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黄环丸

更新时间:2023-02-09 13:46:24作者:百科知识库

黄环丸

黄环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5味。

黄环丸的基本资料

黄环丸(《圣济总录》卷一○○)

处方黄环5两,琥珀(研)3两,丹砂(研)2两,生银(水磨细)2两,龙胆2两,白颈蚯蚓(微炒)1两,玄参(去心)1两,大黄(锉,炒)1两,(艹闾)茹1两。

制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邪气鬼魅,脉见人迎气口时大时小。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稍加至20丸,鸡鸣及日中时用温麝香酒送下,以知为度。

黄环丸相关中药材

1、龙胆

别名陵游,草龙胆,龙胆草,苦龙胆草,地胆草,胆草,山龙胆,四叶胆,水龙胆。

来源为龙胆科植物龙胆或三花龙胆的根及根茎。春、秋均可采收,以秋季采收质量为佳。采挖后,除去茎叶,洗净,晒干。

性状干燥根茎为不规则块状,长约0.5~3厘米,直径约0.5~1厘米;表面暗灰棕色或深棕色,皱缩,有横纹,上端具茎痕或残留茎基,质坚韧;难折断;断面略平坦,黄棕色。根丛生于根茎上,长约8~20厘米,上部直径约0.2~0.4厘米,下部较细;表面黄色或黄棕色,有纵皱纹及支根裹,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黄棕色,木部甚小,类白色。气微弱,味极苦。以根条粗长、黄色或黄棕色、无碎断者为佳;根条细短及根条少、色红黄者质次。主产于黑龙江、辽宁、吉林、扛苏、浙江等地。以东北产量最大,习称为“关龙胆”

功能主治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治肝经热盛,惊痫狂躁,乙型脑炎,头痛,目赤,咽痛,黄疸,热痢,痈肿疮疡,阴囊肿痛,阴部湿痒。用于湿热黄疽、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①《本经》:“主骨间寒热,惊瘸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②《别录》:“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利,去肠中小虫,益肝胆气,止惊惕”③《药性论》:“主小儿惊痫入心,壮热骨热,痈肿;治时疾热黄,口疮”④《日华子本草》:“治客忤,疳气,热病狂语,疮疥,明目,止烦”⑤《本草图径》:“古方治疸多用之”⑥《履巉岩本草》:“治酒毒便血,肠风下血”⑦《医学启源》:“治黄目赤肿,睛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主治秘诀》云:治下部风湿及湿热,脐下至足肿痛,寒湿脚气”⑧《滇南本草》:“治咽喉疼痛,洗疮疥毒肿”⑨《医学入门》:“治卒心痛,虫攻心痛,四肢疼痛”⑩《纲目》:“疗咽喉痛,风热盗汗”

备注此外,在东北地区及山东尚用东北龙胆作龙胆入药。东北龙胆叶线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9~10厘米,宽1.2~2厘米。萼裂片不等长,花冠裂片呈三角形锐尖。在云南尚有滇龙胆及其变种点花滇龙胆的根及根茎亦同等入药。滇龙胆茎单1或2~3分枝。叶倒卵状长圆形,长3~6厘米,宽1~2厘米,先端圆或钝,主脉3条基出。花冠紫红色,长约2厘米。其药材:根茎很短,根长6~15厘米,上部直径1~2毫米;外表淡黄色至黄棕色,表皮易脱落;质坚脆,略呈角质样,木质部黄色。在西藏地区使用的龙胆草,为龙胆科扁蓄属植物湿生扁蓄的全草。

2、蚯蚓

别名蠖蚓,竖蚕,丘螾,蝽端,附蚓,寒蟪,寒蚓,蜿螾,引无,曲螾,曲蟮,土龙,地龙子,地龙,朐躵,土螾,虫蟮。

来源为巨蚓科动物参环毛蚓或正蚓科动物背暗异唇蚓等的全体。①参环毛蚓7~9月间采收。据广东经验,可用鲜辣蓼草捣烂成糊,加入茶卤和清水,倒在蚯蚓多的地方,以诱捕之,捕得后拌以稻草灰,用温水稍泡,除去体外粘膜,剖腹,洗净体内泥沙,晒干或焙干。商品称为“广地龙”。②背暗异唇蚓6~9月采收。捕后用草?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300031.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净仪核馈O慈セ疑垢苫蚝娓伞I唐烦莆巴恋亓薄?/p>

性状①广地龙 干燥全体,呈长条薄片状,头端及尾端仍保持原来形状。全体弯曲不直,体前稍尖,中央有口,尾端钝圆,体背色棕红或灰红,腹部色较淡,前端有一环带,色浅,习称“白颈”。体壁较厚。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腥,味微咸。以条大、肥壮、不碎、无泥者为佳。主产广东、广西等地。②土地龙 干燥全体呈弯曲的圆柱形,体完整,口位于较尖的一端,肛门开口于钝圆的一端,环带多不显明,体表灰棕色,常附有泥土。质轻跪,易折断,折断后,中间充满泥土。气腥,味微咸。以条大、不碎者为佳。主产河南、山东、江苏、福建、安徽等地。

功能主治清热,平肝,止喘,通络。治高热狂躁,惊风抽搐,风热头痛,目赤,中风半身不遂,喘息,喉痹,关节疼痛,齿衄,小便不通,瘰疬。痄腮,疮疡。①《本经》:“主蛇瘕,去三虫,杀长虫”②《别录》:“疗伤寒伏热狂谬,大腹,黄疸”③陶弘景:“温病大热狂言,饮其汁皆瘥,与黄龙汤疗同也。熬作屑,去蛔虫”④《药性论》:“主蛇毒”⑤《唐本草》:“《别录》云:盐沾为汁,疗耳聋”⑥《蜀本草》:“解射罔毒”⑦《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并痫疾,去三虫,天行热疾,喉痹,蛇虫伤”⑧《本草衍义》:“治肾脏风下疰病”⑨《滇南本草》:“祛风,治小儿瘈疭惊风,口眼歪斜,强筋治痿”⑩《纲目》:“主伤寒疟疾大热狂烦,及大人小儿小便不通,急慢惊风,历节风痛,肾脏风注,头风,齿痛,风热赤眼,木舌,喉痹,鼻息,聤耳,秃疮,瘰疬,卵肿,脱肛,解蜘蛛毒,疗蚰蜒入耳”⑾《会约医镜》:“治跌打损伤,痘疮紫黑”⑿《科学的民间药草》:“有解热、利尿、舒展支气管作用,可治气喘等病”⒀《山东中草药手册》:“解毒,通络,平喘,降血压”

3、琥珀

别名血琥珀,血珀,红琥珀,光珀,育沛,虎珀,虎魄,江珠,琥魄,兽魄,顿牟,血琥珀。

来源为古代松科植物的树脂埋藏地下经久凝结而成的碳氢化合物。从地层或煤层中挖出后,除去砂石、泥土等杂质。

生境分布产于粘土层、砂层、煤层及沉积岩内。产云南、河南、广西、福建、贵州、辽宁等地。

性状①琥珀 为不规则的块状、颗粒状或多角形,大小不一,块状者可长达6厘米。血红色(习称“血珀”)或黄棕色,表面不平,有光泽。质松脆,捻之即成粉末。气无,味淡,嚼之易碎无沙感。以火燃之易熔,爆炸有声,冒白烟,微有松香气。②煤珀 又名:黑琥珀。通常为多角形不规则的块状物,少数呈滴乳状,大小不一。表面棕色至乌黑色,略有光泽,若将表面黑色部分除去,则呈透明或半透明玻璃样体。质坚硬,不易碎。气无,味淡,嚼之坚硬无沙感。以色红、明亮、块整齐、质松脆、易碎者为佳。块碎小、质较硬、色暗棕者为次。本品不溶于酸,微溶于乙醚、氯仿及温热的酒精中。

功能主治镇惊安神,散瘀止血,利水通淋。治惊风癫痫,惊悸失眠,血淋血尿,小便不通,妇女闭经,产后停瘀腹痛,痈疽疮毒,跌打创伤。①《别录》:“主安五脏,定魂魄,消瘀血,通五淋”②《药性论》:“治产后血瘀痛”③《本草拾遗》:“止血生肌,合金疮”④《日华子本草》:“壮心,明目磨翳,止心痛、癫邪,破结症”⑤《本草别说》:“治荣而安心利水”⑥《珍珠囊》:“利小便,清肺”⑦《本草正》:“清心肺,消瘀血,痰涎”⑧《玉楸药解》:“凉肺清肝,磨障翳,止惊悸,除遗精白浊,下死胎胞衣,敷疔拔毒,止渴除烦,滑胎催生”

4、大黄

别名黄良,火参,肤如,将军,锦纹大黄,川军,黄良,蜀大黄,牛舌大黄,锦纹,生军,香大黄,马蹄黄。

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9~10月间选择生长3年以上的植株,挖取根茎,切除茎叶、支根,刮去粗皮及顶芽,风干、烘干或切片晒干。

性状①北大黄 为掌叶大黄及唐古特大黄的干燥根茎。商品有两类:㈠西宁大黄:多加工成圆锥形或腰鼓形,俗称“蛋吉”,长约6~17厘米,直径约3~10厘米;外皮巳除去或有少量残留,外表黄棕色或红棕色,可见到类白色菱形的网状纹理,俗称“锦纹”(系由灰白色薄壁组织与棕红色射线交错而成),有时可见菊花状螺旋形“星点”,一端常有绳孔。质地坚硬,横断面黄棕色,显颗粒性(习称高粱碴),微有油性,近外围有时可见暗色形成层及半径放射向的橘红色射线,髓部中有紫褐色星点,紧密排列成圈环状,并有黄色至棕红色的弯曲线纹,亦称“锦纹”。气特殊,味苦而微涩。主产于青海同仁、同德等地。此外,尚有凉州大黄、河州大黄和岷县大黄,亦皆属西宁大黄一类。其中凉州大黄又名凉黄、狗头大黄,因其整个的形有如狗头,顶端平圆;下部渐细而钝圆,品质亦佳,产于甘肃武威、永登等地。㈡铨水大黄 一般为长形,切成段块,个大形圆者常纵剖成片,质地较松,内色较西宁大黄淡,锦纹不甚明显,断面星点亦排成圈环状,其它与西宁大黄相似。主产于甘肃铨水、西礼等地。属于铨水大黄型的商品,尚有文县大黄、清水大黄、庄浪大黄等数种,产于甘肃文县,成县、清水等地。②南大黄 又名:四川大黄、马蹄大黄。为药用大黄的干燥根茎。多横切成段,一端稍大,形如马蹄,少数亦呈圆锥形或腰鼓形,长约6~12厘米,直径约5~8厘米,栓皮已除去,表面黄棕色或黄色,有微弯曲的棕色线纹(锦纹)。横断面黄褐色,多空隙,星点较大,排列不规则,质较疏松,富纤维性。气味较弱。商品有雅黄、南川大黄等,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及雅安、南川等地。此外,陕西、湖北、贵州、云南、西藏等地亦产。以上各种大黄,均以外表黄棕色、锦纹及星点明显、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不涩、嚼之发粘者为佳。

功能主治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症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①《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②《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③《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④《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⑤《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备注另有一种山大黄为同属植物波叶大黄的根茎及根,又称苦大黄。常呈不规则圆柱形,外表红褐色而黄,无横纹,质坚而轻,断面无星点,无锦纹,有细密而直的红棕色射线。气不香,味苦而涩。质次。服后有腹痛感。

5、玄参

别名元参,乌元参,黑参,重台,鬼藏,正马,鹿肠,玄台,逐马,馥草,野脂麻,元参,山当归,水萝卜。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玄参的根。立冬前后采挖,除去茎、叶、须根,刷净泥沙,曝晒5~6天,并经常翻动,每晚须加盖稻草防冻(受冻则空心),晒至半干时,堆积2~3天,使内部变黑,再行日晒,并反复堆、晒,直至完全干燥。阴雨天可采取烘干法。本品易反潮,应贮于通风干燥处,防止生霉和虫蛀。

生境分布生长在山坡林下。分布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贵州、陕西等地。浙江有大量栽培,其他各地也有栽培。主产浙江、四川、湖北。此外,贵州、湖南、江西等地亦产。以浙江产量大,质量好。

性状干燥根圆柱形,有的弯曲似羊角。中部肥满,两头略细。长约10~20厘米,中部直径约1.5~3厘米。表面灰黄色或棕褐色,有顺纹及抽沟,间有横向裂隙(皮孔)及须根痕。顶端有芦头均已修齐,下部钝尖。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微有光泽,无裂隙。无臭或微有焦糊气,味甘,微苦咸,嚼之柔润。以支条肥大、皮细、质坚、芦头修净、肉色乌黑者为佳。支条小、皮粗糙、带芦头者质次。

功能主治滋阴,降火,除烦,解毒。治热病伤阴,舌绎烦渴,发斑,骨蒸劳热,夜寐不宁,自汗盗汗,津伤便秘,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痈肿,瘰疬,温毒发斑、目赤、白喉、疮毒。①《本经》:“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明目”②《别录》:“主暴中风,伤寒身热,支满狂邪,忽忽不知人,温疟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气,下水,止烦渴,散颈下核、痈肿、心腹痛、坚症,定五藏”③《药性论》:“能治暴结热,主热风头痛,伤寒劳复,散瘤瘿瘰疬”④《日华子本草》:“治头风热毒游风,补虚劳损,心惊烦躁,劣乏骨蒸,传尸邪气,止健忘,消肿毒”⑤《医学启源》:“治心懊憹烦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⑥《品汇精要》:“消咽喉之肿,泻无根之火”⑦《纲目》:“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⑧《本草正义》:“疗胸膈心肺热邪,清膀胱肝肾热结。疗风热之咽痛,泄肝阳之目赤,止自汗盗汗,治吐血衄血”

备注此外,在我国北方地区尚有北玄参的根也常作玄参应用。其区别特征在花序紧缩成穗状;花冠黄绿色;叶较窄。喜生于湿润土壤中。分布东北、华北、西北等地。

本文标签:药学  方剂大全  
上一篇:黄花油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