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广汉市的历史沿革

更新时间:2023-02-08 10:16:38作者:百科知识库

广汉市的历史沿革 广汉市

广汉市

今广汉市古为雒县。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广汉郡,辖13县。雒县因雒水流经县境而得名,故城在今北外乡境五里巷。至隋代,雒县县城始徙今雒城镇。西汉武帝无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十三州刺史,此为益州,刺史治雒。

新莽时期(9—23年),改益州为庸部,部牧驻雒县。又改广汉郡为就都,改雒县为吾雒。公孙述据蜀时期(25—36年),改广汉郡为子同郡,雒县为其属县之一。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36年),公孙述败亡,复置益州和广汉郡,雒县为广汉郡属县,益州刺史仍治雒。安帝元初末,广汉郡由涪(今绵阳)移治雒县。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为益州牧,州治徙绵竹,献帝兴平初徙居成都。但雒县仍为广汉郡治,并延续至曹魏时期。

三国时期,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魏灭蜀,分益州为梁州。广汉郡改属梁州,雒县仍为郡治。

西晋泰始二年(266年),改广汉郡为新都郡,咸宁三年(277年),改新都郡为新都国,太康四年(283年)国除,复置为新都郡,太康六年(285年),析新都郡复置广汉郡,均治雒县。新都郡和广汉郡都隶属梁州。太安二年(303年),李雄据蜀建大成国,并新都郡入广汉郡,雒县属广汉郡。

东晋时期(317—420年),广汉郡仍属梁州,雒县为郡治。

刘宋时期(420—479年),广汉郡改属益州,郡治雒县。明帝泰始五年(469年),在雒县境内侨置西遂宁郡,郡治在今广汉市新华镇境内。南齐至萧梁承圣元年上述建置沿袭未变。萧梁承圣二年(553年),西魏占领蜀地,广汉郡改属东益州,雒县仍为郡治。西遂宁郡继续侨置。宇文觉灭西魏建立北周(557年),广汉郡初改属新州,后复属益州;废西遂宁郡为怀中县,雒县仍为广汉郡治。同时,方亭县(今什邡市)与雒县合并,仍称雒县。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废益州和广汉郡,改置蜀郡,雒县为其辖县。开皇三年(583年),废蜀郡复置益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改雒县为绵竹县,原绵竹县更名孝水县。仁寿三年(603年),于玄武县(今中江县)置凯州,绵竹县(原雒县)为其属县。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又改益州为蜀郡,废凯州。次年,雒县恢复原名,还属蜀郡,撤销怀中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蜀郡为益州,次年,分雒县置什邡县。武德三年(620年),析雒县置德阳县。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于雒县置汉州,领雒、绵竹、德阳、什邡、金堂等5县,以雒为州治。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汉州为德阳郡。隶属剑南道西川节度使。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前蜀、后唐、后蜀建置仍如唐制。

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灭后蜀,置汉州德阳郡,领雒、祐什邡、德阳、绵竹4县,隶属西川路,雒县为郡治。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改西川路为成都府路。南宋时,汉州德阳郡仍置,领县与北宋时相同。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复置汉州,领什邡、德阳、绵竹3县,撤销雒县建制,由汉州直辖原雒县地区,以原雒县为州治。中统三年(1262年),建陕西四川行中书省,汉州属之。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在蜀称帝,建立大夏国,复置雒县。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灭大夏国。同年,省雒县入汉州,仍领3县。明末,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建置沿旧。

清初,仍如明制。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降汉州为散州(单州),不再辖县,隶属成都府,沿袭至民国元年。

民国2年(1913年),废府、厅、州建制,改汉州为广汉县(缘广汉郡而名),属川西道(次年改为西川道)。

民国7年(1918年)起,广汉县由驻军掌管政权,时称“防区制”。

民国18年(1929年),废除道一级建置,县由省直辖。

民国24年(1935年),取消防区制,广汉县隶属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区(治绵阳)。

1950年初,四川省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署区,广汉县隶属川西行署区绵阳专区。

1952年9月,撤销各行署区,合并为四川省。

1953年7月,广汉县改属温江专区。

1960年4月29日,什邡、广汉合县,仍名广汉县。

1963年1月1日,广汉、什邡分县。

1983年划入成都市,同年8月,德阳市建立,广汉县划属德阳市。

1988年2月,撤销广汉县,建立广汉市,为四川省辖县级市,由德阳市代管。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