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9 02:22:31作者:百科知识库
熟地黄(别名熟地),味甘;性温,补血滋润;益精填髓。主血虎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崩不止;肝肾阴亏;潮热盗汗;遗精阳痿;不育不孕;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头目昏花;须发早白;消渴;便秘;肾虚喘促,小编整理出含有熟地黄的处方共956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781~840共60个。
处方1、补血荣筋丸处方肉苁蓉 牛膝 天麻 木瓜 鹿茸 熟地黄 菟丝子 五味子各等分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阴血衰弱,不能养筋,筋缓不能自主,肢体痿软无力者。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时用米汤或温酒送服。
摘录《杏苑生春》卷七
处方2、虎潜丸处方黄柏250克(酒炒)龟版120克(酒炙)知母60克(酒炒),熟地黄 陈皮 白芍各60克 锁阳45克 虎骨30克(炙)干姜15克
制法上药为末。酒糊丸或粥丸。每丸重9克。
功能主治滋阴降火,强筋壮骨。治肝肾阴虚,精血不足,筋骨软弱,腿足消瘦,行走无力,舌红少苔,脉细弱,现用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慢性关节炎,中风后遗症而属肝肾不足者。
用法用量每次1丸,日服二次。空腹淡盐汤或温开水送下。
备注方中重用黄柏,配合知母以泻火清热;熟地、龟版、白芍滋阴养血;虎骨强壮筋骨;锁阳温阳益精;干姜、陈皮温中健脾,理气和胃。诸药合用,共奏滋阴降火,强壮筋骨之功。
摘录《丹溪心法》卷三
处方3、龙齿镇心丹处方龙齿(水飞)远志(去心,炒)天门冬(去心)熟地黄 山药各180克(炒)茯神 麦门冬(去心)车前子(炒)白茯苓 桂心 地骨皮 五味子各150克
制法上药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镇心安神,滋阴益肾。治心肾气不足,惊悸健忘,夜梦不安,遗精,面色少华,足胫痰疼。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米汤送下。
备注方中龙齿镇惊安神,除烦热为君;远志,茯苓、茯神、五味子宁心安神为臣;天冬、麦冬,山药、熟地补益心肾之阴,地骨皮清虚热,车前子利湿浊,标本兼顾,均为佐药;又在滋阴清热之中,加用桂心以引火归元,属于反佐之法。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处方4、一醉不老丹处方熟地黄90g 生地黄90g 五加皮90g 没石子6枚 莲子蕊90g 槐角子90g 白酒4000ml
炮制将上述药材捣成粗末,装入纱布袋内,放入干净的器皿中;倒入白酒浸泡,密封;14日后开启,去掉药袋,过滤后装瓶备用;将布袋中的药渣取出晒干,研成细末;同适量的大麦炒和,炒蜜为丸,每丸重6克,或制成饼状;储藏时,用坛装,每放一层药丸即撒一层薄荷末。
功能主治有补肾固精,养血乌发,壮筋骨的功效;主治腰膝无力,遗精滑泄,精神萎靡,须发早白等症。对因肾气不固、精血不足所致的遗精、滑泄者有较好的疗效。
用法用量每次10~15ml,每日2次,将酒温热空腹服用。饭后服用药丸1~2丸。
注意方中槐角有一定毒性,饮用此酒时,剂量不宜过大。
摘录《扶寿精方》
处方5、四物安神汤处方当归(酒洗)白茯神(去皮、木)白芍(酒炒)熟地黄 黄连(姜汁炒)人参 白术(去芦)辰砂(研末,临服调入)竹茹 酸枣仁(炒)麦门冬(去心)栀子
制法上锉一剂。
功能主治治怔忡。
用法用量加乌梅1个,水煎服。
摘录《寿世保元》卷五
处方6、补水宁神汤处方熟地黄 生地各6克 白芍药 当归 麦门冬(去心)茯神各4.5克 五味子30粒 生甘草1.8克
制法上锉为末。
功能主治主阴精亏损,虚火妄动,目外自见神光出现,如电光闪掣,甚则如火焰霞明,时发时止。
用法用量用白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
摘录《审视瑶函》卷五
处方7、人参养荣汤处方白芍药三两,当归、陈皮、黄蓍、桂心(去粗皮)、人参、白术(煨)、甘草(炙),各一两;熟地黄(制)、五味子、茯苓,各七钱半;远志(炒.去心)半两。
炮制上散。
功能主治治积劳虚损,四肢沉滞,骨肉酸疼,吸吸少气,行动喘啜,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心虚惊悸,咽干唇燥,饮食无味,阴阳衰弱,悲忧惨戚,多卧少起。久者积年,急者百日,渐至瘦削,五脏气竭,难可振复。又治肺与大肠俱虚,咳嗽下痢,喘乏少气,呕吐痰涎。
用法用量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二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便精遗泄,加龙骨一两。咳嗽,加阿胶甚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8、内补黄耆汤处方黄耆(盐水拌炒)6克 熟地黄(酒拌)人参 茯苓 甘草(炙)各1.5克 芍药(炒)川芎 官桂 远志(去心,炒)当归(酒拌)各2.4克 麦门冬(去心)1.5克
功能主治治痈疽溃而反痛者。
用法用量上为一剂。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取180毫升,空腹时服。
摘录《证治准绳·疡医》卷二
处方9、甘露饮别名甘露饮子(《阎氏小儿方论》)。
处方枇杷叶(刷去毛)干熟地黄(去土)天门冬(去心,焙)枳壳(去瓤,麸炒)山茵陈(去梗)生干地黄 麦门冬(去心,焙)石斛(去芦)甘草(炙)黄芩各等分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清热养阴,行气利湿。治胃中客热,牙宜口臭,齿龈肿烂,时出脓血;目睑垂重,常欲合闭;或饥饿心烦,不欲饮食;目赤肿痛,不任凉药;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疮疹已发未发;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湿热相搏,致生黄疽,身面皆黄,肢体微肿,胸闷气短,大便不调,小便黄涩,或时身热。现用于口腔炎、咽炎、齿龈肿痛,慢性扁桃体炎属阴虚而有湿热者;亦用于眼科工业性眼灼伤、角膜实质炎。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O毫升,去滓,食后临卧时温服。小儿一服分两服。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处方10、疏风滋血汤处方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 羌活 独活 红花 牛膝 防风 白芷 家葛 升麻 甘草 柴胡 桃仁
功能主治治颈项强痛。
用法用量上药加生姜,水煎服。
摘录《证治准绳·类方》卷四
处方11、明目地黄丸处方熟地黄(焙干)120克 生地黄(酒洗)山药 泽泻 山茱萸(去核,酒洗)牡丹皮(酒洗)柴胡 茯神(乳蒸,晒干)当归身(酒洗)五味子(烘干)各60克
制法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肾虚目暗不明。
用法用量每服9克,空腹时用淡盐汤送下。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萝卜。
摘录《审视瑶函》卷五
处方12、柏子仁丸处方柏子仁(炒,别研)牛膝 卷柏各15克 泽兰叶 续断各60克 熟地黄90克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室女经闭成劳。
用法用量每次30丸,空腹时用米饮送下。
摘录《妇人大全良方》卷一
处方13、参耆汤处方人参(去芦)黄耆(蜜水炒)茯苓(去皮)当归(酒洗)熟地黄 白术(去芦)陈皮各3克 升麻 肉桂各1.5克 益智仁2.4克 甘草0.9克
功能主治主气虚遗溺失禁。
用法用量上锉一剂。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空腹时服。
摘录《万病回春》卷四
处方14、当归活血汤别名桃花散(《奇效良方》卷十三)。
处方当归身 升麻各3克 槐花 青皮 荆芥穗 熟地黄 白术各18克 川芎12克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主肠澼下血。
用法用量每服9克,米饮调下,不拘时服。
摘录《奇效良方》卷十三
处方15、补肾丸处方熟地黄 菟丝子(酒浸)各240克 归身105克 苁蓉(酒漫)150克 黄柏(酒炒)知母(酒浸)各30克 故纸(酒炒)15克 山萸肉10.5克
制法上为末,酒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虚劳,阴虚火动,眩晕耳鸣。
用法用量每服50丸。
摘录《丹溪心法》卷三
处方16、大补心丹处方黄耆(蜜炙)茯神 人参 酸枣仁(炒)熟地黄各30克 远志(去心,炒)五味子 柏子仁各15克(别研)
制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辰砂为衣。
功能主治益气养血,补心安神。主思虑过度,神志不宁,语言重复,忪悸眩晕,自汗呕吐,泻利频数;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羸瘦困乏。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米汤或温酒送下。盗汗不止,麦麸汤下;乱梦失精,人参、龙骨汤下;卒暴心痛,乳香汤下;肌热虚烦,麦门冬汤下;吐血,人参、卷柏汤下;大便下血,当归、地榆汤下;小便尿血,赤茯苓汤下;中风不语,薄荷、牛黄汤下;风痫涎潮,防风汤下。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
处方17、加味四物汤别名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处方熟地黄 白芍药 当归 川芎 桃仁 红花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治瘀血腰痛,妇人月经来时,血多有块,色紫稠粘,内有瘀血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玉机微义》卷三十一引《医垒元戎》
处方18、斑龙丸别名青囊斑龙丸(《医学正传》卷三)。
处方鹿角胶(炒成珠子)鹿角霜 菟丝子(酒浸,研细)柏子仁(取仁,洗净)熟地黄各250克 白茯苓 补骨脂各120克
制法上药磨为细末,酒煮米糊为丸,或以鹿角胶人好酒烊化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温补元阳,益寿延年。主治真阳不足,腰膝疼痛,阳痿早泄,或小便增多,耳鸣,体倦心烦,或老年阳虚,时常畏寒,气力衰微。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时用姜、盐汤送下。
备注方中鹿角胶、鹿角霜通督脉,补命门,大补精髓,最能补精生血而益元阳;菟丝子、补骨脂助肾阳;熟地黄滋补肾阴,益阴以配阳;柏子仁养心安神,茯苓健脾助运。诸药合用,共奏温补元阳,延年益寿之功。
摘录《医学正传》卷三
处方19、加味四物汤处方当归身3克 熟地黄9克 白芍药 川芎各2.3克 五味子9枚 麦门冬3克 人参1.5克 黄柏3克 黄连1.5克 知母0.9克 杜仲2.3克 牛膝0.9克(足不软者不用)苍术3克
制法上药细切,作一服。
功能主治养血补阴,清热化湿,强筋壮骨。治肝肾不足,阴亏血虚,湿热侵袭筋骨,致成瘘证。
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温服。酒糊为丸服亦可。
摘录《医学正传》卷四
处方20、八宝回春汤处方附子(炮)人参 麻黄(去节)黄芩 防己 香附子(去毛)杏仁(去皮)川芎 当归各30克 茯神45克 陈皮30克 防风30克 白芍药150克 沉香15克 半夏45克 川乌15克(炮)桂枝30克 白术60克 天台乌药15克 干姜30克 黄耆90克 甘草30克 熟地黄30克 生干地黄30克
制法上药二十四味,为末嚼咀。
功能主治祛风,和气,活血。一切诸虚不足,风疾血气交攻,凝滞脉络,拘急挛拳,气不升降,瘫中疼痛,痰涎壅盛,脾胃不和,饮食不进。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一枚,煎取150毫升,空腹时服。合二服滓,再煎服。
摘录《朱氏集验方》卷一
处方21、止泪补肝散处方白蒺藜(炒,去刺)当归 熟地黄各60克 川芎 白芍 木贼 防风 羌活各30克 香附(童便制)60克
制法研末为散。
功能主治治肝虚,迎西北风流泪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9克,人生姜3片,红枣1枚,水煎,去滓热服。肥人,加夏枯草30克;瘦人,加桂枝30克。
摘录《张氏医通》卷十五
处方22、举胎四物汤处方当归 白芍 熟地黄 川芎 人参 白术各6克 陈皮 升麻各3克
制法上药锉碎。
功能主治补气养血,升提举胎。治孕妇转胞,胞系了戾,小便不通,饮食如常,心烦不得卧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服后用探吐法,吐后再服再吐,如此三四次。
摘录《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处方23、柴胡参术汤处方人参(去芦)白术(土炒)熟地黄 白芍各4.5克 甘草(蜜制)2.4克 川芎2.1克 当归身6克 青皮1.2克 柴胡0.9克
功能主治养血补气,疏肝解郁。主怒伤元阴元阳,眼目昏花,视物不明。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
摘录《审视瑶函》卷五
处方24、四神丸处方五味子120克 熟地黄180克 肉苁蓉500克 菟丝子饼60克
制法上药为末,酒煮山药糊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禀赋虚弱,小便频数不禁。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时用盐汤送下。
摘录《古今医统》卷七十三引《医林集要》
处方25、五福饮处方人参6克(心)熟地黄9克(肾)当归6~9克(肝)白术(炒)4.5克(肺)炙甘草3克(脾)
功能主治治五脏气血亏损。
用法用量水400毫升,煎取280毫升。空腹时温服。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
处方26、润燥汤别名润肠汤(《兰室秘藏》卷下)、当归润肠汤(《东垣试效方》卷七)。
处方升麻 生地黄各6克 熟地黄 当归梢 生甘草 大黄(煨)桃仁泥 麻仁各3克 红花1.5克
功能主治养血润肠。治阴虚血燥,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上药除桃仁、麻仁另研如泥外,锉碎,都作一服,水300毫升,入桃仁、麻仁泥,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摘录《兰室秘藏》卷下
处方27、举气汤处方当归 川芎 橘皮 人参 白术各3克 甘草1.5克 熟地黄 半夏各2.5克 白芍2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治妊娠转胞,小便不通者。
用法用量水煎,空腹时服。服后探吐,再服再吐。
摘录《杏苑生春》卷八
处方28、当归润燥汤处方细辛0.3克 生甘草 炙甘草 熟地黄各0.9克 柴胡2.1克 黄柏 知母 石膏 桃仁泥 当归身 麻子仁 防风 荆芥穗各3克 升麻4.5克 红花少许 杏仁6个 小椒3个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主消渴,大便闭涩,干燥结硬,渴喜温饮,舌爆口干,眼涩难开。
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津,空腹时温服。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辛热物。
摘录《兰室秘藏》卷上
处方29、补阴丸别名虎潜丸(《景岳全书》卷五十七)、补阴种子丸(《医学正印》卷上)。
处方黄柏250克(盐、酒炒)知母(酒浸,炒)熟地黄各90克 龟版120克(酒浸,炙)白芍(炒)陈皮 牛膝各60克 锁阳 当归各45克 虎骨30克(酒浸,酥炙)
制法上药为末,酒煮羊肉和丸。
功能主治滋阴降火,强壮筋骨。主精血不足,虚火亢盛,筋骨痿弱,腿足消瘦,步履乏力,精元不固,尺脉虚浮洪数,久不生育。冬加干姜15克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盐汤送下。
备注方中黄柏、知母泻火清热,熟地、龟版、白芍补益肝肾,滋阴养血;虎骨强壮筋骨,锁阳温阳益精,干姜、陈皮温中健脾,理气和胃。诸药合用,共奏滋阴降火,强壮筋骨之功。
摘录《丹溪心法》卷三
处方30、仁寿丸处方附子(炮熟,去皮、脐)30克 桂心 白茯苓 山茱萸 五味子 杜仲(去皮,姜制,炒断丝)续断 枸杞子 熟地黄(洗)巴戟(去心)菟丝子(酒浸湿,研)防风各15克 牛膝(酒浸)60克
制法上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肝肾气虚,风冷所中,筋脉瞤动,口眼喎斜。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盐汤送下。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
处方31、当归芍药汤处方柴胡0.6克 炙甘草 生地黄各0.9克 橘皮(不去白)熟地黄各1.5克 黄耆4.5克 苍术(泔浸,去皮)当归身 白芍药 白术各6克
制法上药哎咀,如麻豆大,分作二服。
功能主治主妇人暑月劳役过度,脾胃虚弱,经水漏下不止,其色鲜红,气短自汗,身热闷乱,恶见饮食,沉懒困倦,四肢无力,大便时溏。
用法用量每次用水38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摘录《兰室秘藏》卷中
处方32、都气丸处方熟地黄104克 山萸肉 干山药(微焙)各52克 牡丹皮 白茯苓(去皮)白泽泻(去毛)各40克 五味子30克
制法上药七味为末,炼白蜜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肾敛肺。主肾水不固,咳嗽滑精。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空腹时用淡盐汤,临卧时用温酒送下。
摘录《张氏医通》卷十六
处方33、大秦艽汤处方秦艽90克 甘草60克 川芎60克 当归60克 白芍药60克 细辛15克 川羌活 防风 黄芩各30克 石膏60克 吴白芷30克 白术30克 生地黄30克 熟地黄30克 白茯苓30克 川独活60克
制法上十六味,锉。
功能主治养血荣筋。主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语,属血弱不能养筋者。
用法用量每服30克,水煎,去滓温服,不拘时。如遇天阴,加生姜7~8片;心下痞,加枳实3克。
摘录《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处方34、延龄育子丸处方天门冬(去心)150克 麦门冬(去心)150克 怀生地黄 怀熟地黄(肥大沉水者)各150克 人参(去芦)150克 甘州枸杞子(去梗)菟丝子(洗净,酒蒸,捣饼晒干)150克 川巴戟(去心)150克 川牛膝(去芦,酒洗)150克 白术(陈土炒)150克 白茯苓(去皮,牛乳浸,晒)150克 白茯神(去皮、心,人乳浸,晒)150克 鹿角胶(真者)150克 鹿角霜150克 柏子仁(炒,去壳)150克 山药(姜汁炒)150克 山茱萸(去核)150克 肉苁蓉(去内心、膜)150克 莲蕊(开者不用)150克 沙苑蒺藜(炒)150克 酸枣仁(炒)60克 北五味子(去梗)60克 石斛(去根)60克 远志(去芦,甘草、灯心汤泡,去心)60克
制法上二十四味,各制净为末,将鹿胶以酒化开,和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少年戕伤,中年无子;妇人血虚,不能孕育。(不孕)
用法用量男人每服90丸,女人每服80丸,空腹时滚白汤下。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煎、炙、葱、蒜、萝卜。
摘录《医便》卷一
处方35、二至丸处方熟地黄90克(肥大沉水者佳。酒和九蒸九曝,竹刀切碎)生地黄60克(肥大者,酒浸,洗过、晒干,竹刀切碎)菟丝子30克(酒浸一宿,煮熟,捣碎作饼,晒干,为末)山茱萸(鲜红者)180克(水泡,去核,取净肉60克)肉苁蓉30克(刷去浮甲,剖去中心白膜,无灰酒浸一日,酥炙,竹刀切碎)败龟版90克(酒浸一夜,酥炙黄,石器捣碎)人参30克(苍黑瘦健人用15克)黄耆30克 (去皮,微黄色,肉中自绵柔者最佳)黄柏90克(坚厚鲜黄者。酒浸,春、秋一日半,夏一日,冬三日,用时炒至褐色)牛膝30克(长大柔润者,酒浸一宿,洗用)枸杞子30克(甘州者佳)破故纸30克(炒黄)五味子30克(肥大者佳)白术90克(无油者,麦扶炒)白芍药30克(酒浸一时,去皮,炒)当归60克(大者有力。酒洗)虎胫骨30克(酥炒黄色)杜仲30克(酒浸,炒去丝)山药30克(白而无皮,手可粉者)知母60克(肥者。酒浸一宿,炒)陈皮30克(薄而陈者。水泡,去白)白茯苓30克(去皮、赤筋)
制法上药二十二味,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虚损,暖腰膝,壮筋骨,明眼目。主气血虚损。
用法用量每服80~100丸,无灰酒及盐汤不拘时进下。
备注方中陈皮,《医学入门》卷七作丹皮。
摘录《摄生众妙方》卷二
处方36、当归地黄散处方当归 熟地黄 酒白芍 白术 茯苓 蜜黄耆各3克 蜜黄柏 蜜知母 陈皮各2.4克 人参1.5克 甘草0.9克
功能主治主盗汗,气血两虚者。
用法用量加大枣1枚,浮小麦1撮,水煎服。
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七
处方37、宁坤丸别名回生丹(《采艾编冀》卷二)。
处方大黄500克(细末)红花9Q克(炒黄色,入好酒400毫升同煮三五沸,去红花不用,只存汁用)黑豆1.2千克(水2.25升煮取汁700毫升,去豆)苏木90克(锉,用河水2.25升煎取汁700毫升,亦去滓不用)以上三味,先将大黄末用好米醋500~700毫升搅匀,以文武火熬成膏,复添醋750毫升,再搅匀,再熬成膏;次下红花酒、黑豆汁、苏木汤,共倾入大黄膏内搅匀,又熬成膏,取出俟用。如有锅巴,即焙干研入后药:当归 川芎 熟地黄(务自制)白茯苓(去皮)苍术(米泔浸)香附米 乌药 玄胡索 桃仁(沸汤泡,去皮,炒,另研)牛膝(去芦)蒲黄各30克 白芍(酒炒)甘草 陈皮 木香 三棱 五灵脂 羌活 山萸(酒浸,去核)地榆各15克 人参 白术(去芦)青皮(去白)木瓜各9克 良姜12克 乳香 没药各30克
制法上为细末,用大黄膏调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补气养血,解郁化瘀,调经止痛。治妇女崩漏带下,产劳虚损;室女经闭,痛经,月水不调。
用法用量每服1丸,酒顿化服。若产后头痛身热,有汗为伤风,无汗为伤寒,加桂枝、麻黄末各0.9克,生姜、葱煎汤顿化服,若产后无乳,加天花粉0.9克、归尾0.9克、川山甲(炙)0.9克、黄连0.9克,共为末,同丸入酒内顿开,不拘时服,令乳母将乳头揉千余转,其乳即来。(下乳)
摘录《采艾编翼》卷二
处方38、鹿茸四斤丸别名鹿茸四神丸(《普济方》卷二二五)。
处方肉苁蓉(酒浸)熟地黄 牛膝(酒浸)鹿茸(燎去毛,酥炙)菟丝子(酒浸软,别研细)木瓜干 杜仲(酒浸)天麻各等分。
制法上药为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益肝肾。治肝肾虚热,筋骨痿弱,不自胜持,足不任地,惊恐战掉,潮热时作,饮食无味,乏力少气。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米汤送下。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处方39、龙虎丸处方白芍 陈皮各60克 锁阳 当归各45克 虎骨(酒浸,酥炙)30克 知母(酒炒)熟地黄各90克 黄柏240克(盐炒)龟版120克(酒浸,酥炙)
制法上为末,酒煮羊肉捣汁为丸。
功能主治补肾壮骨,滋防养血。治痿证。
用法用量每次6~9克,温开水送下,一日二次。冬日加干姜。
摘录《丹溪心法》卷三
处方40、延寿丸处方牛膝(酒浸,切,焙)熟地黄(焙)枳壳(去瓤,麸炒)地骨皮各30克 菟丝子60克(酒浸一复时,研烂入诸药)
制法上五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杵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补肝肾,乌须发。治诸虚及虚风,须发早白。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时用温酒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七
处方41、白薇丸处方白薇 柏子仁 白芍药 当归 桂心 附子 萆薢 白术 吴茱萸 木香 细辛、川芎 槟榔各15克 熟地黄60克 牡丹皮30克 紫石英30克 人参22克 石斛 白茯苓 泽兰叶 川牛膝各22克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予大。
功能主治治妇人月水不利,四肢羸瘦,饮食减少,渐觉虚乏,以致不孕。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时用温酒吞下。
摘录《妇人大全良方》卷一
处方42、黄耆散处方黄耆(蜜炙)麦门冬(去心)熟地黄(酒洒,九蒸九晒)桔梗(炒)白芍药各15克 甘草7.5克(炙)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咳嗽、咯血成劳,肌体消瘦,四肢倦怠,脚无力,眼睛疼。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3片,煎取160毫升,去滓温服,每日三次。
摘录《普济本事方》卷五
处方43、人参补阳汤处方人参补胃汤(《审视瑶函》卷二)。【组成】羌活 独活各l.8克 白芍药 生地黄 泽泻各O.9克 人参 白术 茯苓 黄耆 炙甘草 当归各1.2克 柴胡 防风各1.5克 熟地黄(酒洗,炒)1.2克
功能主治治伤寒余邪不散,上走空窍,其目隐涩赤胀,生翳羞明,头痛骨痛。
用法用量上药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热服。
摘录《原机启微》卷下
处方44、圣愈汤处方生地黄 熟地黄 川芎 人参各0.9克 当归身 黄耆各1.5克
功能主治补气养血。治诸恶疮血出过多,心烦不安,不得睡眠,一切失血或血虚,烦渴燥热,睡卧不宁;疮证脓水出多,五心烦热,口渴;妇女月经超前,量多色淡,其质清稀,少腹有空坠感,心慌气促,倦怠肢软,纳谷不香,舌质淡,苔薄润,脉细软。
用法用量上药哎咀,都作一服。用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稍热,不拘时服。
备注本方所治之证,属于气血两虚。方中人参、黄耆补气,当归身、生熟地黄、川芎补血滋阴。配合成方,有补气养血之功。气旺则血自生,血旺则气有所附。喻嘉言论本方说:按失血过多,久疮溃脓不止,虽曰阴虚,实未有不兼阳虚者,合用人参,黄耆,允为良法。凡阴虚证大率宜仿此。临床常用于出血过多,·血虚而气亦虚,以烦热,烦渴,睡卧不宁,心慌气促,倦怠无力,舌质淡,苔薄润,脉细软等为辨证要点。《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所载圣愈汤,即四物汤加人参、黄耆,治一切失血过多,阴亏气弱,烦热作渴,睡卧不宁者。
摘录《兰室秘藏》卷下
处方45、延寿丹处方天门冬(去心)远志(去心)山药 巴戟各60克 赤石脂 车前子 菖蒲 柏子仁 泽泻 川椒(去目,炒)熟地黄 生地黄 枸杞 茯苓 覆盆子各30克 牛膝(酒浸)杜仲(炒)菟丝子(酒浸)苁蓉各120克 当归(酒洗)地骨 人参 五味各30克
制法上药为末,蜜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虚延寿。治虚损。
用法用量每服70丸。
摘录《丹溪心法》卷三
处方46、鹿茸丸处方鹿茸(去毛,切,炙)23克 麦门冬(去心)60克 熟地黄 黄耆 鸡膍胵(麸炒)苁蓉(酒浸)山茱萸 破故纸(炒)牛膝(酒浸)五味子各23克 茯苓 玄参 地骨皮各15克 人参23克
制法上药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肾虚消渴,小便无度,肝血亏虚,四肢抽搐。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米汤送下。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
处方47、地黄散处方生地黄 熟地黄 枸杞子 地骨皮各等分
制法上药焙干为末。
功能主治主血分虚火,鼻中衄血,反复发作,久治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6克,蜂蜜调温开水送下,每日三次。
摘录《卫生宝鉴》卷十
处方48、玉乳丹处方钟乳粉(依法炼)柏子仁(别研)干熟地黄 当归(洗)各15克 防风 补骨脂(净拣,微炒)各7.5克(或加黄耆、茯苓)
制法除别研者,碾细末,次入钟乳粉等拌匀,蜜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小儿解颅。
用法用量每服10粒,乳前煎茴香汤下。
摘录《幼幼新书》卷六引张涣方
处方49、托里定痛散别名托里定痛汤(《医宗金鉴》卷六十二)。
处方当归身 熟地黄 乳香 没药 川芎 白芍 肉桂各3克 罂粟壳(去筋膜,蜜炒)9克
功能主治治痈疽溃后,血虚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
摘录《外科正宗》卷一
处方50、大补丸别名大补阴丸(《医学正传》卷三)、补阴丸(《明医指掌》卷六)。
处方黄柏(炒褐色 )知母(酒浸,炒)各120克熟地黄(酒蒸)龟版(酥炙)各180克
制法上药为末,用猪脊髓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滋阴除火。主肝肾阴虚,由虚生热。骨蒸潮热,盗汗,足股疼热,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
用法用量每服70丸,空腹肘用盐开水送下。
备注方中黄柏、知母苦寒泻火,熟地大补肾阴,龟版、猪脊髓属血肉之品,填精益髓。诸药合用,补阴与泻火并重,且泻火可存阴,滋阴可制火,共收滋阴降火之效。
摘录《丹溪心法》卷三
处方51、蛤蚧丸处方蛤蚧1对(去口、足,温水浸,去膜,刮了血脉,用好醋炙)诃子(煨,去核)阿胶(炒)熟地黄 麦门冬(去心)细辛(去苗)甘草(炙)各15克
制法上药研末,蜜丸如皂子大。
功能主治润肺止咳。治积劳,久咳,失音。
用法用量每次服1丸,含化,不拘时候服。
备注方中蛤蚧补肺润肺为君;熟地、麦门冬、阿胶滋阴养血,助蛤蚧以润肺,诃子养肺敛肺,共为臣;细辛辛以散肺,使收中有散,并防熟地辈滋腻太过,甘草调和诸药而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润肺止咳之功。按:本方原名“蛤蚧散”,与剂型不符,现据《普济方》卷二三一改作“蛤蚧丸”。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
处方52、葛花解毒饮处方黄连(炒)黑玄参 当归 龙胆草(炒)茵陈 细甘草 葛花 熟地黄 茯苓 山栀仁 连翘 车前子各等分
制法上药锉为末。
功能主治解酒毒,清湿热。治饮酒过度,湿热熏蒸,目中风轮黄亮如金之色,瞻视昏渺者。
用法用量用白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
摘录《审视瑶函》卷五
处方53、起痿丹处方附子(炮,去皮、脐)沉香(不见火)朱砂(别研)枸杞子(去枝、梗)母丁香 木香(不见火)阳起石(煅)肉苁蓉(酒浸,焙)熟地黄 麝香(别研)天雄(炮,去皮、脐,或用鹿茸亦可)官桂(去粗皮)硫黄各30克 腻粉1.5克 白丁香少许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温肾壮阳。治肾阳不足所致的诸痿。
用法用量每用1丸,以姜汁加温,入药溶化,却用手点药于腰眼上,摩擦至药尽。用至20丸,大有神效。若有他处瘫痪风疾,加皂角1片,去筋捶烂,姜汁浸一宿,瓦上焙干为末,入前药内,依前法用。
摘录《奇效良方》卷四十五
处方54、地黄散处方生地黄 熟地黄 当归 大黄各22.5克 谷精草 白蒺藜 木通 黄连 防风 生犀角 木贼 玄参 沙苑蒺藜 羌活 蝉蜕 粉草各15克
制法上药研为末。
功能主治主小儿心肝壅热,致生混睛障。目赤肿痛,赤筋,白膜遮睛,渐致失明。
用法用量每服6~9克,食后用猪肝或羊肝煎汤调服,每日四次。
摘录《阎氏小儿方论》
处方55、加减四物汤处方川当归(去芦,酒润,切,焙)30克 川芎30克 熟地黄(洗净)30克 白芍药30克 香附子(炒,去毛)45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养血调经。治妇女血虚,经期落后;或突然暴下,淋沥不止,失血过多所变生的诸证。(月经)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如血色鲜而不止者,去熟地黄,加生地黄。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处方56、八珍益母丸处方益母草120克(不见铁器,只用上半截带叶者)人参(去芦)白术(土炒)茯苓(去皮)炙甘草(去皮)当归(酒洗)川芎 白芍药(醋炒)熟地黄(酒洗)
制法药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气血两虚,脾胃并弱,饮食少思,四肢无力,月经不调,或腰痛腹胀,或断或续,或赤白带下,身作寒热,及体虚无子。脾胃虚寒者,加砂仁30克(姜汁抄);腹中胀闷者,加山楂30克(净内,饭上蒸熟);素常多郁者,加香附子30克(童便制)。
用法用量每服1丸,空腹时用蜜汤送下。
摘录《古今医统》卷八十四
处方57、黑神散处方熟地黄500克 陈生姜250克
制法上药拌和,同炒干,研为末。
功能主治养血调经。治产后血块,痛经,经行后腹痛。
用法用量每次服6克。产前用乌梅汤调下,常服用酒调下,经脉不通,用乌梅、荆芥酒调下。
摘录《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
处方58、地黄饮处方生地黄 熟地黄 何首乌(生)各9克 当归6克 丹皮 黑参 白蒺藜(炒,去刺)僵蚕(炒)各4.5克 红花 甘草(生)各1.5克
功能主治凉血润燥,祛风止痒。主血风疮、旋耳疮迁延日久,血虚化燥生风,身体或耳内生疮如粟米,瘙痒无度,疮面粗糙,上覆痂皮或鳞屑,心烦便秘,夜不得寐。
用法用量水煎,早、晚服。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椒、酒、鸡、鹅。
摘录《医宗金鉴》卷七十四
处方59、地黄丸别名补肾地黄丸(《幼幼新书》卷六)、六味地黄丸(《正体类要》卷下)、六味丸(《证抬准绳》类方》卷一)。
处方熟地黄24克 山萸肉 干山药各12克 泽泻 丹皮 白茯苓各9克
制法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
药理作用1.增强体力,激发机体免疫功能 《新医药学杂志》1977(7):41,六味地黄丸对正常小鼠可增加体重,延长游泳时间,增强体力,提示有补益作用。此外,还能降低N-亚硝基肌氨酸乙酯引起的小鼠前胃鳞癌的诱发率,使接受化学致癌物的动物脾脏淋巴小结生发中心增生活跃,在接受移植性肿瘤初期可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活性,提高荷瘤动物血清中白/球蛋白比例,似可延长荷瘤动物的存活时间。据此推理,本方的主要效应在于调动机体的抗癌能力,达到扶正以祛邪的作用。《中成药研究》1986(4):26,本方与独参汤、生理盐水的实验对照,证明本方有类似抗低温、抗疲劳、耐缺氧及促皮质激素样作用。对氢化可的松所致小鼠肾上腺、胸腺萎缩有一定对抗作用,并能抑制小鼠棉球肉芽肿增生。2.改善肾血流,降压 《中华内科杂志》1964(1):23,本方煎剂对实验性肾性高血压有明显降压、改善肾功能、降低病死率的作用。推理本方作用机制,可能是直接或间接地改善肾血流,并通过肾代谢而促进肾小管的分泌。3.降脂 《中成药研究》1986(12):41,本方对正常大鼠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无明显影响,而对实验性高血脂家兔有明显降血脂作用。
功能主治滋肾阴,补肝血。主肝肾阻虚,头目眩晕,眼花耳聋,咽喉燥痛,腰膝酸软,自汗盗汗,骨蒸劳热,遗精早泄,消渴引饮,小便频数,尿血便血,虚火牙痛,齿龈出血,须发早白;妇女月经先期,经来量少;小儿囟开不合,羸瘦骨蒸,行迟、语迟、齿迟,舌红少苔,脉细数。现用于慢性肾炎、高血压、糖尿病、神经衰弱,甲状腺机能亢进、肺结核、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炎以及各种肿瘤晚期属肝肾阴虚者。此外用于养生保健,抗衰老,治疗早衰所表现的各类证候。
用法用量成人每服6~9克,空腹淡盐汤迭下。小儿每服1.5~3克,空腹温开水送下,每日三次。
备注本方主治证均属肝肾阴虚,治当滋补肝肾之阴。熟地黄补肾阴,益精髓为君;山萸肉补肝肾,敛虚火,干山药既可补肾,又可健脾,共为臣药;阴虚则火旺,故配丹皮凉血清热,以泻肝肾虚火;肾虚则水湿不能渗利,故用茯苓、泽泻以利水湿。全方"三补"与"三泻"并用,但以"补"为主,以"泻"为辅,故三味"补药"用量偏重,三味"泻药"用量较轻。本方构思巧妙,配伍精当,故清代费伯雄称其为"补方之正鹄"。
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处方60、黄龙汤处方黄耆4.5克(炙)当归 白芍 白术(蜜炙)苍术(米泔浸)陈皮各3克 生地黄 甘草(炙)各9克 熟地黄15克 柴胡6克
功能主治治妇人先由劳役,脾胃虚损,以致漏下不止,其色鲜红,气短气逆,自汗不止,身体发热,大便泄泻,四肢无力,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竹林女科证治》卷一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