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规定》适用于()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成员。
2023-02-04
更新时间:2023-08-08 07:25:22作者:
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的要件有: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客体等,对于不同的犯罪事实都有不同的犯罪构成要件,具体情况应当结合实际的犯罪事实调查取证情况而定。
一、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的要件有哪些?
(一)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每一种犯罪,都必须有犯罪主体,有的犯罪是一个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数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数人。根据刑法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犯罪的,构成单位犯罪,因此,单位也可以成为犯罪主体。
(二)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犯罪主观方面的心理状态有两种,即故意和过失。比如犯盗窃罪,犯罪人希望将他人财物窃为己有;犯故意伤害罪,犯罪人希望造成他人身体受到损伤的结果。有的犯罪是过失性质的,如失火罪,犯罪人就具有疏忽大意的心理状态。
(三)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比如犯诈骗罪,犯罪人具有虚构事实、欺骗他人的行为,贩毒罪具有贩卖毒品的行为,等等。
(四)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是不同的,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所直接针对的对象,如杀人罪、伤害罪,犯罪对象是具体的被害人,而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公民人身权利不受非法侵害的这种社会关系。
关于犯罪类型的划分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
二、归纳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1、依据有无违反社会性(反道德性),分为自然犯罪与法定犯罪。
所谓自然犯罪,就是指那些违反人类道德、具有反社会性的行为。这种行为,由于从根本上说违反了人的本性,所以无论在任何社会,任何政治制度之下,自然犯罪都被认为是犯罪行为。例如杀人、盗窃等。
所谓法定犯罪,就是指行为本身并不一定具有反社会性、反道德性,只是因为法律上规定这种行为应受到一定的处罚,因而成为犯罪。这种行为往往由于国家行政管理上的需要而被规定为犯罪。因此,这类犯罪通常没有固定的标准,而是依照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而变更,或者依照国家政策的变更而改变。例如一些政治性的犯罪。
2、依犯罪行为所侵害的法定权益,可以将犯罪分为侵犯个人法定权益的犯罪、侵害社会法益的犯罪及侵害国家权益的犯罪。
所谓侵犯个人法定权益的犯罪,是指杀人、伤害等对个人生命、身体、名誉、个人财产等造成侵害的犯罪。
所谓侵害社会法益的犯罪是指侵犯公共危险、社会风气、公共信用等方面的犯罪。
所谓对国家法益之犯罪,是指有关国家存亡的犯罪以及有关国家权力及职能的犯罪。
3、依犯罪行为的性质,可将犯罪分为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智能犯罪、风俗犯罪与破坏犯罪。
所谓财产犯罪,就是以非法获得财物为目的的犯罪,例如盗窃、侵占、抢劫等。
所谓暴力犯罪,就是以自身强暴力量或借助于器具等犯罪,例如杀人、强奸等。
所谓智能犯罪,就是运用智谋和技能犯罪。例如诈骗、伪造、制造计算机病毒等。
所谓风俗犯罪,就是违背社会善良风俗的犯罪,例如赌博、流氓等。
所谓破坏犯罪,就是指爆炸、投毒、放火以及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的犯罪。
需要明确的是,司法机关在对相关犯罪事实进行认定时,必须对相关铁犯罪构成要件进行合法的认定,只要在构成要件存在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合法的判罚处理,并且根据构成要件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的程度,所进行的判罚标准也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