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高三读后感大全8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7 02:04:59作者:百科知识库

高三读后感大全800字

整理了生命化教育读后感(765字)、姥姥语录读后感(827字)、《全职高手》读后感(780字)、红尘梦丶浸红楼(786字)、透明的胡萝卜读后感(817字)、一个人的遭遇读后感(791字)、参观圆明园国宝遗物观后感(817字)、回到原点(836字)等800字左右的高三读后感8篇,供您参阅。

生命化教育读后感_800字

《生命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用手写出来的文字,而是一本用身体实践出来的好书。这些文字,没有一句灰色的理论,在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真挚的教育情怀与理性思考,因为,没有对教育的一种悲悯之爱,便无法让教育成为自己的宗教,没有一种对师生的慈父般的情怀,便不可能有那种跨越时空的漫步和建设性的思考与策略。

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教育的本真,引导教育的实践: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现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

生命:教育的原点。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生命的特征是有限性、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独特性及超越性。教育应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促进生命的成长,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引导生命从生存走向存在。在这里,原点,即为“源”点,是出发点。但又不仅仅如此。它同时是核心,是过程,是方法,更是目的。那么,教育的原点是什么呢?以“人”的方式来认识人、引领人。教育,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这种存在,并不单纯在于“活着”,更在于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回归生命的本真,实现生命的灵动。因此,教育的一切都应为了人——为了人的生命的唤醒、激扬、涵养和完善,为了人的生命的强化、净化、优化和美化。当然,教育不能拒绝适当的灌输、训练和惩罚,但绝不能野蛮,甚至失去理性与人性。

从生命意义上说,教育更应该像阳光,温暖心怀;像金色的河流,澄澈而明净。因为——孩子的生命美丽如花,教育的作用就是让这些花朵绽放得更加绚烂,细细地倾听每朵花慢慢开放的声音!

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我想,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种叶的事业——平凡而伟大,教育的生命将会因爱而动听!

成语字里行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如:南朝梁·简文帝《答新渝侯和诗书》:“垂示三首,风云吐于行间,珠玉生于字里。”又如:老弟上的条陈,第一要不拘成格,字里行间,略带些古文气息,方能中肯。——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二回

姥姥语录读后感_800字

逐行逐句读完《姥姥语录》,时而欣慰,时而温暖,时而鼓掌叫好,时而伤心落泪……倒不是作者倪萍的文学造诣有多高,就是她这般平铺直叙的大白话,更衬出了99岁的姥姥一辈子真实淳朴的人生哲学,发人深省。

这是来自著名主持人、演员倪萍心底的一则则姥姥与外孙女之间爱的故事,令人为之动容,清澈质朴、真挚感人的文字,温暖人心。倪萍带领读者走进她99岁姥姥的平凡生活,追忆作者与姥姥一起走过的有泪有笑、有滋有味的日子,细述这位纯朴、善良的山东老人生命中的最后乐章,分享她那些看似平常却让人终生受用的生活大智慧。

这本书读后有两点给我触动很大,一是倪萍的孝心,二是姥姥的智慧。

倪萍为了让97岁的姥姥每天有些事做,就想了一个点子:说欧洲某国家收购瓜子仁,要求必须是手剥的,不能用嘴嗑,瓜子仁必须是完整的,15元一斤,问姥姥愿不愿意在家里剥瓜子,姥姥很是愿意,于是就开始剥瓜子。那时起倪萍就按瓜子重量给姥姥发工资,并动员全家偷偷吃掉这将“出口欧洲”的瓜子仁,甚至有朋友来临走也要让朋友带上些。姥姥因此有了事做,自己也觉得自己还有用,还挣了钱。这件事可见倪萍是费尽心思让老人在世的日子快快乐乐。

“有一碗米给人家吃,自己饿着,这叫帮人;有一锅米吃不了,给人家盛一碗,那叫人家帮你。”

“遗憾就是专门留下的,要不就没这俩字了。”

“快乐比别嫌它小,一个小,两个加起来,三个加起来,你加到一百试试?快乐就大了。你不能一天老想着一百个快乐,你这一辈子能碰上几个一百个快乐?”

“享多大的福就得遭多大的罪,罪遭够数了,福又回来了。”

“爱越分越多,爱是个银行,不怕花钱,就怕不存钱。”

这就是姥姥,一个没有文化的中国老年妇女说出来的话语!透着豁达,透着大度,透着善良,透着哲理,透着一个大写的人的人格魅力!

姥姥是真正用智慧点亮人生的人!

合上《姥姥语录》,它却留下了那一片片琐碎的记忆,闪耀在星空中,虽然只是点点微光却足以照亮前行的路……

成语费尽心思:心思:计谋。挖空心思,想尽办法。如:宋·朱熹《朱文公文集·与杨子直书》:“而近年一种议论,乃欲周旋于二者之间,问互委曲,费尽心机。”又如:后儒牵强附会,费尽心思,不知都是古今学不分明的缘故。——清·曾朴《孽海花》第十一回

成语费尽心机:心机:计谋。挖空心思,想尽办法。如:宋·朱熹《朱文公文集·与杨子直书》:“而近年一种议论,乃欲周旋于二者之间,问互委曲,费尽心机。”又如:若不投其所好,怎得重用?因此费尽心机,访得今日是他生日,预差人浇成一对寿烛。——明·王世贞《鸣凤记》第四出

《全职高手》读后感_800字

我敢说,在我读过的网络小说中,《全职高手》是最特别的一本。特别之处在于它的题材,在于它的写法,更在于它对所谓“主流网络小说”的叛逆。

我曾经略带调侃的写道:《全职高手》如果是正常水平的男写手来写,最后叶修会把苏沐橙、陈果、唐柔纳入后宫,每十章H一次。如果是一个种马文男写手,除以上三人外,楚云秀、戴妍琦、烟雨双胞胎也会被纳入后宫,五章H一次。如果是SIS色文,安文逸、包子、罗辑和黄少天都会是女扮男装并成为他的后宫。

我的朋友十一月末君则这样说:《全职高手》如果是正常水平妹子写手来写,就是陈果为女主角楼冠宁为男一号【高富帅大气上档次】陶轩为男二号【高富帅不大气】包子为男三号【炮灰】的言情,“强硬”派点估计就是唐柔为女主角叶修为男主角荣耀比重较多的言情,如果奇葩点的,就是苏沐橙为女主角,名为《荣耀满圈爱上我》的言情……

虽是调侃,却也能反映出男频和女频主流网络小说的价值取向,即,主角是全世界的中心,其他所有人都围绕着主角转,所有情节都围绕着主角展开,同性别角色或者是主角收服的小弟或者是主角的仇敌,而女性角色稍微有点姿色的,无一例外都会成为主角后宫的一员。

我管这种现象叫“网文的同质化”,不管作者写得故事背景是仙侠修真是奇幻武侠还是现代都市,也不管主角的出身、能力和性格怎样,总之所有的故事都是一个模式:主角会变强大,他的追随者会变得强大,而他的敌人会挨个惨死,所有的异性角色都会爱上主角……

所以当我看到《全职高手》这样一部写出了网络小说史上最精彩群像的小说时,所受到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换别的小说像百花于锋、呼啸唐昊、皇风田森这样的队员一两句话就打发了,张佳乐喻文州肖时钦等人的戏份和描写力度换别的小说都能当三四号男主了吧,但在全职里排前十号都够呛。当然也可以说,主角并不是叶修一个人,所有的职业选手、所有的荣耀玩家都是主角。

红尘梦丶浸红楼_800字

读罢《红楼梦》,将人的思绪带回了那个纷纷扰扰的大观园。听潇潇落雨,有黛玉葬花的凄苦;看姗姗雨蝶,有宝钗扑花的的烂漫。雨打风去,那个逐渐消失在风雨中的大观园又慢慢显现出来。读过红楼,如梦如痴,既令人神往又少不了感叹。黛玉,一位怎样的女子,惹得让人驻足回望,又见那飘摇的身姿,那段段锦绣,遮住了江南烟雨的痴缠。感慨你的遭遇,”两弯似蹙非蹙绢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倾世的容颜,曹雪芹简练的笔下,三弄四下就描绘出神女一般的黛玉,黛玉,既是一个超凡脱俗,敢爱敢恨的女子,又是封建权势的牺牲品。大观园不会放弃利益成全宝玉黛玉真实的爱情。是命运让她与宝玉相识,同时残酷的命运拆散了木石前盟,落花树下碧潇潇,一面金玉满堂,一面孤凄仅丫鬟相随。一首《葬花吟》,满是心伤,黛玉匆匆的来,有匆匆的去。大观园中的女人为了什么,才使得她们尽心的表演。曹雪芹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姿态万千的女人们。争争争,争的是地位,争的是权势,争的是单纯的爱情。曹雪芹笔下高明的是红楼之中没有真正的赢家。”黛玉林中挂,金钗雪里埋。“同是封建权势的牺牲品,”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样的结局是王熙凤猜不到也想不到的。她们的一起系在了大观园之中,繁盛时矛盾不明显,衰败时冲突才突出。回望整部作品,如同一杯陈酒。每一次品都给人不一样的感受。读罢,悲叹总是难免的,与此同时再品,悲惨的结局又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大家族的兴衰,是世事无常的变数;一朝荣盛,另一朝败落。可见,事物发展到鼎盛就会走下坡路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红楼梦本就是一个梦,功名利禄的争夺又伴着令人凄婉的儿女情长。深入红楼,论对错显得太牵强。谁对谁错,都只不过是为了心中的红尘梦。朱墙翠瓦,亭台楼阁,浸在无尽无尘烟雨中……如今红楼不在,红尘依旧。那作者的情思也许解不透,但那些活灵活现的人物留给我们的却很多,大观园的女人心中藏着她们的美人心计。

成语机关算尽:机关:周密、巧妙的计谋。比喻用尽心思。如:宋·黄庭坚《牧童歌》诗:“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又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

成语功名利禄:指名利地位。如:郭沫若《南冠草》第一幕:“只因功名利禄得不到保障,所以他们便想到要和流寇苟合,铤而走险。”又如:牛启东素不喜章句之学,认为那是腐儒伪装道学的幌子,驵侩谋求功名利禄的阶梯,无关乎国计民生。——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九章

透明的胡萝卜读后感_800字

萝卜能够透明,还是红色的。这已经是个意象,一个富于诗意的意象。它使人想起童话。然而,按照通常的说法这应该算是一篇反映农村生活的所谓农村题材小说。但凡是读过这篇小说的人,恐怕都要犹疑,它究竟能不能算是反映现实农村生活的农村题材小说?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子。这孩子刚出现的时候普普通通,赤着脚,光着脊梁,穿一条又肥又长的白底带绿条条的大裤头裤子,细长的脖子支撑着大脑袋。但是越到后来,这孩子越象个小精灵,还透着几分神秘。他从来不说话。他从不怕冷,当十分强壮的老铁匠都穿上棉袄时,他仍然光背赤足,且没有半点瑟缩。他用手去抓热铁,让热铁象知了一样在手里滋啦滋啦地响,把手烫得冒出黄烟,可他还不慌不忙,仿佛那皮肉的的痛中有一种快感。他在一个夜晚看见了透明的红萝卜,那萝卜晶莹透明,尾巴上的根根须须象金色的羊毛,萝卜里还流动着活泼的银色液体。于是孩子便着迷地去寻求它,以至于到萝卜地去,把每一个萝卜都拔下来举到阳光下端详,最后把一片地萝卜全部拔光……

这的确很象童话。然而,这些非现实的童话因素在《透明的红萝卜》中只是其艺术形象构成的一种成分。与这种童话式的非现实因素相交织,小说中又有很多十分现实的农村生活描写。凡是对我国农村生活,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农村生活比较熟悉的人,都会承认这些描写既丰富多彩,又生动准确。例如小说作者对公社副主任刘太阳的刻画,用墨并不多,只寥寥几笔,然而活龙活现,一个本质还不算太劣,却已经习惯于欺凌百姓的小官僚跃然纸上。

小说中的其他几个人物,还有小说所展现的一幅幅农村生活图景,也都写得十分生气,发散着一股温馨的泥土气息。读这些地方的时候,我们几乎会忘记小说中的那些童话式的非现实的因素,以为自己在品味一篇风格上非常“写实”的小说。如此,《透明的红萝卜》多少给人一种迷离恍惚之感。

它所描写的一切,似乎是现实的,又是非现实的,是经验的,又是非经验的,是透明的,又是不透明的。

成语迷离恍惚:迷离:模糊,不分明;惝恍:不真切,不清楚。形容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如:曾朴《孽海花》:“庭中一半似银海一般的白,一半却迷离惝恍,摇曳着桐叶的黑影。”又如:城市街头迷离恍惚的霓虹灯光十分漂亮。

成语不慌不忙:不慌张,不忙乱。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如: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三折:“轮起刀来望我脖子砍,不慌不忙缩了头。”又如:公路在山上盘旋,车子不慌不忙地打着圈子。——巴金《旅途杂记·成渝路上》

一个人的遭遇读后感_800字

我说过,我在外国文学上是缺腿。从前没有书看,后来没有时间看,以至于像肖洛霍夫这样伟大作家的作品竟然一本没读过。现在补课已来不及,只能略读一二,聊胜于无。

肖洛霍夫的名作《一个人的遭遇》文革期间就听说过,不过被告知是苏修的大毒草,在被批判之列。但我一直相信,跟所有受批判的文学一样,它一定是世上最好的文章。可惜,几十年岁月蹉跎竟从来没刻意去找原文来读一读。

今天,闲来无事偶然想起,网上一搜,找到了。短篇,一起读完。

从前我们批判它,说它宣扬战争的恐怖,有反战思想,现在看纯属胡说。战争,不管正义还是非正义,本来就是残酷恐怖的,作家依据事实来描写有什么错?当年,我们为了转移国内政治矛盾的视线,与苏联美国两面为敌,鼓吹什么“备战备荒为人民”、“把苏修美帝消灭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极力掩盖战争的恐怖,宣扬所谓的“革命英雄主义”。殊不知,一小撮政治狂人正是利用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把人民绑在战车上。不仅被侵略国家灾难深重,就是发动战争的民族也受尽折磨。战后朝鲜的历史就是一个最生动的例子(金日成发动了意欲“解放”全朝鲜的韩战)!

现在看来,苏联在赫鲁晓夫以后的社会主义阶段,社会思想的水平远远高于我国。俄罗斯人民渴望和平,而我们是渴望战争。甚至到现在,国内还有人不遗余力地鼓吹战争,不惜向同胞下手,要什么“解放台湾”。作为经历过事变沧桑的中国老百姓,绝不会再上当受骗了。

此书通过一个人的战时遭遇,歌颂了俄罗斯人民的坚强勇敢和爱好生活的优秀品质。作者在篇末说:“这个俄罗斯人,这个具有不屈不挠意志的人,能经受一切。而那个孩子,将在父亲的身边长大,等到长大了,也能经受住一切,并且客服自己路上的各种障碍……”

我们中华民族也是不屈不挠的民族。今天,我们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遇到了难关,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像俄罗斯人民一样,闯过这个难关。再难,有战争年代那么难吗?

成语岁月蹉跎:指无所作为地把时间荒废掉了。如:明·许三阶《节侠记·闺忆》:“你我蓬飘岭南,岁月蹉跎,音书断绝。”又如:名利竟如何?岁月蹉跎,几番风浪几晴和。——清·郑燮《浪淘沙·和洪觉范潇湘八景》

成语聊胜于无:聊:略微。比没有要好一点。如:晋·陶潜《和刘柴桑》诗:“弱女虽非男,慰情聊胜无。”又如:王二瞎子一听仍是衙门里的人,就是声光比账房差些,尚属慰情聊胜于无。——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五回

参观圆明园国宝遗物观后感_800字

我曾经有一个很难实现的愿望,那就是去北京参观现圆明园遗留下来的国宝文物。今天,我却在宜昌实现了我的愿望。

走进展览馆,关于我国圆明园的历史资料和图片映入我的眼帘。既让我兴奋又使我愤怒,看着这段历史资料,心中的怒火一下子燃烧起来。可恨的英法联军,羡慕嫉妒恨我国的圆明园,便联合抢夺圆明园的文物。他们破坏了中国人民用心血建造的圆明园。圆明园如今只剩下了几根残柱而已。

再往里面走,看到的是已被找回的牛首、虎首、猴首和猪首这四尊铜像。他们的脸上挂着笑容,仿佛在为自己回国的事情庆祝。十二兽首国宝之一,牛首铜像具西方特色,活脱一个西班牙斗牛士模样,两眼圆瞪,双角弯曲向前,威风凛凛。而中国传统的水牛和黄牛的造型皆牛角向上或向后,更多的是性情温驯、吃苦耐劳的模样,从未见到过双角向前的事例。

猴首也是中国十二兽首国宝之一,猴首铜像是一个“美猴王”的形象,中国味要浓得多,兽首铜像上的“毛发”都能一根根数清,最有精神处是眼睛,栩栩如生火眼金睛,神态活现。

虎首同样是中国十二兽首国宝之一,虎首铜像与中国传统的虎的造型大相径庭,如果不是额头上的“王”字,许多人都会误以为是一头狮子的形象。只有在中国才将老虎尊为百兽之王,因此这件虎首铜像中西合璧的意义更为典型。

猪首也成为中国十二兽首国宝之一,猪首铜像造型与中国传统猪的造型差别较大,尖嘴长吻,獠牙外凸吗,颇似野猪的形象,但蒲扇般伏贴的大耳,又有浓郁的中国传统审美趣味,融合了东西方造型的艺术特点。目前只有鼠、牛、虎、兔、马、猴和猪七首铜像被找到,其余五首铜像至今下落不明。

除了这些铜像以外,还有十几尊局部残缺和完好的佛像。最后一尊佛像最为奇特:它是由白玉雕刻而成。雕刻的是一个人坐在树底下沉思的的样子。他比前几尊的佛像都要小,但是比前几尊都要雕刻的略微精细。

圆明园的遗留物品竟是那么的少,那么的珍贵。也真因为它们的珍稀,才让它们流离失所,被迫“流浪”到异乡异地。

成语中西合璧:合璧:圆形有孔的玉叫璧,半圆形的叫半璧,两个半璧合成一个圆叫“合璧”。比喻中国和外国的好东西合到一块。如: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这长苗子是我们中国原有的,如今搀在这德国操内,中又不中,外又不外,倒成了一个中外合璧。”又如:她转过脸去看墙壁上的字画:那也是“中西合璧”的,张大千的老虎立轴旁边陪衬着两列五彩铜版印的西洋画。——茅盾《子夜》八

成语火眼金睛:原指《西游记》中孙悟空能识别妖魔鬼怪的眼睛。后用以形容人的眼光锐利,能够识别真伪。如:元·杨景贤《西游记杂剧》第三本第九出:“这厮瞒神唬鬼,铜筋铁骨,火眼金睛。”又如: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炒红了,弄做个老害眼病,故唤作火眼金睛。——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回

回到原点_800字

说实话,读完这篇《西瓜公司》后,我不禁感到疑惑:有些人好奇怪,浸泡在幸福蜜罐里,却老问幸福在哪儿?《西瓜公司》其实是一篇幻想小说,但却讽刺现在人的心理状态:在一座小城里,新开了一家西瓜公司。公司里人虽不多,但都是科技人员,专门研究西瓜。努力完善西瓜,争取销量超过菠萝公司。首先,“正方体西瓜”风靡全城,其次还推出“金字塔西瓜”、“圆柱西瓜”。三年后,西瓜公司又和菠萝公司合力制出“菠萝味西瓜”。五年后,又有了“紫西瓜”、“蓝西瓜”。西瓜销量已超过菠萝公司。十九年后,西瓜公司陆续除了“异形西瓜”、“怪味西瓜”、“多彩西瓜”、肉味西瓜“。但都失去了西瓜原本的味道,没人记得真正的西瓜是什么味。最后,二十年过了,一个绿黑相间,球形的红瓤西瓜终于研究出来了。接着由于特殊西瓜无人问津,不久便失传了。西瓜经理的妻子说:“研究西瓜近半个世纪,可西瓜一点也没变啊!”经历愕然。从一个努力完善西瓜,争取销量超过菠萝公司,然后努力研制,销量早已超过菠萝公司后还不满足,觉得离成功还远,却不知成功早已在身边,最后一个大转折—回到原点。可不是?他们撇开眼前的幸福和成功,徒劳地为镜中开花,水中月奔波劳碌,末了一无所有,又回到原点。再回首,曾经的成功,幸福也失踪了。我曾经看过一则小故事。讲的是一个樵夫上山砍柴,在路上一只受伤的银鸟。樵夫一辈子也没看过这么漂亮的鸟,便专心为银鸟疗伤,在疗伤的日子里,银鸟每天给樵夫唱歌,樵夫过得很快乐。可邻人看到樵夫的鸟,说他见过金鸟,长得比银鸟好看,也唱的更好听。此后,樵夫只想着金鸟,无心听银鸟唱歌。当银鸟走时,农夫看到银鸟在夕阳照射不竟变成金鸟……人们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和樵夫,和西瓜公司总理一样,原本“金鸟”就在自己身边却不知道……原本“销量”早比菠萝公司多,成功就在眼前却不晓得……而最后一段“经理愕然”,只有4个字,却巧妙地总结,巧妙地慨恬我此时的心情。是啊!其实幸福就在眼前,只是我们被幻想的镜中月水中花所奔波劳碌。最后幸福没了,我们也累了。

成语无人问津:问津:询问渡口。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如:晋·陶潜《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又如:晋·陶潜《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成语不知不觉:知:知道;觉:觉察。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现多指未加注意。如:明·赵弼《两教辨》:“遂使昏愚之徒,听其妖诞,舍正从邪,醉生梦死,不知不觉。尧舜三代以前,未闻有此教。”又如:他的残忍和狠毒,时而不知不觉地在老人面前显露出来。——曹禺《王昭君》第二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