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设施与公用工程、绿化工程和其他工程在新建、扩建或者改建中相互妨碍时,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协商,达成协议后方可施工。
2023-02-11
更新时间:2023-02-12 02:36:28作者:百科知识库
摘要:利用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的方沸石岩样,通过提纯和改性等处理制成多孔方沸石球,用于处理含氟水。用过的方沸石球经再生处理也用于处理含氟水。实验结果表明,多孔方沸石球和再生方沸石球都有明显的除氟效果。对于100 mL浓度5.00 mg/L的含氟水,多孔方沸石球较佳的水处理工艺条件为:用量3.0 g,搅拌后静置48 h。对于浓度3.00 mg/L的含氟水,一次水处理就能将F-浓度降到国家标准以内,除氟效率达60%。对于浓度5.00 mg/L的含氟水,2次水处理可以将F-浓度降到国家标准以内,除氟效率达80%。多孔方沸石球对氟离子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式,吸附速度符合斑厄姆公式。再生方沸石球对氟离子的吸附也符合Langmuir等温式,吸附速度也符合斑厄姆公式。多孔方沸石球和再生方沸石球的饱和吸附量相当,这说明用过的方沸石球经再生处理后活性基本恢复,可循环用于含氟水的处理。
鄂尔多斯盆地地处北温带,深居内陆,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水资源严重不足,且分布不均,造成环境脆弱。水文地质勘探发现,盆地深部白垩系赋存有丰富的地下水,是具有开发利用前景的含水岩体。但是盆地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在已探明的深层地下水中,相当一部分水质不好,特别是F-严重超标(F->=3.0mg/l),大部分地下水的F-为3.0~5.0 mg/l,是人畜不能饮用的苦咸水。目前,国内外处理含氟水的方法很多,常用的主要有混凝法、吸附法、化学法、离子交换树脂法、电凝聚、电渗析和反渗析法等。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改良是一项量多面广的区域性水治理工程,只有找到简便、高效、成本低廉的除氟方法,才能达到规模治理的目的。
鄂尔多斯盆地钻孔岩样的微观分析表明,白垩系普遍存在方沸石类矿物,只是方沸石含量不高。目前,国内外关于沸除氟的研究有大量报道,关于方沸石除氟的研究报道较少,而采用方沸石含量不高的岩样为原料进而除氟的研究还鲜见报道。
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方沸石岩为原料,通过提纯、改性等处理,制成多孔方沸石球,进而探讨方沸石球的除氟和再生机理,期望找到一种成本低廉、行之有效的除氟方法,解决鄂尔多斯盆地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1实验材料与方法
1.1多孔方沸石球的制备
实验材料为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的钻孔岩样,经破碎、筛分后选取小于100目的方沸石岩粉末,按照文献的方法对其中方沸石进行提纯和改性。按85:10:5的重量比称取改性方沸石粉末、造孔剂和粘结剂,充分混合,制成多孔方沸石球,在600°C的焙烧炉中焙烧2.5h,空气中自然冷却,干燥备用。。
1.2多孔方沸石球的水处理工艺实验
根据鄂尔多斯盆地水质分析报告,分别配置几种F-浓度不同的模拟水样,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出实际F-浓度。用容量250ml的锥形瓶每次量取100ml模拟水样,加入一定用量的多孔方沸石球,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上清液中F-浓度。改变实验参数(多孔方沸石球的用量、静置时间、起始F-浓度),重复水处理工艺实验,寻找较佳的水处理工艺条件。
1.3多孔方沸石球的再生实验
采用溶液浸泡和高温焙烧相结合的方法对用过的方沸石球进行再生处理。浸泡采用浓度为1.0mol/l。的硫酸铝钾溶液,浸泡时间为24h。焙烧在500°C的焙烧炉中进行,焙烧时间为4h。再生方沸石球的水处理工艺实验同1.2。
详情请点击下载附件:多孔方沸石球处理含氟水
在事故现场应急处置安排中需要设置警戒线时,通常是设置内围和外围两层警戒线,内围警戒线需要圈定事故或事件的核心区域,且在核心区域内一般只允许特定人员进入。下列人员中,不能进入核心区域的是( )
事故现场应急处置需要依据事故的类型、特点和规模,对警戒线设置、应急人力资源组织与协调、应急物资设备调集、现场交通管制等作出紧急安排。下列关于现场应急处置安排说法中,正确的是( )
事故现场事态评估的工作之一是对事故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下列经济损失评估工作中,一般只由事故现场处置人员完成的工作是( )
某企业在一次液氯泄漏事故的应急救援中,对事故的发展态势及影响及时进行了动态监测,建立现场和场外的监测和评估程序。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事故现场事态的评估包括事故性质的评估、人员伤亡情况的评估、经济损失的评估、周围环境与条件的评估等。下列评估内容中,属于周围环境与条件的是( )
事故现场事态的评估包括事故性质的评估、人员伤亡情况的评估、经济损失的评估、周围环境与条件的评估等。下列评估内容中,属于事故性质的是( )
定位控制法是在处置重大事故现场过程中常采用的一种现场控制方法。所谓定位控制法是指对事故现场的特定物体、特定物证和( )等采取定点标注的控制方法
某企业发生火灾事故后又引发了氨气泄漏和爆炸事故,由于事故涉及的点多面广,需要处置的问题较多,现场救援指挥部在现场外围对整个事故发生环境进行总体观察并确定了重点区域、危险区域和中心区域后,提出了事故现场
警戒线控制法是事故现场控制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该方法明确了警戒线的设置范围和警戒人员的布置应满足的基本要求。下列做法中,符合要求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