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水浒传》读后感6篇7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6 21:57:22作者:百科知识库

《水浒传》读后感6篇700字

文章含读《水浒传》有感、忠义——《水浒传》读后感(702字)、水浒传读后感700(703字)、我读《水浒传》——论容人(707字)、九年级《水浒传》读后感(712字)、对水浒传人物读后感(716字)等7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作文6篇,供您参阅。

忠义——《水浒传》读后感_702字

我对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情有独钟。他引人入胜的连环章节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你只需随那一百零八个好汉一齐发威,一齐狂笑,一齐叫骂,在无拘无束的痛快淋漓之中,便能发现其实每一个人物都是作者精神追求与内心情感的寄托。

不必说宋江和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也不必说武松的威猛仗义,吴用的足智多谋,单说天真浪漫的李逵,他颇有些野,一身鲁莽的庄稼汉和无业游民的习气,动不动就发火,遇事不问青红皂白,总是一说二骂三打,结果不是吃亏就是后悔。但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有一种原意为兄弟两面插刀的仗义,那就是忠义。

他是一团火,一团抗争的烈火。在他身,永远体现着自由与无拘无束。一切的封建束缚他都不放在眼里。他要用他那两把板斧砍尽天下不平事。然而,他一生追随宋江,忠义不二,即使对宋江招安的想法不满,最终仍然选择服从,因为在他心中宋江永远是他的大哥,所以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仍说:“到地府也要做哥哥的小鬼。”施耐庵将自己对于正义不得伸张的现实的不满淋漓尽致地挥洒在李逵身上,同时又寄托了自己对反抗和自由的热切向往。

忠与义在《水浒传》中是作者竭力歌颂的,更是贯串这一百二十回章节的无形骨架。他让天南海北分散的人在梁山八百里水泊拧成一股扯不松、砍不断的绳。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忠义似乎已成了古董,成为了信誓旦旦的一句空话,成为了不经世道的人天真的想法。又有谁想过,它是友谊的最高境的境界,是古人留给我们的高尚品质?我常常羡慕古人思想的纯洁,是他们,才有了生死与共的真挚情谊。生活在文明社会中的人,也许回讥笑他们的幼稚,但我们丢掉了多少真挚的、纯碎的情谊呢?

成语信誓旦旦:信誓:表示诚意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誓言说得真实可信。如:《诗经·卫风·氓》:“言笑晏晏,信誓旦旦。”又如:臣乃脉定于内,心正于怀,信誓旦旦,秉志不回,翻然高举,与彼长辞。——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

成语淋漓尽致:淋漓尽致[lín lí jìn zhì],意指淋漓,湿透的样子。“淋漓尽致”形容语言或文章表达得非常透澈。语或出明·李清《三垣笔记·卷上·崇祯补遗》。後亦用“淋漓尽致”形容表现生动逼真。[源] 明·李清《三垣笔记·卷上·崇祯补遗》内臣刘若愚先为霍给谏维华、杨侍御维垣所纠,拟绞系狱。予於朝审时犹及见之狱中所着《酌中志略》,叙次大内规制井井,而所纪客氏、魏忠贤骄横状,亦淋漓尽致,其为史家必采无疑。然以如此博洽宏才,而迫於太监李永贞唤召,又知永贞必败而不能见几托病以去,致自罹网罗,可叹也。後竟毙於狱。[典故]“淋漓”是形容湿透的样子。唐代韩愈的〈和虞部卢四酬翰林钱七赤藤杖歌〉一诗中,有“赤龙拔须血淋漓”一句,形容血流得很多的样子。明末时的进士李清,曾在崇祯、弘光二朝为官,明亡後便归隐乡林,以着述自娱。《三垣笔记》是他记述在为官时的所见所闻,其中有一段记到熹宗时的一名太监,名叫刘若愚,颇有才学,被当红太监李永贞招揽,从事主笔为文的工作。李永贞与魏忠贤一批人,仗势干预朝政,结党营私,刘若愚心知肚明,不敢有所反抗。魏忠贤失势後,其党羽都遭诛杀,刘若愚也遭弹劾入狱。李清在作官时,偶然读到他在狱中所写的《酌中志略》,感叹他才识广博,却身不由己,最後被牵连而死於狱中,实在可惜。李清认为他这本书的价值极高,除了讲到皇宫内的大小制度外,也将当时魏忠贤与熹宗乳母客氏的骄横胡为,描写得十分生动。後来原文中的“淋漓尽致”被摘出成为成语,用来形容语言或文章表达得非常透澈,亦用於形容表现生动逼真。

水浒传读后感700_703字

“只因衣冠无义侠,遂今草泽见奇雄。”读了《水浒传》,使我强烈地感受到了古代英雄豪迈的气概和性格。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他们与朝廷的对抗深刻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黑暗和腐败,使我更深入地认识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老百姓生活的艰难。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吴用了,他虽不如青面兽杨志武艺高强;也不似武松的性格刚烈;但他满腹经纶,通晓六韬三略,足智多谋,常以诸葛亮自比,道号“加亮先生”,人称“智多星”。是梁山起义军中的知识分子的代表,梁山起义军的军师,基层人民智慧的化身。

吴用曾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麻倒了青面兽杨志,夺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宋江在浔阳楼念反诗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快行斩时,吴用用计劫了法场,救了宋江、戴宗。吴用在破连环马时,派时迁偷甲骗徐宁上了梁山。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

但是我觉得吴用也有一点缺点,就是太衷于趋炎附势、一心出人头地流芳百世的宋江了,因为宋江想“招安”,导致整个梁山被利用,108名好汉被派去压制农民起义。结果只剩下了36位好汉,朝廷趁此借刀杀人。他壮大了梁山,却亲手毁灭了梁山。因为面子,他又毒死了李逵。所以我对宋江印象不是很好。因为他的意愿,使整本书的结局成了悲剧。宋江被害时,吴用便随自缢了,这是令人读了非常可惜的下场。

虽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但是我觉得我们青少年们应该读水浒:它体现了人民反对封建经济的贫富悬殊和政治上的等级贵贱之分,反对封建社会的阶级剥削和政治压迫,这是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宣战,反映了广大受压迫人民的愿望,刚好与我们当今社会相反。

成语赴汤蹈火:赴汤蹈火[fù tāng dào huǒ],意指甘愿奔投至烈火沸水当中。比喻奋不顾身,不避艰险。语本《汉书·卷四九·爰盎鼂错传·鼂错》。[源]《汉书·卷四九·爰盎鼂错传·鼂错》且夫起兵而不知其势,战则为人禽,屯则卒积死。夫胡貉之地,积阴之处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饮酪,其人密理,鸟兽毳毛,其性能寒。杨粤之地少阴多阳,其人疏理,鸟兽希毛,其性能暑。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死於边,输者偾於道。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因以谪发之,名曰“谪戍”。先发吏有谪及赘婿、贾人,後以尝有市籍者,又後以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後入闾,取其左。发之不顺,行者深怨,有背畔之心。凡民守战至死而不降北者,以计为之也。故战胜守固则有拜爵之赏,攻城屠邑则得其财卤以富家室,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今秦之发卒也,有万死之害,而亡铢两之报,死事之後不得一算之复,天下明知祸烈及己也。陈胜行戍,至於大泽,为天下先倡,天下从之如流水者,秦以威劫而行之之敝也。《傅子》(据《三国志·卷六·魏书·董二袁刘传·刘表》裴松之注引)初表谓嵩曰:“今天下大乱,未知所定,曹公拥天子都许,君为我观其衅。”嵩对曰:“圣达节,次守节。嵩,守节者也。夫事君为君,君臣名定,以死守之;今策名委质,唯将军所命,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以嵩观之,曹公至明,必济天下。将军能上顺天子,下归曹公,必享百世之利,楚国实受其佑,使嵩可也;设计未定,嵩使京师,天子假嵩一官,则天子之臣,而将军之故吏耳……。”[典故]鼂错(西元前200~前154)为西汉颍川(地约当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等地)人,文帝时,奉命记录和整理已失传的《尚书》,後屡屡升迁,调任为太子家令。由於他学识丰富,被人称为“智囊”。太子(景帝)即位後,更升任为御史大夫,常上疏建言,景帝几乎没有不接受的。後来他倡议削诸侯封地,让各诸侯王怀恨在心,当景帝果真采用其议,削夺诸侯王封地时,吴、楚等七个诸侯国便举兵叛变,要求皇帝诛杀鼂错,形成西汉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景帝为平息内乱,於是答应诸侯王的要求,牺牲了鼂错。鼂错虽然含怨而终,但他所提出的种种建议,对景帝都有极大的影响力。例如他曾对边塞的守备提出建议,主张应用鼓励的方式激励将士保卫疆土,他说:“对於能固守城池及战胜敌人者,要给予爵位以示奖赏;对於能攻陷敌方城池者,要赠予所得的财货以增加他的财富与权势。唯有如此,才能使将士们甘愿冒着生命的危险,不顾生死的为国效忠。”後来“赴汤蹈火”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奋不顾身,不避艰险。但也有学者以为,“赴汤蹈火”一语应源自《傅子》。据载,东汉末年豪强四起,刘表占领了荆州,有一次他派部下韩嵩前去刺探曹操的虚实。韩嵩对刘表说:“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表示在君臣的名分下,他一定会坚守节操,为达使命而不顾艰难危险。这里的“赴汤蹈火”,意思同样是奋不顾身,不避艰险,与〈鼂错传〉中的“赴汤火”并无差别。

成语视死如生:把死去看作如活着一样。形容不怕死。如:《庄子·秋水》:“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汉书·晁错传》:“故能使其众蒙矢石,赴汤火,视死如生。”

我读《水浒传》——论容人_707字

王伦乃何许人也?原来是梁山伯中的头领罢了。书中笔墨不多,不过两三回,连外貌描写和利来附诗也没有,可是他却是让我最有感触的人。王伦是一个庸才,人送外号“白衣秀士”,一听就是花拳绣腿,文不如人武不精。王伦还十分小心眼儿,妒才.自私,见有人来,只会说山寨太小啦,房舍不够啦,小地方容不下你这尊大佛啦……说来说去就是要你走。记得豹子头林冲进寨时,他就万般阻挡,万般暗示,最后还要林冲献投名状,实在是小心眼儿,没有绿林好汉的豪爽。当日林冲杀了他就是因为他不能容人,这就让我不胜感慨:有容人之量的人,方可成就大事。在这点上,我觉得刘邦最为出色。老刘自个儿啥都不行,碰上事儿就只会说“这可怎么办哪?”但人家有优点:不耻下问。没办法时,他旁边就会有一大堆人上前说这说那,给他出了一大堆注意,而他也能“择善而从”,不会因为自己不行就去嫉妒别人。所以张良啊.陈平呀.萧何啦.韩信哪……在那一时期最优秀的人才都乐意呆在他的身边,为他所用。可项羽就不同了,年纪轻轻就可以举起一口大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武艺超群,够厉害的吧?!但到了最后怎么样?还是兵败改下,自刎乌江,被刘邦夺了霸业。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刘邦有识人之明.容人之量,而项羽却刚愎自用,不能识人.容人,最后把唯一的谋士范增给赶跑了。再看看王伦,这王伦身上可就用不上刚愎自用了,文才武略样样疏。你没本事不要紧,刘邦不是也啥都不会吗?宋江不也是文不如人武不精吗?但得会容人啊!守着偌大的山寨这块肥肉,自己无能还容不下人,这不是输定了吗?最后被杀,真是咎由自取啊!所以,任何时代,要想有所成就,不仅要自己有才华,更要有容人之量。因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成语不耻下问:不耻下问[bù chǐ xià wèn],意指不以向身分较低微或是学问较自己浅陋的人求教为羞耻。语出《论语·公冶长》。[源]《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典故]据《论语·公冶长》记载:春秋时,孔子的学生子贡觉得孔圉生前的为人,不适合取“文”这个諡号,因为他并不温文儒雅。於是问孔子说:“孔圉为什麽会有『文』这个諡号?”孔子认为“文”可以做另一种解释,因此回答说:“他天资聪颖又好学,即使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求教也不会感到羞耻,这样的行为就可以给他『文』这个諡号了。”後来原文中的“不耻下问”就用来比喻不以向身分较低微、或是学问较自己浅陋的人求教为羞耻。

成语择善而从: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如:《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又如: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老舍《张自忠·剧中重要人物说明》

九年级《水浒传》读后感_712字

《水浒传》中前半段讲述的是江湖侠客,好汉英雄们的聚义之路;后半段就是一种慢慢走向毁灭的自取灭亡之路。正所谓成也宋江,败也宋江,当然看这本书,最需要关注的人物就是宋江。

他最早是小吏,理想是为官报国,有着江湖好汉的侠义精神,乐于助人,结识了不少英雄好汉,故有“及时雨”之名,在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事发之后,他出于义气,便背叛了朝廷。直到临终,还为了保住“忠义”之名,还把李逵一并带走。

明清两朝更是有主“忠义”说,认为宋江是“忠义之烈”;或主“诲盗”说,认为宋江是欲取赵宋而代之的“奸雄”,前者以李贽为代表,后者以金圣叹为代表,宋江又是个极为复杂、不易解读的人物。宋江本人的悲惨结局却也是可以略推测出几点:一、宋江的个人来看

他为人极其重名利,讲究孝道,平生最大的索求就是以求孝顺父母,光宗耀祖,正是因为他对于朝廷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而且只求个人的名利声名,不同于率性而活的鲁智深,他始终被自己的执念所左右,所以在最后导致了被御酒赐死的结局。

二、从历史的真实来看

宋江的悲惨结局是有其必然性的,在当时没有新的生产和新的阶级出现的情况下,农民起义不是被镇压、被招安,便是成为奸臣改朝换代的工具。施耐庵对农民起义的本质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并作了如实反映,并由此告诫人们认识统治阶级的真面目,不能对统治阶级报有幻想,这便体现了当时历史的真实状况。

三、从文学的现实主义来看

小说以悲剧结尾,在文学中十分少见,我想作者施耐庵从忠“义”角度出发,在对于招安持肯定态度的同时,又表明了招安后悲惨的结局,可见施耐庵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的光辉之所在。

作文题目:《水浒传》读后感

作者:折桂九7班 任姝霖

成语光宗耀祖:宗:宗族;祖:祖先。指子孙做了官出了名,使祖先和家族都荣耀。如:元·石君宝《曲江池》第四折:“今幸得一举登科,荣宗耀祖。”又如:儿子管他,也为的是光宗耀祖。——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三回

成语现实主义:注重事实或现实,反对一切不切实际或空想的性格。如:毛泽东《论持久战》:“虽可能有张伯伦一类的迁就所谓‘既成事实’的‘现实主义’的调头出现,但主要的国际势力将变到进一步地援助中国。”又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21章:“金俊山抱着现实主义态度说。”

对水浒传人物读后感_716字

众所周知的中国四大名著中,许多人对《水浒传》颇感兴趣,其实,我也对这部作品情有独钟。

它描写了北宋年间额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替天行道,救济穷人,消灭贪官,反迫害的感人事迹。

人们之所以喜爱书里的各种人物,我认为人物独特的性格发挥了无可代替的作用。同时,若不是人物的性格在这本著作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书里所有的情节都可能变得很死板。如黑旋风李逵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但在李逵下山接老母这一段时,老虎吃了他的母亲,他怒发冲冠,去杀老虎,此处一词一句都可看出他纯真的孝行。在他寻香炉,给老母盛水处,还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细心的人。还有一个人,他与李逵一样,是个脾气暴躁的人,那就是花和尚鲁智深,但他却是一个豪情义胆的人,在林冲被发配沧州牢城的路上,鲁智深一直守护着他,更是在危急时刻救了他一命,这说明鲁智深的仗义是无人可以媲美的。

让故事情节升华的另一个原因,是好汉们独特的本领。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武艺都很高强,可他们都只是拿大刀长矛上阵迎敌,有谁见过三国里的人物像没羽箭张清一样交战时就是扔石头。《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本领就是使大刀长矛,而《水浒传》里的人物却不一样,小李广花荣不会拿刀枪交战,但他的利器却是弓箭。金枪手徐宁的钩镰枪法让大家大饱眼福。甚至神行太保戴宗根本不会武艺,但他入伙梁山的原因就是因为他跑得快,日行千里,这是无人可比的。这些意想不到的本领让文章变得更有趣了,更能调动起读者的胃口。

我感觉《水浒传》是一个奇迹,它的文体是那么特别,故事情节是独一无二的。《水浒传》现已被出版了许多种版本,由此可见它在文学界发挥着多么大的作用,不久的将来,它将从中国传递到世界的各个地方,成为世界瞩目的文学巨著。

成语英雄好汉:非凡出众的人物。指见解、才能超群出众或领袖群众的人。如: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又如:你算什么英雄好汉?

成语画龙点睛:画龙点睛[huà lóng diǎn jīng],意指画了龙後,为其点上眼睛,龙便乘云飞去。比喻绘画、作文时在最重要之处加上一笔,使全体更加生动传神。典出晋·王嘉《拾遗记·卷四·秦始皇》。後亦用“画龙点睛”比喻做事能握要点,让整件事更加圆满。[源]晋·王嘉《拾遗记·卷四·秦始皇》始皇元年,骞霄国献刻玉善画工名裔,使含丹青以漱地,即成魑魅及诡怪群物之象。刻玉为百兽之形,毛发宛若真矣。皆铭其臆前,记以日月。工人以指画地,长百丈,直如绳墨。方寸之内,画以四渎、五岳、列国之图。又画为龙凤,骞翥若飞,皆不可点睛。或点之,必飞走也。始皇嗟曰:“刻画之形,何得飞走?”使以淳漆各点两玉虎一眼睛,旬日则失之,不知所在。山泽之人云:“见二白虎,各无一目,相随而行。毛色相似,异於常见者。”至明年,西方献两白虎,各无一目,始皇发槛视之,疑是先所失者,乃刺杀之。检其胸前,果是元年所刻玉虎。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梁·张僧繇》张僧繇,吴中人也。天监中,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合,知画事。历右军将军,吴兴太守。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又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典故]晋代王嘉所编的《拾遗记》中,蒐集了许多古代的奇闻异事,其中有一篇记载着秦始皇时发生的一件怪事。传说在始皇元年,有个小国献给秦始皇一位手艺精湛的工匠,无论是画画、雕刻都相当拿手。他雕出来的动物每只都栩栩如生,绘画工夫更是了得,随便一出手便是一幅壮丽的图画。他曾画了几只龙凤,每只都像真的在飞一样,十分传神。但是都没有点上眼睛,因为听说点了眼睛就会真地飞走了。在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也提到张僧繇曾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其中两条一经点晴後,雷电大作,龙具有了生命,破壁飞上天去。後来“画龙点晴”一语,就用来比喻绘画、作文时在最重要之处加上一笔,使得全体更加生动传神;後亦用来比喻做事能把握要点,让整件事更加圆满。

水浒传读后感_716字

读完《水浒传》这本书,里面的每一个人物我都不会忘记,但是有那么个人,却让我我终身不能忘怀。

既不是“豹子头”林冲,也不是“小旋风”柴进,更不是“黑旋风”李逵,当然也不是“智多星”吴用……而是宋江。

在这本书里面只有宋江仗义疏财,不吝金银,专结交天下好汉,所言不虚……身上还散发着一种魅力,让无数英雄好汉对之顶礼膜拜。

在里面,正是因为有了宋江才了在梁山泊聚义的108名好汉,因为有了宋江,才会经常打胜仗。

这时,我想起李逵,以前是一个生性鲁莽,专爱打抱不平,还贪酒好目者。正是因为有了宋江,李逵变的细心,还改掉了恶习。

也正是因为有了宋江,他们才打败贪官,济世救民,因而得到了广大劳苦人民的拥护,最终发展成一股今朝廷不敢忽视的力量。

在这里我知道了做人要察言观色,还要有自己的主张,做朋友,还要保护,帮助别人,行侠正义。我还明白做人不要心胸狭窄、为人狠毒、不然将会恶有恶报。

我之所以喜欢宋江,是因为里面梁山好汉与各路贪官派的将军打仗,把那些将军活捉了,还为他松绑,让他落草。这里能看出宋江并不是真正的贼寇,还是一个仗义性情中人人。并且宋江还命令大家造反,也只反那些无恶不做的贪官,但是决不能反了朝廷。这是因为,如果反了朝廷,就没有了国,那样就无国可归。里面的第十六回“李逵斗张顺”这章里,看到宋江他不上逆天理,不下违父训且心肠好,我还在里面发现,里面每一个好汉只要一见到了宋江,一般都是跪下拜见他,这里,让我看到宋江拥有组织和指挥能力,还有浓厚的忠君思想。体现出作者把宋江在这些鲜明的英雄里,是最高位的地方。

到此我想,如果每一个人都像宋江一样,以礼待人,做一个忠孝的人,那样,世界上就不会有战争。

成语恶有恶报:做坏事的人会得到不好的报应。指因办坏事而自食其果。如:南朝·梁·萧衍《新酒肉文》:“行十恶者,受于恶报;行十善者,受于善报。”又如:常言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成语仗义疏财:仗义:讲义气;疏财:分散家财。旧指讲义气,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帮助别人。如:元·无名氏《来生债》第四折:“则为我救困扶危,疏财仗义,都做了注福消愆。”又如:自己只是在家中广行善事,仗义疏财。——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本文标签:读后感作文  水浒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