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8 09:47:13作者:百科知识库
夏商二代,幽州、并州合并,杨地属冀州。春秋时为晋文侯属邑,《太平寰宇记》有“春秋时晋杨氏邑”记载,属晋国地。战国时,属赵国之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推行郡县制,“废分封,设郡县”,全国分为三十六郡,杨氏邑属邯郸、钜鹿(治所今平乡县西南)二郡地。
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置杨氏县,杨氏城南14.5公里处置廮陶县,均属钜鹿郡。杨氏县东北部封置禾成侯国,文帝九年(前171)废。神爵四年(前58),城东25里置历乡候国,属钜鹿郡。新始建国元年(9),王莽新政,杨氏称功陆。
东汉(25),光武中兴,复将杨氏县、廮陶县归属冀州刺史部,(钜鹿郡并入前汉广平国)郡治廮陶。建安十七年(212),廮陶县更隶冀州魏郡(治所今临漳县西南)。
三国魏时,杨氏、廮陶两县仍属冀州钜鹿郡。黄初七年(226),废郡封国。太和六年(232)国徙为郡,郡治廮陶。
晋代,泰始元年(265),晋武帝司马炎“封诸王以郡为国”。咸宁六年(280),西晋统一天下,分全国为十九州,杨氏县、廮陶县属冀州。太康年间,杨氏并入廮陶县,属冀州钜鹿国治、领。
北魏,永安二年(529)州县“析置合并”,杨氏旧域置廮遥县、县治杨氏旧城,属南钜鹿郡。
北齐,(550—577)设州废郡,廮陶县并入廮遥县,属赵郡(今赵县)。
隋代,隋文帝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开皇三年(583),廮遥复名廮陶,治杨氏城,(廮遥县名使用54年废)改属栾州。开皇十六年(596)析广阿县(今隆尧县),置大陆县,属栾州。大业三年(607),隋杨帝复将栾州改赵郡。廮陶属赵郡。
唐代,廮陶县先属赵州。武德五年(622),属栾州。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廮陶县属河北道赵州。天宝元年(742),唐王朝避“廮陶”谐音“应逃”不祥,取“安宁晋福”之意,改称宁晋,属河北道栾州(今栾城县)。史载,天宝元年,唐王朝直辖州321,边疆羁縻州800,海内晏安富庶,行者万里,不恃兵器,为唐王朝极盛时期。这一年玄宗李隆基因避讳更改州县名17个,宁晋为其中之一。
五代,(1000—1070)宁晋属赵州。
宋代,宁晋属赵州。大观三年(1109),赵州改称庆源节度,宁晋属之。宣和元年(1119),庆源节度改为河北西路庆源府,宁晋属之。
金代,天会七年(1129),庆源府复称赵州。天德三年(1151),庆源府改称沃州,宁晋属之。
元代,太宗六年(1234),属真定路永安州,太宗七年(1235)废永安州,属真定路赵州。
明代,洪武二年(1369),属直隶中书省真定路赵州。后改中书省为京师,改路为府,宁晋属京师真定府(今正定)。清初,仍属赵州。雍正二年(1724)升赵州为直隶州,宁晋属之。嘉庆二十五年(1820)为避宣宗名讳旻宁,改宁为“寗”(音同)。
民国二年(1913),废州设道,属直隶省冀南道,“寗”字复宁。
民国3年(1914)属大名道。
民国17年废道,宁晋直属河北省。
民国25年属河北省第十三督察区。
民国26年(1937)7月,日军入侵,处无政府状态。
民国27年(1938)9月,宁晋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冀南区四专署。
民国29年(1940)4月,宁晋县南部(县城南关以南)析出,置宁南县,属晋冀鲁豫边区十一专署。宁晋县属晋察冀边区冀中区七专署。
民国30年(1941)7月,宁晋西部与赵县接壤区同赵县、元氏县部分村庄,组建赵元宁联合县,属晋察冀边区冀中区七专署。
民国34年(1945)6月,废赵元宁县,复原辖区划。宁晋县改属冀中区六专署。宁晋县改属冀南区四专署。
民国35年(1946)7月,宁晋县改属冀中区十一专署。
民国37年(1948)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宁晋、宁南属之。
民国38年(1949)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宁南县并入宁晋县,属河北省邢台专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宁晋县属邢台专区。
1958年4月,改属石家庄专区,11月,新河、赵县并入宁晋县。
1960年5月,改属石家庄市。
1961年5月,新河、赵县析出,复属邢台专区。
1970年,邢台专区改称邢台地区,宁晋属之。
1993年7月,邢台地区并入邢台市,宁晋县改属邢台市。
宁晋,古称杨地,春秋建杨氏邑始,历经二千八百余年,唐天宝元年(742),取“安宁晋福”之意,改称“宁晋”。
清代,县城主街有南北大街、东西大街,城区南部有小街四道,胡同五条;西北部有小街三道,胡同四条;东南部有小街三道,胡同三条;东北部有小街五道,胡同十条;西部有胡同五条。
民国年间,县城街道无大的变化,多为参差不齐,凹凸不平土路。
建国后,县城街道逐日增多,1978-1995年,县城相继开通环城西路、迎宾街、环城南路、环城北路、解放街、永安街、月城中路、九河大街、建设街、车站街、整修、加宽取直石坊南路,石坊北路、鼓楼东街、鼓楼西街,主街达1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