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肠炎宁片

更新时间:2023-02-10 00:43:16作者:百科知识库

肠炎宁片

肠炎宁片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5味。

肠炎宁片的基本资料

肠炎宁片(现代标准)

名称肠炎宁片

拼音Changyanning Pian

成份地锦草、黄毛耳草、樟树根、香薷、枫树叶。

性状本品为薄膜衣片,除去薄膜衣显棕褐色;气芳香,味酸、微苦。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行气。用于湿热蕴结胃肠所致的腹泻,小儿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6片,一日3~4次。

禁忌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1.饮食宜清淡,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3.有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便脓血等慢性病史者,患泄泻时应去医院就诊。4.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5.服药3天症状未缓解,应去医院就诊。6.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执行标准药典业发(1999)字第375号

肠炎宁片相关中药材

1、黄毛耳草

别名敷地两耳草,地坎风,铺地蜈蚣,山蜈蚣,对叶寸节草,白山茄,地蜈蚣,落地蜈蚣,腹泻草,絮被草,金销匙,细花草,对口草,瓜子草,花生草,仙人对坐草,上方旗,飞天蜈蚣,节节花,翻石草,布盘草,伤口草,鹅不食草,蛇舌草,敷地两耳草,铜眼狮,过路蜈蚣,串地蜈蚣,摊地蜈蚣,拖地莲,白头走马仔,细种节节花,蜈蚣草。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黄毛耳草的全草。夏、秋采收,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生于路边、旷地、溪边、山坡。分布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功能主治清热,除湿,活血舒筋。治黄疸,水肿,乳糜尿,痢疾,腹泻,跌打损伤,无名肿毒,乳腺炎。①《中国药植志》:“浸酒或煎水服,治劳伤出血,并有舒筋活络的功能;捣烂敷患处,治无名肿毒及扭伤。”②《浙江民间草药》:“散血治内伤。”③《湖南药物志》:“行气散瘀,清热解毒,凉血,固齿,明目。”④《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利尿,平肝。”

2、地锦草

别名草血竭,血见愁草,血见愁,小虫儿卧单,铁线草,普瓣草,血风草,马蚁草,雀儿卧单,猢狲头草,扑地锦,奶花草,奶草,奶汁草,铺地锦,铺地红,红莲草,斑鸠窝,三月黄花,地蓬草,铁线马齿苋,蜈蚣草,奶疳草,红茎草,红斑鸠窝,地马桑,红沙草,凉帽草,小苍蝇翅草,红丝草,小红筋草,仙桃草,莲子草,软骨莲子草,九龙吐珠草,地瓣草,粪脚草,粪触脚,花被单,铺地草被单草,星星草,斑雀草,多叶果,凤凰窝,龙头狮子草,地联,夜光,承夜,地噤,地锦,酱瓣草,草血竭,天瓜叶,仙境草,奶浆草,卧蛋草,雀儿卧蛋,小虫儿卧蛋。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地锦草的全草。夏、秋间采收。去根,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田野路旁及庭院间。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止血,利湿,通乳。治菌痢,肠炎,咳血,吐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湿热黄疸,乳汁不通,痈肿疔疮,跌打肿痛。①《别录》:“主心气,女子阴疝血结。”②《嘉佑本草》:“主通流血脉,亦可用治气。”③《品汇精要》:“主调气和血。”④《纲目》:“主痈肿恶疮,金刃扑损出血,血痢,下血,崩中,能散血止血,利小便。”⑤《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胃部痞满疼痛,冷骨风,臭痰,痔疮及下乳。”⑥《浙江民间草药》:“健胃止泻,治小儿疳积。”⑦《上海常用中草药》:“止血,利尿,健胃,活血解毒。治黄疸,痢疾,腹泻,尿路感染,便血,尿血,子宫出血,痔疮出血,跌打肿痛,女人乳汁不通,蛇咬伤,头疮,皮肤疮毒。”⑧《福建中草药》:“清热凉血,消肿解毒。”

3、樟树根

来源为樟科植物红叶木姜子的根。全年可采。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治风湿骨痛,跌打损伤,感冒头痛。

4、地锦

别名地噤,常春藤,爬墙虎,红葡萄藤,红葛,爬山虎,大风藤,过风藤,三角枫藤,蝙蝠藤,爬岩虎,野枫藤,日光子,枫藤,爬龙藤,野葡萄,腹水藤,三叶茄,风藤,石壁藤,地噤,土鼓藤,假葡萄藤,走游藤,飞天蜈蚣,大叶山天蓼,爬树龙,红风藤。

来源为葡萄科植物爬山虎的根及茎。

生境分布多攀援墙壁及岩石上。分布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山西、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东等地。

功能主治活血,祛风,止痛。治产后血瘀,腹中有块,赤白带下,风湿筋骨疼痛,偏头痛。①《本草拾遗》:“主破老血,产后血结,妇人瘦损,不能饮食,腹中有块,淋沥不尽,赤白带下,天行心闷,并煎服之,亦浸酒。”②《江西中药》:“活血祛风。凡筋骨疼痛,及妇人赤白带下等之由于血滞者,皆主治之。近时用作祛风止痛药,适用于关节风湿,腰脚软弱等症。”③《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祛风湿,通经络,止血。”

5、香薷

别名香菜,香戎,香茸,紫花香菜,蜜蜂草,香菜;香茅;香绒;石香茅;石香薷;香茸;紫花香茅,香薷,细叶香薷,小香薷,小叶香薷,香草,满山香,青香薷,香茹草,土香薷,土香草,石艾,七星剑,香茹。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的带花全草。夏、秋季采收,当果实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或阴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分布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性状干燥全草,全体被有白色茸毛。茎挺立或稍呈波状弯曲,长约30~50厘米,直径约1~3毫米;近根部为圆柱形,上部方形,节明显,淡紫色或黄绿色;质脆,易折断。叶对生,皱缩破碎或巳脱落;润湿展平后,完整的叶片呈披针形或长卵形,长2.5~3.5厘米,宽3~5毫米,边缘有疏锯齿,暗绿色或灰绿色。茎顶带有穗状花序,呈淡黄色或淡紫色,宿存的花萼钟状,苞片脱落或残存。有浓烈香气,味辛,微麻舌。以质嫩、茎淡紫色、叶绿色、花穗多、香气浓烈者为佳。主产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以江西产量大,品质佳,商品习称“江香薷”。

功能主治发汗解暑,行水散湿,温胃调中。治夏月感寒饮冷,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胸痞腹痛,呕吐腹泻,水肿,脚气。①《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②孟诜:“去热风,卒转筋,可煮汁顿服。又干末止鼻衄,以水服之。”③《日华子本草》:“下气,除烦热,疗呕逆冷气。”④《履巉岩本草》:“截四时伤寒.”⑤《本草衍义补遗》:“治伤暑,利小便。”⑥《滇南本草》:“解表除邪,治中暑头疼,暑泻肚肠疼痛,暑热咳嗽,发汗,温胃,和中。”⑦汪颖《食物本草》:“夏月煮饮代茶,可无热病,调中温胃;含汁漱口,去臭气。”⑧《纲目》:“主脚气寒热。”

备注各地民间所用的香稿尚有以下几种:①四川、陕西、山东等地以同属植物香薷的干燥全草,作香薷使用。药材形状与上述品种相似,惟完整的叶较大,呈卵状椭圆形或披针状椭圆形,长3.5~10厘米,宽1.5~3厘米;穗状花序,花明显地偏向一侧。在四川称此为“德昌香薷”或“土香薷”。《本草衍义》所述香薷,即为本种,但目前在药材商品中很少使用。参见“半边苏”条。②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以唇形科植物石香薷的全草作香薷使用。参见“石香葇”条。③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有以唇形科植物牛至的全草作香薷使用者。参见“土香薷”条。④新疆地区使用的香薷,为唇形科植物萼果香薷的全草。参见“萼果香薷”条。⑤西藏地区尚有以密花香蒲及其变种的全草入药,又称“密香薷”。

本文标签:药学  方剂大全  
上一篇:肠炎干糖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