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山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10 09:12:32作者:百科知识库
一、蟹苗出池前的淡化
当池内第Ⅴ期溞状幼体80%[被屏蔽]成为大眼幼体时,成为大眼幼体1日龄,等到3~4日龄时,就对育苗池的水体进行淡化,每日降低盐度0.005~0.01,使最终池水盐度降到0.005以下,以使蟹苗适应淡水生活。淡化时,将原池的海水排掉部分,再注入淡水,用海水比重计换算成盐度,依次逐日淡化。随着大眼幼体日龄的增加,对淡水的适应力也增强。一般5~6日龄的大眼幼体,在淡水中能很好地生存。
淡化的目的,在于使蟹苗从海水的环境转向淡水环境的生活,逐渐调节体内渗透压与外界的平衡,使之过渡到淡水中生活。当淡化池水时,同时逐步降低池水温度,室内水泥培育池每日降1~2℃,直至与外界水温一致为止,这样还有利于运输。
人工繁殖的河蟹苗,必须经过淡化后,方能出售与放养。没有经过淡化的蟹苗,如马上放入淡水池,由于环境盐度的突变,体内渗透压与外界失去平衡,很快会造成蟹苗部分或大量死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暂养锻炼
大眼幼体(蟹苗)出池前,在原池还要进行暂养锻炼,目的使出池蟹苗更“老炼”,不仅能游泳,而且还能爬行,提高蟹苗的成活率。蟹苗准备放养到淡水水域去之前,尚须经过暂养锻炼阶段。刚完成蜕皮[被屏蔽]的大眼幼体,由海水环境一下子进入淡水,半小时即麻醉,其后死亡。但随着其日龄的增加,对淡水的适应力明显增强。1~2日龄的大眼幼体从0.028盐度海水环境进入淡水池,24小时后的成活率只有10%~30%。但3~4日龄的大眼幼体进入淡水后,24小时的成活率可达60%~80%以上。5~6日龄的大眼幼体(每千克14万~20万只的个体),进入淡水后成活率达95%以上。
因此,为了提高大眼幼体(蟹苗)的放养成活率,出池蟹苗一定要经过暂养和池水渐渐淡化的过程。
三、蟹苗出池
第Ⅴ期溞状幼体蜕皮1次,即成为大眼幼体(蟹苗),这时着手淡化池水,并逐渐降低水温。当池中80%左右的 溞状幼体变为大眼幼体时,即为出池的最好时机,当大眼幼体变为幼蟹时,就不易起捕。
培育池中的蟹苗,采用捞海网或聚乙烯网布制成的目大2毫米大拉网,捕法有以下几种:
①白天用捞海网捞取,利用蟹苗喜集群,喜岸边的习性,在土池选择上风一角,用捞海网不断搅动池水,造成一定方向的水流,可以捕到大量蟹苗。
②晚上灯光诱捕,利用蟹苗喜光的习性,用100~200瓦电灯光(加罩),用捞海网在光区抄捞。
③大拉网捕苗,它与鱼苗发塘中捕捞“夏花”一样进行捞取,起捕率可达90%以上。
④水泥培育池,可在排水孔放水出苗,用集苗箱收集。留下的在晚上用灯光法诱捕干净。
四、蟹苗质量好坏的鉴别
(1)看色泽:好的蟹苗体色呈淡[被屏蔽],差的为乳白色,体色发黑表明蟹苗已老化。
(2)看个体大小:好的蟹苗个体大,规格整齐,每千克14万~20万只。差的蟹苗个体较小,一般每千克在24万~28万只。
(3)看活动状况:好的蟹苗活动力强,反应灵敏,用手捏成团,松手后马上散开,垂直放入水中,立即朝旁边游去,离水后迅速爬行,反之则为质差苗。
五、人工繁殖蟹苗的运输
人工繁殖的蟹苗,均来自沿海自然海水的育苗场(厂)和内陆人工配置的海水育苗场。一般在4月下旬5月初至6月上旬(分两批育苗),人工繁殖的蟹苗,是在人为管理的育苗池中育成,并没有经过大自然的考验,因此必须在育苗池经过3天左右的暂养锻炼和淡化处理后才能运输。
人工繁殖蟹苗短距离运输,用蟹苗箱(图43)装运,每箱可装0.5~1千克。长距离运输采用尼龙袋充氧法比较理想,用10千克容量的尼龙袋,袋中装1/5量的淡水,内放1ppm土霉素,再放些水草,盛0.1~0.15千克的蟹苗,充氧后将袋口扎紧,不能漏水、漏气。如中间夹放冰袋降温更好,将尼龙袋放入纸板箱内,用包装带捆扎牢,采用汽车、火车、轮船、飞机运输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