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8 08:25:04作者:百科知识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荆紫关古建筑群
荆紫关古建筑群,位于河南省淅川县西北75公里处的荆紫关镇,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处,是中国北方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荆紫关坐落在丹江岸边,“西接秦川,南通鄂诸”,自古以来就是商业贸易要地。早在西汉时期,荆紫关即成小集,始名“草桥关”,为丹江上游的重要码头集镇。2001年6月,荆紫关古建筑群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时,南方物资要经过丹江通道运往长安,“草桥关”小集不断兴盛起来,逐渐形成集镇。南宋时,因当地多荆花、荆籽,由此改称为“荆籽关”。
清初,改“籽”为“紫”,取“紫气东来”之意,遂改为荆紫关。清中叶以后,荆紫关的河运和商业贸易同时达到极盛,码头内“帆樯林立,绵延十余里”。如今,荆紫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荆紫关古建筑群集中沿江而建,形成南北长约2.5千米的古街道。现存2200多间房屋和700多间店铺均为明清建筑,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关门、平浪宫、山陕会馆、禹王宫和法海寺等。
关门位于荆紫关南街南端,砖石结构,通高7米,宽6米,进深1米。中间辟拱券门,门饰图案雕砖,门楣上镌刻“荆紫关”大字。
平浪宫地处南街,距关门50米,坐东面西,是荆紫关古建筑群中较为豪华壮观的一座。宫门三间,硬山式灰瓦顶,正中题“平浪宫”,南边题“风平”,北边题“浪静”。
宫门南北两侧为对称的钟、鼓二楼,造型相同,系正方形,三层四角攒尖顶。每层平板枋、额枋均木雕云龙,形象逼真。
钟鼓楼屋顶翼角起翘较高,具有典型的南方建筑特点。
山陕会馆坐落于古街中段,坐东向西,面积约4000平方米,是荆紫关古建筑群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会馆建筑沿中轴线对称布局,分前馆、中馆、后馆三部分。
山陕会馆前馆三间,中间是过道门,门上檐有两层石雕图案。进入过道门为过道楼,也称戏楼,两层硬山式建筑。戏楼前后檐上都有木雕组画,从“西天取经”等图中,可见雕绘技艺的高超。
中馆为歇山式建筑,平面呈“凸”状,房坡较陡,馆门两侧有形状逼真的“麒麟望北斗”、“丹凤朝阳”、“雄鹰展翅”等木雕。中馆前面的南、北两侧有对称的钟楼和鼓楼,正方形,四角攒尖顶,造型颇为精巧。
后馆十分奇特,本是一座完整的房子,只是起了两个脊,看着就像两座房子联结到一起。
山陕会馆的石雕非常多,不仅在每个房柱的柱础石上刻有石狮,且在房屋下出檐房角处也刻有避邪石狮,因此流传有“会馆的狮子数不清”之说。
禹王宫坐落于古街中段,北与山陕会馆相邻,坐东向西,分前、中、后三宫,均为歇山式建筑。檐柱多有石刻、木雕,人物、花草、鸟兽均造型奇特;后门侧面有门楼,门楼上篆刻有“万福”二字。
法海寺位于荆紫关镇北5千米处的山坳间,现存清代建筑主要有大门三间、大雄殿五间、中殿五间、后殿五间、左右禅房各三间、白衣楼三间和偏房六间,多为硬山式灰瓦顶建筑。殿内壁画、砖雕、石雕相恃而立,极为壮观。
荆紫关集古码头、古商业重镇为一体,其遗存建筑群不仅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而且还有独特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