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设施与公用工程、绿化工程和其他工程在新建、扩建或者改建中相互妨碍时,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协商,达成协议后方可施工。
2023-02-11
更新时间:2023-02-12 02:36:27作者:百科知识库
摘要:实验研究曝气生物活性炭滤池对于高浓度氨氮原水的处理效果以及工艺运行稳定情况。以某自来水厂常规工艺沉淀池出水预加硫酸铵作为研究对象,原水氨氮平均浓度3.67 mg/L,实验条件:温度31.2℃,pH 7.13,滤速8~12 m/h,气水比0.5和1。采用3种不同工况条件进行实验,确定滤速10 m/h和气水比0.5的为最佳运行工况。在此工况下曝气生物活性炭滤池对于氨氮和CODM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7.5%和19.2%,亚硝酸盐积累率为0.9%;出水氨氮浓度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同时炭滤池的出水浊度相比进水略微上升。
目前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很多饮用水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珠江水源水由于常年水温较高,受有机物和氨氮污染较严重,一些水源水氨氮浓度超过1mg/L,当出现突发性水源污染时氨氮的浓度可能达到4mg/L。最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出水氨氮达到0.5mg/L以下,而饮用水常规处理工艺很难达到这一标准。常规的处理工艺对氨氮的去除能力很有限,对于小浓度的氨氮可以通过折点加氯去除,而对于高浓度氨氮,折点加氯不仅提高了成本还降低了饮用水安全性。
生物活性炭滤池作为一种深度处理技术综合了活性炭的吸附和生物膜的生物降解作用,而且其生物降解作用可以促进活性炭的再生,延长活性炭使用周期。当原水中有机物浓度超标时通常将生物活性炭和臭氧联用,组成臭氧-活性炭工艺。但是当原水中有机物浓度不高,而氨氮浓度高时臭氧-活性炭效果对于氨氮的去除效果不好。
根据理论,1g氨氮通过硝化作用转换为硝态氮需要4.57g氧,当氨氮浓度大于2mg/L时,要将氨氮控制在0.5mg/L以下至少需要6.86mg/L氧,几乎达到夏季的饱和溶氧量,硝化程度达到上限。鉴于此,生物活性炭滤池可以借鉴高速BAF预处理的经验,采用曝气的方式,成为曝气生物活性炭滤池。南方湿热地区容易生长微型生物,而炭滤池对许多微生物没有截留作用,因此将炭滤池放置到砂滤池之前,利用砂滤池的截留作用控制微型生物数量。。
本实验以“混凝沉淀-曝气生物活性炭滤池-砂滤池”的方式运行,旨在研究曝气生物活性炭滤池作为深度处理工艺对于高浓度氨氮原水的处理效果。
1实验研究方法
1.1实验流程
实验研究在广州某大型自来水厂进行,原水为经过投加硫酸铵调节后的水厂沉淀池出水,实验流程:原水(水厂沉淀池出水预加硫酸铵)——曝气生物活性炭滤池——砂滤池——出水。
详情请点击下载附件:高浓度氨氮原水深度处理工艺
在事故现场应急处置安排中需要设置警戒线时,通常是设置内围和外围两层警戒线,内围警戒线需要圈定事故或事件的核心区域,且在核心区域内一般只允许特定人员进入。下列人员中,不能进入核心区域的是( )
事故现场应急处置需要依据事故的类型、特点和规模,对警戒线设置、应急人力资源组织与协调、应急物资设备调集、现场交通管制等作出紧急安排。下列关于现场应急处置安排说法中,正确的是( )
事故现场事态评估的工作之一是对事故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估。下列经济损失评估工作中,一般只由事故现场处置人员完成的工作是( )
某企业在一次液氯泄漏事故的应急救援中,对事故的发展态势及影响及时进行了动态监测,建立现场和场外的监测和评估程序。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事故现场事态的评估包括事故性质的评估、人员伤亡情况的评估、经济损失的评估、周围环境与条件的评估等。下列评估内容中,属于周围环境与条件的是( )
事故现场事态的评估包括事故性质的评估、人员伤亡情况的评估、经济损失的评估、周围环境与条件的评估等。下列评估内容中,属于事故性质的是( )
定位控制法是在处置重大事故现场过程中常采用的一种现场控制方法。所谓定位控制法是指对事故现场的特定物体、特定物证和( )等采取定点标注的控制方法
某企业发生火灾事故后又引发了氨气泄漏和爆炸事故,由于事故涉及的点多面广,需要处置的问题较多,现场救援指挥部在现场外围对整个事故发生环境进行总体观察并确定了重点区域、危险区域和中心区域后,提出了事故现场
警戒线控制法是事故现场控制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该方法明确了警戒线的设置范围和警戒人员的布置应满足的基本要求。下列做法中,符合要求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