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的历史沿革

更新时间:2023-02-08 11:41:28作者:百科知识库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的历史沿革 道外区是哈尔滨市形成、发展较早的老城区。据史料记载,早在哈尔滨市形成以前,人类就在此地繁衍生息和开发建设。

商、周和先秦时期,这里是肃慎族居住地区。

两汉、三国和两晋时,属扶余国。

南北朝(492年)时勿吉族兴起,灭掉扶余,这里成为勿吉族的辖地。

隋朝,勿吉族车骨部突起,松花江、牡丹江流域以及黑龙江中上游都为其所有。

唐代,道外区正式纳入疆域版图,先隶属河北道,后又归属于渤海国漠颉府。五代时,来源于唐朝黑水靺鞨(族)的女真族迅速兴起,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下游地区。之后,辽建契丹国,这里成为生女真族的领地。金灭辽(1125年),这里隶属于金,是金代上京会宁府(今阿城市城南白城)西北部的边缘地区。现道外区万宝镇后城村系金代古城遗址,是屯粮聚草的军粮城。

元朝(1271~1368年),此地归硕达万户府管辖。

明朝为巩固封建统治,在东北各地设立了众多的“卫“、“所“,这里先归属于岳希卫,后划入阿什卫。

清初,清政府放开封禁,加强东北边防,将原宁古塔将军管辖的黑龙江北岸毕占河以西之地划出,归属于新设的龙江将军。龙江将军与吉林将军在哈尔滨地区的管辖范围是以松花江为界,江南、江北分属为两个将军辖地。康熙年间(1662~1723年),清政府在今道外区前进乡境内设置了水师营,营周围还设立了许多官庄。雍正四年(1726年),设吉林阿勒楚喀协领衙门,地址在上京会宁府,至此,这里便属阿勒楚喀副都统管辖。

金代上京会宁府已成为统治中心。这里位于上京会宁府西北边缘地区,形成了放牧的草场和捕鱼的滩头,渐有人烟。人们相沿称呼这里为“马场甸子“。后来逐渐形成岗家店、五家子(傅家店)等村落,这就是道外区的前身。伴随傅家店及周围村落的形成和发展,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组成了“傅家店办事公所委员会“,进行地方自治管理。同年,吉林将军达桂会同黑龙江巡抚程德全,联合奏准在傅家店设置了“吉林滨江关道“。道台府办公地址现道外北十八道街建业一巷8号院内。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准于设立“滨江厅江防同知”,厅署设于现道外南十一道街,治理傅家店、岗家店、四家子等村。次年(1908年),滨江厅江防同知何厚琦,认为傅家店的“店“字意义狭窄,将“店“改为“甸“。从此,傅家甸便成为道外城区最早的区划名称。

清宣统元年(1909年)四月,为加强治理,东三省总督奏请清廷,将滨江厅江防同知改称双城府滨江厅分防同知。宣统三年(1911年),又把双城东北隅六十一村屯划归滨江分防同知,使其辖区扩大到西起苇塘沟,东至阿城界,南至双城府旗屯营地,北至松花江南岸,东西宽70余华里,南北长40余华里,110余个村屯,4万余垧耕地,5 280余户人家的地区。除沙俄管辖的道里、南岗、香坊等地部分外,其他地区都属滨江厅辖界。

1920年黑龙江省省长公署在马家船口设立了马家船口市政局,同年2月改为松北市政局,1925年8月改称松浦市政处。江南傅甸(现道外区)为吉林将军辖。

1913年改称滨江县,1927年设市政筹备处,1929年5月建立滨江市,划傅家甸、四家子、圈河、太平桥为滨江市辖区。滨江县只管原县属农村部分。

1932年日军侵占哈尔滨,翌年将滨江市、松浦市并入哈尔滨市,同时分设东、西傅家区和松浦区。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市解放后,又一度将东、西傅家区改为东、西、北傅家区。不久,北傅家区撤销。

1956年东、西傅家区合并改称道外区,全区设三个乡镇和14个街道办事处,其中江南城区街道办事处12个,江北郊区街道办事处2个。

2004年3月24日道外区与原太平区正式合并,新区名为道外区。区划调整后,原江北三镇划归松北区管理,全区辖22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乡一镇。

2006年9月,原阿城市的巨源和永源两个镇划归道外区,全区辖22个街道办事处、1乡3镇。

2013年2月,经省民政厅批准,民主乡撤乡建镇,全区辖22个街道办事处和4个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