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规定》适用于()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成员。
2023-02-04
更新时间:2023-08-06 05:37:24作者: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无论我们是在购物、出行、学习还是工作中,都是离不开法律知识的,我们应该要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您的生活正面临着与诬告罪如何立案,诬告陷害罪如何认定相关的问题而无法解决的话,那么可以从本文内容中来寻找答案。
一、诬告罪如何立案
按照有关规定,行为人涉嫌诬告陷害,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一)捏造的犯罪事实情节严重的;
(二)诬告陷害的手段恶劣的;
(三)严重影响了司法机关的正常工作的;
(四)有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
二、诬告陷害罪如何认定
(一)本罪与诽谤罪的界限
1、客体要件不同:
前者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权利;
后者侵犯的是公民的名誉。
2、主观方面不同:
前者的目的是使他人受刑事追究;
后者的目的是破坏他人名誉。
3、客观行为不同:
前者是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通常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
后者是捏造有损他人名誉的事实,散布于第三者或更多的人,但不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
如果行为人虽然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但并不告发,而是私下散布,旨在损害他人名誉,就构成诽谤罪。
(二)本罪与报复陷害罪界限
1、客体要件不同:
前者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权利;
后者侵犯的是公民的民主权利。
2、对象不同:
前者的对象是一切公民;
后者的对象是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与举报人。
3、主体不同:
前者是一般主体;
后者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4、行为表现不同:
前者表现为捏造犯罪事实,作虚假告发;
后者表现为滥用职权、假公济私,进行报复陷害。
5、目的不同:
前者是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
后者是一般报复的目的。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为了报复陷害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利用职权、捏造犯罪事实,并向有关机关告发的,完全符合诬告陷害罪的特征,应定诬告陷害罪,不定报复陷害罪。
在我国法律中规定了如果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按照有关规定,行为人涉嫌诬告陷害,具有以上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具体的规定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