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8 06:33:09作者:百科知识库
日本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能乐是日本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一种综合的表演艺术形式,不仅是音乐、舞蹈和文学的艺术,更是雕刻、印染、编织以及建筑的艺术。200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能乐,在日语里意为“有情节的艺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日本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就其广义而言,能乐包括“能”与“狂言”两项,两者每每在同时同台演出,乃是一道发展起来且密不可分的,但它们却大相径庭,前者是极具宗教意味的假面悲剧,后者则是十分世俗化的滑稽科白剧。其实能乐是一个非常晚出的名称,从平安时代中叶(782-1185)直至江户时代(1603-1868),这种艺能一直被称为“猿乐”或者“猿乐之能”。以日本南北朝为界,前期猿乐与后期猿乐面貌迥异,故现今日本学术界将前者称作“古猿乐”,而将后者称作“能乐”。
能乐的起源,虽然存在着许多分歧,但能乐是“古代日本本土艺能与外来艺能之集大成”,却是学术界的共识。许多文化样式都对能乐的形成,发展和定型起到过作用,其中也包括中国的古代文化。古代的日本早就有了十分丰富多彩的歌舞艺能,其中包括祈神祭祖的仪式、赞美生产劳动的歌谣、关于战争题材的英雄赞歌,以及描写男女爱情生活的歌舞等等。在民间,还有傀儡师、游女、巫子等流浪艺人,他们在很长一个历史阶段是民间戏剧的表演者和传播者。在奈良、平安初期,即相当于我国唐朝的时期,大陆各国及朝鲜半岛的伎乐、舞乐、散乐陆续传入日本后,长期在宫廷演出。这样就使日本古代的艺术,以中国、朝鲜、林邑为媒介,和印度以及欧洲国家等早期演剧联系起来,大大提高了日本的音乐、舞蹈和表演艺术的水平,培养了很多艺术人材,甚至还保存了后来别国已经失传的宝贵艺术财富。把外来因素和民族传统结合起来,出现了一个“百戏杂陈”的民族文化的高涨时期。镰仓时代以后,新兴的武士阶级代替了旧贵族的统治地位。宗教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强调了民族文化的独立发展。这时的演剧艺术,就和普遍开展的宗教活动结合起来,以各地的寺院、神社为基点,进行各种演出活动。延年、田乐和猿乐等广为流行。到了十二、三世纪,已经出现了不少专业的戏班,并已开始有了艺人的世袭制度。在室町时代,在我国宋代大曲和元代杂剧的影响下,产生了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
“能乐”这个名称是到明治时代才确定下来的,当时的有志之士仿照西洋乐剧而创出的典雅名词,这种艺术形式在十四、十五世纪发展的高潮期仍被称作为“猿乐之能”。能乐发展到室町幕府时期,已经非常成熟了,它已经具备了戏剧文学、表演艺术、音乐、舞蹈、舞台艺术等各种因素,但它主要还是以歌舞为主的音乐剧,简短精练,不追求情节的变化发展,着重叙事抒情。其题材多取自日本著名古典文学作品,如《古事记》、《伊势物语》、《源氏物语》、《义经记》等,就中掇其半鳞片羽,予以深入发挥,以情动人。
五种不同类型的能能乐的演出,包括剧目的选择和顺序的安排,都要按照严格的规矩进行。每次演出都要上演五出能,分别是五种不同类型的能,按照这五出能的主角的类型划分,为“神”、“男”、“女”、“狂”、“鬼”五种。演出的顺序是第一场称作“胁能”,第二场称为“二番目”,第三场称为“三番目”,第四场称为“四番目”,第五场即结束曲称为“尾能”或者“切能”,这种形式就是所谓的“五番立”。在这五出能之间,还要插演四出狂言。
第一场“胁能”上演的是从寺院神社祭祀用的神事能转化而来带有祝贺性质的能乐,也叫“神能物”。一般的形式是由神灵在乡人或神官面前显灵,表演舞蹈。
第二场能即“二番目能”,主角为男性,又叫“修罗能”,由因阵亡而堕入修罗道的武将,经过僧侣的超度,重新出现,叙述自己激战的情景,不胜今昔之感,最后醒悟人世无常,最好的解脱之道就是皈依佛法,往生净土。带有浓烈的佛家说教的气息。
第三场能即“三番目能”,主角为女性,因扮演这种角色的男演员必须戴假发的缘故。因此也叫“鬘能”即假发戏。多半是平安时代的女性显灵,感叹情侣、夫妇、母女间的悲欢离合,表演优美的舞蹈,是五场能中,最抒情,最具幽玄情趣的美妙舞曲。
第四场能即“四番目能”,分类比较复杂,因而也叫“杂能”。表演的有“现在物”、“狂乱物”、“执心物”。“现在物”也就是世话戏,主人公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作为能来说,是最寓于戏剧要素的。最为出名的乃是取材于《义经纪》的《安宅》、《桥弁庆》、《船弁庆》等,讲述了源义经在源平战争中的丰功伟绩以及被兄弟源赖朝猜忌,被迫流亡的故事。这类戏不同于“修罗能”中以幽灵为主人公。而是实际存在的人。“狂乱物”又叫“狂女戏”,大多围绕贩卖人口事件,以母亲失掉孩子而发狂为题材,如《三井寺》、《隅田川》,也有以为恋人而疯狂女性为主人公的。“执心物”是写亡魂或妖魔鬼怪化身对世人怀有难以割舍的执著之情的能曲,比较著名的有《恋重荷》、《道成寺》。
“尾能”(切能)是节目表演的最后曲目,多以鬼怪动物为主角,因此也叫“鬼畜能”,表演类似“舞动”、“早舞”、“狮子舞”或者“乱”等动作非常活泼的舞蹈,非常的热闹。如《罗生门》、《红叶狩》、《皇帝》、《石桥》、《猩猩》等。这种能称为“梦幻能”。
能乐舞台能乐舞台的规格在江户时代中期才固定下来的,是以江户城本丸的舞台为基准的。至于能乐发展的初期则无所谓舞台,能乐的演员曾在门板上表演过,也曾在草草搭建的草棚中表演过。而成熟时期的舞台则借鉴了“田乐”的舞台形式。“田乐”的舞台两边各有一个走廊,形成一个“V”字形,能乐则只保留了左边的走廊。能乐的舞台由正台、桥廊、后座、地谣座四个部分组成,正台是主要表演场地,桥廊是既作表演场地又起到连接镜间和正台的作用,后座和地谣座是为演出服务的场所。
能乐舞台三面突出,观众可以看到三面,而不是一面。观众座也分为正对着正台的正面观众座和正对着桥廊的侧面观众座。舞台与观众席之间的空地叫“白洲”。白洲上所铺的卵石一律向舞台方向倾斜,起到了吸收噪音和减弱多余的共鸣音的作用,而舞台台板下面,从不同角度放置着大大小小的瓮,这些瓮起到一个共鸣和扩音的作用,将演员和合唱队的声音传向观众席。舞台的顶部无光,采用来自侧面的自然光照明,造成一种上部黑暗下部亮的神秘气氛,体现出“幽玄”的感觉。“这样在音质、音量和音色方面都能得到良好的效果。这种舞台建筑,在当时不太发达的科学基础上,无论在光学、音响或在建筑学原理的运用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