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应又改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建立了高度关联和深刻认同。
2023-02-05
更新时间:2023-02-06 11:31:38作者:百科知识库
整理了读《与神对话》有感、与神对话读后感(467字)等500字、1100字、1600字左右的读后感作文3篇,供您参阅。
《与神对话》是一本非常古怪的书,我们很难界定它的门类。从头到尾,作者尼尔?唐纳德?沃尔什只是用了同一种语调,写了几段非常冗长的对话,而且据他本人所述,这几段对话全部发生在他与神之间。
其实,我并不确信世间真的有神,即使有,我也并不确信祂真的会与一个凡人沟通,所以,我更愿意把这些对话理解为作者的臆想,或者是假借神名启示世人的宣传手册,或者是一部小说。
如果是一部小说,显然,这本书并不算成功,尽管这种单一的形式可以作为一个噱头,但它实在过于乏味,读到后面,你就会昏昏欲睡;如果是一本道德宣传手册,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喜欢。它把自己伪装成了天启经典的样子,但我看到了太多矛盾、太多含混,太多不置可否。既啰嗦,又难以捕捉要点,就好像小教派的教义,尽管它只是出于作者善良的本质。如果是作者的臆想,我就觉得很可笑了。它让我想到了两个大人物:洪秀全和杨秀清。
当然,有一点它做得很成功,那就是它的市场:它在美国甚至在中国都很畅销。我想,那是因为它击中了人的脆弱。人的坚持需要勇气和力量,这些力量来自信仰。当代社会,信仰的源泉并不多。
成语昏昏欲睡:昏昏沉沉,只想睡觉。形容极其疲劳或精神不振。也比喻诗文、谈话等内容空洞乏味,使人提不起兴趣。如:宋·王阮《代胡仓进圣德惠民诗》:“袅袅浑无力,昏昏只欲眠。”又如:以为诗能散人襟怀,顾览他人诗,昏昏欲睡又何也?(清·归庄《许更生诗序》)
成语昏昏沉沉:形容人神志不清的样子。如: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又如:我努力睁大眼睛,我昏昏沉沉地捱着时刻。——巴金《第四病室》
首先很感谢公司里的一位沟通师,他自己买了100本《与神对话》这本书,来赠送给大家,希望对我们有帮助。
很感恩他的分享。我也是很荣幸或者说很有机缘拿到了这本书。我开始并没有想去看,而是我和公司其他2位同事一起邮寄给需要的朋友。我边整理书边想,自己都没看,别人说好,但不一定对每个人都好,我能否看的进去?能否理解里面的内容?以便于我和邮寄给她们书的朋友来分享体验(我不能自己都没看,就说此书好,而这样邮寄给她们,好像自己有些不付责任,或者拿着这位沟通师的这份礼物而自己把它当作普通的一本资料邮寄就结束,自己开始不放过自己了——我的习惯模式)。就抱着这样的心态(为了解内容、为完成托付的任务)而去读。开始就是为了了解内容概括而翻阅。有时会感觉这本书,说的那么神奇,那么玄乎,毕竟是“神”,我是普通人,做不到她说的这样,也一下换不过来她的思维,当慢慢让自己静下来,不带批判,放空自己跟着书的内容去走,自己心静下来了,很能读的进去了,不在是书里一个观点,习惯的思维模式给一个反观点来批判了。就这样在公交车上、下班后空间都想找个时间来读。当我读完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受,和自己的过往思维有很多的不同(可以说是给自己的思维模式一个很大的冲击),让自己有了一个更广阔的思考问题的方向。但在感受内心,没有很大的喜悦,问自己内心怎么了?
图像浮现出来,是我看书过程的一个疑惑,自己还没有去整理。或者说自己有一份情绪被触动而没有去安抚。而书中有一个阐述大概是:“你今生来到世间,你已经拥有了很多的知识和智慧,只要去忆起你的真实身份,为此去选择,去做,去体验,向真实的身份目标靠近……”读到此时,我问自己,我的真实身份的目标是什么?我现在做的是靠近我的真实身份的目标吗?此时浮现出我沟通过程中问过自己的问题:我今生来的目的是什么?——报恩,传递光与爱。如果说这是我今生的真实身份或者说今生要体验的或者说是任务,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为前一部分,而忏悔。我没有去做这一部分,而且是现在远离自己要报恩的对象—父亲,为自己的行为忏悔;对于传递光与爱,这部分我首先感谢自己开始敞开心去体验被爱了,(家里人那么多人的那么多年的关爱,我以前则是视而不见还认为自己不被爱,)现在感受到了他们的爱,同时也在经历体验什么是爱?这个很多人很久就争论的话题。走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还没学会爱,则没法去给予别人爱,所以自己还有很多路程要走(当写到此时,我的心很沉重,很痛,感受到了自己对父亲的内疚,没有做到做女儿的责任而自责)。同时也感谢这本书,让我了解了我现在的状态和要做到事情。
感谢这位沟通师这么有爱心的分享这本书!感谢这本书给我启示!感谢自己的觉知!感谢这一切的安排!感谢!感谢!再感谢!
成语视而不见: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如:战国·宋·庄周《庄子·知北游》:“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又如:视而不见,谓合道于希夷。——唐·韩愈《明水赋》
这是一部作者自称与神对话而抄录下来的丛书,上海书店出版社从美国引进出版,2009年到2011年三年内出齐全套3册,加印了许多次,这在这十几年来都不够振兴的书业中,这是很好的业绩了,算得上是畅销书了。
这本与神对话的书,应该算是一本神学书,尤其是它的第二册和第三册,讨论的话题更是神学领域的。但在此书的封底上,众多报业媒体的推荐文字中,绝口不提它的神学面貌,只把它讲成是心灵鸡汤似的东西,译者李继宏也是将它解释成有宗教的色彩,却不属于任何宗教,只笼统地说是整合了东西方众多宗教和哲学流派的智慧。起初我诧异众人皆有眼不见真面目,后来我明白了,如果是作为神学书,它还能引进出版吗?
我翻看了许多遍,深深折服于它所含有的人生智慧。它给我的安慰和启迪是前所未有的,我非常非常地感谢它,感谢译者和出版社,它让我遇见,帮了我大忙。可以说,它在我困难之极时,拯救了我。
谈这本书,避免不了要谈到神。神,是什么?难以表述,尽可以多方理解。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有意识的神灵,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拥有无穷之力、无穷之变的宇宙,也可以理解成是我们自己心中对于人类的最美好愿望和理想,也可以理解为仅仅是自己的心理,比如潜意识或超意识什么的,但不管是哪一种,它都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引导我们走出自己最好的一生。
在这本书里,我得到许许多多重大的启发,完全是颠覆性的,让我明白人世许多,明白自己许多,让我在足以灭顶的灾难之中,能将自己解脱出来,甚至产生出再生的喜悦。清楚地介绍这本书,于我而言,目前是很难的,我只能把我最重要的零碎感想发布于此。
一是:听到神的启示。
我已经说过,这个“神”可以作多种理解,看你愿意怎么想。但无论如何,相信你心里的这个力量,能够有助于你找到自己真正追寻的目标,你真正最要紧的需要。
在许许多多的欲望和想法中,哪一条才是神的启示呢?
书中的神告诉我们:我的信息永远是你最高级的思维、最清晰的话语、最美好的感受。别的则来自其他的根源。
最高级的思维永远是包含了欢乐的思维。最清晰的话语永远是包含了真实的话语。最美好的感受是你称之为爱的感受。
欢乐、真实、爱。
这样,人生的目标不是很清晰了吗?人的最高需要不是很清楚了吗?
二是,人的思维、话语是有创造力的,会吸引相同性质的宇宙潜在力量集聚,形成结果。
以前,我对类似的话是嗤之以鼻的,我不相信语言有什么魔力,更不相信思维能影响甚至产生结果。然而阅历既久,我改变了看法。俗话说,物以类聚。性质相同的事物会聚拢在一起,一两句话、偶尔的想法没有什么问题,但如磁铁吸铁般的吸引相同的信息,则威力大增,甚至大到形成结果了。丢开书里的神学道理不说,这里面想必有些心理学的道理,我解释不清,但这本书告诉我,要正念,要快乐,这样就会吸引好的、快乐的信息,带来的是好的结果。如果不正念,总忧愁,不好的事情也早晚会来到。
三是,快乐的态度决定获得快乐的结果。
这是接着第二条来的。以前人们总是以为,先获得了好的结果,然后人才快乐;本书认为,应是先快乐,进入已获得的情绪状态,再去行动,好的结果就会跟着来了。这也解释了我的许多疑惑:许多一无所有的人,闯荡江湖,乐天派常常得贵人相助,好事一个接一个;而苦歪歪的人,却受到越来越多的打击,越来越苦。这里面大约也是可以用心理学来解释的,但是,本书的神学有它自己完整的解释系统。
我得到的启发是一串一串的,新的理解是一串一串的,一时半会说不完,有些也表达不清楚。还有一些,会含有所谓“敏感”词,影响本文的发表。如同出版社引进此书时,避开谈它的神学面貌,才能穿过层层防火墙出版此书,我也不能被防火墙套住,连一点声音也发不出来。我所要告诉您的是,我决定按这本书的的许多启迪,进行生活和工作等一切事。
我希望你也去寻找这样一本书,去做你自己的发现,做你自己的理解。这本书,真是益处太大了!
成语无论如何:不管怎样。表示不管条件怎样变化,其结果始终不变。如:鲁迅《书信集·致宋崇义》:“要之,中国一切旧物,无论如何,定必崩溃。”又如:可是她知道有你在,便推托身子不好,无论如何不肯来了。——茅盾《色盲》
成语一无所有:什么也没有。指钱财,也指成绩、知识。如:《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如水中之月,空里之风,万法皆无,一无所有。”又如:如今凤姐儿一无所有,贾琏外头债务满身。——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六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