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8 08:53:56作者:百科知识库
武功镇历代沿革表
朝代|纪年|名称|地址|备注
有虞氏,虞舜| |斄国|今镇治|《史记》:有斄氏女曰姜原,为帝喾元妃,生弃,以教稼功,管后稷,复封于邰。
禹|斄国|今镇治|《史记》:后稷之兴,在唐陶。禹夏之际,皆有令德。
启|斄国|今镇治|《史记》:后稷卒,子不窋立。
夏、商| |周地| |
周|初年|畿内邑|今镇治|《史记》封禅书周兴邑邰,,立后稷之祠,至今血食天下。
春秋|初年|周邑|今镇治|《史记˙秦本纪》秦文公十六年,伐戎,收周失地,岐以东献之周
战国| |秦邑| |《元和志》:秦孝公做四十一县,邰、武功、美阳各一。
秦|始皇|武功县|在渭水南|《地理志》:武功有太乙、惇物、斜水。太乙,即终南山。太白,武功两山,故名惇物,均在渭水南。
汉| |武功县|在渭水南,今属眉|《水经注˙渭水注》东经郿县故城南,又东过武功县北。
新莽|9-25|新光县|渭水南
东汉至晋| |武功县|姜嫄嘴
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功县|今镇治|《隋书》:周置武功郡。建德三年郡废。《太平寰宇记》:周省武功郡,别立武功县于中亭川(今武功镇)
隋|581-618|武功县|今镇治|属京兆郡
唐|武德三年(620)|置稷州,领武功县|南立节|
贞观元年(627)|复武功县|今镇治|《元和郡县志》:州废,以县属京兆郡。
|天寿二年(691)|复置稷州|邰封里|领县。唐书:天授二年(691),复置稷州。
|大足元年(701)-至乾宁二年(895)|武功县|今镇治|《唐书》:大足元年(701),州废,复为县。
后唐|同光中(923-926)|武功县|今镇治|隶扶风府
|长兴元年(930)|武功县|今镇治|以县隶京兆府
后晋|936-946|置武功郡| |隶晋昌军
后周|951-960|武功县|今镇治|隶书兴军
宋|政和八年(1118)|武功县|今镇治|改属醴州,属环庆军路
|宣和三年(1121)|武功县|今镇治|隶京兆府,属永兴军路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武亭县|今镇治|金志:以显宗讳,更武功为武亭
元|1206-1368|武功县|今镇治|《续通考》:元复为武功县,属乾州。
明|1368-1644|武功县|今镇治|隶西安府乾州
清|初年|武功县|今镇治|隶西安府乾州
|雍正三年(1725)至末年|武功县|今镇治|改属直隶乾州,是年分乾州为直隶州,以武功、永寿属之。
民国|二年(1913)|武功县|今镇治|废府设道,属关中道
|十七年(1928)|武功县|今镇治|废道,直属省辖
新中国|1950年5月|武功县|今镇治|属宝鸡专员公署
|1956年6月|武功县|今镇治|撤专属,归省直辖
|1958年12月|武功公社|今镇治|武功、扶风、兴平三县合并为兴平县,直属省辖
|1961年9月至今|武功镇|今镇治|武功县建制恢复,治所由武功镇搬迁至普集镇,属宝鸡专区。
1983年10月武功镇随武功县改属咸阳市
注:上古时期至清由《武功县志(稿薄)》整理而来;民国至今由《武功县志》整理而来
相传,早在4000多年前,中国农业师祖后稷在这块热土上教民稼穑、树艺五谷。武功镇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今留有关中四台之首的后稷教稼台纪念后稷的功绩。
武功原为古有邰国,现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城建历史,留有以“武功八景”为代表的名胜古迹。
北周建德三年(公元621年),废武功郡,别立武功县于中亭川,即今武功县旧城——武功镇,武功镇始为武功县治,即“宇文造周,易治中亭”。
武功镇位于县境西北部,北周武帝天和元年(566)秋七月,筑武功城于中亭川(今武功镇)。同年十一月,周武帝观武功城。
武帝建德三年(574),撤武功郡,别立武功县于中亭川新城。
为土筑城,西靠稷山,东临漆水。
元末张良弼、李思齐首次增筑。县城四角增设炮楼,并根据东、西塬地形,增筑12个卫城。
明洪武九年(1376)都督耿忠奉诏屯戌于此,再资增筑。城周长三里二百二十步,外有深2.7米的护城沟。有城门五个:东门名“观澜”;南门两个,东名“集贤”,西名“望月”;北门两个,东名“迎仙”,西名“来凤”;城西无门。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知县徐奇桂重修,增筑各门砖楼。
乾隆十八年(1735),知县龚师胜大修城门。
嘉庆十三年(1808),知县张树勋在进行整修时,为缅怀先哲先贤的丰功伟绩和歌颂县城的胜迹美景,专为城门题刻门额:东门外额“思文古治”,内“麟阁勋名”;南集贤门外额“绿野春云”,内“龙图经济”。望月门外额“雍原秋室”,内“许国文章”;北来凤门外额“凤岗晚翠”,内额“虎观淹该”;迎仙门外额“二水朝霞”,内题“璇玑锦绣”。
咸丰末年至光绪年间,知县张宗睿、郑庆崧、陈子楷、陈尔茀、张世英等也先后进行过修葺,力图恢复古貌。
民国初年,灾荒战乱频繁,城墙多处毁坏。
民国10年(1921)杨虎城将军率靖国军驻县时,除对城墙补修加固外,又在西城墙修筑了内外两道女儿墙,并在城外西北角的塬边,新筑了一座子城名太白城,为犄角之势,护卫县城。
民国36年(1947)在南廓门上和城墙东北角修建砖碉楼各一座,民国37年(1948)加深加宽护城沟。
建国后,城区建设扩大,古城墙被农民作粪土肥田而逐年拆毁。
北周建德三年(574)至1958年12月,在长达1384年间,老县城皆为县治所在地。
1958年12月武功县并入兴平县以后,老县城成为武功镇(公社)驻地。
1961年9月撤兴平大县,恢复武功县建制,县机关迁至普集镇。
武功镇自古都有九街十八巷说法,直到今天还保留着:
九街为:大北街,小北街,学前街,西街,东街(碾盘街),宣化街(粮食街),上南街(三槐街),下南街,后街
十八巷为:草场巷、三鉴巷、蒋家巷,当铺巷,仁义巷,月季巷、韩家巷、马道巷、上阁巷、西寺巷、文昌巷(已无存)、北仓巷(已无存)、分水巷、东厅巷、南顺城巷、北顺城巷、东顺城巷、铁楼巷(已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