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应又改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建立了高度关联和深刻认同。
2023-02-05
更新时间:2023-02-07 02:04:51作者:百科知识库
本文含读《父亲》有感、聆听父亲读后感(2598字)、父亲的病读后感(2742字)、《父亲的战场》读后感(2749字)等字左右的读书笔记作文3篇,供您参阅。
其实在此之前我根本就不知道张大春是谁,也决不会主动去找本这样的书看,很肤浅吧。但这是个契机,忽然间让我开始有了探究我的父亲的冲动。有人推荐了这本书,父亲节前一天亚马逊订购,父亲节当天就收到了书,很应景儿。
我自然没有张大春先生那样的底子那样的经历,也没有那样庞大的家族可以追述,王家几代单传的寂寞让我们都染上了孤傲的坏毛病,但自己几斤几两还是掂的清的,我写不出那样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文字,无法表达所谓家族的历史,不知道那一代一代的先人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命运然后将血脉延续至今,不知道他们曾经受的苦难获得的荣光,也许有一天,我会去寻找会去探究,但现在,我只想谈谈我的父亲,谈谈这个我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给与我生命的男人。
对于父亲,我从来都吝于表达,不仅是对这个字眼,还是面对着父亲本人。大部分的说法是父爱是沉默的是深沉的,父亲总是不善于表达,却又在你的背后以他的方式默默爱你。是这么样的吗?我不知道。
印象里的爸爸总是可以和别人谈笑风生,但是面对我的时候却沉默寡言。特别是他出事生病之后,脾性完全改变,阴晴不定异常暴躁,我们之间更是鲜少交流。每次回家我必定是老远先喊上一句,妈,吃饭的时候看电视的时候逛街的时候,我总是对着妈妈讲个不停,他坐在那里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我也一直不知道父亲之于我的意义。有几次发狠说,我以后绝对不要找我爸这样的男人!有时候妈妈装作无意的提起,说,你才是你爸最疼的人,你小时候,他工资就那么点儿,但全用来给你买了玩具和进口奶粉,你是咱们院第一个拥有小自行车的人,还有机器人、积木……我总爱故作生气的回说,怪不得我长不高,原来你不是母乳喂养,光让我吃奶粉了。话题岔开后,心里暗暗想,反正我已经不记得了,那些遥远的回忆,我已经不记得了……
所有见过我的人都会说我是个好脾气的姑娘,开朗又活泼,很好相处。我可以和任何一个人侃侃而谈从东说西,可以原谅别人的过错乃至背叛,可以轻易地对陌生人表达关怀送出温暖,但就是对我爸,却无法开口说出一个有暖意的字来。我逃避每一次和他交流的机会,逃避每一个走进他内心的机会,每次都在心里安慰自己,这样就可以了,这样平静的过下去就可以了,我不必被他了解,也不必再去了解他。所以才在他喝醉酒吐露真情的时候,装作无动于衷;所以在那未接通的预备祝他父亲节快乐的电话中,迅速挂断;我就是这么懦弱啊,用命运的错惩罚着爸爸,也惩罚着自己。我的爸爸有什么错呢,他只是在男人将要大展宏图的年纪病残了,从此,一蹶不振。
那个时候,最害怕的应该是他自己吧?养伤的日子里,面对着早已不再是自己的世界,无所事事的消耗着男人的尊严,各种冷漠背叛,他不知道自己以后还能干什么,还可以庇护自己的妻儿吗,还可以和兄弟们痛快喝酒吗,再也不能意气风发再也不能对酒当歌,渐渐的他学会了用偏激用愤怒对抗这世界的残酷,爸爸,是这样的吗?因为你害怕,你不知道该怎么办,你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别人怜悯的目光,你不知道该怎么应对朋友的背叛,你的自尊不允许向旁人展示自己的软弱,所以才更加强硬的吗?爸爸,是这样的吗?
我第一次产生上面这些想法,存在这些疑惑,已经是二十多岁的年纪。那年我大三,打着考试的幌子不回家,实际却在学校附近四处溜达玩乐,听妈妈电话说我爸从北京回来会经过郑州也没放在心上。有一天刚跟同学在外大吃一顿后,天忽然下了暴雨,打着伞悠行着看未带雨具的路人的窘相,忽然一个着急赶路的行动不便的人闯进我视线中,走路一歪一斜一个趔趄差点滑倒,衣服被雨浇透了,也无法像旁人那样狂奔,他的焦急就那样一点一点渗进我的心里,看着那个湿透的背影,我竟然不敢向前一步用伞为他遮雨,但他是我爸啊。差不多用哭腔跟我妈通电话,质问她为啥我爸在我学校附近都不告诉我。我妈说,你不是马上要期末考了,你爸怕耽误你复习,就在你学校附近找了个酒店住下,办完事就回来了。那一刻我羞愧难当。后来去看了爸爸后,他见到我并不吃惊,也并不解释为何没有找我,只是淡淡一句你来了。然后爸爸坐在桌前,我坐在床边,他边写边口述,让我为他编辑短信发给一个久未谋面的朋友,那条短信真长啊,反反复复改了好多遍,可是我一点也没有觉得不耐烦,窗外的雨还在哗哗哗下着,空闲的当儿我看着他伏案的背影,看着他早已发福的身体,就是在那时候,忽然开始理解忽然开始释然忽然开始长大。
我记起我打小就开始似懂非懂看的红楼梦、三国演义、飘、儒林外史全来自爸爸保管的书箱子,那箱子为我打开,里面有比我年纪大的人民文学、星星诗刊、列宁文选,还有爸爸年少轻狂时留下的日记;我记起我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爸爸特地从郑州为我买的卡通英语本,让班里同学很是羡慕;我记起每一次需要跑腿需要外出买东西时,爸爸总是阻止妈妈对我的差遣;我记起高考时自己考了那么垃圾的分,一向暴躁的爸爸竟然少有的什么都没说,任由我将复习资料撕个稀巴烂再扔进火堆;我记起爸爸和妈妈仍然兴冲冲的送我入学,为我打点行装,他甚至劝我不要在宿舍墙壁贴周杰伦,要好好学习,他说。然后在我已经毕业了几年后,有一次他醉酒说,王茜,你考那学校真是不咋的,那是什么垃圾学校啊。终于,在最后,他还是对我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哪怕是不屑。但我知道了,他原来是对我抱有希望的,很大很大的希望。所以有天,他站在窗前,看着我的相亲对象一行人,淡淡说出一句,没有一个出众的。原来,他认为他的女儿非常优秀,值得最出众的人。所以他斥责妈妈每日碎碎念着的我的老大难,说顺其自然,缘分未到。
我很自负有时候固执的不可理喻,我理想主义爱想一些不可能的事情,我没有耐心眼高手低,我爱吃甜食又能喝酒,我对看不惯的人爱理不理不愿意妥协,我好像对算命占卜这回事有一些天分……曾经我多么讨厌这样的自己啊,讨厌自己那么偏爱甜食讨厌自己那么自视甚高,只因为这一切都源自我爸,所以我在外拼命修炼,拼命让自己亲切让自己谦逊让自己顺从让自己没脾气,让自己渐渐没了骄傲没了原则。但我是多么像他啊,我多么像我的爸爸,我的身体里流淌着他的血液,我的一举一动来自于他赋予的教养,抛不掉扔不了,我像他,无可厚非,我叫他爸爸,我们是父女,一对不擅长表达爱意的父女,没有撒娇没有拥抱没有动听的语言,一想到如果他抚摸着我的大头说“女儿加油”,这场面反而让我浑身鸡皮疙瘩。我们沉默的相亲相爱,这没什么不好的,终有一天我们会互相了解彻底谅解。
我爱你,爸爸。
成语无所事事:事事:前一“事”为动词,做;后一“事”为名词,事情。闲着什么事都不干。如:清·黄宗羲《万贞一诗序》:“其人为诗者,亦必闲散放荡,岩居川观,无所事事而后可。”又如:上承总统指挥,下受委员成议,镇(整)日间无所事事,反象似赘瘤一般。——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五回
成语大展宏图:展:把卷画打开,比喻实现;宏图:比喻宏伟远大的谋略与计划。大规模地实施宏伟远大的计划或抱负。如:唐·韩愈《为裴相公让官表》:“启中兴之宏图,当太平之昌历。”又如:他想大展宏图,可事与愿违。
鲁迅下面这篇文章《父亲的病》,现在已经是很出名了。但是再出名,也无法改变当年他的遭遇。就象文章中所提及的“名医”一样,也并非名气大就可以起死回生的。读鲁迅这篇文章,我为其之痛苦遭遇而感到遗憾,如果其言属实,更是为这些装模作样、故弄玄虚的“名医”感到愤慨。
鲁迅当年家庭败落,其父周伯宜从监狱放归之后,变得喜怒无常、酗酒、吸鸦片,脾气暴躁,脸色阴沉。先是咳嗽,然后是咳血,还合并全身水肿,最后严重到鼓胀发作,医治无效而亡,前后立时约三年。我们现在难以考证其父当年得的是什么病,不过从症状看来,初期有点象肺结核,后期就是明显的鼓胀。治疗类似肺结核的咳嗽、咳血,“名医”们往往是有法子的。但是要治疗鼓胀这种疑难病症,如果不是真正的大师,是很难做到的。
你还别说,生姜、竹叶、芦根、甘蔗这些东西对于清肺热去痰,治疗肺痈还是对证的。芦根始见于约汉末的《名医别录》,但是,这个药比较常用,应该在中药店里就有的,何至于要鲁迅到河边去掘,不解。倒是这“经霜三年的甘蔗”比较难得。竹叶、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都是些甘寒之物,虽然可以清肺热而泄火,但长期服用而过于寒凉是会败坏中气,令患者病情更加严重甚至死亡的,而且这些药也不是非此而病不能除的,能够替代之药多如牛毛,而且都是数千年长期筛选出来的,为何非要张罗这些当时也并不容易取得的药物呢?难道“名医”非得以此才能显示出自己用药之非同一般,医术神妙吗?
说实在话,诸如“经霜三年的甘蔗”、“原配一窠的蟋蟀”、“平地木十株”这种以搜奇掠怪为能事,又让人难以备齐的用药法我是非常鄙视的,真正的大方之家是不会不考虑病患的疾苦的,真正的经典也是不会随便收录这种古怪的药引的。如果大家不信,可以去翻看经典的《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是找不到这些东西的。这些东西的出现肯定是后世才有的。
“经霜三年的甘蔗”,大概是为了更寒凉些,因为甘蔗甘寒,入脾胃而泻热除烦,可清肺热,但患有胃寒、呕吐、便泄、咳嗽、痰多等症的病人不宜,会寒中下利,增湿起痰咳,经霜三年则更为寒凉,不但不容易找,而且于脾胃其弊端更甚。
至于蟋蟀,其性温,味辛咸,有毒,利尿,主利水肿、小便不通等症,是适合鲁迅父亲水肿病症的,但从来都没有听说过要用原配的。文中说要用原配一窠,如果不是作者虚构污蔑,就是该“名医”太过迂腐。
平地木是可以药用的,但我学医半年来也看了不少医书,却从来没见过这味药,开始还以为是纳音,谁知道经过查找,才知道它是植物紫金牛,也叫叶下红、老不大,始载于什么《李氏草秘》的书,多长在山谷里的树阴下,象小矮樟,自然难找。性平,味辛、微苦。归肺、肝经。治疗新久咳嗽,痰中带血,黄疸,水肿,淋证,白带,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睾丸肿痛。即使它有治疗水肿的功用,却肯定不是什么常用药。
如果就泄水利尿,消水肿而言,可以替代蟋蟀、平地木的良药太多了,《伤寒论》里到处都是,如茯苓、猪苓、泽泻、滑石、海藻、大戟、甘遂等,而且大都容易从中药店里得到,“名医”又何至于以此为难早已焦头烂额的病人家属呢?只有迂腐不化,无真才实学之医生,才会出如此刁难的手法,所以可恨!或者是患者历来专权跋扈,“名医”终于逮着机会故意为难一下,也未可知。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是真有水平的“名医”,非要用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以及平地木,都是无可厚非的,这是人家用药的特色而已,你如果不喜欢也可以有选择其他医生的自由,但是真有水平的“名医”绝对不会死板到要“原配一窠”的蟋蟀,所以,有人怀疑鲁迅这么写是夸张杜撰出来以污蔑中医形象,以泄个人私恨的,也未可知。
让人有点不解和可笑的是败鼓皮丸,败鼓皮是有记载可作为药用的,但是却用来治疗蛊毒,而非治疗鼓胀。说败鼓皮能破鼓胀,这属于庸医“意淫”的糟粕之流,是牵强附会的说法,是庸医无能的表现。鼓胀的根源黄师已经分析得非常精妙,可惜数百年来,少有人识。
梧桐叶可入药,若经运用合理,自然有验。但药引子的说法,其实也多是迂腐之医糊弄人的手段而已。看看《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等经典,从来没有药引子的说法。这都是后世之愚妄凭自己的臆想而无端生出来的。所以,鲁迅也说“医者,意也”,其实说得不好听点,甚至带有臆想、意淫的成分。能达到随意挥洒境界的大师毕竟是极少数的,就如书法一样,“书意”是很高的境界,不是简单的随便随意可以做到的。看似不经意很平常的寥寥几味药,就可以治疗痼疾或重病,玩味《伤寒论》里的首首经方,你才能感觉到医圣意境之高远,平淡之中见神奇。药有主药、副药之别,所谓君臣佐使,也不过是主次之分,虽然药有善于引入血分、气分、经络等之分别,但很多都是可以替代的,主要还是靠精选主药以及众药合力才能起效,大方之家是从来不说需要某个药引子才能治病的。愚蠢的人多悟不通这个浅显的道理,以药引子要挟病患,好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实在败坏之极。
事实上,心开窍于舌,所以说“舌乃心之灵苗”并没错,鲁迅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以为“这就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的。”但是,光靠把丹点在舌头上,是无法治疗当时的重病鼓胀的,只能是糊弄人的把戏,连“名医”自己都没有底气了。于是连“名医”也怀疑起是否有“冤愆”来。
“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看看这句话,多少有点推卸责任了。如果你真能医病,那病就真该好了,痊愈后的病人第二天不小心掉进河里淹死了,那才叫不能医命。治不好病人,却还固执地说“能医病”,真要“能医病”,病人又怎么会日益严重而病死呢?这分明就是一个悖论。所以,推卸为“这也许是前世的事”。
至于“因此无论什么,都只能由轩辕岐伯的嫡派门徒包办。”鲁迅这么写,实际上是无意中抬高了这些所谓的“名医”,轩辕岐伯的嫡派门徒怎么会是这样的水货呢?这绝对不是嫡派,见不到岐黄的真正影子,见不到扁鹊、淳于意的影子,也见不到医圣的任何影子,所见到的只有愚妄和迂腐,当然,人家是顶着“名医”的光环的,所以你很难追究和质疑。汉唐以后,这种非正统而曾经叫嚣、却也日渐没落之所谓医学,在经历数百年之流弊,杀人无算之后,终于又在日后成为大文豪的鲁迅身上发生了,所以才遭到鲁迅这位旗手日后有力的讽刺和挖苦,成为差点自取灭亡的代价之一。
巫医也许在早期是不分的,但随着中医的发展,它们彼此是分开的,而且可以区分得很清楚。医里有玄,但不是巫。扁鹊、仲景都是反对巫术的。扁鹊甚至说过信巫不信医者不治。仲景在妇人杂病里就明确说到“此皆带下,非有鬼神。”所以,鲁迅说的“也所以直到现在,他的门徒就还见鬼”,只能说明鲁迅所见并非真正的中医大师,这或许才是命吧。
成语多如牛毛:象牛身上的的毛那样多。形容极多。如:《北史·文苑列传序》:“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又如:老百姓痛恨官府催粮催捐,苛捐杂派多如牛毛,逼得老百姓活不下去。——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八章
成语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如:清·李汝珍《镜花缘》:“这是今日令中第一个古人,必须出类拔萃,与众不同,才觉有趣。”又如:从他与众不同的解题思路中,看出他很聪明。
看完了《父亲的战场》,不得不说抗日战争是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考验,经过八年艰苦的抗战后,我们团结一致的军民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这场战争的胜利不是偶然,不是大胜,我们是牺牲了多少的百姓,多少的一线军人,才取的这样惨重的胜利。不过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为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国共两党携手建立的了统一战线,共同作战,终于取得了这样的胜利,也才让我们能生活在现在的和平环境中。
很久没有这样精读一本书了,真的是一字一句地在读,花了我整整两个星期的时间,这和平日的我通常一目十行地“跳读”小说形成了鲜明对比。有时候静静地坐在宿舍里,看到激动的时候,盖上书本,书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就在脑海里盘旋和闪现。那些本来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被我们有意无意遗忘的昔日抗日英雄们,那些仍在贫困的山区里过着惨淡而黯然的生活,苦度残生的抗日老兵们,在作者 章东磐先生重访滇西战场,寻找当年奋战的老兵,从他们的口述,及自己的调查中整理出了这本《父亲的战场》,再一次塑造了昔日老兵们高大英武的阳光面,同时这段沉默已久的光荣历史再次展现在我们眼前,当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关注这本书的时候,这样一段历史也是刻骨铭心的
读完这本书,对昔日英雄们的惋惜之情也是流露至深。我感到惋惜遗憾的原因是我感觉到以前知识人说的无知的表现。就像滇缅公路一样,或许到现在,我们的国民还不清楚这条公路对当时的中国而言有什么样的具体意义。实际上,“为着这条 1100 多公里的公路争夺战,有超过 40 万、至少 6 个国家的军人阵亡在与它直接相关的战场上。如果再加上至少两倍于此数的中缅两国死难平民,那么这条蜿蜒的崎岖山路上每一米都是一条人命,每一米仰面朝天地躺着一位死者。也就是说,这条路从修筑起的不到五年,几乎用人的骨肉又重新铺了一遍”。现在,已经是 62 年后了,当我们陪着老人,带着弟弟妹妹,看着杂志上,不管是我们自己,还是其他人花花绿绿地游走于丽江、香格里拉、大理、瑞丽和腾冲,在地热的温泉中尽情地沐浴,享受着无忧无虑的岁月时,还有谁会想起当年发生在那里的一切,谁有顺道抚慰感激一下那些为了保卫国家,保卫我们的民族,保卫我们的亲人在青春岁月,在正值壮年的岁月里,牺牲自己,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天堂的灵魂,谁还会在平日里想着要歌颂他们吗……
这本书文字里饱含着痛楚,痛心也是久久不能散去的一种感觉之一。痛心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是因为那段惨烈而光荣的历史竟然被尘封了六十多年。为什么在这之前,没有人反思那段不堪的历史,那段惨烈的岁月呢?直到作者发现它,否则它也许还要被继续尘封下去。难道只是因为后来的“兄弟之争”,难道仅仅是因为双方佩戴军帽上的帽徽不一样,我们就选择要长期地遗忘那样一批曾为国立功和捐躯的,却不过服役在另一个阵营的抗日将士们吗?要知道他们都是为着同样的目标在奋战,可想而知我们是不可能忽视甚至无视他们是怎样用自己的身躯和鲜血谱写铸就的那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历史的。就像石牌小村一样,那个可能是大部分的中国人没有听闻过的一个小村子,谁也不会相信,当年英雄们就是在那样的小村庄里成功狙击了猖狂的日军,上演着“中国式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当然,那样的代价也是相当惨烈的,就是 15000 多士兵永远长眠在了这块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土地上。青山埋忠骨,本来是这些抗日先烈们最好的归宿,之后这里就被一所学校掩盖里,即使它很神圣。原本墓地阔大的石台,变成了校园的地基;原本硕大庄严的纪念碑碑身早已四分五裂,无奈地仰望长天,裸露着胸膛上的碑文。每天校园里的孩子无数次地在它身上跳跃嬉闹,裸露的碑文也就要被磨灭掉了,就像那段历史被悄然的磨灭着一样。其实,学校修在这青山上也不是不可以的,或许本来人们想着让那些远离故乡的死者可以聆听到今日孩子们幸福的读书声,那都是他们献身换来的,对于他们来说也未尝不是一种籍慰。只是挖坟,烧棺木,毁弃那块石碑这些一系列对先烈们不尊重的恶行为什么会就自然而然的发生呢?当时的实施者到底有没有考虑这一点呢?这些本应受到后人尊重和敬仰的先烈及其纪念物,如今却落得这样的悲惨不堪的下场。“他们为我们的今天而死,今天的我们却不记得他们了”。面对那番不堪的凄凉景致,我们除了痛心,还能道出的感受我想也许是愤怒吧!
当然除了惋惜,痛心之外,读这样的一本书还有感动的心情也越来越浓郁。感动于心灵的触动,那些本是平平凡凡的人,在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却用他们单薄的身体,满腔的热情和当时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拼争,不仅发起了自 1840 年来中国军队第一次针对侵略军的战略反攻,而且收复了腾冲县城(这是中国军队靠自己的力量在八年抗战里光复的第一座县城)。那些可敬的英雄中,既有陆军第一九八师师长叶佩高中将这样的高级将领,也有上尉张子文这样毕业于中央军校、曾任中国远征军总司令部作战参谋的优秀青年,还有普普通通的士兵陆朝茂和三等科员熊文定等,个个战功赫赫。其中,最令我感动和敬仰的应该是“抗日县长张问德”。张问德(1880—1957)曾任昌宁、顺宁县长,云南省政府秘书、第一殖边督办秘书、腾冲县参议会议长,云南省主席龙云私人秘书。1942 年 5 月 10 日,腾冲沦陷。7 月 2 日,张问德带着花甲之身担任腾冲县抗日政府县长 , 责令畏敌逃跑的前县长邱天培回来交印。日寇扫荡腾冲北部时期,张问德随军八次翻越高黎贡山,数日断炊,虽中途坠马,口鼻流血,右手脱臼,抗战意志仍不稍减。1943 年 8 月 31 日,日军驻腾冲首领田岛寿嗣煞费苦心地派人送来诱降书信。9 月 12 日,张问德以他的大智大勇回书一封,给后人留下一篇浩气长存的传世檄文《答田岛书》,一时全国大报均予刊载。时任政府军政部长的陈诚称誉他为“全国沦陷区五百多个县长中之人杰楷模,不愧为富有正气的读书人”。蒋介石也题赠“有气节之读书人也”匾。腾冲城光复后几天后,张问德就带着他那县长的职称离开了人世,留给我们的却是“我只是中华民族的读书人”这句耐人寻味的话语,如今我们生长在这安定的环境里,我想很少会有我们的同龄人说着这样的话在校园里奋战的了,即使有,也可能被大家用异样的眼神看待。
我们都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名言我们说得是多了,但当我们连“前事”都不了解,都无知的时候,我们又怎么可能保证它能成为我们的“后事之师”呢?《父亲的战场》这本书就是那样叙述着那时候那个壮观的场面,希望我们经常反思一下历史,从中汲取我们需要的精神上的养分,我们不用像先烈们一样为祖国的发展献身,但是作为一个中华名族的子女,至少我们应该想着为我们的祖国做点什么,即使做个“四有”公民,这也是我们所做出的贡献,因为我们为保证我们的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贡献了我们自己的力量。
成语国难当头:国家正面临着巨大的灾难。如:鲁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在国难当头的现在,白天里讲些冠冕堂皇的话……不就正是这些人么?”又如:国难当头,我们应该尽弃前嫌。
成语耐人寻味:耐:禁得起;寻味:探索体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如: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三:“其所作如《少府画障歌》、《崔少府高齐观三川水涨》诸诗,句句字字追琢入妙,耐人寻味。”又如:这个故事的结尾留下了一个悬念,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