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白马寺(洛阳)的简单介绍

更新时间:2023-02-08 08:17:37作者:百科知识库

白马寺(洛阳)的简单介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马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马寺

白马寺(汉语拼音:Baima Si;英语:Baima Si),中国早期佛寺之一。在河南洛阳东面10千米处。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所营建的第一座寺院,被佛教界尊称为“中国佛教祖庭”。据历史文献记载,东汉时明帝派遣蔡愔、秦景到西域请佛求法,在大月氏遇到了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于是用白马驮着经卷,把二位高僧迎回洛阳。明帝敕令按天竺寺院形式建造寺院,专供二高僧传经译法。因为用白马驮回经卷,寺院取名为白马寺。白马寺曾多次翻建修葺,现存的建筑和布局,基本是明、清时期的规模。1961年,白马寺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寺坐北面南,呈长方形,建筑面积约有34000平方米。主要的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及其两侧。中轴线上主要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两侧有门头室、云水堂、祖堂、客堂、禅堂、方丈院等,整个寺院内共有殿堂100多间,规模十分庞大。山门位于中轴线的起始点,是三座拱形的大门,门顶为歇山式顶,外八字墙前左右分立着一对石马。

第一殿为天王殿,殿内置有泥塑的四大天王、弥勒、韦驮像。

第二殿为大佛殿,是寺内的主殿。殿的台基高约1米,东西面阔五间,南北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正脊中央陶塑“佛光普照”四个大字。殿内置有释迦牟尼及迦叶、阿难、文殊、普贤等塑像。殿内还悬挂有一口大钟,重达2500公斤,是明嘉靖年间的遗物。

第三殿是大雄宝殿,殿内有如来佛、药师佛、阿弥陀佛等佛像,面南而坐,十八罗汉像分坐东西两侧。塑像造型生动,彩绘优美,是元朝时期的绘画佳作。大殿的内壁上有木雕佛龛,供奉着5000多尊壁佛。

第四殿是接引殿,与清凉台相连。台的四周用青砖垒砌,台上古柏苍郁,殿堂相接,昆卢阁矗立在正中,东西两殿中雕塑着摄摩腾和竺法兰两高僧的佛像。二位高僧共同译出了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

摄摩腾和竺法兰两高僧的的墓冢位于山门内的两侧。墓前是钟鼓楼,“马寺钟声”曾经是著名的洛阳八景之一。

齐云塔,本名“释迦舍利塔”,位于寺院山门外东南200多米。该塔始建于金代大定十五年(1175年),是洛阳现存较早的古建筑之一。塔高25米,方形,共13层。寺门外对立着两匹宋代雕刻的青石马。

寺内现存40多方历代碑石,其中宋代4方,金代1方,元代3方,明代8方,清代20方。

渊源

白马寺的营建与中国历史上的“永平求法”紧密相连。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明帝曾夜梦金人,身高六丈,顶佩白光,自西方飞来。大臣傅毅认为这是西方的佛,汉明帝遂“感梦求法”,令蔡愔、秦景、王遵等十余人于永平七年(64年)赴天竺(古代印度)求佛法。他们在西域的大月氏(古代阿富汗)遇到了来自天竺的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得佛经佛像,于是相偕同行,以白马驮经,并于永平十年(67年)来到当时的京城洛阳。为了给两位高僧一个居住和译经的地方,汉明帝赦命在城西的雍门外按天竺式样建造了一组建筑,以僧人们暂住的“鸿胪寺”的“寺”字称之,为了纪念白马驮经之功,便将这组建筑命名为“白马寺”。

本文标签:建筑与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