了局势。周公因为辅佐年幼的成王,无法到封地,为了预防“祸首”再度俟机为乱,便让他的儿子伯禽代他受封,让伯禽镇守这一地区,并要他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成为周王朝强有力的後盾。後来这两个词语被合用成“罪魁祸首”,用来指领导或策划肇祸犯罪的首要人物。
记得看央视张越主持的一档节目中谈到主人与书架上的书的关系是这样描述的,"主人就好比是皇帝,书好比是皇妃,皇帝愿意什么时候宠爱自己的妃子就什么时候,想不起来的时候就看都不看一眼",我认为形容得非常恰当。就在一个休息日我不经意的翻看书架上的书时发现了《茶花女》,当时也就是想随便翻翻看,没想到看下去了我就再也不愿放下,一口气读完,而且我又重读了一遍,觉得还是不过瘾,又在网上看了意大利原版的《茶花女》……
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是一部描写妓女的爱情小说。《茶花女》的小说1848年在巴黎出版,《茶花女》的话剧1852年在巴黎演出,《茶花女》的歌剧1853年在威尼斯公演,1909年以来已经二十多次被搬上银幕,早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被翻译成中文,上个世纪初,甚至在中国的话剧舞台上也公演过。本文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质朴的语言生动的心理描写深深的打动了我,我好像已经进入了角色,我会想:我要是玛格丽特的朋友,我会怎样帮助她,我会建议她什么…
年轻的阿尔芒在巴黎读完大学取得了律师资格之后,并没有立刻去找一份工作,而是凭着祖传的每年八千法郎的收入,在巴黎租了房子,雇了佣人,养了一个“小家碧玉,温柔而多情”的情妇,同时与朋友一起在剧院听歌剧来消磨时间。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他邂逅了巴黎名妓外号“茶花女”的玛格丽特小姐,并经朋友的引见认识了美丽的使阿尔芒一见钟情的玛格丽特。戈蒂埃小姐并立刻展开了对她的追求。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在风月场中追求女人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钱,一种是用情。阿尔芒在当时虽然也算有几个钱的“小资”,但正如书中另一位玛格丽特的好友说的那样“您那七八千法郎的津贴费是不够这个女孩挥霍的,连维修她的马车也不够。”所以阿尔芒只能用“情”来追求玛格丽特。果然在他付出了真情后如愿所偿,不但让玛格丽特成了他的情妇,还让她相信她得到的是真正的爱情。玛格丽特厌倦了以前的生活,所以她也更加渴望真正的爱情。当玛格丽特把阿尔芒对她的爱慕当成了真正的爱情之后,就毫不犹豫地不顾一切地献出了她的一切。她拒绝了公爵给予的豪华生活,和阿尔芒来到了乡下过上了几个月的田园幽静的满足生活。面对自己的外债也不愿让阿尔芒承担,而是自己默默的变卖自己的财产来偿还。
面对玛格丽特的一片真情,阿尔芒却始终不肯相信妓女也会有真正的爱情,所以从占有玛格丽特的第二天起,就让猜疑占据了他的心头,第三天就认定玛格丽特欺骗了他而发出了一封羞辱和谴责她的绝交信。然而,当他听到朋友祝贺他得到了“可以替他争面子的不容易到手的漂亮情妇”玛格丽特之后,在虚荣心的作用下,立刻后悔起来,并给玛格丽特发出了请求宽恕的信。也许当时他也为自己对玛格丽特付出的爱情不够多还有那么的一点难过吧!
也许在阿尔芒心目中,占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心的分量要比对玛格丽特的爱情的分量重得多。正如书中玛格丽特当面怒斥阿尔芒时所说的那样:
“你,你不愿意让我知道你的景况,你要我保留我的虚荣心来满足你的虚荣心,你想保持我过去的奢侈生活,你想保持我们思想上的差距,你,总之,不相信我对你的无私的爱情,不相信我愿意和你同甘共苦,有了你这笔财产我们本来可以一起生活得很幸福,但你宁愿把自己弄得倾家荡产,你这种成见真是太根深蒂固了。你以为我会把虚荣当着幸福吗?一个人心中没有爱情的时候可以满足于虚荣,但是一旦有了爱情,虚荣就变得庸俗不堪了。”
人们常说,“真正的爱情往往能使人变得崇高”,然而阿尔芒在得到了玛格丽特之后不但没有变得丝毫崇高起来,反而变得更加堕落了。他整天除了享受拥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和快乐之外,就是去地下赌场赌博来增加一点用于挥霍的金钱,全然不顾玛格丽特维持巴黎名妓排场的费用其实是来自其他几个男人的供养这一事实,也丝毫没有考虑应该怎样尽快让玛格丽特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由此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所谓爱情是多么地微不足道。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爱情真正让玛格丽特变得崇高起来,她义无反顾地决心抛弃已经拥有的一切虚荣和奢侈,与阿尔芒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她甚至以亏损两万多法郎为代价,委托别人变卖她的一切财产,告别过去的一切,与阿尔芒租一间清静的小屋,过起了远离风尘的隐居生活。
遗憾的是阿尔芒只是被动地听从玛格丽特的一切安排,丝毫没有考虑过应该和玛格丽特结婚之类的问题,也许在他的内心从来也没有相信过玛格丽特真正愿意脱离过去的生活。正因如此,在玛格丽特因阿尔芒的父亲的要求给阿尔芒写了一封分手信后,他立刻就否定了玛格丽特为他付出的一切真情,立刻就抛弃了对她的一切爱情和信任,甚至没有想到应该去问一下这个变化是为什么发生的,尽管他明明知道父亲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反对他和玛格丽特继续来往。
更加可悲的是,作为法律专业毕业、理当擅长分析研究的阿尔芒,不但没有去研究推敲一下她为什么变心,反而粗暴简单地认定她就是因为不能甘于清贫贪图过去的虚荣才离开他的,甚至卑劣地对这个曾经爱过的女人进行了种种无耻的报复,哪里像是在对待一个自己爱过的女人啊!读到书中这一段时,我更加深刻的感到造成此文悲剧的正是阿尔芒,他一朝得到女人就温顺得像条狗,一旦失去女人就凶狠得像条狼,这样的人实在不配谈情说爱啊,他不配得到爱情。
由此我想到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是否也有项阿尔芒的人呢?不管什么原因,是无缘分也好、是自己爱的人不爱你也好,一旦失去了你的爱情,你会对你爱的人怎样,我们也看到了不少关于因…原因而去报复原来的恋人的报道,这样的人该是多么的可悲而又可怜哪!
我们也无法否认阿尔芒确实是爱玛格丽特的,只是他一直不相信玛格丽特也真正爱他,总觉得他的真正的爱情遭到了玛格丽特的戏弄和践踏。他的心胸是那么狭小卑劣,丝毫不懂什么叫爱。他的心里充满了怨,充满了恨,唯独缺少一份玛格丽特那样的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真正的爱。哎!这世上的猜疑心有几个不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产生的呢?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阿尔芒对玛格丽特毕竟还是有爱的,所以才会在确认了玛格丽特对他的那份真情后感到痛苦,感到后悔,才会写出这篇感人肺腑、流传千古的男人忏情录《茶花女》,只是这个忏悔实在是来得太晚了一点。
在读这本小说之前,我一直以为是阿尔芒的父亲扼杀了茶花女的爱情,读完全书我才发现,真正扼杀了茶花女的爱情的其实是阿尔芒的虚荣和猜疑。
我想,如果恋爱中的男人和女人们在遇到波折时,都能多几分真诚和信任,少几分虚荣和猜疑,这世上的许多爱情悲剧,或许会有完全不同的结局。
成语风月场:指男女情爱的场所。如:曾朴《孽海花》第16回:“几句若远若近的话儿,加克虽然是风月场中的魔儿,也弄得没了话儿。”又如:曾朴《孽海花》第16回:“几句若远若近的话儿,加克虽然是风月场中的魔儿,也弄得没了话儿。”
成语同甘共苦:甘:甜。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担当艰苦。如:《战国策·燕策一》:“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又如:夫耕于前,妻耘于后,同甘共苦,相敬如宾。——明·李昌祺《剪灯余话·鸾鸾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