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9 09:40:51作者:百科知识库
黄精(别名龙衔、白及、兔竹、垂珠、鸡格、米脯、菟竹、鹿竹、重楼、救穷、戊已芝、萎蕤、苟格、马箭、仙人余粮、气精、生姜、野生姜、米餔、野仙姜、山生姜、玉竹黄精、白及黄精、阳誉蕻、土灵芝、老虎姜、山捣臼、鸡头参、赖姜。),甘;平,养阴润肺;补脾益气,滋肾填精。主阴虚劳嗽;肺燥咳嗽;脾虚乏力;食少口干;消渴;肾亏腰膝酸软;阳痿遗精;耳鸣目暗;须发早白;体虚赢瘦;风癞癣疾。小编整理出含有黄精的处方共3546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3361~3420共60个。
处方1、地黄煎丸处方生地黄汁1.2升 生杏仁汁600毫升 薄荷汁600毫升 生藕汁600毫升 鹅梨汁600毫升法酒1.2升 白蜜120毫升 生姜汁600毫升 柴胡120克(去芦,焙)木香120克 人参60克 白茯苓60克 山药60克 柏子仁60克 远志60克(去心)白术60克 桔梗60克 枳实60克(麸炒)秦艽90克(去芦)麝香6克(另研)熟地黄120克
制法前八味,入陶瓷器内慢火熬成膏,再将后十三味研为末,入膏中拌匀,捣制成药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骨蒸劳热。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饭后以甘草汤送下,每日三次。
备注本方方名原作地黄煎,与剂型不符,现据《妇人大全良方》卷五改。
摘录《中藏经》卷下
处方2、半夏白术天麻汤处方半夏4.5克 白术 天麻 陈皮 茯苓各3克 甘草(炙)1.5克 生姜2片 大枣3个 蔓荆子3克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平肝息风。主痰饮上逆,头昏眩晕,恶心呕吐。
用法用量水煎服。虚者,加人参。
备注方中以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息风而止头眩为君;白术运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为臣;橘红理气化痰,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为佐;甘草协合诸药为使。诸药相伍,共奏燥湿化痰,平肝息风之功。
摘录《医学心悟》卷三
处方3、麦门冬饮处方麦门冬6克(去心)人参3克 橘皮3克 生姜9克 羚羊角屑3克
制法上五味药,切。
功能主治治风邪热气冲心,胸闷短气,吐不下食。
用法用量以水1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摘录《外台秘要》卷六引《延年》
处方4、桂枝加葛根汤处方葛根12克 麻黄9克(去节)芍药6克 生姜9克(切)甘草6克(炙)大枣12枚(擘)桂枝6克(去皮)
功能主治解肌发表,生津和营。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升,先煮麻黄、葛根,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覆取微似汗。调养如桂枝汤法。
备注据林亿等考证,本方当去麻黄。
摘录《伤寒论》
处方5、桂枝加桂汤处方桂枝15克(去皮)芍药9克 生姜9克(切)甘草6克(炙)大枣12枚(擘)
功能主治温阳祛寒,平冲降逆。治太阳病,误用烧针发汗,使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致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者。
用法用量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
摘录《伤寒论》
处方6、伐阴汤处方缩砂7.5克 桂7.5克 生姜15克 甘草9克
制法上药哎咀,作一服。
功能主治解菌蕈毒。
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温服。
摘录《医方类聚》卷一六四引《吴氏集验方》
处方7、栀子生姜豉汤处方栀子9克(劈)生姜15克 香鼓4克(绵裹)
功能主治治栀子鼓汤证兼见呕吐者。
用法用量以水400毫升,先煮栀子、生姜,取200毫升,纳豉,煮取150毫升,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摘录《伤寒论》
处方8、白术散别名《全生》白术散(《证治准绳·女科》卷四)。
处方橘皮(洗)大腹皮 茯苓 生姜各15克 白术30克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健脾利水。治妊娠子肿,面目肿如水状。
用法用量每次3克,空腹时用温开水送服。
备注方中白术、茯苓健脾利水,大腹皮下气宽中行水,生姜温散水气,橘皮理气和中。合用具有健脾利水之功。
摘录《全生指迷方》卷四
处方9、神曲丸处方神曲120克(炒微黄)麦蘖120克(炒微黄)厚朴60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30克 陈橘皮45克(汤浸,去白、瓤,焙)诃黎勒皮45克 干姜30克(炮裂,锉)槟榔30克
制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膈气,饮食不下,不能消化。
用法用量每服不计时候,以生姜汤下20丸。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五十
处方10、人参保肺汤处方人参3克,桑白皮3克,五味子3克,青皮3克,橘红3克,知母3克,天冬3克,地骨皮3克,甘草3克,生姜2片。
功能主治降气清热,润肺养阴。主阴虚肺燥。(妊娠咳嗽)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二
处方11、柴平汤处方川柴胡3克 姜半夏4.5克 川朴6克 清炙草1.5克 炒黄芩3克 赤苓9克 制苍术3克 广橘皮4.5克 鲜生姜3克
功能主治和解燥湿。主湿疟。寒热往采,四肢倦怠,肌肉烦疼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处方12、肉豆蔻散处方肉豆蔻22克(去壳)青橘皮15克(汤浸,去白、瓤,焙)当归15克(锉,微炒)黄牛角腮15克(炙令微焦)厚朴15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地榆15克(微炙,锉)黄连15克(去须,微炒)干姜7.5克(炮裂,锉)
制法上药捣细罗为散。
功能主治治小儿久赤白痢,腹内绞痛,不思饮食,渐至困羸。
用法用量每服1.5克,以粥饮调下。日三至四服。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三
处方13、生姜汤处方杏仁120克(去皮、尖)生姜180克(去皮)甘草0.9克 桃仁15克(去皮、尖)盐花90克
制法以上杏仁、桃仁、生姜,用湿纸同裹煨,砂盆内研极细,入甘草、盐,再研,瓷器贮之。
功能主治治老人膈滞,肺疾痰嗽。
用法用量汤点服。
摘录《寿亲养老新书》卷一
处方14、生姜汤处方生姜15克 茯苓12克 半夏9克 橘皮3克 甘草6克
功能主治降逆止呕,化痰理气。治食后吐逆。
用法用量上药以水1.8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服。
摘录《医心方》卷九引《深师方》
处方15、健步虎潜丸处方龟胶(蛤粉炒成珠)鹿角胶(制同止)虎胫骨(酥油炙)何首乌(黑豆拌,蒸、晒各九次)川牛膝(酒洗,晒干)杜仲(姜汁炒断丝)锁阳 威灵仙(酒洗)当归(洒洗,晒干)各60克 黄柏(酒洗,晒干,盐水拌,酒少许炒)人参 羌活 白芍(微炒)白术(土炒)各30克 熟地60克 大川附子45克(童便、盐水各250毫升,生姜30克切片,同煮一日,令极熟,水干再添盐水,煮毕取出,剥皮切片,又换净水,入川黄连15克、甘草15克,同煮约二小时,取出晒干,如琥珀色,明亮可用)
制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治跌打损伤,血虚气弱,下部腰胯膝腿疼痛,筋骨酸软无力,步履艰难。
用法用量每服9克,空腹时用淡盐汤送下,冬日淡黄酒送下。
摘录《伤科补要》卷三
处方16、生姜半夏汤处方半夏9克 生姜汁15毫升
功能主治和胃化饮,降逆止呕。治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风痰上攻,头旋眼花,痰壅作嗽,面目浮肿。
用法用量上二味,以水600毫升,煮半夏取400毫升,纳生姜汁,煮取300毫升,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呕止,停后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处方17、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处方桂枝9克(去皮)甘草6克(炙)生姜9克(切)芍药9克 大枣12枚(擘)厚朴6克(去皮,炙)杏仁50枚(去皮、尖)
功能主治解肌发表,下气平喘。治素患喘病,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自汗,鼻塞喘咳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覆取微似汗。
摘录《伤寒论》
处方18、半夏苍术汤别名柴胡半夏汤(《张氏医通》卷十四)。
处方升麻 柴胡 藁本各1.5克 茯苓 神曲(姜汁炒)各3克 苍术(米泔制)半夏各6克 生姜10片 甘草(炙)1.2克
功能主治祛风化痰。主素有风证,目涩,头疼眩晕,胸中有痰,兀兀欲吐,如居暖室,则微汗出,其证乃减,见风其证复作,当先风一日痛甚者。
用法用量水煎,空腹时稍热服。
摘录《张氏医通》卷十四
处方19、必胜饮处方半夏 枳实各6克、石膏(煅)9克 杏仁(去皮、尖)茶叶 麻黄 瓜蒌霜(去油)甘草各3克 生姜5片
功能主治功用】宣肺下气,清热化痰。主哮证,痰热蕴肺,久久不愈者。
用法用量水煎,不拘时服。
摘录《丹台玉案》卷四
处方20、人参粥处方人参15克(为末)生姜(去汁)15克
功能主治治反胃吐酸。
用法用量上二味,以水2升,煮取1升,入粟米1合,煮为稀粥,觉饥食之。
摘录《寿亲养老新书》卷四
处方21、肉豆蔻散处方肉豆蔻(去壳,炮)黄连(去须,炒)诃梨勒(炮,去核)各22克 甘草(炙,锉)白术 干姜(炮)赤茯苓(去黑皮)各15克 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30克
制法上八味,捣罗为散。
功能主治治肠胃受湿,濡泻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2克,空腹时用米饮调下,日三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处方22、三痹汤别名改定三资汤(《类证治裁》卷五)。
处方人参 黄耆(酒炒)白术 当归 川芎 白芍 茯苓各3克 甘草(炙)桂心 防己 防风 乌头(炮)各1.5克 细辛(三分,约合0.9至1克)生姜3片 红枣2枚
功能主治治风寒湿气合病,气血凝滞,手足拘挛。
用法用量上药水煎,不拘时热服。
摘录《张氏医通》卷十四
处方23、地黄饮子处方生地黄汁30毫升 芦根15克 生麦门冬25克(去心)人参15克 白蜜15毫升 橘皮10克 生姜15克
功能主治主心胃虚热,呕吐不能进食,食则烦闷。
用法用量用水1.2升,煮取400毫升,去滓,下地黄汁,分三次温服。
注意服药期间,忌芜荑、面、炙肉、荞麦面、猪肉、大蒜、粘食及生冷食物。
摘录《外台秘要》卷六引《广济方》
处方24、小麦汤处方小麦15克(洗)人参12克 青竹茹7.5克 茯苓9克 厚朴12克(炙)甘草3克<炙)生姜汁20毫升
功能主治治呕吐不止。
用法用量上药七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海藻、菘莱,醋。
摘录《外台秘要》卷六引《必效方》
处方25、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处方桂枝 芍药 生姜各9克 甘草6克 大枣12枚 龙骨 牡蛎各9克
功能主治平补阴阳,潜镇固摄。治虚劳阴阳两虚,夜梦遗精,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象极虚芤迟,或芤动微紧;亦治下焦虚寒,少腹拘急,脐下动悸之遗尿证。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处方26、香豉汤处方香豉9克(绵裹)葱须(切)12克 石膏24克 栀子仁9克 生姜24克 大青6克 升麻9克 芒消9克
制法上八味,切。
功能主治治温病肺胃热盛,身发斑点。
用法用量以水600毫升,煮前七味,取250毫升,去滓,下芒消,分二次服。
摘录《外台秘要》卷四引《删繁方》
处方27、益智仁汤处方益智仁 干姜(炮)甘草(炙)茴香(炒)各9克 乌头(炮,去皮)生姜各15克 青皮(去白)6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治肾经积冷,疝痛连小腹挛搐,叫呼不已,脉沉紧者。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入盐少许,煎至21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处方28、桂枝加黄耆汤处方桂枝 芍药 甘草各6克 生姜9克 大枣12枚 黄耆6克
功能主治治黄汗,两胫自冷,腰以上有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则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黄疽脉浮,有表虚症状者。
用法用量上六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温服100毫升。须臾饮热稀粥约200毫升,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处方29、桂枝加当归汤处方桂枝 赤芍 甘草 生姜 大枣 当归
功能主治养血和营,温经通络。治脱疽、冻疮等由于营血不足,寒湿凝滞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中医外科学讲义》
处方30、全生白术散处方人参3克 白术6克 茯苓皮2.4克 甘草0.9克 当归6克 川芎1.8克 紫苏 陈皮各1.2克 生姜3片
功能主治治子肿。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胎产秘书》
处方31、桂枝加附子汤处方桂枝9克(去皮)芍药9克 甘草9克(炙)生姜9克(切)大枣12枚(擘)附子6克(炮)
功能主治调和营卫,回阳固表。治太阳病发汗太过,遂致汗出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者。
用法用量上六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100毫升,温服。调养如桂枝汤法。
摘录《伤寒论》
处方32、桂枝加归芍汤处方桂枝 芍药 甘草 当归 生姜 大枣等量 芍药倍用
功能主治治肾疟。腰脊痛,大便难,手足寒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五
处方33、桂枝加大黄汤处方桂枝9克(去皮)大黄6克 芍药18克 生姜9克(切)甘草6克(炙)大枣12枚(擘)
功能主治治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大实痛者。
用法用量上六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100毫升,日三服。
摘录《伤寒论》
处方34、透骨搜风散处方透骨草(白花者,阴干)羌活 独活 紫葡萄 生芝麻 白糖 六安茶 小黑豆 核桃肉 槐子 生姜各4.5克 红枣3枚
功能主治治杨梅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用水600毫升,煎至200毫升,露一宿,空腹时热服。盖卧出汗避风三剂自愈。
摘录《外科大成》卷四
处方35、姜橘皮汤处方生姜30克(切)陈橘皮30克(炙,为末)
功能主治治老人冷气心痛。
用法用量上以水600毫升,煎取420毫升,去滓,空腹时分二至三次服。
摘录《寿亲养老新书》卷一
处方36、油姜引处方香油200毫升 生姜汁80毫升
功能主治治中风痰壅,或不能言。
用法用量灌下。痰去立愈。
摘录《仙拈集》卷一
处方37、人参散处方人参90克,陈皮(焙)90克,炙甘草90克,生姜(切片,焙)150克。
功能主治补肺,温肺。主肺气虚损。
用法用量上为末,每服6克,滚开水调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处方38、冲和汤处方生姜120克(切,焙)草果仁(去皮)22.5克 甘草(炙)22.5克 半夏曲(炙)7.5克 白盐(炒)30克
制法上为细末,入盐和匀。
功能主治醒酒快膈,消痰助胃。主酒食过伤,呕逆恶心,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6克,沸汤调下。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六
处方39、人参汤处方人参12克,炙厚朴6克,生姜6克,枳实(炙)6克,炙甘草6克。
功能主治益气养胃。主脾胃虚弱。(妊娠呕吐)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摘录《外台秘要》
处方40、竹茹汤处方青竹茹9克,生姜12克,半夏15克,茯苓12克,橘皮9克。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和胃止呕。主痰湿化热。(妊娠呕吐)
用法用量为粗末,水煎服,分2次服。
摘录《医心方》
处方41、巴戟天汤处方巴戟天6克(去心)附子(炮)五加皮(酒洗)石斛 甘草(炙)茯苓 当归各2克 牛膝(酒炒)川萆薢(盐酒炒)各1.5克 肉桂 防风 防己(酒洗)各l.5克 生姜3片
功能主治冷痹脚膝疼痛,行步艰难。
用法用量水煎,空腹时温服。
摘录《张氏医通》卷十四
处方42、地黄粥处方生地黄150克(捣,绞取汁60毫升)生姜(捣,绞取汁40毫升)粳米(净淘)100克
功能主治主产后恶露不行。
用法用量先将粳米煮粥,临熟下地黄及生姜汁,搅匀,空腹食之。
摘录《寿亲养老新书》卷四
处方43、葶苈薏苡泻肺汤处方桔梗 甘草节 薏苡 贝母 橘红 黄耆 忍冬 白及 葶苈 生姜
功能主治泻肺排脓,生肌敛疮,治肺痈初溃,吐脓血。
用法用量水煎服。初起,去黄耆,加防风;溃后脓血多,加人参;溃久不敛,加合欢皮。
备注方中葶苈清热泻肺;忍冬藤、薏苡仁解毒排脓;贝母、桔梗、橘红、生姜理气宜肺化痰;黄耆、白及益气补肺,生肌敛疮;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泻肺排脓,生肌敛疮之功。
摘录《张氏医通》卷十六
处方44、木香诃黎勒丸处方木香(半生半炒)30克 诃黎勒(煨,去棱)22.5克 白术30克 桂(去粗皮)芜荑(炒)各45克 附子(炮裂,去皮、脐)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焦)各60克 高良姜(炒)肉豆蔻(去壳)各30克 甘草(炙,锉)15克 干姜(炮)7.5克
制法上十一味,捣罗为末,用陈曲末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温中理气,健脾止泻。治洞泄,大肠切痛,肠鸣食不化。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煨生姜汤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处方45、固胎饮处方白术 当归 白芍 熟地各6克 人参川芎 条芩 陈皮各1.5克 甘草 砂仁 紫苏各0.6克 生姜2片
功能主治治胎气不安,或腹微痛,或腰作痛,或饮食不喜。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林绳墨大全》卷九
处方46、木瓜丸处方木瓜5颗(大者)附子30克(炮裂,去皮、脐)熟艾15克(锉,微炒)木香15克 桂心30克 诃黎勒皮30克(煨)人参15克(去芦头)肉豆蔻15克(去壳)厚朴15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白术30克 高良姜15克(锉)盐60克(湿纸裹,烧令通赤)
制法上件药捣罗为末,切木瓜头,去瓤,纳诸药末,即以截下木瓜盖上,以竹钉签定,于甑中蒸令烂热,木臼中入软蒸饼相和捣,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肝经风冷,转筋入腹,手足逆冷。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生姜汤下,不计时候。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三
处方47、桔梗丸处方桔梗30克(去芦头)神曲7.5克(微炒)麦蘖15克(微炒)乌梅肉15克,(微炒)黄连30克(去须,微炒)厚朴15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久香熟)白术15克 人参15克(去芦头)赤石脂15克 黄芩15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锉)龙骨15克 桂心15克 黄雌鸡骨1具(净洗,去肉,酒浸一宿,炙令黄)
制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久痢不断,肌体羸瘦,食不消化。
用法用量每服以粥饮下5丸,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三
处方48、防已汤处方防己 茯苓 白术 桂心 生姜各12克 乌头7枚(去皮,熬令黑)人参6克 甘草9克
制法上八味药,叹咀。
功能主治主治历节风,四肢疼痛,如锤煅不可忍。
用法用量以苦酒200毫升,水2升,煮取740毫升,每服160毫升,日三夜一。服后当觉燥热麻痹,神识微觉昏沉;若不觉,再服,以觉乃止。
备注方中乌头为大毒之晶,原方中云:凡用乌头,皆去皮,熬令黑乃堪用,不然至毒,人宜慎之,临床应用时须严格掌握用量和药后反应,以防中毒。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八
处方49、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处方黄芪60克,当归20克,桂枝12克,白芍20克,炙甘草16克,大枣10克,威灵仙12克,川山甲6克,防风12克,蜈蚣2条,生姜10克,羌活12克。
功能主治补卫气,通经络,散寒湿。主卫气亏虚,贼风邪气入侵,寒湿阻滞经络。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胡国栋方
处方50、半夏茯苓汤处方半夏12克 茯苓 干地黄各6克 橘皮 人参 芍药 旋复花 芎藭 桔梗 甘草各9克 细辛3克 生姜12克
制法上十二味,哎咀。
功能主治化痰和胃,益气养血。主妊娠气血两虚,痰饮内停,胃气不和,致患恶阻,肢节烦疼,胸膈痰逆,呕吐恶心,嫌闻食气,嗜食酸咸,多卧少起,全不进食。
用法用量以水400毫升,煮取320毫升,分二次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二
处方51、旱莲膏处方旱莲草8千克(在六月下半月,七月上半月采,不许水洗,扭干取汁,晒五日,不住手搅一午时)真生姜汁500克 蜜500克(和汁同前晒)
制法搅至数日,似稀糖成膏,瓷碗收藏。
功能主治乌须黑发。治须发早白。
用法用量每日空腹时,用无灰好酒酌量,加药10毫升服。午后又一服。至二十一日,将白须发拔去,即长出黑须发。
摘录《古今医鉴》卷九
处方52、大建中汤别名大建中黄耆汤(《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处方甘草6克 人参9克 半夏10克 生姜15克 蜀椒6克 饴糖24克
制法上六味,哎咀。
功能主治主虚劳,寒饮停在胁下,决决有声,有头上冲皮起,引两乳,腹痛里急,多梦健忘,失精气短,眼目昏花。
用法用量用水1升,煮取300毫升,去滓,纳饴糖,服200毫升。里急拘引,加芍药、桂心各9克;手足厥,腰背冷,加附子1枚;劳者,加黄耆3克。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处方53、小橘皮汤处方橘皮60克 生姜120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治太阳中暍,手足冷而呕哕者。
用法用量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四次热服,热呷之。
摘录《伤寒总病论》卷三
处方54、荜茇丸处方荜茇 附子(炮裂,去皮、脐)干姜(炮)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肉豆蔻各30克 龙骨 诃黎勒皮 缩砂仁各15克
制法上八味,捣罗为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肠胃久寒,大便鹜溏。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腹时用米饮送下,每日二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四
处方55、建胃散处方厚朴(去粗皮,生姜制)30克 川黄连(去须)30克 白术 肉豆蔻(面裹煨)各30克 缩砂仁15克 干姜15克(炮)木香15克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小儿泄泻,身热烦渴。
用法用量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入生姜、粟米各少许,煎至75毫升,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摘录《小儿卫生总微论》卷十
处方56、木香保命丹处方木香 白附子(生用)官桂 杜仲(去粗皮,炒去丝)厚朴(去皮,生姜汁炒干)藁本(去须、土)独活 羌活(生用,去芦头)海桐皮(生)白芷 甘菊花(去土)牛膝(去苗,酒浸一日,焙干)白花蛇(酒浸三日,去皮、骨,焙干)全蝎(炒)威灵仙(水浸,去土)天麻(别捣,取末,去土)当归(去芦头,水浸,去土,干称)蔓荆子(生,去皮)虎骨(酒浸,或酥炙)天南星(浆水煮五七遍)大防风(去芦头,干称)山药(生用)甘草(酥炙微黄)赤箭(生用)各30克 麝香9克(真者,别研)朱砂(上好者)45克
制法上药为细末,其药分作十分,将麝香一分拌匀,炼蜜和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调养荣卫,升降阴阳,补益五脏。治体虚中风,口眼喎斜,手足偏枯,四肢拘挛,屈伸不得,麻痹不仁,惊痫等病,遍身瘙痒疼痛,头目昏暗;风入腹内,拘急切痛,体如虫行,心神恍惚;伤风瘴疫,偏正头痛,诸般风气;或伤冷物,心腹大痛;或妇女胎前产后,中风壮热,体重头痛,眩晕欲倒,气闭血涩者。
用法用量每服1丸,细嚼酒下,不计时候。
摘录《御药院方》卷一
处方57、龙虎丹处方黑牵牛(爁)藿香叶(生)天麻(去苗)牛膝(去苗,酒浸,切,焙,微炒)硫黄(结沙)天竺黄(生,研)细辛(去苗,洗)半夏(汤洗七次,生姜汁制)附子(炮,去皮、脐)何首乌(去粗皮)羌活(去苗,洗,焙)独活(去苗)柴胡(去苗)川芎(洗)桔梗(生)各60克 寒水石(烧通赤,研,飞)500克 茴香(淘去土,焙)甘松(洗去土,焙)肉桂(去粗皮)五灵脂(生)白芷(生)菊花(去土)川乌(炮,去皮、脐)白僵蚕(去丝、嘴,炒)缩砂仁(生)各150克 牙消(研)木香(生)水银(与硫黄用慢火结成沙子)雄黄(研,飞)麝香(研)各30克 地龙(去土,爁)白干姜(炮)朱砂(研,飞)白蒺藜(爁)防风(去苗)各90克 乌蛇(酒浸,炙,去皮、骨)240克 龙脑(研)15克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
功能主治治半身不遂,及风毒攻注,遍身疮疥,头风多饶白屑,毒风面上生疮,刺风状如针刺,痫风急倒作声,顽风不识痛痒,疠风颈生斑驳,暗风头旋眼黑,瘗风面生赤点,肝风鼻闷眼瞤,偏风口眼歪斜,节风肢节断续,脾风心多呕逆,酒风行步不前,肺风鼻塞项疼,胆风令人不睡,气风肉似虫行,肾风耳内蝉鸣,阴间湿痒。
用法用量每服1丸,用薄荷酒嚼下;日进一服,重即二服。产后惊风,乱道见物,朱砂酒磨下。产后身多虚肿,频增昏沉,身如针刺,发随梳落,面黄心逆,并煎当归酒嚼下,日进二服;若治伤寒,炒葱豉酒嚼下,盖覆出汗立愈;小儿惊风,薄荷酒化下少许;大人急风口噤失音等,薄荷酒化灌之。常服茶、酒任下,不拘时候服。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
处方58、青竹茹汤处方生芦根(切)20克 青竹茹20克 粟米6克 生姜6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治伤寒后胃热气逆,干呕,饮食不下。
用法用量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服。不止,服三剂。
摘录《普济方》卷二O六
处方59、三柴胡饮处方柴胡6~9克 芍药4.5克 炙甘草3克陈皮3克 生姜3~5片 当归6克(溏泄者,易以熟地)
功能主治治亲禀阴分不足,或肝经血少而偶感风寒者;或感邪不深,可兼补而散者;或病后、产后感冒,宜用解散而因血气虚弱不能外达者。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温服。如微寒咳呕者,加半夏3~6克。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处方60、麦门冬散处方生地黄 生麦门冬9克 生姜3克 白药 蒲黄各6克 白蜜66毫升
制法上药捣细。
功能主治凉血滋阴。治防虚火旺所致的鼻衄。
用法用量以井水600毫升,煎至420毫升,分二次服。
备注《景岳全书》卷五十三白药作白芍药。
摘录《仁斋直指》卷二十一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