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如何 ?

更新时间:2023-02-09 08:28:00作者:百科知识库

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如何 ?

中医学的“哮喘”是广义的 , 它泛指呼吸喘急 , 历代医书对本病的论述和记载很多 , 《内经》有 “喘鸣”、“喘喝”之称;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又名“上气” , 并有“咳而上气 , 喉中水鸡声”的记载 ; 古代朱丹溪《症因脉治》首创“哮喘”之名 , 后世医家又将哮和喘分而为二 , 明代虞抟《医学正传》中指出 : “喘以气息言 , 哮以声响名。”认为呼吸急促 , 张口抬肩为喘证 , 而喘气出入 , 喉间有声为哮证 , 哮证必兼喘 , 而喘证不必兼哮。这样区别对辨证论治有一定意义 , 但临床上喘和哮常不易区别 , 即使同一病人也可发作轻时似喘 , 而发作加重时则成哮。 

  哮喘的主要病理环节是宿疾内伏 , 亦因感受外邪或其它因素而诱发 , 元代朱丹溪《症因脉治》指出 : “哮病之因 , 痰饮留伏 , 结成窠臼 , 潜伏于内 , 偶有七情之犯 , 饮食之伤 , 或外有时令之风寒 , 束其肌表 , 则哮喘之证作矣”。导致宿疾内伏的原因大凡有以下几种 : 寒邪伤肺痰饮内停气道 ; 有饮食不当 , 酸甘肥太过 , 酿痰蒸热 , 上干于肺 ; 有脾肾阳虚 , 气不化津 , 痰浊壅肺等原因。但造成哮喘发病必定兼有各种诱因 , 如风寒、饮食、情感、劳倦等引发其痰 , 以致痰气交阻 , 痰道气升 , 气因痰阻 , 相互搏结 , 阻塞气道 , 肺管因而狭窄 , 肺气升降不利 , 而致呼吸困难 , 气息喘促 ; 同时气体的出入 , 又复引触停积之痰 , 产生哮鸣之声。清代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指出 : “哮为痰喘之久而常发音 , 因而内有壅塞之气 , 外有非时之感 , 膈有胶固之痰 , 三者相合 , 闭拒气道 , 搏击有声 , 发为哮病。”扼要地说明了壅塞之气 , 非时之感 , 胶固之痰为哮喘发作的三大主要环节。 

  历代医家认为,本病病理变化的主要脏器以肺为主 , 涉及脾、肾 , 后期累及心脏。因此 , 哮喘一证 , 大多病在肺 , 以邪实为主 , 久病及肾 , 正气不足。但本病由于反复发作 , 病程较长 , 临床上常常出现肺、脾、肾三脏俱虚的现象 , 病人再感受诱因 , 新邪引动伏饮 , 痰气交阻 , 上壅于肺 , 以致哮喘发作时表现为邪实正虚的错杂现象。 

  治疗原则 : “实喘宜祛邪 , 虚喘宜培补 ; 冷哮宜温化或宣散 , 热哮宜除痰肃肺。”此为治标之大法 , 但不能杜其根本。哮喘患者往往非单一的虚实寒热 , 而大多表现为本虚标实 , 虚实夹杂 , 因此邪正虚实的辨别 , 标本先后的不同是治疗哮喘的关键。元代的朱丹溪《丹溪心法》主张 : “ 凡久喘之症 , 未发时宜扶正气为主 , 已发用攻邪为主。”为后世医家指出了治疗的原则。临床上一般宜先祛邪后扶正 , 但不能只顾标而不顾本 , 或者只扶正而不及标 , 由于本病多为本虚标实 , 因此治疗必须标本兼顾。至于祛邪与扶正孰多孰少则须因人而异。青少年患者一般以偏实偏热为多 , 以肺经证候为主 ; 中老年患者则以虚喘为多见 , 常见上实下虚的证候。新病多邪实 , 宿疾多正虚。临床只有辨证确切 , 治疗中正确掌握虚实标本的兼顾 , 才能取得到比较理想的预期效果。

本文标签: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