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规定》适用于()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成员。
2023-02-04
更新时间:2023-08-08 03:02:41作者: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其实对于犯罪的理解都特别的简单,因为在很多人眼中犯罪就是已经做出了违反我国刑法而必须要承担刑事责任的这种行为。但在对每一种犯罪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当中,都有犯罪主体客体和犯罪对象。接下来小编就详细的给大家解释一下犯罪主体客体对象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一、犯罪主体客体对象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犯罪客体指犯罪行为侵害的,为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犯罪对象指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所作用的对象。
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载体,犯罪客体是犯罪对象本质内容。
1、任何犯罪行为都必然侵害犯罪客体,但不一定都有侵害的对象(犯罪对象)。
2、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与犯罪性质无关。
3、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外在形式,犯罪客体是犯罪对象的内在本质。
4、犯罪一般是通过侵害犯罪对象来破坏犯罪客体。
5、没有犯罪客体就没有犯罪对象,前者决定后者。
6、犯罪侵害犯罪客体是必须的,侵害犯罪对象是常有的。
7、犯罪客体是内在本质的论述,犯罪对象是具体外在的表象。
最后,刑法是通过保护抽象的犯罪客体来保护具体的犯罪对象的。
二、犯罪主体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自然人主体是指达到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单位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行为并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自然人主体是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某些犯罪除了要求行为人具有这两个条件外,还必须具有特殊身份。
三、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要件之一,指刑事法律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确定了犯罪客体,在很大程度上就能确定犯的是什么罪和它的危害程度。如果行为人侵害的不是刑事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而是民事法律或行政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这种行为不能构成犯罪,行为人也不负刑事责任,而负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
通过以上的这些资料大家能够清晰的看得出来,犯罪主体客体对象这是完全不同的三种法律概念,通常情况,犯罪主体客体和对象三者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比如说犯罪对象其实就是属于犯罪客体的载体的,而犯罪主体是针对不同的犯罪行为的身份上的规定,主体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有些企业。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