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规定》适用于()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成员。
2023-02-04
更新时间:2023-08-08 07:00:20作者:
对过失犯罪的处罚要比故意犯罪轻,法院审理刑事案件,认定嫌疑人是过失犯罪的,会在本罪的量刑标准下,酌情从轻处罚。毕竟,过失犯罪的主观目的不是犯罪,而是因为疏忽大意或者盲目自信造成的。对于这样犯罪嫌疑人不应该从重处理。
一、对过失犯罪的处罚原则是什么?
在处罚上,鉴于过失犯罪的主观恶性比故意犯罪小,刑法对过失犯罪的处罚比对故意犯罪的处罚规定得轻。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的根据行为人本来应该也能够正确地认识一定的行为与危害社会的结果之间的联系,进而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避免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但他却在自己自由意志的支配下,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利益采取了极不负责的态度,从而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危害社会的结果,因此,国家就有充分的理由要求过失犯罪的行为人对自己严重不负责任的态度支配之下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二、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1、犯罪主体,是主观上有罪过的、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实施了犯罪行为、发生了犯罪结果的自然人或者单位。犯罪主体主观上的心理态度,既可能是过失心理态度,也可能是故意心理态度。
2、犯罪行为,是犯罪主体在主观罪过支配下实施了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这种犯罪行为,包括疏忽大意犯罪行为和过于自信犯罪行为,这种犯罪行为对犯罪结果的发生起着决定性的直接的作用,犯罪主体对犯罪行为既可以是过失的心理态度,也可能是故意的心理态度。
3、犯罪结果,是犯罪主体实施的犯罪行为所发生的危害社会的犯罪结果。这种犯罪结果必须是实际发生的严重侵犯了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的直接或主要的犯罪结果,既包括物质结果,也包括非物质结果。犯罪主体对发生的这种犯罪结果是过失的心理态度。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的行为,才可以构成过失犯罪,缺少其中任何一件条件的行为都不能构成过失犯罪。
综上所述,在犯罪主观表现上,可以分为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在刑事处罚原则上,对过失犯罪是要从轻处理的。认定过失犯罪要看是否符合构成要件,在行为上应当是嫌疑人出于疏忽大意导致犯罪结果的发生,其本身并不是故意从事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