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刺黄柏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9 02:06:59作者:百科知识库
经验正骨丹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1条,相关中药材13味。
处方自然铜1两(醋炙),地鳖虫(去头足)5钱,水蛭(火煅,醋淬)5钱,地龙(酒洗,火煅)5钱,龙骨5钱,真降香5钱,苏木5钱,土狗10个(火煅),川乌3钱,明松节3钱,乳香(去油)3钱,没药(去油)3钱,血竭3钱,木香3钱,白芍2钱,麝香1钱。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每服1钱,酒下。
自然铜(一两,醋炙)地鳖虫(去头足)水蛭(火、醋淬)地龙(酒洗、火 )龙骨降真香 苏木(各五钱)土狗(十个,火 )川乌 明松节 乳香(去油)没药(去油)血竭 木香(各三钱)白芍(二钱)麝香(一钱)以上十六味,共为细末,每服一钱,酒送下。
别名石髓铅,方块铜。
来源为天然硫化铁黄铁矿矿石。全年皆可生产,在矿区捡取,除去杂石即得。
生境分布为分布较广的硫化物,并能在各种地质条件下形成。
性状多呈规则的方块形,大小不一,通常直径0.3~2厘米,表面平坦,亮黄色,具金属光泽,酷似黄铜块,有时表面呈棕褐色。质坚硬,但易砸碎,断面亮黄白色,有金属光泽。无臭,无味。以色黄亮、质重、表面光滑、断面白亮者为佳。
功能主治散瘀止痛,接骨续筋。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血瘀疼痛,积聚,瘿瘤,疮疡,烫伤。①《日华子本草》:“排脓,消瘀血,续筋骨。治产后血邪,安心,止惊悸。以酒磨服”②《开宝本草》:“疗折伤,散血止痛,破积聚”③《玉楸药解》:“破血消瘿,疗风湿瘫痪之属。收湿之力,与无名异同”
2、苏木别名苏方木,苏枋,苏方,苏方木,窊木,棕木,赤木,红柴,红苏木,落文树。
来源为豆科植物苏木的干燥心材。全年可采。除去外皮及边材,取心材,晒干。
生境分布分布广西、广东、台湾、贵州、云南、四川等地。产于广西、云南、台湾、广东(海南岛)、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心材呈圆柱形,有的连接根部,呈不规则稍弯曲的长条状,长8~100厘米,直径3~10厘米。表面暗棕色或黄棕色,可见红黄色相间的纵走条纹,有刀削痕及细小的凹入油孔。横断面有显着的年轮,有时中央可见黄白色的髓,并具点状闪光。质致密,坚硬而重,无臭,味微涩。将本品投入热水中,水染成鲜艳的桃红色,加醋则变为黄色,再加碱又变为红色。以粗大、坚实、色红黄者为佳。苏木刨片为不规则的长条形,厚约0.5毫米,宽狭不一,通常宽约1厘米左右,全体呈红黄色或黄棕色,少数带有黄白色的边材;表面有纵纹。质脆,易断。
功能主治行血,破瘀,消肿,止痛。治妇人血气心腹痛,经闭,产后瘀血胀痛喘急,痢疾,破伤风,痈肿,扑损瘀滞作痛。①《唐本草》:“主破血,产后血胀闷欲死者”②《本草拾遗》:“主霍乱呕逆及人常呕吐,用水煎服之。破血当以酒煮为良”③《海药本草》:“主虚劳血癖气壅滞;产后恶露不安,腹中搅痛;及经络不通,男女中风,口噤不语。宜细研乳头香细末方寸匕,酒煎苏方去滓调服,立吐恶物瘥”④《日华子本草》:“治妇人血气心腹痛,月侯不调及蓐劳。排脓止痛,消痈肿扑损瘀血,女人失音,血噤,赤白痢并后分急痛”⑤《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发散表里风气。”“破死血”⑥李杲:“破疮疡死血,产后败血”⑦《医林篆要》:“补心散瘀,除血分妄作之风热”
3、龙骨别名五花龙骨。
来源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胳的化石。挖出后,除去泥土及杂质。五花龙骨质酥脆,出土后,露置空气中极易破碎,常用毛边纸粘贴。
生境分布产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内蒙古、湖北、四川、云南、广西、青海等地。
性状①五花龙骨 又名:青化龙骨、花龙骨。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全体淡黄白色,夹有蓝灰色及红棕色的花纹,深浅粗细不一。表面平滑,时有小裂隙。断面多粗糙,质硬而脆,易片片剥落而散碎。吸湿性强,以舌舐之有吸力。无臭,无味。以质脆,分层、有五色花纹、吸湿力强者为佳。②龙骨 又名:白龙骨(《千金方》).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较光滑,有的具纹理与裂隙,或具棕色条纹和斑点。质硬,断面不平坦,色白,细腻如粉质。吸湿力亦强。无臭,无味。以质硬、色白、吸湿力强者为佳。但一般以五花龙骨为优。
功能主治镇惊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疮。治惊痫癫狂,怔忡健忘,失眠多梦,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吐衄便血,崩漏带下,泻痢脱肛,溃疡久不收口。①《本经》:“主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症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②《别录》:“疗心腹烦满,四肢痿枯,汗出,夜卧自惊,恚怒,伏气在心下不得喘息,肠痈内疽,阴蚀,止汗,缩小便,尿血,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藏。”“白龙骨疗梦寐泄精,小便泄精”③《药性论》:“逐邪气,安心神,止冷痢及下脓血,女子崩中带下,止梦泄精,梦交,治尿血,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健脾,涩肠胃,止泻痢,渴疾,怀孕漏胎,肠风下血,崩中带下,鼻洪,吐血,止汗”⑤《珍珠囊》:“固大肠脱”⑥《纲目》:“益肾镇惊,止阴疟,收湿气,脱肛,生肌敛疮”
4、降香别名降真香,紫降香,花梨母,降真香,紫藤香,降真。
来源为豆科植物降香檀树干和根的心材。全年采收,除去边材,阴干。
生境分布生于中海拔地区的山坡疏林中、林边或村旁。产于海南。
功能主治行气活血,止痛,止血。
5、松节别名黄松木节,油松节,松郎头。
来源为松科植物油松、马尾松或云南松的枝干的结节。多于采伐时或木器厂加工时锯取之,经过选择修整,晒干或阴干。
生境分布全国有松树分布地区均产。
性状干燥松节呈不规则的块状或片状,大小粗细不等,一般长5~10厘米,厚1~3厘米。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横切面较粗糙,中心为淡棕色,边缘为深棕色而油润。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呈刺状。有松节油气,味微苦。以个大、棕红色、油性足者佳。
功能主治祛风、燥湿,舒筋,通络。治历节风痛,转筋挛急,脚气痿软,鹤膝风,跌损瘀血。①《别录》:“主百节久风,风虚,脚痹疼痛”②《日华子本草》:“治脚软骨节风”③《本草衍义补遗》:“炒焦治骨间病,能燥血中之湿”④《滇南本草》:“行经络,治痰火,筋骨疼痛,湿痹痿软,强筋骨”⑤《本草通玄》:“搜风舒筋”⑥《分类草药性》:“治鹤膝风,通气和血”⑦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风湿骨痛,跌打瘀痛”
6、水蛭别名蚂蝗,马鳖,肉钻子,蛭蝚,至掌,马蜞,马蛭,马蟥,红蛭,蚂蝗蜞,黄蜞,水麻贴,沙塔干,门尔哥蚂里,水琪,蚂蟥。
来源为水蛭科动物日本医蛭、宽体金线蛭、茶色蛭等的全体。
性状①水蛭 呈扁长圆柱形,长2~5厘米,宽2~3毫米。腹面稍高,体多弯曲扭转,通常用线穿起,多数密集成团,全体黑棕色。质脆,断面不平坦,无光泽。气微腥。②宽水蛭 呈扁平纺锤形,长5~9厘米,宽0.8~2厘米。背部稍隆起,腹面平坦,背腹相贴呈拘挛状,前端稍尖,后端钝圆。背部黑棕色,体两侧及腹面呈棕黄色。质脆,易折断,断面呈胶质状而有光泽。有土腥气。③长条水蛭 呈狭长扁平形,或呈线状,长8~12厘米,宽1~5毫米。体两端均细,体表凹凸不平。背腹面均呈黑棕色,因加工时两端穿有小孔,故吸盘不易辨认。质脆,断面不平坦,无光泽。有土腥气。以上三种药材,均以整齐、黑棕色,无杂质者为佳。全国大部地区均产。此外,四川尚产一种水蛭,为水蛭科动物细齿金线蛭的干燥全体。呈扁长条形,长约2~3厘米,宽约3~5毫米。全体绿褐色或黑褐色。背面有黄色条纹明显者,当地习称“金边蚂蟥”。认为品质最优。
功能主治破血,逐瘀,通经。治蓄血,症瘕,积聚,妇女经闭,干血成痨,跌扑损伤,目亦痛,云翳。①《本经》:“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无子,利水道”②《别录》:“堕胎”③《本草拾遗》:“人患赤白游疹及痈肿毒肿,取十余枚令啖病处,取皮皱肉白,无不差也”④《本草衍义》:“治伤折”
7、白芍别名白芍药,金芍药,白芍,芍药。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栽培种)的根。夏、秋采挖已栽植3~4年的芍药根,除去根茎及须根,洗净,刮去粗皮,入沸水中略煮,使芍根发软,捞出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山谷的灌木丛或草丛中。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性状干燥根呈圆柱形,粗细均匀而平直,长10~20厘米,直径1~1.8厘米。表面淡红棕色或粉白色,平坦,或有明显的纵皱及须根痕,栓皮未除尽处有棕褐色斑痕,偶见横向皮孔。质坚实而重,不易折断。断面灰白色或微带棕色,木部放射线呈菊花心状。气无,味微苦而酸。以根粗长、匀直、质坚实、粉性足、表面洁净者为佳。主产浙江、安徽、四川等地。此外,山东、贵州、湖南、湖北、甘肃、陕西、河南、云南等地亦产。浙江产者,商品称为杭白芍,品质最佳;安徽产者称为亳白芍,产量最大;四川产者名川白芍,又名中江芍,产昆亦大。芍药名称,初载《本经》,从陶弘景开始,分为白芍药、赤芍药两种。目前药材,白芍药多为栽培种,赤芍药则多为野生种,但在个别地区,如陕西所产的宝鸡白芍,亦系野生种而作为白芍使用者。根条细瘦弯曲,大小不等,栓皮及须根痕较多,质松,粉性小,断面射线不明显,品质为次。
功能主治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①《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②《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治)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③《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④《唐本草》:“益女子血”⑤《日华子本草》:“治风补痨,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治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⑥《医学启源》:“安脾经,治腹痛,收胃气,止泻利,和血,固腠理,泻肝,补脾胃”⑦王好古:“理中气,治脾虚中满,心下痞,胁下痛,善噫,肺急胀逆喘咳,太阳鼽衄,目涩,肝血不足,阳维病苦寒热,带脉病苦腹痛满,腰溶溶如坐水中”⑧《滇南本草》:“泻脾热,止腹疼,止水泻,收肝气逆疼,调养心肝脾经血,舒经降气,止肝气疼痛”
8、木香别名蜜香,青木香,五香,五木香,南木香,广木香,云木香。
来源为菊科物木香Auckiandialappa Decne.的根。秋、冬季采挖,除去杂质,切段,干燥后撞去粗皮。
生境分布多栽培于海拔2500m以上的高山。主产云南、四川。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9、血竭别名骐驎竭,海蜡,麒麟血,木血竭,麒麟竭,血竭花。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的果实及树干中的树脂。采取果实,置蒸笼内蒸煮,使树脂渗出;或取果实捣烂,置布袋内,榨取树脂,然后煎熬成糖浆状,冷却凝固成块状。亦有将树干砍破或钻以若干小孔,使树脂自然渗出,凝固而成。
生境分布分布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伊朗;我国广东、台湾亦有种植。主产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伊朗等地。
性状干燥树脂呈不定形的块状物,大小不等,表面有沟纹及因布包而遗留的布纹,赤褐色或紫褐色。质硬而脆,断面紫褐色至黑褐色,有玻璃样光泽,有时有小孔。用火燃之,冒烟呛鼻。研成粉末则呈鲜艳的深红色。无香气,味甘而咸,嚼之砂样。以外表色黑如铁,研末红如血,燃之其烟呛鼻者佳。此外,尚有索科特拉血竭,系龙舌兰科植物龙血树的树脂,呈小泪滴状或碎块状,长不过2厘米,断面玻璃样,薄片酒红色。加热时无苯甲酸气味。产于东非。我国云南发现一种山铁树,又名:柬埔寨龙血树,其树脂与上述品种作用相同。植物形态参见“山铁树叶”条。
功能主治散瘀定痛,止血生肌。治跌打折损,内伤瘀痛;外伤出血不止,瘰疬,臁疮溃久不合。①《唐本草》:“主五脏邪气,带下,止痛,破积血,金创生肉”②《海药本草》:“主打伤折损,一切疼痛,补虚及血气搅刺,内伤血聚,并宜酒服”③《日华子本草》:“治一切恶疮疥癣久不合者,敷。此药性急,亦不可多使,却引脓”④王好古:“补心包络,肝血不足”⑤《纲目》:“散滞血诸痛,妇人血气,小儿瘈疭”
备注内服血竭引起过敏反应:某患者内服血竭后发生周身瘙痒,四肢及胸背部皮肤潮红,压之退色,手脚有明显的血管神经性水肿,两侧脚面和小腿接连部各有4x4厘米的大水泡1个,周围有豆粒大小水泡数十个,颜面发红,眼皮水肿,呼吸迫促,头晕等;检查:体温腋下38.9℃,脉搏92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80/65毫米汞柱,余无异常。经抗过敏治疗而愈。随后即用原来内服之血竭作斑贴试验,并用黄酒(因患者用黄洒冲服血竭发生过敏)和蒸馏水作对照,结果在血竭斑贴部出现4x4厘米范围的红色丘疹,局部瘙痒,全身无反应,24小时后丘疹消退;而黄酒及蒸馏水所作的对照局部皮肤均呈阴性。因此,临床应用血竭内服尚不能认为完全无虞,必要时需先作过敏试验,免致不良后果。
10、乳香别名滴乳香,熏陆香,乳头香,塌香,马思答吉,天泽香,摩勒香,杜噜香,多伽罗香,浴香,马尾香,西香。
来源为橄榄科植物卡氏乳香树的胶树脂。春、夏均可采收,以春季为盛产期。采收时,干树干的皮部由下向上顺序切伤,并开一狭沟,使树脂从伤口渗出,流入沟中,数天后凝成干硬的固体,即可采取。落于地面者常粘附砂土杂质,品质较次。本品性粘,宜密闭,防尘;遇热则软化变色,故宜贮藏于阴凉处。
生境分布分布红海沿岸至利比亚、苏丹、土耳其等地。主产于红海沿岸的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
性状干燥胶树脂,多呈小形乳头状、泪滴状颗粒或不规则的小块,长0.5~3厘米,有时粘连成团块。淡黄色,常带轻微的绿色、蓝色或棕红色。半透明。表面有一层类白色粉尘,除去粉尘后,表面仍无光泽。质坚脆,断面蜡样,无光择,亦有少数呈玻璃样光泽。气微芳香,味微苦。嚼之,初破碎成小块,迅即软化成胶块,粘附牙齿,唾液成为乳状,并微有香辣感。遇热则变软,烧之微有香气(但不应有松香气),冒黑烟,并遗留黑色残渣。与少量水共研,能形成白色乳状液。以淡黄色、颗粒状、半透明、无砂石树皮杂质、粉末粘手、气芳香者为佳。
功能主治调气活血,定痛,追毒。治气血凝滞、心腹疼痛,痈疮肿毒,跌打损伤,痛经,产后瘀血刺痛。①《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风瘾疹痒毒”②《本草拾遗》:“疗耳聋,中风口噤,妇人血气,能发酒,理风冷,止大肠泄澼,疗诸疮令内消”③《日华子本草》:“止霍乱,心腹痛。煎膏止痛长肉”④《证类本草》:“治不眠”⑤《珍珠囊》:“定诸经之痛”⑥《纲目》:“消痈疽诸毒,托里护心,活血定痛,伸筋,治妇人难产,折伤”⑦《本草从新》:“治癫狂,止泄痢”⑧《要药分剂》:“赤白痢腹痛不止者,加入乳香无不效”
备注此外,尚有同属植物鲍达乳香树及野乳香树等数种。所产乳香,形状均与上种相似。
11、木香别名蜜香,青木香,五香,五木香,南木香,广木香,云木香。
来源为菊科物木香Auckiandialappa Decne.的根。秋、冬季采挖,除去杂质,切段,干燥后撞去粗皮。
生境分布多栽培于海拔2500m以上的高山。主产云南、四川。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12、没药别名末药,明没药。
来源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或爱伦堡没药树的胶树脂。11月至翌年2月或6~7月采收。本品多由树皮的裂缝处自然渗出;或将树皮割破,使胶树脂从伤口渗出。初呈黄白色的液体,接触空气后逐渐凝固而成红棕色硬块。采得后去净树皮及杂质,置干燥通风处保存。
生境分布主产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及阿拉伯半岛南部。以索马里所产者最佳。
性状干燥的胶树脂呈不规则颗粒状或粘结成团块,大小不一,一般直径约2.5厘米,有的可达10厘米,红棕色或黄棕色,表面祖糙,覆有粉尘。质坚脆,破碎面呈不规则颗粒状,带棕色油样光泽,并伴有白色小点或线纹,薄片半透明。与水共研则成黄色乳状液。气微弱而芳香,味苦微辛。以块大、棕红色、香气浓而杂质少者为佳。
功能主治散血去瘀,消肿定痛。治跌损,金疮,筋骨,心腹诸痛,症瘕,经闭,痈疽肿痛,痔漏,目障,①《药性论》:“主打搕损,心腹血瘀,伤折踒跌,筋骨瘀痛,金刃所损,痛不可忍,皆以酒投饮之”②《海药本草》:“主折伤马坠,推陈置新,能生好血,研烂,以热酒调服。堕胎.心腹俱痛及野鸡漏痔、产后血气痛,并宜丸、散中服”③《日华子本草》:“破症结宿血,消肿毒”④《开宝本草》:“主破血止痛。疗杖疮、诸恶疮、痔漏卒下血、目中翳晕痛肤赤”⑤王好古:“治心胆虚,肝血不足”⑥《纲目》:“散血消肿,定痛生肌”⑦《本草述》:“久服舒筋膜,通血脉,固齿牙,长须发”
13、麝香别名当门子,脐香,麝脐香,四味臭,臭子,腊子,香脐子,遗香,心结香,当门子,生香,元寸香,原麝香,寸草。
来源为鹿科动物麝的雄兽香腺囊中的分泌物。活麝取香:选3岁以上的壮年雄麝,缚在取麝台上,腹部向上。取香者以左手固定麝香囊(香腺囊),并分开囊口,右手持经过消毒的取香匙,徐徐插入,深度视麝香囊大小而定,防止损伤香囊。插入后,轻轻转动取香匙,并向外掏取麝香,用盘盛取。取香后,用消炎药涂搽囊口,然后将麝放回。一般每年冬、春取香1次,也有每年3、4月和7、8月取香2次。过去多猎麝取香,在冬、春季猎取雄麝,连腹皮割下麝香囊,阴干。将毛剪短,即为“整麝香”,又称“毛香”。挖取囊中的麝香颗粒,称为“麝香仁”,又称“散香”。
生境分布分布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西藏、云南、贵州、广西、湖北、河南、安徽等地。现在多人工饲养。主产四川、西藏、云南、陕西、甘肃、内蒙古;此外,东北、河南、安徽、湖北、广西、贵州、青海等地亦产。
性状①整麝香:呈球形、椭圆形或扁圆形,直径3~7厘米。开口面略平坦,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的细短毛,呈旋涡状排列,中央有一小孔(囊口),直径约2~3毫米,去毛后显棕色的革质皮。另一面为黑棕色的皮膜,无毛,手捏略有弹性。用剪刀剪开,可见中层皮膜,呈银灰色且透明,习称“银皮”,内层皮膜呈棕红色,习称“油皮”,再内包含有颗粒状及粉末状的麝香仁。质较柔软,有特异的香气。②麝香仁:鲜时呈稠厚黑褐色软膏状,干后为棕黄色或紫红色的粉末,并偶尔夹有细毛。其中呈块状颗粒者习称“当门子”,为不规则圆形或扁平状,多呈紫黑色,微有麻纹,油润光亮。质柔有油性,手捻成团而不粘手、不结块,手放开立即松散弹起。有强烈而特异的香气,味微苦而略辣。均以质柔软、有油性、当门子多、香气浓烈者为佳。
功能主治开窍,辟秽,通络,散瘀。治中风,痰厥,惊痫,中恶烦闷,心腹暴痛,症瘕癖积,跌打损伤,痈疽肿毒。①《本经》:“主辟恶气,温疟,痫痓,去三虫”②《别录》:“疗中恶,心腹暴痛,胀急痞满,风毒,妇人难产,堕胎,去面鼠,目中肤翳”③陶弘景:“疗蛇毒”④《药性论》:“除心痛,小儿惊痫、客忤,镇心安神。以当门子一粒,细研,熟水灌下,止小便利。能蚀一切痈疮脓”⑤《日华子本草》:“杀脏腑虫,制蛇、蚕咬,沙虱、溪、瘴毒,吐风痰。纳子宫暖水脏,止冷带疾”⑥《仁斋直指方》:“能化阳通腠理。”“能引药透达”⑦王好古:“疗鼻窒不闻香臭”⑧《纲目》:“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解酒毒,消瓜果食积。治中风,中气,中恶,痰厥,积聚癥瘕”⑨《本草正》:“除一切恶疮痔漏肿痛,脓水腐肉,面酐斑疹。凡气滞为病者,俱宜用之。若鼠咬、虫咬成疮,以麝香封之”⑩《本草备要》:“治耳聋,目翳,阴冷”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