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9 04:25:13作者:百科知识库
吴茱萸(别名食茱萸吴萸、茶辣、漆辣子、优辣子、曲药子、气辣子。),辛;苦;热;小毒,散寒止痛;疏肝下气;温中燥湿。主脘腹冷痛;厥阴头痛;疝痛;脚气肿痛;呕吐吞酸,寒湿泄泻,小编整理出含有吴茱萸的处方共1147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1021~1080共60个。
处方1、吴茱萸丸处方吴茱萸、细辛、白茯苓(去皮)、独活(去芦)、木香、山茱萸(去核)、牛膝(酒浸)、石斛、萆薢(酒浸),各半两。附子(炮.去皮脐)、芎藭,各二两。
炮制上为细末,以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肾经虚损,恶风多汗,面色浮肿,腰膝疼痛,形色憔悴,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十丸,空心用盬汤送下,日进二次。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2、羌活汤处方羌活、独活、干姜(炮)、牛膝(酒浸、炒)、草豆蔻、桂心,各半两。细辛、藿香,各一分。吴茱萸(汤洗.炒)、陈皮(去白),各半两。干蝎(炒)、半夏(汤洗),各一分。甘草(炙.四钱)。川芎、白术,各一两。
功能主治治寒风中,面青,遍身骨节俱冷,两手拘急,筋脉牵抽,手足不仁,厥冷,得暖气则舒展。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稍热,不拘时候,身暖并筋脉舒展则止。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3、禹馀粮圆处方桑寄生、柏叶(微炒)、当归(去芦.微炒)、厚朴(去粗皮.涂姜汁.炙)、干姜(炮)、白术、鳖甲(醋浸.去裙.炙黄)、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禹馀粮(烧.醋淬七遍.飞研)、白石脂,各二两;狗脊(去毛)、白芍药,各三分;吴茱萸(汤洗七次.微炒)半两。
炮制上为细末,炼蜜和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妇人带下久虚,胞络伤败,月水不调,渐成崩漏,气血虚竭,面黄体瘦,脐腹里急,腰膝疼重,肢体烦痛,心忪头眩,手足寒热,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三十圆,温酒或米饮下,空心,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4、温经汤处方阿胶(蛤粉碎炒)、当归(去芦)、川芎、人参、肉桂(去粗皮)、甘草(炒)、芍药、牡丹皮,各二两;半夏(汤洗七次)二两半,吴茱萸(汤洗七次.焙.炒)三两,麦门冬(去心)五两半。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冲任虚损,月候不调,或来多不断,或过期不来,或崩中去血过多不止。又治曾经损娠,瘀血停留,少腹急痛,发热下利,手掌烦热,唇干口燥。及治少腹有寒,久不受胎。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渣,热服,空心,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5、圣散子处方厚朴(去粗皮.姜汁炙)、白术、防风(去芦头)、吴茱萸(汤洗七次)、泽泻、附子(炮裂.去皮.脐.一说去土)、高良姜、猪苓(去皮)、藿香(去枝.土)、苍术、麻黄(去根.节)、细辛(去苗)、芍药、独活(去芦)、半夏(汤洗七次.姜汁制)、茯苓(去皮)、柴胡(去芦)、枳壳(去瓤.麸炒),各半两。甘草(炙)一两,草豆蔻仁(十个,去皮),石菖蒲半两。
炮制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伤寒、时行疫疠、风温、湿温,一切不问阴阳两感,表里未辨,或外热内寒,或内热外寒,头项腰脊拘急疼痛,发热恶寒,肢节疼重,呕逆喘咳,鼻塞声重;及食饮生冷,伤在胃,胸膈满闷,腹胁胀痛,心下结痞,手足逆冷,肠鸣泄泻,水谷不消,时自汗出,小便不利,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取一盏,去滓,热服,不计时候,取遍身微汗即愈。时气不和,空腹饮之,以辟邪疫。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6、大补中当归酒处方当归40g 续断40g 肉桂40g 川芎40g 干姜40g 麦冬40g 芍药60g 甘草30g 白芷30g 黄芪40g 大枣20个 干地黄100g 吴茱萸100g 黄酒2000ml
炮制1.将上述药材捣成粗末,装入白纱布袋内;2.将其放入干净的器皿中,用黄酒浸泡24小时;3.加水1000ml,上火煮至1500ml;4.冷却后,去掉药袋,过滤备用。
功能主治补虚损。主治产后虚损,小腹疼痛。
用法用量每次15~20ml,每日3次,饭前将酒温热服用。
备注(1)当归、川芎、干地黄、白芍药:补血而调理冲任。黄芪、续断、白芷、麦冬、大枣:健脾益气,补肝益肾。肉桂,吴茱萸、干姜:温通经脉,暖小腹而止疼。
摘录《千金方》
处方7、丁香豆蔻散处方京三棱(炮)、木香(不见火)、厚朴(去粗皮.姜汁制)、芍药、肉豆蔻(炮)、人参、干姜(炮)、茯苓(白者.去皮),各五两;吴茱萸(汤洗七次.焙)、甘草(炙)、丁香,各三两半;苍术(去皮)七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弱,宿寒停积,或饮食生冷,内伤脾胃,泄泻注下,水谷不化,胸满短气,呕逆恶心,胁肋胀满,腹内虚鸣,饮食减少,及积寒久痢,纯白或白多赤少,日夜无度,或脾胃虚寒,泄泻日久,愈而复发者,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一个,擘破,同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温服。如不及煎,入盐少许,汤点服亦得。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8、九痛丸别名附子丸(《外台秘要》卷七)。
处方附子42克(炮)生狼牙14克(炙香)巴豆14克(去皮、心,熬,研如脂)人参 干姜 吴茱萸各14克
制法上药六味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感受秽恶不正之气,腹部胀痛,日不能言;或多年积冷,寒气攻冲。心腹疼痛。
用法用量体强者初服3丸,日服三次,弱者服2丸,用酒或温开水送下。
摘录《金蹑要略》卷上
处方9、七德丸处方台乌药 吴茱萸(制)干姜(炒黄)苍术(炒)各60克 木香 茯苓各30克 补骨脂(炒)120克
制法上药为末,用神曲糊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生冷伤脾,泄泻下痢,肚腹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70~100丸,温开水送下。
摘录《卜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处方10、乌蛇膏处方吴茱萸 藁本 独活 细辛 白僵蚕(去丝嘴,炒)半夏 蜀椒(去目,炒)防风 赤芍药 当归 桂心 川芎 香白芷各15克 乌蛇 黄蜡各60克 干蝎 附子(去皮、尖)各30克
制法上药细锉,以炼腊月猪脂1千克,文火煎,候白芷赤黑色为度,绵滤去滓,下蜡,人瓷器内盛。
功能主治治风邪毒气,外客皮肤,熏发成肿,游走不定,时发痒痛;成风毒势盛,攻注成疮,焮赤多脓,疮边紧急。
用法用量每次用少许,涂患处,摩之令热,一日三次。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
处方11、补脾丸处方白术(去芦)300克(分四份:一肉蔻,二五味子,三故纸,四吴茱萸各60克拌炒,去四味,只用白术)莲肉(去心,炒)人参各30克 甘草 白芍(炒)各15克 木香(煨)12克 山药(炒)陈皮各21克 干姜(炒)9克
制法上为细末,煮粥加炒神曲末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温中理气,健脾止泻。主肠胃虚寒,滑泄不禁,日夜无度。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空腹时用淡姜汤送下。
摘录《寿世保元》卷三
处方12、五龙膏处方硫黄 白矾 白芷 吴茱萸 川椒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疥癣。
用法用量用油煎,调涂患处。
摘录《证治准绳·疡医》卷五
处方13、小儿腹泻外敷散处方吴茱萸、丁香、白胡椒、肉桂
性状为棕黄色的粉末;气芳香,味辛。
炮制以上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分装,即得。
功能主治温里散寒,燥湿健脾,止痛止泻。用于胃肠虚寒性及消化不良性腹痛,腹泻。
用法用量外用,用食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二岁以下一次1/4瓶,二岁以上一次1/3瓶;大便每日超过20次者,加敷涌泉穴,用量为1/4瓶,每24小时换药一次。
规格每瓶装5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14、戊已圆处方黄连(去须)、吴茱萸(去梗.炒)、白芍药,各五两。
炮制上为细末,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脾受湿气,泄利不止,米谷迟化,脐腹刺痛。小儿有疳气下痢,亦能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十圆,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15、乌蛇膏处方吴茱萸、独活、细辛、白僵蚕(去丝.嘴.炒)、半夏、蜀椒(去目.炒)、防风、赤芍药、当归、桂心、川芎、香白芷,各半两;乌蛇、黄蜡,各二两;干蝎、附子(去皮.尖),各一两。
炮制上件细,以炼腊月猪脂二斤文火煎,候白芷赤黑色为度,绵滤去渣,下蜡,入瓷器内盛。
功能主治治风邪毒气外客皮肤,熏发成肿,所起不定,游走往来,时发痒痛,或风毒势盛,攻注成疮,赤多脓,疮边紧急,但是风肿,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用,取少许摩之令热,日三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16、沉香温胃丸处方附子(炮,去皮、脐)巴戟(酒漫,去心)干姜(炮)茴香(炮)各30克 官桂21克 沉香 甘草(炙)当归 吴茱萸(洗,炒去苦)人参 白术 白芍药 白茯苓(去皮)良姜 木香各15克 丁香9克
制法上为细末,用好醋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中焦气弱,脾胃受寒,食欲不振,气不调和,脏腑积冷,心腹疼痛,大便滑泄,腹中雷鸣,霍乱吐泻,手足厥逆,便利无度;下焦阳虚,脐腹冷痛;伤寒阴湿,形气沉困,自汗。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空腹时用热米饮送下,日服三次。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一切生冷物。
摘录《内外伤辨》卷中
处方17、大圣散处方泽兰(叶)、石膏(研),各二两;卷柏(去根)、白茯苓(去皮)、防风(去芦)、厚朴(去粗皮.姜汁炙)、细辛(去苗)、柏子仁(微炒)、桔梗、吴茱萸(汤洗七次.焙.炒),各一两;五味子(捡净)、人参(去苗)、干姜(炮)、川椒(去目.闭口者.微炒出汗)、白芷、白术、黄蓍(去苗)、川乌(炮.去皮.脐)、丹参,各三分;芜荑(微炒赤)、甘草(炙)、川芎、芍药、当归,各一两三分;白薇、阿胶(碎炒燥),各半两;肉桂一两一分,生干地黄一两半。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妇人血海虚冷,久无子息,及产后败血冲心,中风口噤,子死腹中,擘开口灌药,须臾生下,便得无恙。治堕胎,腹中攻刺疼痛,横生逆产;胎衣不下,血运、血癖、血滞、血崩,血入四肢,应血脏有患,及诸种风气,或伤寒吐逆咳嗽,寒热往来,遍身生疮,头痛恶心,经脉不调,赤白带下,乳生恶气,胎脏虚冷,数曾堕胎,崩中不定,因此成疾,及室女经脉不通,并宜服之。常服暖子宫,和血气,悦颜色,退风冷,消除万病。兼疗丈夫五劳七伤,虚损等病。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空心,临卧,热酒调下。若急疾有患,不拘时候,日三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18、大香连丸处方黄连(去芦、须)600克(用吴茱萸300克同炒令赤,去茱萸不用)木香(不见火)146克
制法上药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清肠燥湿,行气止痢。主肠胃冷热不调,泄泻烦渴,米谷不化,腹胀1肠鸣,胸膈痞闷,胁肋胀满;或下痢脓血,里急后重,不思饮食;或小便不利,肢体怠惰,渐即消瘦。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米饮吞下。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处方19、复元丹处方附子(炮)60克 南木香(煨)茴香(炒)川椒(炒去汗)独活 厚朴(去皮,锉,姜制炒)白术(略炒)陈橘皮 吴茱萸(炒)桂心各30克 泽泻45克 肉豆蔻(煨)槟榔各15克
制法上十三味,为末,糊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脾肾虚寒,发为水肿,四肢虚浮,心腹坚胀,小便不通,两目下肿。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紫苏汤下,不以时。
注意当禁欲,并绝咸半年。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
处方20、胡芦巴丸处方胡芦巴(炒)500克 大巴戟(炒)川乌(炮,去皮)各180克 川楝子(炒)560克 茴香600克 吴茱萸(汤浸七次,炒)300克
制法上药研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小肠疝气,偏坠阴肿,小腹有形如卵,上下来去,痛不可忍,或绞结绕脐,攻刺呕吐者。
用法用量每服15~20丸,空腹时用温酒送下。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八引《百一选方》
处方21、吴茱萸汤处方黄芪40克,川芎40克,炙甘草60克,吴茱萸(汤泡)20克。
功能主治益气固胎。主气血两虚。
用法用量上为末,每服8克,温酒调下。
摘录《卫生宝鉴》卷十八
处方22、痼冷丸处方白术15克 神曲30克(炒令黄色)川姜(炮)桂心各6克 川椒3克(炒香)吴茱萸9克(洗)
制法上为细末,蜜水糊为丸,如桐梧子大。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治心腹痼冷。
用法用量空腹时用米饮送下50~100丸。
备注一方为散,米饮服1克。
摘录《普济方》卷一二○
处方23、葶苈丸别名二利丸(《外台秘要》卷二十)。
处方葶苈270克(熬)吴茱萸270克
制法上药二味,各别捣筛,加蜜拌和,更捣二万杵,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水肿。
用法用量每服2丸,一日三次,不知增之,当以小便利为候。
摘录《外台秘要》卷二十引《范汪方》
处方24、当归圆处方真蒲黄(炒)三分半,熟干地黄十两,阿胶(捣碎.炒燥)、当归(去芦.微炒)、续断、干姜(炮)、甘草(微炙赤)、川芎,各四两;附子(炮.去皮.脐)、白芷、白术、吴茱萸(汤洗七次.微炒),各三两;肉桂(去皮)、白芍药,各二两。
炮制上为细末,炼蜜和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产后虚羸,及伤血过多,虚竭少气,脐腹拘急,痛引腰背,面白脱色,嗜卧不眠,唇口干燥,心忪烦倦,手足寒热,头重目眩,不思饮食,或劳伤冲任,内积风冷,崩中漏下,淋沥不断,及月水将行,腰腿重疼,脐腹急痛。及治男子、妇人从高坠下,内有瘀血、吐血,下血等病。
用法用量每服二十圆,食前以温酒下,渐加至五十圆。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25、九味黄连丸处方吴茱萸 陈皮 苍术 黄连(土炒)黄芩(土炒)桔梗 茯苓 半夏各30克
制法上药为末,神曲糊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治郁积吞酸。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时时津液含化送下。
摘录《医学人门》卷七
处方26、木瓜茱萸汤处方木瓜(切片,曝干)30克 吴茱萸(汤洗,焙干,炒)22.5克 干姜(炮)30克 木香60克 桂(去粗皮)22.5克 白槟榔(锉)10枚
制法上六味,粗捣筛。
功能主治治脚气攻心,闷绝呕逆,脚冷头痛。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入生姜2片,大枣2枚(劈),同煎至100毫升,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二
处方27、木瓜茱萸汤处方木瓜干(大片者)槟榔各60克 吴茱萸(拣净,汤洗七次,炒)30克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治脚气入腹,困闷欲死,腹胀喘急。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50毫升煎至18)毫升,空腹时服。
摘录《世医得效方》卷九
处方28、四神丸处方肉豆蔻(生用)60克 补骨脂(炒)120克 五味子60克 吴茱萸120克
制法上药为末,加红枣50枚,生姜120克,切碎,用水煮至枣熟,去姜,取枣肉和药为丸,如梧桐子大。
药理作用对离体小肠运动的影响 《中成药研究》1981(9):31,四神丸及其拆方二神丸、五味子散,以及单味药五味子、吴茱萸,对家兔离体肠管的自发活动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对抗乙酰胆硷和氯化钡引起的肠痉挛。四神丸与肾上腺素抑制肠管作用的比较表明,本方的抑制作用并非通过α受体而起作用。
功能主治温肾暖脾,固涩止泻。治脾肾虚寒,大便不实,饮食不思,或食而不化,或腹痛,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现常用于慢性腹泻、肠结核等属脾肾虚寒之久泻或五更泄泻者。
用法用量每次50~70丸,空腹时服。
备注本方是《普济本事方》二神丸和五味子散二方组合而成。方中补骨脂温肾暖脾为君;吴莱萸温中散寒,肉豆蔻温脾暖胃,涩肠止泻为臣,二者相配,脾肾兼治,使命门火足则脾阳得以健运,温阳涩肠之力相得益彰,五味子酸敛固涩,合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养胃,共为佐使。
摘录《内科摘要》卷下
处方29、内固丸处方茴香子75克(微炒,舶上者)木香30克 楝实(炒)45克 草豆蔻(去皮)22克 干姜(炮)15克 吴茱萸(汤洗,微炒)胡芦巴(微炒)补骨脂(微炒)各30克 甘草(炙)7.5克
制法上九味,捣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小弹子大。以丹砂为衣。
功能主治治下焦虚寒,脾肾不足,胁腹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1丸,嚼破,以温酒下,空腹时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处方30、伏龙肝散处方伏龙肝30克 生地黄18克 芎藭3克桂心9克 细辛0.5克 白芷 干姜 芍药 吴茱萸 甘草各9克
功能主治主治衄血。
用法用量以水600毫升,酒1.4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服。
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鸡峰普济方》卷十补。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六
处方31、木瓜煎处方吴茱萸(汤泡七次)生姜(切)各7.5克 木瓜(切)45克
功能主治治妊娠霍乱吐泻,转筋,人腹则闷绝。
用法用量上药细锉,用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分三次热服,不拘时。
摘录《妇人大全良方》卷十四
处方32、葫芦巴圆处方葫芦巴(炒)一斤,吴茱萸(汤洗十次.炒)十两,川楝子(炒)一斤二两,大巴戟(去心.炒)、川乌(炮.去皮.脐),各六两;茴香(淘去土.炒)十二两。
炮制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儿小肠气、蟠肠气、奔豚气、疝气,偏坠阴肿,小腹有形如卵,上下来去,痛不可忍,或绞结绕脐攻刺,呕恶闷乱,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十五圆,空心,温酒吞下,小儿五圆,茴香汤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33、九炁丹处方熟地24O克 制附子120克 肉豆蔻(面炒)60克 焦姜 吴茱萸 补骨脂(酒炒)荜茇(炒)五味子(炒)各60克 粉甘草(炒)30克
制法上药为细末,炼自空为丸,或山药糊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脾肾虚寒,或暴伤生冷,或受时气寒湿,或酒湿伤脾,腹痛泄泻;或饮食失宜,呕恶痛泻等症征情较重者。
用法用量每服 60~100丸,温开水送下。如气虚者,加人参60克或120克尤妙。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处方34、七宝丹处方附子(炮)当归 陈橘皮 干姜各30克 吴茱萸 厚朴(姜汁炙)南椒各15克 硫磺30克
制法上药七味,细锉,以慢火焙,捣罗为末,与硫磺末拌匀,煎米醋和作两剂,再以白面250克,和令得宜,亦分作两剂。用面裹药,如烧饼法,再用文武火煨至面熟为度。去面捣细,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老人一切泻痢,经服诸药不效。以及宿食不消或沉寒宿冷所致气滞腹痛。
用法用量治诸般泻痢,每服20丸,空腹日午以米汤送下;如治气痛及宿食不消,以姜、盐汤送下20丸。
摘录《寿亲养老新书》卷一
处方35、温肠丸处方黄连(去须)干姜(炮)肉豆蔻(面裹,煨香)赤石脂 龙骨 吴茱萸(汤洗,微炒)各15克 诃子(煨,去核)45克
制法上药为细末,粳米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肠胃受湿,泄利频作,米谷不化,腹胀肠鸣,脐腹筑痛,肠滑洞下。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时用米饮送下。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七
处方36、扶阳助胃汤别名扶阳益胃汤(《金匮翼》卷六)。
处方干姜(炮)4.5克 拣参 草豆蔻仁 甘草(炙)官桂 白芍药各3克 陈皮 白术 吴茱萸各),5克 黑附子(炮,去皮)6克 益智仁1.5克
制法上药哎咀,都作一服。
药理作用方中附子、干姜、官桂、吴茱萸、草豆蔻、益智仁扶阳散寒;人参、白术、甘草健脾益胃;芍药缓急止痛;陈皮理气和胃。诸药合用,共奏扶阳散寒,健脾益胃之功。
功能主治扶阳散寒,健脾益胃。治脾胃虚寒,胃脘当心而痛,得热则缓,寒则加剧,肠鸣便溏者。
用法用量用水450毫升,加生姜3片,枣子2个,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摘录《卫生宝鉴》卷十三
处方37、橘核散处方橘核 桃仁 栀子 川乌(细切、炒)吴茱萸
制法上药研末。
功能主治除湿热,止疼痛。治肝经湿热所致的疝气疼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丹溪心法》卷四
处方38、五德丸处方补骨脂120克(酒炒)吴茱萸(制)160克 木香60克 干姜(炒)120克 五味子(或用面炒肉豆蔻代之,或用乌药亦可)60克
制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脾肾虚寒,飧泄鹜溏;或暴伤生冷,或受时气寒湿,或酒湿伤脾,腹痛作泻,或饮食失宜,呕恶痛泄。
用法用量每服60~70丸,甚者百余丸,白开水或人参煎汤或米汤送下。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
处方39、诃黎勒丸处方诃黎勒(面裹,煨)附子(炮,去皮、脐)肉豆蔻(面襄,煨)木香(不见火)吴茱萸(汤泡,炒)龙骨(生用)白茯苓(去皮)荜茇各15克
制法上为细末,姜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大肠虚冷,肠呜泄泻,腹胁气痛,饮食不化。
用法用量每服70丸,空腹时用米饮送下。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处方40、风缓汤处方独活 麻黄 犀角各9克(一方用羚羊角)半夏6克 大枣 乌梅各20枚 桂心 鳖甲 升麻 橘皮 枳实 甘草 吴茱萸 大黄各3克 生姜 石膏各18克 贝齿7枚
制法上十七味,哎咀。
功能主治主治脚弱,举体麻痹不仁。热毒之气入脏,胸中满塞不通,食即呕吐。
用法用量以水1.4升,煮取400毫升,分五次服,日三夜二。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七
处方41、大温经汤处方当归2.4克 白芍2.1克 川芎l.5克熟地1.5克 人参 白术(土炒)茯苓各1.5克 甘草0.9克 香附2.4克(童便制)陈皮(炒)砂仁(炒)小茴各1.2克 沉香0.9克(另研)吴茱萸(炮)延胡索(炒)鹿茸(酒炙)各1.5克
制法上药锉为粗末。
功能主治主妇女气血虚弱,寒凝气滞,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食少肢倦。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先服加味八物汤,后服此药。汗出不止,加黄耆、酸枣仁(炒)各6克,潮热,加柴胡、黄芩各7.5克,咳嗽,加杏仁、桔梗、五味子、半夏。
摘录《古今医鉴》卷十一
处方42、楂橘丸处方山楂120克 橘核(炒)山栀(炒)各60克 柴胡 牡丹皮 桃仁(炒)大茴香 小茴香<俱盐炒)各30克 吴茱萸(炮)15克
制法上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温经散寒,活血散结。治诸疝痛。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用盐汤送下。
摘录《简明医彀》卷三
处方43、快活丸处方良姜 干姜(炮)各120克 吴茱萸(炒)木香各30克 枳实(不去白)陈皮(不去白)各60克
制法上为细末,酒煮神曲、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上膈停痰,中脘气痞,饮食不下,或时呕吐,食不消化,心腹胀满,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15~丸,用生姜、陈皮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御药院方》卷四
处方44、川芎散处方川芎3克 人参 吴茱萸各1.5克 茯苓 桔梗各1.2克 当归3克 制朴1.5克 芍药2.2克 枳壳 炙甘草各0.9克
制法上药细切,作一服。
功能主治主妇人素有冷气冲心,心腹痛,如刀刺者。
用法用量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稍热服。
摘录《医学正传》卷七引《产宝》
处方45、白薇丸处方白薇 柏子仁 白芍药 当归 桂心 附子 萆薢 白术 吴茱萸 木香 细辛、川芎 槟榔各15克 熟地黄60克 牡丹皮30克 紫石英30克 人参22克 石斛 白茯苓 泽兰叶 川牛膝各22克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予大。
功能主治治妇人月水不利,四肢羸瘦,饮食减少,渐觉虚乏,以致不孕。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时用温酒吞下。
摘录《妇人大全良方》卷一
处方46、导气汤处方川楝子12克 木香9克 茴香6克 吴茱萸3克(汤泡)
功能主治疏肝理气,散寒止痛。主寒疝疼痛,或囊冷结硬如石,或牵引睾丸而痛。
用法用量长流水煎服。
备注本方所治寒疝,由肝经气滞,阴寒凝聚所致。方中川楝子苦寒,入肝舒筋,又导小肠、膀胱之热从小便下行,是为方中主药;木香升降诸气,通利三焦,疏肝而和脾,茴香入肾与膀胱,暖丹田而除冷气,吴茱萸行肝肾气分,燥湿而除寒,三味合用,能宜通肝气,通,利小便,燥湿除寒,配合主药,共成疏肝理气,散寒止痛之效。
摘录《医方集解》
处方47、木香丸处方木香15克 附子30克(炮裂,去皮;脐)赤石脂30克 吴茱萸15克(汤浸七遍,焙干,微炒)缩砂仁30克(去皮)诃黎勒30克(煨,用皮)高良姜22.5克(锉)陈橘皮30克(汤浸,去白、瓤,焙)当归22.5克(锉,微炒)草豆蔻22.5克(去皮)白术30克 厚朴45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脾脏虚冷,泻痢腹痛,水谷不化,面色青黄,少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空腹以热粥饮下30丸。
注意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五
处方48、疏肝散处方黄连(吴茱萸煎水炒)6克 柴胡 当归(酒洗)各4.5克 青皮(去瓤)桃仁(研如泥)枳壳(麸炒)各3克 川芎 白芍(酒炒)各2.1克 红花1.5克
功能主治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治肝经气滞血瘀,左胁下痛者。
用法用量上药,锉散。水煎,空腹时服。
摘录《寿世保元》卷五
处方49、沉香桂附丸处方沉香 附子(炮,去皮、脐)干姜(炮)良姜(锉,炒)官桂(去皮)茴香(炒)川乌头(炮,去皮、脐,锉如豆大,再炒令黄)吴茱萸(汤浸洗去苦,炒)各30克
制法上为细末,用好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脾胃虚寒,心腹疼痛,食欲不振,胁肋膨胀,腹中雷鸣,便利无度,面色不泽,手足厥冷;下焦阳虚,七疝痛引小腹不可忍,腰屈不能伸,热物熨之稍缓。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空腹时用熟米饮送下,一日二次。
摘录《医学发明》卷六
处方50、女金丹处方玄胡索(醋炒)白术(炒)官桂 川芎白芍 茯苓 没药(炙)丹参 熟地 鹿角霜 吴茱萸(炙)阿胶(炒珠)藁本 白芷 甘草 赤石脂(煅)白薇各3.5千克 橘皮7千克 当归7千克香附(炙)10.5千克 人参(去芦)1千克 益母草10千克 砂仁2.5千克 党参(去芦)2.25千克
制法上药二十四味,共研为细粉,过罗,炼蜜为丸,重9克。
功能主治调经养血,温暖子宫。治子宫寒冷,经期不准,腹痛腰酸,四肢无力。
用法用量每服1丸,日服二次,温开水或姜汤送下。
摘录《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处方51、巴戟丸处方良姜180克 紫金藤500克 巴戟天90克 青盐60克 肉桂(去粗皮)吴茱萸各120克
制法上药为末,酒糊为丸。
功能主治元气虚惫,面目黧黑,口千舌涩,梦寐虚惊,眼流冷泪,耳作蝉鸣,腰胯沉重,百节酸痛,项筋紧急,背胛劳倦,阴虚盗汗,四肢无力。妇女子宫久冷,月脉不调,赤白带下。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暖盐酒送下,盐汤亦得,日午、夜卧各一服。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处方52、南华丹处方天南星120克(姜制)白术(炒)白茯苓(去皮)枳实(去瓤,麸炒)吴茱萸(汤泡七次,炒)橘红各60克 木香15克(不见火)
制法上为细末,以半夏180克,汤浸七次,为末,再用姜汁煮半夏作糊,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痰饮。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食后用生姜汤下。
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二
处方53、艾附暖宫丸处方艾叶(大叶者,去枝、梗)90克 香附子(去毛)180克(俱要合时采者,用醋1升,以石罐煮一昼夜,捣烂为饼,慢火焙干)吴茱萸(去枝、梗)大川芎(雀脑者)白芍药(酒炒)黄耆(取黄色、白色软者)各60克 当归(酒洗)90克 续断(去芦)45克 生地黄30克(酒洗,焙干)官桂1.5克
制法共为细末,米醋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温经暖官,养血安胎。妇人子宫虚冷,带下白浊,面色萎黄,四肢疼痛,倦怠无力,饮食减少,月经不调,血无颜色,肚腹时痛,久无子息。(不孕)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空腹时用淡醋汤送下。
注意服药期间,忌恼怒、生冷。
摘录《仁斋直指附遗》卷二十六
处方54、气疝饮处方黄连6克(吴茱萸煎水浸,炒)人参 白术各3克 白芍 陈皮各2.1克 甘草0.9克 姜3片
功能主治治气疝。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类证治裁》卷七
处方55、木香顺气汤处方木香0.9克 厚朴(姜制)1.2克 青皮(去白)陈皮 益智仁 白茯苓(去皮)泽泻 干生姜 半夏(汤洗)吴茱萸(汤洗)各0.6克 当归1.5克 升麻 柴胡各0.3克 草豆蔻(面襄煨,去皮)0.9克 苍术(泔浸)0.9克
功能主治治浊气在上,则生腆胀。
用法用量上哎咀,都作一服。用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大温服,空腹时。
注意服药期间,忌生冷硬物及怒。
摘录《医学发明》卷四
处方56、溃疡丸I号处方乌贼骨18克 甘草12克 干姜15克 吴茱萸15克 砂仁15克 乌药9克 元胡9克 肉桂3克
制法上药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
功能主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属于脾胃虚寒型者。
用法用量每次服1丸,每日三次。
摘录《新急腹症学》引天津南开医院方
处方57、调经种玉汤处方当归(酒洗)吴茱萸(炒)川芎各12克 香附(炒)热地各18克 白芍(酒炒)白茯苓(去皮)牡丹皮 玄胡索 陈皮各9克
制法上药锉作四剂。
功能主治养血活血,行气调经。主血虚挟滞不孕,脉涩弦者。
用法用量每剂用生姜3片,水375毫升,煎至250毫升,空腹时温服。滓再煎,临卧服。待经至之服起,一日一服。若过期而经水色淡者,乃血虚有寒,加官桂、炒干姜、热艾各6克,若先期三五日色紫者,血虚有热,加条芩9克。
摘录《万氏女科》卷二
处方58、麻黄茱萸汤别名麻黄吴茱萸汤(《医学纲目》卷十五)。
处方麻黄 羌活各1.5克 吴茱萸 黄耆 升麻各0.9克 黄芩 当归 黄柏 藁本各0.6克 川芎 蔓荆子 柴胡 苍术 黄连 半夏各0.3克 细辛少许红花少许
制法上锉碎,都作一服。
功能主治治胸中痛,头痛,食减少,咽嗌不利,右寸脉弦急。
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稍热,食后服。
摘录《兰室秘藏》卷下
处方59、黄芩茱萸丸处方黄连30克(陈土炒)苍术23克 黄芩(土炒)陈皮 吴茱萸各38克
制法上为细末,神曲糊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治湿热吐酸。
用法用量每服3~6克,津液咽下。
摘录《简明医彀》
处方60、橘皮煎丸处方当归(去芦,先焙)萆薢 厚朴(去粗皮,姜汁制)肉苁蓉(酒浸,微炙,切,焙干)肉桂(去粗皮)附子(炮,去皮、脐)巴戟(去心)阳起石(酒浸,焙干,研如粉)石斛(去根)牛膝(去芦,酒浸)杜仲(去皮,姜汁炙)吴茱萸(水淘去浮者,焙干)鹿茸(茄子者,燎去毛,劈开、酒浸,炙干)干姜(炮)菟丝子(酒浸,焙,捣)三棱(煨熟,乘热捣碎)各90克 甘草(炙)30克 陈橘皮(净洗,焙,为末)470克
制法上药为细末,用酒3升,于银石器内,将橘皮末煎熬如饧,却将诸药末入在内,一处搅和搜匀。仍入臼内,捣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脾脏久虚积冷,心腹疼痛、呕吐痰水,饮食减少,胁肋虚满,脐腹弦急,大肠虚滑,小便频数,肌肤瘦悴、面色萎黄,肢体怠惰,腰膝缓弱;及痃癖积聚,上气咳嗽,久疟久利,肠风痔瘘;妇人血海虚冷,赤白带下,久不孕者。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盐汤送下。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