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9 02:22:29作者:百科知识库
熟地黄(别名熟地),味甘;性温,补血滋润;益精填髓。主血虎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崩不止;肝肾阴亏;潮热盗汗;遗精阳痿;不育不孕;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头目昏花;须发早白;消渴;便秘;肾虚喘促,小编整理出含有熟地黄的处方共956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661~720共60个。
处方1、加味健步虎潜丸处方龟胶(蛤粉炒成珠)鹿角胶(蛤粉炒成珠)虎胫骨(酥油炙)何首乌(黑豆拌,蒸晒各丸次)川牛膝(酒洗,炒干)杜仲(姜汁炒断丝)锁阳 当归(酒洗,炒干)各60克 威灵仙(酒洗)黄柏(酒洗,晒干,小盐少许、酒炒)人参(去芦)羌活 干姜 白芍药(微炒)云白术(土炒)各30克 熟地黄90克 大川附子(童便、盐水各250毫升,生姜片60克,同煮一整日,令极熟,水干再添盐水,煮毕取出,剥皮,切薄片,又换净水,入川黄连15克、甘草15克,同煮三小时,取出晒干,如琥珀明亮色方用)45克
制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滋肾养肝,活血补气,舒筋止痛。治跌打损伤,气血虚衰,下部腰、胯、膝、腿疼痛,酸软无力,步履艰难。
用法用量每服9克,空腹时淡盐汤送下;冬日淡黄酒送下。
摘录《医宗金鉴》卷八十九
处方2、老龙丸别名苍龙丸(《普济方》卷二一九)、老奴丸(《奇效良方》卷二十一)。
处方母丁香 紫霄花 肉苁蓉(酒浸)菟丝子(酒浸)蛇床子 巴戟 仙灵脾 白茯苓(去皮)远志(去心)八角茴香各60克 灯草6克 荜澄茄 胡桃肉 车前子 萆薢 马蔺花(酒浸)牡蛎(火烧,炒六次)韭子种 木通(酒浸)各30克 干漆(炒去烟)90克 山茱萸 破故纸(酒浸)全蝎 桑螵蛸(酒浸)龙骨各45克 熟地黄150克 当归15克 沉香15克 木香15克 大蜘蛛7个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阳痿,不育、不孕,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每服刃丸,空腹时用温酒送下。
摘录《普济方》卷二一九
处方3、先天大造丸处方紫河车1具(酒煮捣膏)熟地黄120克(酒煮捣膏)归身 茯苓 人参 枸杞 菟丝子 肉苁蓉(酒洗,捣膏)黄精 白术 何首乌(去皮,用黑豆同蒸捣膏)川牛膝 仙茅(浸去赤汁,蒸熟,去皮捣膏)各60克 骨碎补(去毛,微炒)川巴戟(去骨)破故纸(炒)远志(去心,炒)各30克 木香 青盐各15克 丁香9克 黑枣肉60克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气血不足,风寒湿毒袭于经络,初起皮色不变,漫肿无头;或阴虚,外寒侵入,初起筋骨疼痛,日久遂成肿痛,溃后脓水清稀,久而不愈,渐成漏证;并治一切气血虚羸,劳伤内损,男妇久不生育。
用法用量每服70丸,空腹时用温酒送下。
摘录《外科正宗》卷三
处方4、双补丸处方鹿角霜90克 熟地黄(洗,再蒸)沉香 菟丝子(酒浸,蒸,研,焙)覆盆子(去枝、蒂)白茯苓(去皮)人参(去芦)宜木瓜 薏苡仁(炒)黄耆(炙)苁蓉(洗,酒浸)五味子(去枝,炒)石斛(去根,炒)当归(去芦,酒浸)泽泻(切块,再蒸)各30克 麝香3克(别研)朱砂15克(别研为衣)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一切虚损,五劳七伤,面色黧黑,唇口干燥,发渴,目暗耳鸣,心忪气短,食少神倦,夜梦惊恐,四肢酸痛,寒热盗汗,小腹拘急,小便滑数。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空腹盐汤下。
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五○引《究原方》
处方5、黄耆十补汤处方黄耆(蜜炙)当归(酒浸,焙)熟地黄(洗)茯神各15克 白芍药30克 人参 白术 酸枣仁(微炒)半夏(制)陈皮 北五味子 肉桂 天台 乌药 甘草(炙)麦门冬(去心)各30克 木香 沉香各3克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补虚损,养血气,安心神。治虚劳多惊,精神恍惚。
用法用量每服9克,加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空腹时服。
摘录《仁斋直指》卷九
处方6、牢牙地黄散处方藁本0.6克 生地黄 熟地黄 羌活 防己 人参各0.9克 当归身 益智仁各1.2克 香白芷 黄耆各1.5克 羊胫骨灰 吴茱萸 黄连 麻黄各3克 草豆蔻皮3.6克 升麻4.5克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脑寒痛及牙痛。
用法用量先用温水漱口,以药末擦牙。
摘录《兰室秘藏》卷中
处方7、双和散处方白芍药75克 黄耆 熟地黄 川芎 当归各30克 甘草(炙)官桂各22.5克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补血益气。治虚劳少力。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至175毫升,去滓温服。
摘录《仁斋直指》卷六
处方8、知柏四物汤处方当归 川芎 知母 黄柏 白芍药 熟地黄
功能主治治腹痛,阴虚火旺,脉细数,妊娠胎动,脉洪虚数。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摘录《症因脉治》卷四
处方9、铁笛丸处方当归(酒洗)30克 怀熟地黄30克 怀生地黄30克 天门冬(去心,盐炒)15克 黄柏(蜜炒)30克 知母15克 麦门冬(去心,盐炒)15克 玄参9克 白茯苓(去皮)30克 诃子15克 阿胶(炒)15克 人乳250毫升 牛乳250毫升 乌梅肉15个 甜梨汁250毫升
制法上药除人乳、牛乳、梨汁外,均为细末,以二乳、梨汁加炼蜜拌匀为丸,如黄豆大。
功能主治治声嘶失音。
用法用量每服,80~90丸,诃子汤下;萝卜汤亦可。
摘录《寿世保元》卷六
处方10、养寿丹处方远志(去心)菖蒲 巴戟天(去心)白术 茯苓 地骨皮 续断 枸杞子 甘菊花 细辛 熟地黄 车前子 何首乌 牛膝 苁蓉 菟丝子(三味酒浸)覆盆子各15克
制法上药十七味,为细末;炼蜜和就,于臼内杵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五脏,散麻痛,驻容颜,乌须发,壮筋骨。久服不老。治虚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腹时用温酒送下。
摘录《御药院方》卷六
处方11、养肝丸处方当归(去芦,酒浸)车前子(酒蒸,焙)防风 白芍药 蕤仁(别研)熟地黄(酒蒸,焙)川芎 楮实子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养血补肝。治肝血不足,眼目昏花,或生眵泪,久视无力。
用法用量每服70丸,温开水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处方12、十四味建中汤别名大建中汤(《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一)。
处方当归(去芦,酒浸,焙干)白芍药(锉)白术(锉,洗)甘草(炙)人参(去芦)麦门冬(去心)川芎(洗净)肉桂(去粗皮)附子(炮,去皮、脐)肉苁蓉(酒浸一宿)半夏(汤洗七次)黄耆(炙)茯苓(去皮)熟地黄(洗去土,酒蒸一宿,焙干)各等分
制法上药叹咀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脾肾久虚,荣卫不足,形体羸瘦,短气嗜卧,寒热头痛,咳嗽喘促,吐呕痰沫,手足多冷,面白脱色,小腹拘急,百节尽疼,夜卧汗多,梦寐惊悸,大便滑利,小便频数,失血虚极,心忪面黑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枣子1枚,煎至150毫升,去津,空腹温服。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处方13、回阳无价至宝丹处方川楝子(取肉)乌药各60克 川牛膝 熟地黄 蛇床子 茯神 穿山甲 肉苁蓉 巴戟 五味子 人参 泽泻 大茴香 槟榔各30克 乳香9克 沉香 檀香各15克 凤眼草6.克 鹿含草 仙灵脾 甘草 破故纸 菟丝子 葫芦巴 莲心各15克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五劳七伤,四肢无力,下元虚冷,夜梦遗精,阳痿。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时用好酒送下。
摘录《遵生八笺》卷十七
处方14、远志丸处方远志(去心,炒)山药(炒)熟地黄 天门冬(去心)龙齿(水飞)各180克 麦门冬(去心)五味子 车前子(炒)白茯苓 茯神(去木)地骨皮 桂心各150克
制法上药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心肾气不足,惊悸健忘,梦寐不安,遗精,面色无华,足胫酸疼。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空腹时温服,用酒或米汤送下。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三
处方15、贞元饮处方熟地黄21~60克 炙甘草3~9克 当归6~9克
功能主治治肝肾亏损,气短似喘,呼吸急促,气道噎塞,势剧垂危者。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温服。呕恶或恶寒者,加煨姜3~5片,气虚脉数至极者,加人参,肝肾阳虚,手足厥冷者,加肉桂。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处方16、石刻安肾丸处方苍术120克(分四份,一份用茴香30克炒,一份用青盐30克炒,一份用茱萸30克炒,一份用猪苓30克炒,各炒令黄色,取术用)川乌(炮,去皮、脐)附子(炮,去皮、脐)川楝子(酒浸,去核)巴戟(去心,炒)白术(炒)陈皮(炒)各30克 肉苁蓉(酒漫,炙)破故纸(炒)各60克 茯苓30克(炒)肉豆蔻(面裹,煨)木香(不见火)当归(火焙干)各30克 杜仲(炒去丝)60克 熟地黄(酒浸,蒸十次,火焙)菟丝子(酒浸,炒)茴香 黑牵牛(半生,半炒)山药(炒)各30克 晚蚕蛾(去头、足、翅,炒)葫芦巴(酒浸,炒)肉桂(不见火)石斛(炒)川牛膝(酒浸,炒)各30克
制法上为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壮阳益肾,强筋壮骨,生血驻颜,扶老资寿。治真气虚惫,脚膝缓弱,目暗耳呜,举动倦乏,夜梦遗精,小便频数,一切虚损。
用法用量每服40丸,空腹时用盐汤下。
摘录《世医得效方》卷八
处方17、家韭子丸处方家韭子180克(炒)鹿茸l20克(酥炙)苁蓉(酒浸)牛膝(酒浸)熟地黄 当归各60克 巴戟(去心)菟丝子(酒浸)各45克 杜仲(去皮,锉,制炒丝断)石斛(去苗)桂心 干姜(炮)各30克
制法上药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肾助阳,摄精止遗。治肾阳不足,精关不固,遗尿,遗精,小便白浊。
用法用量每服50~100丸。空腹时用盐汤或温酒下。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二
处方18、化阴煎处方生地黄 熟地黄 牛膝 猪苓 泽泻 生黄柏 生知母各6克 绿豆9克 龙胆草4.5克 车前子3克
功能主治治水亏阴涸,阳火有余,小便癃闭,淋浊疼痛。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加食盐少许,文武火煎320毫升,空腹时温服。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处方19、加减地芝丸处方生地黄120克 天门冬(烘热,去心,另焙)枸杞子90克 甘菊60克 熟地黄120克 麦门冬(去心)山茱萸肉各90克 当归身60克 五味子30克
制法蜜为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肾明目。治肾水不足,目能远视,不能近视。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沸汤、温酒任下。
摘录《张氏医通》卷十五
处方20、五味黄耆散处方黄耆 麦门冬 熟地黄 桔梗各15克 甘草7.5克 白芍药 五味子各6克 人参9克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因嗽咯血成劳,眼睛疼,四肢困倦,脚膝无力。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一日三次。
摘录《卫生宝鉴》卷十二
处方21、阳和汤处方熟地黄30克,鹿角胶9克,上肉桂3克,甘草3克,炮姜1.5克,麻黄1.5克,白芥子6克。
功能主治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主阳虚血亏,阴寒内滞。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郑艺文方
处方22、克应丸处方熟地黄 赤芍药各60克 当归75克 赤石脂(煅)龙骨 牡蛎(煅,以酒淬)茯苓 牡丹皮 川芎 艾叶(制,研)各30克
制法上药研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温经养血,固涩止带。治妇人赤白带下。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时用白汤送下。
摘录《古今医统》卷八十四
处方23、桂附地黄丸处方肉桂20g 附子(制)20g 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60g 泽泻60g
性状为黑棕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甜而带酸、辛。
炮制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消渴。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24、复寿延春丹处方人参60克 白茯苓60克 远志(去心)牛膝(酒浸)杜仲(炒去丝)黄耆 菖蒲 当归 苍术(泔浸,去皮)甘菊花 地骨皮各30克 天麻 半夏(制)生地黄 熟地黄 益智仁 萆薢(酒浸)羌活各1.5克
制法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益气补血,平肝熄风。治防治中风,左瘫右痪,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空腹时用温酒送下。
摘录《普济方》卷一一五
处方25、防风饮处方防风(去叉)、当归(切焙)、白术、麻黄(去节.先煎掠去沫.焙)、赤茯苓(去皮)、附子(炮裂.去皮脐)、山茱萸(去核)、黄芩(去心),各一两。人参、甘草(炙)、大黄(炒),各三分。熟地黄(焙.一两)。
炮制上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治中风,发热无汗,肢节烦疼,腹内急痛,大小便秘涩。
用法用量每服五钱匕,用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切碎,大枣二枚,掰破,煎至八分,去滓,温服,空心日晚各一。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26、明目地黄丸处方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60g 泽泻60g 枸杞子60g 菊花60g 当归60g 白芍60g 蒺藜60g 石决明(煅)80g
性状为黑褐色至黑色的水蜜丸、黑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气微香,味先甜而后苦、涩。
炮制上十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9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滋肾,养肝,明目。用于肝肾阴虚,目涩畏光,视物模糊,迎风流泪。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27、胜骏丸处方附子1枚(炮,去皮、脐)当归(酒浸一宿)天麻(酒浸)牛膝(酒漫)酸枣仁(炒)熟地黄(酒浸)防风(去叉)各60克 木瓜120克 乳香15克(别研)麝香0.3克(别研)全蝎(去毒)木香 没药(别研)羌活 甘草(炙)各30克
制法上为细末,用生地黄1.5千克,洗净,研烂如泥,入无灰酒2.4升,煮烂如膏,与前药和匀,杵令坚,每30克作10丸。
功能主治补肝肾,壮筋骨,祛风湿。治肝肾不足,风寒湿邪侵袭,手足挛急,脚趾连脚面拘急,行走疼痛,筋脉不伸等一切足弱、鹤膝诸风。
用法用量每服1丸,细嚼,临卧酒下。如无生地黄,可用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盐汤或温酒下。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
处方28、五加皮浸酒方处方五加皮(三两) 熟地黄(三两) 枳壳(麸炒.一两) 防风(一两) 干姜(炮.一两) 独活(二两) 地骨皮(二两) 牛膝(去苗.二两) 鸟喙(炮裂.去皮脐.二两) 石楠叶(二两) 丹参(一两) 虎胫骨(酥炙.五两)
炮制上细剉,以生绢袋盛,用清酒二斗,于瓷瓶中浸,密封七日后开。
功能主治治风,毒气攻腰脚,连骨髓,日夜疼痛。
用法用量每日三五度,温饮一小盏,常令醺醺,以瘥为度。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29、必胜散处方熟地黄、小蓟(并根用)、人参、蒲黄(微炒)、当归(去芦)、川芎、乌梅(去核),各一两。
炮制上件药捣,罗为粗散。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血妄流溢,吐血、衄血、呕血、咯血。
用法用量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30、六味地黄丸处方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60g 泽泻60g
性状为棕黑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甜而酸。
炮制以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35~50g与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31、再造丸处方蕲蛇肉20g 全蝎15g 地龙5g 僵蚕(炒)10g 穿山甲(制)10g 豹骨(制)10g 麝香5g 水牛角浓缩粉15g 牛黄2.5g 龟甲(制)10g 朱砂10g 天麻20g 防风20g 羌活20g 白芷20g 川芎20g 葛根15g 麻黄20g 肉桂20g 细辛10g 附子(制)10g 油松节10g 桑寄生20g 骨碎补(炒)10g 威灵仙(酒炒)15g 粉萆薢20g 当归10g 赤芍10g 片姜黄2.5g 血竭7.5g 三七5g 乳香(制)10g 没药(制)10g 人参20g 黄芪20g 白术(炒)18g 茯苓10g 甘草20g 天竺黄10g 制何首乌20g 熟地黄20g 玄参20g 黄连20g 大黄20g 化橘红40g 青皮(醋炒)10g 沉香10g 檀香5g 广藿香20g 母丁香10g 冰片2.5g 乌药10g 豆蔻10g 草豆蔻20g 香附(醋制)10g 两头尖(醋制)20g 建曲40g 红曲5g
性状为棕褐色的大蜜丸;气香,味微甘、苦。
炮制上五十八味,除麝香、水牛角浓缩粉、牛黄、冰片外,朱砂水飞成极细粉;其余蕲蛇肉等五十三味粉碎成细粉;将麝香、水牛角浓缩粉、牛黄、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20~15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祛风化痰,活血通络。用于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手足麻木,疼痛拘挛,语言蹇涩。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注意孕妇禁用。
规格每丸重9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32、六味地黄颗粒处方熟地黄320g 山茱萸(制)160g 牡丹皮120g 山药160g 茯苓120g 泽泻120g
性状为棕褐色的颗粒;味微甜、酸、微苦,有特异香气。
炮制以上六味,熟地黄、茯苓、泽泻加水煎煮两次,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32~1.35(80℃),备用;山茱萸、山药、牡丹皮粉碎成细粉,与浓缩液混合,加糊精适量和甜蜜素溶液适量,并加75%乙醇适量,制成颗粒,烘干,制成1000g,即得。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口干口渴。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5g,一日2次。
规格每袋装5g
贮藏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33、耳聋左慈丸处方磁石(煅)20g 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60g 泽泻60g 竹叶柴胡20g
性状为棕黑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甜、微酸。
炮制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9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滋肾平肝。用于肝肾阴虚,耳鸣耳聋,头晕目眩。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34、十四友圆处方熟地黄、白茯苓、白茯神(去木)、人参、酸枣仁(炒)、柏子仁(别研)、紫石英(别研)、肉桂、阿胶(蛤粉炒)、当归、黄蓍、远志(汤浸.去心.酒洒.蒸),各一两;辰砂(别研)一分,龙齿(别研)二两。
炮制上为末,同别研四味,炼蜜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心肾虚,怔忪昏愦,神志不宁,睡卧不安。故经曰:脏有所伤,情有所倚,人不能知其病,则卧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三十圆,食后枣汤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35、八宝坤顺丸处方熟地黄80g 地黄80g 白芍80g 当归80g 川芎80g 人参40g 白术80g 茯苓80g 甘草40g 益母草40g 黄芩80g 牛膝40g 橘红80g 沉香40g 木香16g 砂仁40g 琥珀40g
性状黑褐色的大蜜丸;味微苦。
炮制以上十七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1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养血调经。用于气血两虚,月经不调,经期腹痛,腰腿酸痛,足跗浮肿。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规格每丸重9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36、十全大补丸处方党参80g 白术(炒)80g 茯苓80g 炙甘草40g 当归120g 川芎40g 白芍(酒炒)80g 熟地黄120g 炙黄芪80g 肉桂20g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至黑褐色的水蜜丸或大蜜丸;气香,味甘而微辛。
炮制以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100~12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温补气血。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苍白,气短心悸,头晕自汗,体倦乏力,四肢不温,月经量多。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37、十味挫散处方当归(二钱) 黄蓍(炙) 白芍药(二钱) 附子(炮.二钱半) 川芎(一钱半) 防风(一钱半) 白术(一钱半) 肉桂(一钱) 茯苓(七钱半) 熟地黄(酒浸.焙.七钱半)
功能主治治中风血弱,臂痛连及筋骨,举动艰难。
用法用量分二贴,每贴水二盏,生姜八片,枣二枚,煎至八分,食后临卧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38、人参养荣丸处方人参100g 白术(土炒)100g 茯苓75g 炙甘草100g 当归100g 熟地黄75g 白芍(麸炒)100g 炙黄芪100g 陈皮100g 远志(制)50g 肉桂100g 五味子(酒蒸)75g
性状为棕褐色的水蜜丸或大蜜丸;味甘、微辛。
炮制以上十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生姜 50g、大枣100g,分次加水煎煮至味尽,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5(80℃)。每100g粉末加炼蜜35~50g与生姜、大枣液,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90~100g与生姜、大枣液拌匀,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温补气血。用于心脾不足,气血两亏,形瘦神疲,食少便溏,病后虚弱。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1~2次。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39、前列舒丸处方熟地黄、薏苡仁、冬瓜子、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苍术、桃仁、泽泻、茯苓、桂枝、附子(制)、韭菜子、淫羊藿、甘草
性状为棕黑色的水蜜丸或大蜜丸;气微,味甘、酸。
炮制上十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45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11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扶正固本,滋阴益肾,利尿。用于尿频,尿急,尿滴沥,血尿;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12g,大蜜丸一次1~2丸,一日3次;或遵医嘱。
注意尿闭不通者不宜用本药。
规格水蜜丸每10丸重3g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40、八珍丸处方党参100g 白术(炒)100g 茯苓100g 甘草50g 当归150g 白芍100g 川芎75g 熟地黄150g
性状本品为棕黑色的水蜜丸或黑褐色至黑色的大蜜丸;味甜、微苦。
炮制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40~5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110~14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补气益血。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四肢乏力,月经过多。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41、八珍益母丸处方益母草200g 党参50g 白术(炒)50g 茯苓50g 甘草25g 当归100g 白芍(酒炒)50g 川芎50g 熟地黄100g
性状为棕黑色的水蜜丸、小蜜丸或大蜜丸;微有香气,味甜而微苦。
炮制以上九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40~50g 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 120~14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补气血,调月经。用于妇女气血两虚,体弱无力,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42、阳起石圆处方阳起石(酒浸半曰.细研)二两,吴茱萸(汤洗七遍.焙.微炒)三分,熟地黄一两,牛膝(去苗.酒浸.焙)、干姜(炮)、白术,各三分。
炮制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三百杵,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妇人子脏虚泠,劳伤过度,风寒结搏,久不受胎,遂致绝子不产。此药服之,大益子宫,消除积冷。
用法用量每服二十圆至三十圆,温酒或温米饮下,空心,食前,日二服,若觉有妊,即住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43、石斛夜光丸处方石斛30g 人参120g 山药45g 茯苓120g 甘草30g 肉苁蓉30g 枸杞子45g 菟丝子45g 地黄60g 熟地黄60g 五味子30g 天冬120g 麦冬60g 苦杏仁45g 防风30g 川芎30g 枳壳(炒)30g 黄连30g 牛膝45g 菊花45g 蒺藜(盐炒)30g 青葙子30g 决明子45g 水牛角浓缩粉60g 羚羊角30g
性状为棕色的水蜜丸、棕黑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甜而苦。
炮制以上二十五味,除水牛角浓缩粉外,羚羊角锉研成细粉;其余石斛等二十三味粉碎成细粉;将水牛角浓缩粉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100~12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清肝明目。用于肝肾两亏,阴虚火旺,内障目暗,视物昏花。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44、升麻泻湿汤处方升麻、生地黄、熟地黄、苍术、青皮、黄栢、当归,各一钱。黄蓍,一钱半。桃仁泥、槐子,各五分。甘草,六分。
功能主治治咽膈不通,逆气里急,大便不行。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前热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45、救苦化坚丸处方黄耆3克 人参1克 炙甘草1.5克 真漏芦 升麻各3克 葛根1.5克 连翘3克 牡丹皮1克 当归身 生地黄 熟地黄各1克 白芍药1克 肉桂0.6克 柴胡2.4克 黍粘子1克 羌活3克 独活 防风各1.5克 昆布0.6克 京三棱(煨)0.6克 广茂(煨)1克 益智仁0.6克 大麦蘖面3克 神曲末(炒黄色)0,6克 黄连(去须)1克 黄柏(炒)1克 厚朴9克(姜制)
制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和丸,捻作饼子,日晒干,捣如米粒大。
功能主治治瘰疬,马刀挟瘿,从耳下或耳后下颈至肩上,或入缺盆中。
用法用量每服9克,白汤下。
备注本方原名“救苦化坚汤”,今据其制剂改作“救苦化坚丸”。《济生拔粹》本作“救苦胜灵丹”。
摘录《兰室秘藏》卷下
处方46、诜诜圆处方泽兰叶、白术,各一两半;肉桂(去粗皮)、干姜(炮),各半两;熟地黄(洗.焙)、当归(洗.焙),各二两;川芎、石斛(酒浸.炒)、白芍药、牡丹皮(去心)、延胡索,各一两。
炮制上为细末,醋煮面糊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妇人冲任虚寒,胎孕不成,或多损堕。
用法用量每服五十圆,温酒空心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47、河车大造丸处方紫河车100g 熟地黄200g 天冬100g 麦冬100g 杜仲(盐炒)150g 牛膝(盐炒)100g 黄柏(盐炒)150g 龟甲(制)200g
性状为黑褐色的水蜜丸、小蜜丸或大蜜丸;气微香,味苦、甘。
炮制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0~4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10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滋阴清热,补肾益肺。用于肺肾两亏,虚劳咳嗽,骨蒸潮热,盗汗遗精,腰膝酸软。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48、参茸白凤丸处方人参8.2g 鹿茸(酒制)9.4g 党参(炙)40g 当归(酒蒸)39g 熟地黄77.5g 黄芪(酒制)39g 白芍(酒制)39g 川芎(酒制)30g 延胡索(制)23g 胡芦巴(盐制)30g 续断(酒制)30g 白术(制)30g 香附(制)31g 砂仁23g 益母草(酒制)39g 黄芩(酒制)30g 桑寄生(蒸)21g 炙甘草30g
性状为棕褐色至黑色的水蜜丸或大蜜丸;气香,味微苦、甘。
炮制上十八味,鹿茸粉碎成细粉,其余黄芪等十七味粉碎成细粉,与鹿茸细粉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或果葡糖浆)35~45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或果葡糖浆)85~105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益气补血,调经安胎。用于气血不足,月经不调,经期腹痛,经漏早产。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1次。
注意感冒发热者忌服;孕妇遵医嘱服用。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4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49、参茸固本片处方当归45g 山药(炒)60g 白芍(酒制)37.5g 茯苓60g 山茱萸60g 杜仲(炭)45g 枸杞子45g 牡丹皮24g 鹿茸血0.75g 泽泻(盐制)18g 熟地黄120g 五味子22.5g 鹿茸(去毛)2.5g 菟丝子(酒制)60g 红参15g
性状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褐色;味微苦。
炮制上十五味,鹿茸、鹿茸血、山药、当归粉碎成细粉,过筛;其余白芍等十一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膏,与上述粉末混匀,干燥,粉碎,过筛,加适量的辅料,混匀,制成颗粒,干燥,压制成1000片,包糖衣,即得。
功能主治补气养血。用于气血两亏,诸虚百损,耳鸣目眩,四肢倦怠。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6片,一日3次。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50、参茸保胎丸处方党参66g 龙眼肉20g 菟丝子(盐水制)33g 香附(醋制)41g 茯苓58g 山药50g 艾叶(醋制)41g 白术(炒)50g 黄芩66g 熟地黄41g 白芍41g 阿胶41g 炙甘草28g 当归50g 桑寄生41g 川芎(酒制)41g 羌活20g 续断41g 鹿茸20g 杜仲58g 川贝母20g 砂仁33g 化橘红41g
性状为深褐色的水蜜丸;味甜、微辛。
炮制上二十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0~45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滋养肝肾,补血安胎。用于肝肾不足,营血亏虚,身体虚弱,腰膝酸痛,少腹坠胀,妊娠下血,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5g,一日2次。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51、大防风汤处方防风(一钱) 熟地黄(一钱) 白术(一钱) 羌活(一钱) 人参(一钱) 川芎(一钱) 黄蓍(一钱) 牛膝(一钱) 附子(炮.去皮脐.一钱半) 当归(酒洗.一钱半) 杜仲(姜汁炒.去丝.一钱半) 芍药(一钱半) 甘草(炙.半钱)
功能主治去风顺气,活血壮筋;又治痢后脚痛缓弱,不能行履,名曰痢风;或两膝肿痛,脚胫枯细,名曰鹤膝风。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红枣一枚,煎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52、济生肾气丸处方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120g 泽泻60g 肉桂20g 附子(制)20g 牛膝40g 车前子40g
性状为棕褐色至黑褐色的水蜜丸、小蜜丸或大蜜丸;味酸而微甘、苦。
炮制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9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温肾化气,利水消肿。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重,小便不利,痰饮喘咳。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53、锁阳固精丸处方锁阳20g 肉苁蓉(蒸)25g 巴戟天(制)30g 补骨脂(盐炒)25g 菟丝子20g 杜仲(炭)25g 八角茴香25g 韭菜子20g 芡实(炒)20g 莲子20g 莲须25g 牡蛎(煅)20g 龙骨(煅)20g 鹿角霜20g 熟地黄56g 山茱萸(制)17g 牡丹皮11g 山药56g 茯苓11g 泽泻11g 知母4g 黄柏4g 牛膝20g 大青盐25g
性状为棕褐色至黑褐色的水蜜丸或大蜜丸;气微,味苦。
炮制上二十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0~4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用玉米朊包衣,晾干,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11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温肾固精。用于肾虚滑精,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四肢无力。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规格水蜜丸每100丸重10g,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54、定坤丹处方本品为人参、鹿茸、西红花、鸡血藤、三七、白芍、熟地黄、当归、白术、枸杞子、黄苓、香附、茺蔚子、川芎、鹿角霜、阿胶、延胡索等药味经加工制成的大蜜丸。
性状本品为黑褐色的大蜜丸;气微,味先甜而后苦、涩。
功能主治滋补气血,调经舒郁。用于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下血,赤白带下,贫血衰弱,血晕血脱,产后诸虚,骨蒸潮热。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半丸至1丸,一日2次。
注意忌食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伤风感冒时停服。
规格每丸重10.8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55、柴胡六合汤处方熟地黄9克 川芎3克 芍药9克 当归9克 柴胡3克 黄芩3克
功能主治主妊娠伤寒,邪入少阳,胸胁满痛,脉弦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垒元戎》
处方56、痛经丸处方当归75g 白芍50g 川芎37.5g 熟地黄100g 香附(醋制)75g 木香12.5g 青皮12.5g 山楂(炭)75g 延胡索50g 炮姜12.5g 肉桂12.5g 丹参75g 茺蔚子25g 红花25g 益母草300g 五灵脂(醋炒)50g
性状本品为棕黑色的水丸;味苦。
炮制以上十六味,益母草、茺蔚子、丹参和熟地黄25g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其余红花等十二味及熟地黄75g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浓缩液(酌留部分包衣)与适量的水泛丸,用剩余的浓缩液包衣,干燥,打光,即得。
功能主治活血散寒,调经止痛。用于寒凝血滞,经来腹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1~2次,临经时服用。
注意孕妇禁用。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57、化症回生片处方益母草112g 红花14g 花椒(炭)14g 水蛭(制)14g 当归28g 苏木14g 三棱(醋炙)14g 两头尖14g 川芎14g 降香14g 香附(醋炙)14g 人参42g 高良姜14g 姜黄8.4g 没药(醋炙)14g 苦杏仁(炒)21g 大黄56g 麝香14g 小茴香(盐炒)21g 桃仁21g 五灵脂(醋炙)14g 虻虫14g 鳖甲胶112g 丁香21g 延胡索(醋炙)14g 白芍28g 蒲黄(炭)14g 乳香(醋炙)14g 干漆(煅)14g 吴茱萸(甘草水炙)14g 阿魏14g 肉桂14g 艾叶(炙)14g 熟地黄28g 紫苏子14g
性状为棕黄色片;具麝香气,味微苦。
炮制以上三十五味,除麝香、阿魏、熟地黄、益母草、鳖甲胶外,其余三十味混匀,取出430g,粉碎成细粉,剩余部分和益母草用水煎煮二次,滤过,合并滤液,加入鳖甲胶,溶化后,浓缩成稠膏。阿魏用水加热溶化,熟地黄水煎取汁,分别滤过,合并滤液,浓缩成稠膏。两膏合并,加入细粉拌匀,干燥,研细,用乙醇制粒,干燥,再加入研细的麝香,混匀,压制成1000片,即得。
功能主治消症化瘀。用于症积血痹,妇女干血痨,产后瘀血,少腹疼痛拒按。
用法用量饭前温酒送服,一次5~6片,一日2次。
注意孕妇禁用。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58、知柏地黄丸处方知母40g 黄柏40g 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60g 泽泻60g
性状为棕黑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甜而带酸苦。
炮制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59、四物苦楝汤处方当归 熟地黄 芍药 川芎 玄胡索 苦楝(碎,炒焦)各30克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治杂证腹痛及经事欲行脐腹绞痛。
用法用量每服15克,水煎服。
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医学纲目》卷二十二补。
摘录《医垒元戎》
处方60、枳壳人参丸处方枳壳(麸炒.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羌活(一两半) 甘菊花(未开者良.微炒.一两) 防风(去叉.二两) 羚羊角(镑.一两半) 葛根(一两) 熟地黄(焙.二两) 升麻(二两) 黄连(二两) 桂心(一两) 薏苡仁(炒.一两)
炮制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偏风,手足一边不随,筋骨烦疼。
用法用量每服二十丸,渐加至三十丸,空心温酒下,日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