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香菱学诗》读后感5篇800、1300、18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7 02:55:17作者:百科知识库

《香菱学诗》读后感5篇800、1300、1800字

文章含读《香菱学诗》有感、《香菱学诗》读后感(800字)、香菱学诗读后感(825字)等800字、1300字、18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5篇,供您参阅。

读《香菱学诗》有感_774字

黛玉先教香菱读诗,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香菱学会识记,理解运用五言律、七言律等,因为黛玉知道只有让香菱明白识记是基础,理解能帮助识记,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的运用才能作出好诗。成为“诗翁”。

最后香菱不负众望,理解了作诗的技巧,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她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字也似天理,但这两字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像是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形容的正是如此,联合实际想到那年上京去,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明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的“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但是香菱运用到现实也就是说自己作诗就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了。黛玉见香菱学得如此之妙就借昨夜月亮让香菱作诗。起初,香菱作了一首诗,黛玉批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诗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做。”香菱听了,默默回来,连房也不入,只有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一会儿皱眉,一会儿含笑,默默天地至公,香菱做出来拿与黛玉看。黛玉说:“还是不好,过于穿凿,还得另作。”香菱自以为很妙的诗被说如此,于是思考不断,结果在梦中出现,这不就是灵感么?不就应了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么?

是的,成功源于勤奋,青春的朝气和前进不己的好奇心也是成功的关键。泉水叮咚奔向大海,雄鹰展翅搏击长空,香菱正是有追求,才感受到了快乐的心境;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流始,才能快乐的成长。《香菱学诗》教给我们这些,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明天创造更多希望,为明天设下更多追求,一步步地踏上成功之路

《香菱学诗》读后感_800字

香菱,是《红楼梦》中的人物,而《香菱学诗》是我们的一篇课文,我看了香菱的学习用功不禁让我想向她学习。香菱是个苦命的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蹯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的很,于是去找黛玉。故事开头写香菱一见黛玉就说明求教之意,黛玉慨然允诺。香菱练习写诗也是在黛玉的指导下进行的,包括命题限韵评论习作,指点门径三事。香菱的诗一共写了三稿。第一稿是在“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的情况下经过苦思写成的。宝钗先看,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黛玉则认为“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指示她“丢开”这首,“放开胆子”另作一首。香菱得了这个指示,“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含笑一回”,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可这样写出的第二稿依旧不行。黛玉说:“过于穿凿,还得另作”;宝钗则认为它离了题,不是写“月”,而是写“月色”了。尽管又一次失败,香菱毫不气馁,便独自走到阶前小竹下构思她的第三稿。她“挖心搜胆”,绝无旁骛,以致将探春“错了韵了”。这一天,香菱满心想的都是诗,到晚间还是对灯出神,三更起床,到五更才睡去,最后,她居然在梦中把这首诗作成了,而且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待到宝钗将她唤醒,她立即将诗抄写下来——这就是她的第三稿,后来博得了众姐妹的一致称赞:“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这就是香菱对学习的渴望和执着,可是现在的我们呢?有好的学习条件却不好好学习,整天只知道耍酷、玩,这一切又有什么意思呢?其实,只要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你不但能够学好,而且会让学习的负担成为快乐,所以,让我们一起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吧!

成语茶饭无心:没有心怀喝茶吃饭。形容心情苦闷。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四回:“忙得凤姐茶饭无心,坐卧不宁。”又如:眼看着一分节礼要被人夺去,更是茶饭无心,坐立不安。——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四回

成语慨然允诺:慨然:慷慨、爽快。形容豪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如: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35回:“孟良慨然允诺,自令人缚己于柱上。”又如:他慨然允诺一定会帮你渡过难关。

香菱学诗读后感_825字

《香菱学诗》来自于曹雪芹的《红楼梦》,这篇文章讲得是黛玉师傅教香菱如何做诗和香菱如何学诗的事。

黛玉先教香菱读诗,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香菱学会识记,理解运用五言律、七言律等,因为黛玉知道只有让香菱明白识记是基础,理解能帮助识记,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的运用才能作出好诗。成为“诗翁”。

最后香菱不负众望,理解了作诗的技巧,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她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字也似天理,但这两字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像是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形容的正是如此,联合实际想到那年上京去,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明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的“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但是香菱运用到现实也就是说自己作诗就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了。黛玉见香菱学得如此之妙就借昨夜月亮让香菱作诗。起初,香菱作了一首诗,黛玉批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诗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做。”香菱听了,默默回来,连房也不入,只有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一会儿皱眉,一会儿含笑,默默天地至公,香菱做出来拿与黛玉看。黛玉说:“还是不好,过于穿凿,还得另作。”香菱自以为很妙的诗被说如此,于是思考不断,结果在梦中出现,这不就是灵感么?不就应了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么?

是的,成功源于勤奋,青春的朝气和前进不己的好奇心也是成功的关键。泉水叮咚奔向大海,雄鹰展翅搏击长空,香菱正是有追求,才感受到了快乐的心境;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流始,才能快乐的成长。《香菱学诗》教给我们这些,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明天创造更多希望,为明天设下更多追求,一步步地踏上成功之路。

香菱学诗读后感_1307字

《红楼梦》是我国一部伟大的通俗小说,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内容的高度性和对人物塑造的成功。一直以来,我对《红楼梦》的印象不过是贾宝玉、林黛玉,最多还有个薛宝钗几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而已。可是这次学习的课文《香菱学诗》却是令我很喜欢,朝思暮想地一遍遍回味,许多感情从心里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漫开。

其实《红楼梦》我是读过的。在未学习这篇课文以前,我从未注意到香菱这个孤苦的女子,但近来的学习,只是短短几页纸的文字,香菱的形象便深深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忘怀。她对于不幸的乐观和坚强、对知识的渴求、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对学习的执着与刻苦……那么可爱。这些丰富的感受其实揭露了我阅读时一个习惯上的不足我不懂得精度,总是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对于像《红楼梦》这样深刻的有内涵的经典之作,我的浅尝辄止实在是可惜。但我感触更深的应该是曹雪芹的小说对于人物的塑造那么饱满、形象,而正因此,整本《红楼梦》就像当时整个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缩影立体而鲜活,构造复杂却有条理、因果。

读《香菱学诗》,我不仅在学习小说和文学方面感到有收获,有感触,在精神方面,更是获益匪浅。

弱小的香菱遭遇了命运的不幸,三岁就被人从父母的怀抱里夺走,从故乡的土地上分离,从此是再也不知道归根何处,他人问香菱:你可知父母是谁?家乡何处?,香菱默然,少顷,又如梦醒般,只能低着头,迷惘地轻声答道:不记得了。除此之外,再无别言可诉。可是,即便如此,香菱却有着许多生命宝贵的品质,譬如好学,譬如自尊。

说香菱好学,是因为当她得以在大观园中安定地生活一段时,生命中少有平静到来了,她却没有选择物欲的享乐或是令人沉迷的安逸,她选择了刻苦的学习。对于香菱这样小得像是世间的尘埃连命运都把握不住的女孩子而言,学习有什么意义呢?她不是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学生,学习是义务,是使命,是竞争,是改变命运的钥匙。对香菱而言,学习没有任何的功力可言。她不是那个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迂腐的范进,她也不为了通过学习写诗蜚声文坛或是一跃成为才子佳人受人众星捧月,她只是单纯地渴望写诗,渴望学习罢了。香菱学习写诗的行为,提升了她自身的价值,增多了她生活的意义。这样的赤子之心是难能可贵的,是现代的就要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身为学生的我们应该学习的。

说香菱自尊,是因为当香菱面对命运的不幸,无法凭她弱小的身躯反抗的时候,她并没有绝望,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尽力去追求自己可以追求到的价值。我认为这就是香菱更珍贵的品质自尊。我认为人只有拥有自尊,才能有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气和奋斗的坚强与提升自我价值的渴望,这既是使人不断向前的原始动力,也是人能够维持自身原则,所以为人的根本原因。我也想拥有像香菱一样的那份平凡却不普通的自尊,这样我便感觉是找到了自我,找到了令自我不断成长、强大的动力。

其实读《香菱学诗》,收获的远远比我已经写下来的多得多:香菱的乐观和坚强、黛玉的才思和循循善诱、诗的内涵、诗的鉴赏……大大小小、点点滴滴,小到我自己也难以察觉的触动与共鸣,大到人生的意义与航标,不胜枚举。红楼一梦,却是现实的悲剧,可悲剧中却又有美得令人心醉的人、事、情……我想,这就是所谓名著吧。

成语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如:《汉书·刘辅传》:“天下不可户晓。”宋·楼钥《缴郑熙等免罪》:“而遽有免罪之旨,不可以家谕(喻)户晓。”又如:与其作不能行远不能普及之秦汉六朝,不如作家喻户晓之《水浒》《西游》文字也。——胡适《逼上梁山》

成语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如: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又如: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论诗学门径》

香菱学诗读后感_1806字

在红楼梦一百二十回里,提到的有名有姓的女孩有上百个。最重要的便是金陵十二钗正,副,又副册里的三十六个了。文中姑娘或丫鬟也不少,为什么曹公把学诗这一情节安排给香菱呢?

我认为,香菱学诗的原因有三个。

首先,香菱确实对诗文和学习保持着高度的热情。香菱学诗时,能读诗到“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的程度,这不仅仅是显出香菱的呆,更是体现了她对学习的执着。香菱有着绝好的领悟能力,在黛玉对作诗稍作解释后便能提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说道:“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在第四十八回中,宝玉也说:“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若从这个方面来说,聪明之人必求多掌握学识,而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知识很大层面上都是从书中获取的,那么,香菱学诗也不足为奇了。“精华欲掩料应难”月亮那纯净的光华,料必难被掩盖。这句话何曾不是自喻呢?黛玉也说:“你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可见香菱确有过人之处,这光华又怎能被掩盖呢?总有一天会绽放光芒。

其次是为了抚慰心灵,缓解寂寞,寄托她的寻乡思乡之情。香菱自小被拐卖,好不容易被冯渊看中,“定情于一人者”,可偏又让薛蟠买去做妾,闹出个人命官司。可那“这薛家纵比冯家富贵,想其为人,自然姬妾众多,淫佚无度。”从这侧面描写,也可看出香菱日后在薛家也不会安稳。可偏巧香菱对于自己的父母,年龄以及家乡,一概没了印象,文中也多次强调这一点,在周瑞家的以及夏金桂的询问中都可以看出。从现当代著名文学家的作品,如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萧红的《呼兰河传》来看,两人都不约而同地在自己最穷困潦倒之时,写出回忆自己童年美好生活的作品,其中的精神归乡的意味不言而喻。反观香菱,她从小被拐卖,在贾府被欺侮时,她能回忆起自己父母亲的关爱吗?她能回忆自己美好的童年生活吗?答案是否定的。在薛蟠外出时,香菱便得了空闲,自然要学几首诗,寄托自己的感情。“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归乡,团圆应是香菱日夜所思的吧。

再次,便是香菱对进入贾府上层社会的渴望。香菱在贾府的地位并不算高。作为薛蟠的妾,她只比丫鬟高些许,却又比不上宝钗,黛玉等人。大观园中的姑娘们都各有自己的才情。学诗也是一种提高才情的方法。而且这又能够帮助香菱更接近钗黛等人,更是帮助了她进入海棠诗社。

第二个问题,便是曹公为什么把学诗这一情节安排给香菱呢?第一,我们知道,曹公对香菱是既赞美又同情的。首先是赞美。文中多次采用侧面描写赞美。第七回,周瑞家的道:“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象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第十六回,王熙凤赞:“也因姨妈看着香菱模样儿好还是末则,其为人行事,却又比别的女孩子不同,温柔安静,差不多的主子姑娘也跟他不上呢”可见香菱的品性不同一般。脂砚斋道“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杜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在这一点的作用下,“香菱”学诗也是理所当然的。

第二,红楼梦中合计有正、副、又副册各十二钗,第六回判词副册中唯一提到的便是副册之首香菱。显然她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书中香菱出现的次数并不算少,但正面描写就只有那么一两处。第一回以及第四回有对她的外貌描写。其余的描写多为一笔带过,如第二十回,“正遇见宝钗、香菱、莺儿三个赶围棋作耍”第二十九回的“外带着香菱、香菱的丫头臻儿”。我们对香菱性情的了解多从旁人的描绘中得到,缺少正面描写。在前面的描写中,我们知道,香菱是一个漂亮、安静的女孩子。但,这还不够,这从哪儿体现出来?于是香菱学诗的情节便上场了。这也是文学作品必须要做到的,这才使香菱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其三,人物的行为是与其身份地位有直接关联的。我们把与香菱年纪相仿的其他女子如惜春、平儿、袭人等人来和香菱作个对比。惜春是荣国府的四姑娘,即使是庶出,从小也能获得较好的教育,虽不善诗,但善画,拥有小姐的气质。平儿是凤姐的陪房,贾琏的妾,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凤姐的帮手的,没有身份也没有时间去学诗。而袭人地位更低,就更不可能与宝黛等人平等相处,向他们学诗了。而香菱正好有这个身份及时间,安排学诗的情节也是自然的。

综上,香菱学诗的情节正是大观园的必然产物。

成语不约而同:不约而同[bù yuē ér tóng],意指彼此并未事先约定,而意见或行为却相同。语本《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主父列传·主父偃》。[源]《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主父列传·主父偃》及至秦王,蚕食天下,并吞战国,称号曰皇帝,主海内之政,坏诸侯之城,销其兵,铸以为锺虡,示不复用。元元黎民得免於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向使秦缓其刑罚,薄赋敛,省繇役,贵仁义,贱权利,上笃厚,下智巧,变风易俗,化於海内,则世世必安矣。秦不行是风而(修)〔循〕其故俗,为智巧权利者进,笃厚忠信者退;法严政峻,谄谀者众,日闻其美,意广心轶。……行十余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於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叛。陈胜、吴广举陈,武臣、张耳举赵,项梁举吴,田儋举齐,景驹举郢,周市举魏,韩广举燕,穷山通谷,豪士并起,不可胜载也,然皆非公侯之後,非长官之吏也。无尺寸之势,起闾巷,杖棘矜,应时而皆动,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壤长地进,至于霸王,时教使然也。秦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灭世绝祀者,穷兵之祸也,故周失之弱,秦失之强,不变之患也。[典故]据《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主父列传·主父偃》载,汉武帝时,朝中两位大臣严安和徐乐上书,文中对秦朝的灭亡有所评论。他们认为秦始皇在取得政权後,不但没有体恤民情,予民休息,反而好大喜功,不断发动战争,造成社会更加不安定,赋税更加的沉重,民不聊生,屍骨遍地。於是在秦始皇死後,天下群雄并起,纷纷领兵抗秦。而这些豪杰之士其实原只是一般的平凡百姓,非王公贵族之後,没有任何权势,也没有精良武器,这些人之所以“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是因为秦的苛政使民心思变,叛军的胜利完全是时势所趋。此处“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指没有事先商量就一起行动,没有事先约定就一起会合,後来“不约而同”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彼此并未事先约定,而意见或行为却相同。

成语苦不聊生:聊生:赖以维持生活。形容备受痛苦,无法生存。如:东汉·班固《汉书·严安传》:“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

本文标签:读后感作文  名著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