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山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10 09:12:27作者:百科知识库
一、强化水质调控,创造最佳养殖环境
1.水草生长不好,或覆盖率低。
处理方法:及时少补种或移栽水草,并适当施肥,多换水,保持水草清洁,从而提高水草的生长速度。
2.螺蛳的投放量不足或投放的螺蛳成活率不高。
处理方法:适当补放当地螺蛳,因为当地螺蛳较适应本地水体的生态环境,成活率高。
3.投喂的饵料不足,造成河蟹、鱼、虾吃不饱。蟹、鱼、虾的活动频繁,搅动水体致使水浑。
处理方法:增加投饵量,早、晚各检查一次食台,以下午喂食前食台略有剩余为好。
4.池塘里野杂鱼太多(如鲫鱼、泥鳅等)。
处理方法:进水口、排水口用60目以上的滤网进行过滤,防止野杂鱼在进排水时进入蟹塘。
5.蟹塘套养的养殖品种密度太高,特别是套养的小龙虾、青虾密度太高。
处理方法:适当捕捞上市部分小龙虾、青虾成虾,或捕捞一些小龙虾、青虾苗种出售。
6.池塘中的NO3-、H2S、NO2-或重金属超标,抑或溶氧、pH不符合养殖水质标准。
处理方法:①定时换水。早晨水温低时换水可有效调节水体各理化因子,使水温保持在28℃以下,减少河蟹性早熟的概率。经常换水还能提高水中溶氧含量,保持水质清新,促进河蟹快速生长。换水时采用先排后进的方式,平均每7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4~1/3,水位控制在1.2~1.5米。换水时要注意蜕壳期间换水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对河蟹造成过强刺激,造成蜕壳不遂。②定期使用生石灰。正常情况下,三周左右使用一次生石灰。一般每次使用5~10千克/亩,将水体pH值调节在7.5~8.5。③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改善底质,勤用复合芽孢杆菌、EM菌、超能乳酸菌等生物制剂调节水质,或使用底改宝、速效底改、底必净、净水除臭灵改善底质。
二、强化饲料投喂,提高河蟹产量
河蟹饲养过程中,在饲料投喂上应采用“两头精、中间青”的方法。高温季节需要加大青饲料的投喂量,即提高饲料中粗纤维和维生素的含量,这样既可增加饲料的适口性,又符合河蟹的生理特性,防止河蟹的性早熟。同时在自制的颗粒饲料中要提高豆饼、菜饼、玉米、小麦的比率,还可增加适量的南瓜、水草等植物性饲料。其中豆类、麦类最好进行熟化处理以提高其利用率。
饲料中要加入适量的预混料、蜕壳素、磷酸二氢钙等添加剂,确保微量元素的含量,促进河蟹的蜕壳、生长。高温季节尤其要防止饲料霉变,投喂要始终坚持“四看、四定”原则。
三、强化病害防治,提高河蟹免疫力
6月中旬以后,随着气温升高,河蟹将进入病害高发期,河蟹养殖户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防病措施。
1.首先要检查、确认所养的蟹生长是否正常,有没有发病征兆。春季放养的扣蟹,到6月15日蜕壳次数应达4~5次,河蟹平均规格要达到每千克16~20只,大的每千克10~14只。蟹的体表要有光泽,无原生动物生长,蟹背呈青色或黄色,底板呈灰白色。蟹吃食正常,食道充满黑色或灰白色粪便,爬行有力。疾病检查可以用地笼捕捉试验:地笼一头张开口并高出水面,另一头沉入池底并封口。经过一夜,如果地笼中没有蟹,说明蟹健康;如果地笼中有蟹,就有发病的可能,应进一步仔细检查。
2.平时巡塘检查,重点注意以下几点:①晚上巡塘不能发现河蟹上岸,更不能白天有蟹上岸,否则说明蟹有病。②池水不能突然发浑,否则不是缺饵,就是生病。③如果发现水草突然大批断根上浮,说明投饵量不足,或者饵料质量不好。④如果发现有死蟹浮在水面上,说明河蟹发病已很严重。
3.增强免疫能力。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中草药制剂,制成药饵投喂,如用克菌威+金肝胆按1%拌饵投喂,每天一次,连喂5~7天。
4.控制病原体数量,减少发病机会。定期泼洒杀虫、灭菌药物。高温季节,每20天左右进行一次,先杀虫、后灭菌消毒,破坏病原体的生存环境。主要使用药物为纤虫净、菌毒清等。同时定期对养蟹工具进行曝晒、消毒,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5.对症下药。发现死蟹要认真分析原因,制定解决方案。治疗时要注意对症下药,切不可滥用药物尤其是禁用药品如孔雀石绿、痢特灵等,同时要注意蜕壳期间的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