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9:22:16作者:百科
[拼音]:bingduxing weichangyan
[外文]:viral gastroenteritis
一些病毒引起的腹泻综合征。主要表现腹泻伴呕吐或发热,重者可引起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甚至死亡。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和流行。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病,在儿童中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流行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较大的儿童或成人中发生爆发流行,另一种是散发的,偶尔流行,主要发生在婴幼儿。通过污染水源或食物传播。多数急性发病。在温带具有季节性,在热带全年都有发生。直到1970年代,应用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和免疫学等方法,才查出引起本病的一些病原: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组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杯状病毒、冠状病毒、微小呼吸道孤儿病毒、微小轮状病毒、小球形病毒和某些型别的肠道病毒等。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年龄组引起疾病的病毒不同。诊断方法是应用电镜直接检测粪中的病毒颗粒,或用免疫诊断方法检测粪中的病毒抗原和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目前尚无特效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应用口服补液疗法,疗效较好。预防方法是改善卫生条件,注意饮食卫生和试用疫苗。
可按病原体分为以下各类:
轮状病毒性胃肠炎1973年澳大利亚的毕晓普和英国的T.H.弗卢特发现引起婴幼儿胃肠炎的一种新病毒,因其形态像车轮而命名为轮状病毒。1978年轮状病毒归入RNA病毒类,呼吸道肠道孤儿病毒科,轮状病毒属。轮状病毒属有 A、B、C、D、E组。婴幼儿胃肠炎轮状病毒属于A组。A组又分为两个亚组和四个血清型。
婴幼儿胃肠类轮状病毒引起的胃肠炎在急性病毒性胃肠炎中占首位,是儿童中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分布广泛,遍及温带和热带各国,尤其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中国在1978年北京秋季婴幼儿胃肠炎患儿的粪中首次发现轮状病毒,1979年确定它是“秋季腹泻”的主要病原。全国各地相继查出。气温对本病的流行有影响,在温带以秋冬较多,在热带全年都有。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人体受染后,首先产生特异性IgM抗体,然后出现IgG和IgA抗体。新生儿时期的抗体高,6个月后下降,2~3岁后回升,成年后维持一定水平。70~80年代以来在中国一些省的矿区曾发生青壮年胃肠炎的爆发流行。在粪中发现一种新型的成人胃肠炎轮状病毒,其抗原性和RNA基因组电泳图型与婴幼儿胃肠炎轮状病毒不同。成人胃肠炎轮状病毒属于 B组轮状病毒。
病毒侵犯小肠绒毛的粘膜上皮细胞,粘膜双糖酶活性降低影响消化和吸收功能。葡萄糖和钠离子的吸收障碍引起腹泻。病理改变限于小肠的粘膜组织,涉及范围依病情而定,轻的局限于十二指肠,重的可波及整个小肠。
病毒侵入人体后,经过约36小时后引起症状。本病起病急,多数病人有发热,体温38℃或更高。常先有呕吐,然后发生腹痛、腹泻。排粪次数一日超过10次或更多,粪为蛋花汤样,黄色或黄绿色,少数呈白色,无脓血,有恶臭。病程持续几天或2~3周,脱水比较普遍,重的出现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乃致死亡。
诺沃克组病毒性胃肠炎1968年在美国诺沃克市的一个小学校爆发了一次急性胃肠炎,大约有半数的学生和教师得病,但是病原未确定。
本病也是重要的流行性病毒性胃肠炎之一,主要在家庭和团体中广泛流行,常侵犯学龄儿童和成人,全年都有发生。经粪-口途径传播。可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如贝类)引起爆发流行。在发达国家中,5岁以上儿童体内有本病毒抗体的只有20%;在发展中国家,多数儿童体内有这种抗体,在这些国家本病毒是婴幼儿胃肠炎的重要病因之一。
本病潜伏期1~3日,腹泻常伴有恶心、呕吐,偶有腹痛、肌痛和头痛。少数病人有发热。儿童常以呕吐为主要症状,成人发生腹泻的较多。粪为水样,无脓血。病程1~3日。多数病情较轻,可以自愈。偶有严重者,表现脱水。
肠道腺病毒性胃肠炎1973年在荷兰从 1例患胃肠炎的婴儿粪中分离出一株腺病毒。1979年又在荷兰分离出另一株。本病传播较广,多在婴幼儿中发生,在有些国家(如英、美)发生在秋、冬季。病情一般较轻,有腹泻、呕吐、水样便。病程持续几日至几周。部分病人有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流涕等。个别病情严重者死亡。
星状病毒性胃肠炎1975年英国人C.R.梅德利等在患胃肠炎婴儿的粪中发现星状病毒。其内部结构像五角星或六角星,故得名。本病在儿童中曾发生小的流行,当时也有少数成人受到感染。在中国广州和昆明曾发现少数儿童病例。临床表现一般较轻,腹泻持续2~3日,水样便,部分病人有呕吐。
冠状病毒性胃肠炎1975年英国发生一次青年胃肠炎爆发流行,发现病人的粪中有这种病毒。由于它形似皇冠或日冕,因此得名。世界很多地方都发现在胃肠炎病人(儿童或成人)的粪中有此病毒,但是在健康人中查到冠状病毒的阳性率也较高,因此冠状病毒在胃肠炎病原学中的作用还待确定。本病发病无季节差异。病情轻重不等,轻的排水样便,重的可排血样便,常有上腹胀满,个别病例可死亡。
杯状病毒性胃肠炎1976年在英国的急性胃肠炎病儿粪中发现杯状病毒,其结构像7个杯嵌在内部。以后在其他国家也查到。1982年在中国北京发现少数儿童病例。在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的成年人中,大约70~90%有抗体,说明本病在这些地区普遍存在。本病全年都可发生,症状是急性腹泻,有的伴呕吐。有的主要症状是呕吐。可以有发热和腹痛。病情一般较轻,腹泻持续数日。个别病例有严重腹泻乃至死亡。症状可能与年龄有关,2岁以下儿童以腹泻为主,4~6岁儿童以呕吐为主。
除上述几种病毒外,有些其他肠道病毒也可能与胃肠炎有关。在胃肠炎患儿的粪中有时也查见一些小球形病毒,它们在胃肠炎中的地位还需要继续观察。
单凭症状不能区分是何种病毒引起的感染。流行学特点可帮助拟诊,实验室检测有助于确诊。直接用电镜或免疫电镜检测粪中的病毒颗粒,阳性率可高达90%以上。这要求取新鲜的急性期粪便。一般粪中排病毒时间为9~12天,前4天最多。也可检测粪中的病毒抗原,常用的方法是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此法灵敏性强,可以同时检测大量标本。检测轮状病毒的试剂盒已广泛应用。也可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特异性 IgG抗体在恢复期(发病后2~4周)明显升高,其滴度比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时可以确诊。特异性IgM抗体在急性期即已上升,故可借以检测急性期单份血清。特异性IgA抗体在局部肠道中分泌增加,因此可以检测粪液。由于多数与胃肠炎有关的病毒都不能用通常的细胞培养法培养,制备大量较纯的抗原有困难,因此检测抗体的方法主要用免疫电镜法。检测抗轮状病毒抗体的方法较多,例如补体结合法、对流免疫电泳法、放射免疫检测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粘连红细胞吸附凝集法等。现在最常用的方法是酶联免疫吸附法,这种方法灵敏、特异、简便。也可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轮状病毒的核酸。
病毒性胃肠炎应该与其他病因引起的腹泻鉴别。除根据流行学特点和临床表现外,主要应该依靠病原学检查确诊。
尚无特效疗法,各种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无效,主要是对症治疗。脱水者予以补充液体,轻度脱水时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口服补液疗法(见表),效果良好。如果呕吐明显、腹泻严重有明显脱水和酸中毒时,需用静脉补液。也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常用的消毒剂无预防效果。一般的卫生措施不能控制流行。除加强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外,应致力于研究制备疫苗进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